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_图文.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8张)PPT课件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6
道教为什么能够对儒学产生冲击呢?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道教以“道”为 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 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 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 拥有众多的信徒。
11
唐高祖李渊为了自高门第,和老子认本家。唐太宗自称“朕之本系, 起自柱下”,以老子为始祖……。
则天称帝后……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同时广建寺院,普度僧尼,大 兴佛法,佛教迅速发展……。
高宗在封禅泰山后,到曲阜致祭孔子,赠以太师的头衔。武则天天授 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玄宗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完毕,也到曲阜孔子宅 致祭。开元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令西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府学内, 孔子均南面而坐,颜回、仲弓、冉有、子路、子游等十哲东西侍列,都封 赠公侯。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与朱熹(集大成者)
19
二、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 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
①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三教”并用的大唐时代:尊儒崇道不抑佛》
12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 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13
一、理学产生背景
1. 儒学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儒学地位进一步动摇 <<<< (2)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共26张PPT)

消极性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 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了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 后不务实际之风。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于我自己。我可以自己选择事情的发展方向。昨日已逝,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29张PPT)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儒学困境)
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己“少时 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 犹月映众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同 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闻乃有巨人名曰佛……有庞眉曰聃……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石介(北宋初)《中国论》
儒学在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但自魏晋以来却面临怎样的困境? 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被严重削弱。
知识回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教合一,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什么是理学?为什么会兴起?它与孔 孟之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 待呢?
第3 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阅读思考】思考为何两汉以来儒学的 独尊地位会动摇?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 背景是什么?
1、传统儒学独尊的地位动摇。
(1)传统儒学自身的缺陷。 (2)佛教盛行;
(有必要)
(3)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 。(有可 能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
目的
核心
思辨化、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融合佛道的儒学
四、历史追问——宋明理学的评价
戴震和温家宝总理对理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 以理杀人。
——清.戴震
以理杀人?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的引用 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 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民族精神?
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47张PPT)

化,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义理。
言论三:李贽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
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必 李贽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 短,又岂可乎?”他还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 主张婚姻自主。 声相应,同气相求”。
【学思之窗】
思考:李贽给耿定向的这封信,说 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工商皆本。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当时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 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2000年广东卷)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 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5.(08广东单科)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 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 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 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 壮阔的景象?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 弱小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的压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黄 羲宗
作 品
顾 武炎
王 之夫
《读通鉴论》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 利病书》
主 张
点相 同 点不 同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倡导经世致 ①世界是物质 的,变化有规律; 提出“天下为主 用 ②事物是可认 君为客”,以天 ②把亡国和亡 识的。③静止 下之法代一家之 天下相区分 是相对,运动 是绝对的 法 ② 农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人,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猛烈抨击君 倡导经世致用 朴素唯物论和 主专制制度 和爱国精神 辩证法思想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PPT精品课件

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观点三: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 其中的“理” 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南宋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 人。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 师。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佛教本身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其宣扬的今生忍耐来生幸福,使人感到似是而非的满足和 安慰。 B.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 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 众所信奉。 C.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史料再现: “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3.知行合一
(含义: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来 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总之: 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突破表现在
以“致良知”作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 的牌坊,企图通过“恢复良知”获得“天 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王阳明(14721528) 浙江余姚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实质: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记载: 王守仁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
方叛乱,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的道理。
阙了一物道理。
观点三: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 其中的“理” 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南宋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 人。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 师。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佛教本身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其宣扬的今生忍耐来生幸福,使人感到似是而非的满足和 安慰。 B.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 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 众所信奉。 C.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史料再现: “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3.知行合一
(含义: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来 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总之: 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突破表现在
以“致良知”作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 的牌坊,企图通过“恢复良知”获得“天 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王阳明(14721528) 浙江余姚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实质: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记载: 王守仁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
方叛乱,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的道理。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共21张PPT)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主观唯心主义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 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 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修养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 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 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 了道教。道教尊老子 为教祖,奉《道德经》 等为主要经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梁武帝名萧衍,自 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 同泰寺,三次舍身入寺院 为僧。
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隋朝时,儒学 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唐朝时,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佛道的发展挑战儒学 正统地位。
《三教图》(清·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三教合一趋势,为理学 的出现奠定基础。 2、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尊 儒读经。 3、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心人外爱无物物,,即心仁外人无爱物理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
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 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物;意在于仁心人外爱无物物,,即心仁外人无爱物理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
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 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教版 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共21张PPT)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存 天理,灭人欲”。
(3)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 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 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 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 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隋朝:儒家学者提出“三教归儒”的主 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儒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 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 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提示:材料中的诗为朱熹所作。“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朱熹探究 万物,领悟其理的认识论。
2、陆王心学
含义: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 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 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 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主要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 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 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知识小结
宋明理学
(3)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 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 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 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 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隋朝:儒家学者提出“三教归儒”的主 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儒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 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 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提示:材料中的诗为朱熹所作。“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朱熹探究 万物,领悟其理的认识论。
2、陆王心学
含义: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 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 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 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主要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 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 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知识小结
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