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陆九渊思想的主要内容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 九 渊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 守 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 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 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致良知”,“知行合一” 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理学的成熟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知识小结
二 程朱理学
国内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利于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 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
鲜曾一度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 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 源,心即理也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认识 论
主观唯心主义
比较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源是“理”
陆王心学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 实质 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 影响 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第3课_宋明理学人教版

第3课_宋明理学人教版

练习
1.朱熹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其 中“天理”主要是 指
c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 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
2.程朱理学认为把 握“理”的方法是 A.接受经验
B.学习理论 C.实践感悟
c
D.内心反省
3.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朱熹
C.程颐 D.陆九渊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1: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 材料2:一次,王阳明 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 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 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 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 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 是仁者心动。 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
佛教是外来 的宗教,它创自 古代印度,西汉 末东汉初传入中 国内地,魏晋时 期盛行。佛教宣 扬人生一切皆苦、 现实世界一切皆 空的苦空二谛学 说,主张超脱尘 世,出家修行, 落发为僧。
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 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东晋时道教日盛, 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 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 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 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 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B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 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 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 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 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批判、继承、改造;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共26张)精品PPT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共26张)精品PPT课件

⑴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学术活跃;
⑵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推动文化思想的发展;
⑶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儒士有重修养、明气节、参政事的风气;
⑷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3、实质:理学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陆九渊:“心即理也”;
(1)主要观点:“心即理也”; (2)方法论:“发明本心”。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 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 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材料四: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 处,故良知即天理。
材料五: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材料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思考: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致良知”。 (1)思想核心:“致良知”; (2)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
重树思想标准(良知)的重要性; (3)积极: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发奋立志。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⑶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研究,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实践、学习,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先 天存在的“理”。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材料三 清·丁云鹏《三教图》。此图 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 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fū)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ppt

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ppt
(1)局限: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扼杀人性。 (2)可取: 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 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2.应对态度:批判地继承
.精品课件.
19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共 同 内容 继承仁、礼思想;世界本原皆理;吸收佛道思想

影响

.精品课件.
17
结合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谈谈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精品课件.
18
探究三: 感悟宋明理学
1. 影响深远,局限不少,仍有可取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精品课件.
13
欣赏诗作 品味其学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陆九渊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陆、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认识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精品课件.
1
本课探究:
探究一:三教合一 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 况 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
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 要内容、影响
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的特点
(1)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第3课 宋明理学
16
3.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从消极方面看,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2)从积极方面看,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 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
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
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第3课 宋明理学
10
误区警示
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
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
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第3课 宋明理学
11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②“ 物 ”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 格物致知 ” 的目
的在于明 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第3课 宋明理学
9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
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
①继承和发展了 陆九渊 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3课 宋明理学
13
误区警示 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
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
哲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课件
理学的宇宙观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 而存天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 ——寻找内心的理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 材料二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三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 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 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 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 2、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 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 3、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 兼容并蓄、“和”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中必修3•副题目:宋明理学•授课时间:2小时•教学内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思想体系、人物及其代表作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体系;2.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内涵并发表个人观点;4.运用宋明理学的思想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

难点1.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内涵并发表个人观点;2.运用宋明理学的思想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三》历史教材;•相关历史书籍以及文献资料。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及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介绍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体系;•大致讲解相关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

讲解(80分钟)1.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30分钟)•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如道、理、气、鬼神、象数等概念;•讲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先秦、汉代以及唐宋时期其他哲学思潮的关系。

2.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50分钟)•对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进行讲解,如心学、理学、气学等思想;•讲解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意义。

互动(20分钟)•让同学们就宋明理学发表个人观点及看法;•小组互动,讨论宋明理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总结(10分钟)•总结讲解内容;•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通过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机会。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2、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 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 阳明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 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②“致良知”: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朱熹认 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 “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 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 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③“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 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 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熹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 析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 自觉和主宰性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 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 出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 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 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
王守仁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挑战的原因?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道 家 神 仙
龙 门 石 窟
二、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的内涵: 含义: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 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 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 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 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 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包含“理”或“心”字的词语?
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天理昭彰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眼不见心不烦 ……
2+2=4

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危机重重儒士忧
危机重重儒士忧
1.先秦两汉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孔子
应运而生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民族精神永流传
二、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无事袖手淡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为仁不能胜暴,非仁也;
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两派学术 见解争持不下。
易简功夫陆王心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过分水岭有感》 朱熹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鹅湖之会
天理是世界本原 儒家纲常伦理是天理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民族精神永流传
民族精神永流传
一、理学的含义?
危机重重儒士忧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 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 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 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 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传习录》
易简功夫陆王心
情景剧: 还有另一个关于王守仁弟子的故事。这位弟
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 “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 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 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 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 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 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宋明理学概述》 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
危机重重儒士忧
2.魏晋隋唐
魏晋南北朝
唐宪宗 韩愈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公元819年,当时的皇帝唐宪 宗尊迎佛骨,掀起全国性的佛教 狂热。
韩愈直言上奏,痛斥佛教乃夷 狄之教,劳民伤财,结果被贬到 千里之外的潮州,途中他写下了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 残年”的悲壮诗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
不可分作两事。
——《传习录》
易简功夫陆王心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鹅湖之会
1175年4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 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 态度。
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 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 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 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士: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危机重重儒士忧
3.五代十国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社会状况如何?
前日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 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 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宋史》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君臣相弑,父子相残
4.北宋
魏晋南北朝
——《朱子语类》
通天达地程朱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
当天理和欲望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内圣外王——中国传统中圣人的标准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 外王,是说他在社会生活中好似君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通天达地程朱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
南宋的统治者接受这个最高道德标准吗?
②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③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通天达地程朱理
为生民立命
(1)理学的创立:程颢、程颐
如何得“理”?
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2)理学的成熟:朱熹
1200年,71岁的朱熹病 逝,朝廷下旨禁止天下士人 前去送葬。
此前,朱学被诏定为 “伪学”,朱熹门人被定为 “逆党”,大弟子蔡元定死 在贬所,天下寒颤。
朱熹
通天达地程朱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
为什么南宋以后,它能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的个人担当:著书讲学、传播理学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
白鹿洞书院
理学统的治理者欲从之中辩窥,本见意了是可想资规利谏用统治的者门。道但。事实是
莲花
通天达地程朱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
当天理和欲望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 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 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 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 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1.(2017·江苏省学测真题)理学注重人的
品德修养。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
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
此事应发生在( )
A.西汉
B.北宋
B
C.元朝
D.明朝
2. (2017·苏州市学测模拟) 1283年,南宋
抗元名将文天祥舍身取义,壮烈殉节。史学家
目的 儒(根本)
思想核心:“理”、“天理”
通天达地程朱理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北宋
朱熹 南宋
陆九渊 南宋
王守仁 明朝
通天达地程朱理
(1)理学的创立:程颢、程颐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2)理学的成熟:朱熹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
危机重重儒士忧
4.北宋
北宋是否具备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呢?
一定社会的思想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学技术的进步
文官政治的发展
文化政策的宽松
通天达地程朱理
通天达地程朱理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 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为天理地学立是心一,种继承孔孟思想,以理为核心, 为融生合民佛立道命思想,,强调道德品质、突出责任
担当,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民族精神永流传
二、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
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 使命的文化性格。
D.李贽
4.(2012·江苏省学测真题)“天地虽大,
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
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
是( )
A.程颐
B.朱熹
D
C.李贽
D.王阳明
继续努力
再见
如何得“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朱熹理解的“格物”有三点……致知是格物的目的 和结果。朱熹认为格物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这种 对象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格物途径的多样性,其中主 要是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
——陈来《宋明理学》
通天达地程朱理
格物致知和科学观察法有什么区别?
羊羔跪乳
孟子
荀子
蔚然大宗
董仲舒
正统思想
危机重重儒士忧
2.魏晋隋唐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曹操
李世民
武则天
危机重重儒士忧
2.魏晋隋唐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两汉以后,儒学遭到了什么挑战?
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 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 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 兴,另辟新局。
为义不能用众,非义也;为知不能决诡,非智也” ——唐甄 《潜书·有为》
理学异化:标榜道德,扼杀需求 心学异化:空贞谈节心牌坊性、脱离实际
民族精神永流传
三、作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
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 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 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 种文化争存。
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
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 )
A. 法家思想
B. 程朱理学
B
C. 王阳明心学
D.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
3. (2017•徐州市学测模拟一)“个个人心有
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
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
()
A.朱熹
B.陆九渊
C
C.王阳明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易简功夫陆王心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