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2.“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3.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B.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C.理学对人性的摧残D.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5.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
可见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B.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C.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D.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
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
”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 天理”“ 欺心” 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 提倡“ 知行合一D. 赞成穿衣吃饭等“ 人伦物理”2.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知行合一”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3.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A. 程颐B. 朱熹C. 王守仁D. 黄宗羲4.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变的中国’ 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动力”’ 。
这表明作者认为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庄子②程颢③普罗泰戈拉④薄伽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答案:D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发端于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学术环境比较宽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是宋代()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C.统治者“以文立国”D.始终没有实现大一统解析:宋代统治者采取“以文立国”的治国策略,重用文官,文人有一定的讲学自由和著书立说的自由,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答案:C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及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的是()A.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B.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解析:B、C两项都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是心学的观点;D项是攻击理学的观点;A项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与朱熹的观点相符。
答案:A4.导学号1023400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历史解释受时代的影响。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他主张恢复周礼;朱熹处在南宋时期,他主张克服人的私欲以满足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故选C项。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知行合一”“致良知”D.“民贵君轻””“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
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4.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故B 项正确。
5.“若不明心,虽为学日益,反为道日损”。
持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应是( )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明心”,这属于心学的范畴,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对点练习(含答案)(最新整理)

第 3 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1)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的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下列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 )A.主流思想地位日益巩固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2.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知识点二程朱理学3.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堂达标】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选C。
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
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选A。
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选C。
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2.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
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解析:选B。
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
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
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
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
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
C.唯物主义D.佛道教义
解析:选B。
理学主要是将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因此,是对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神圣化。
解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属于客观唯心论的范畴。
5.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
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
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 项是陆九渊的观点。
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选C。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7.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理解能力。
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8.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
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也有许多精华部分值得今天借鉴,如①②③所述,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有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大学章句》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
答案:(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
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