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02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3宋明理学.doc

作业3宋明理学天基础巩固J1.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 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教成为统治思想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o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罠,A、C 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口伏。
答案:D2.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侧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画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则右侧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魏晋南北朝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
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材料中,朱熹所主张的是()A.心即理也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D.理是万物本原解析: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制定的道德规范,使人们把行为限制在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故C正确;“心即理也”是心学观点,排除A; 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在说明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没有涉及“理是万物本原”,排除Do 答案:C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 ) 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3.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4.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知行合一”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6.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8.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答案』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篇稳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开展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并行的局面 ,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开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应选D项。
答案:D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发端于宋代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宋代的学术环境比较宽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是宋代( )商品经济高度兴旺B.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C.统治者“以文立国〞D.始终没有实现大一统解析:宋代统治者采取“以文立国〞的治国策略,重用文官,文人有一定的讲学自由和著书立说的自由,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答案:C1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及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的是( )A.一事不穷,那么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那么阙了一物道理B.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解析:B、C两项都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是心学的观点;D项是攻击理学的观点;A项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与朱熹的观点相符。
答案:A4. 导学号1023400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历史解释受时代的影响。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 ,他主张恢复周礼 ;朱熹处在南宋时期,他主张克服人的私欲以满足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2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三课一、选择题1.(2019·郑州高二测试)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峙的场面达到了一个热潮,三教理念的沟通也空前屡次。
这一情况( B )A .表示统治者倡议三教并行B.推进了“三教合一”形成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花怒放”的场面[ 分析 ]“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峙的场面达到了一个热潮” 不可以说明是因为统治者的推进而形成的,故A项错误;“ 三教理念的沟通也空前屡次” 推进了“ 三教合一” 的形成,故 B 项正确;隋唐期间,儒学正统地位遇到冲击但正统地位一直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隋唐两宋,思想界没有形成“百花怒放”的场面,故 D 项错误。
2.下边是某同学总结的宋朝理学表示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D )A .致良心B.存公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 分析 ]读表示图,“反思心里”为陆王心学研究理的方法,因此空白处应为格物致知。
应选 D 项。
3.(2019宿·迁高二期末)“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心也。
”王守仁重申“致良心”的门路是( C )A .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分析 ]“ 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心,行是指人的实践;不单要认识“知” ,特别应该实践“行” ,只有把“知”和“ 行”一致同来,才能称得上“善” )指的就是“致良心”,这正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 C 项正确。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看法最符合的是( C )A .天人感觉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分析 ]资猜中诗句出自陶渊明,其表示的是作者心里超然,不受外界尘俗事物的扰乱,重申心境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
5.(2019 ·庆高二期末大)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以为做学识若是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古代的追根究底。
明九渊( A )A .自己的修与悟B.反儒家思想人的束C.主自由儒家典D.否认了“六”的威地位[ 分析 ]据资料“六皆我注脚” 并合所学可知,九渊心里的作用, A 正确;宋明理学主“理” 在社会的体是“ 三五常” 、等次序,其实不反儒家思想人的束, B ;九渊做学若是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古代的追根究底,而是要反思心里, C ;干意在借用儒家典内容与“ 本心” 相通,并不是否认典地位, D 。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训练宋明理学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三教融合的根底是〔〕A。
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
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
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
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
佛教传入后出现外乡化趋势C。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
佛教进一步开展了儒家思想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那么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根底薄弱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A。
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
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
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
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A。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
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政治需要出发B。
从天人关系出发C。
从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A。
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
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
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
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
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2.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D3.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4.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基础达标]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3.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朱熹等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发展到理学高度,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故选C项。
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
【点睛】
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9.(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答案】B
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五代时历仕四朝的冯道,在北宋时受到士大夫的严厉抨击,可知北宋忠君观念提升,这与当时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排除A项;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排除C项。
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4.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详解】
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点睛】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恬静之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变化无关,故C排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排除。
6.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答案】B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关公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忠义”,这一特征是儒家思想内涵,而儒家思想又是汉以后历代统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选项D正确;选项A颠倒因果,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影响力;仅仅从关羽一个人物形象就得出统治者和民众认识一致显然不准确,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社会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排除。
【解析】
A不符合材料;“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表明宋朝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儒学治学的方法不同,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10分)
10.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作业推荐》02——宋明理学
一、单选题(共90分)
1.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是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据材料可知
A.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价值观念
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趋于一致
C.关公崇拜成为了社会思想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知道“忠义”是儒家思想内容,统治者认可关羽正是因为儒家思想赋予了其精神内涵,由此思路解答即可。
2.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8.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
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