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朴实楷模_严耕望史学著作集_简介_吴旭民
治史三书

治史三书本文来自:理想论坛 作者:康粲然点击209次原文:/viewthread.php?tid=2315816治史三书内容简介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著者不自珍其秘,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
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
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目录治史经验谈序言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六)其他几点意见二几条具体规律(一)尽量少说否定话(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七)不要轻易改字三论题选择(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二)问题的实用性(三)大问题与小问题(四)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五)检查论著目录四论著标准五论文体式(一)常行体(二)纲目体(三)纲目变体(四)复合体六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一)引用材料方式(二)注释方式七论文撰写与改订八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一)立志与计划(二)工作要诀九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二)一心力、惜时光(三)淡名利、避权位(四)坚定力、戒浮躁(五)开阔胸襟(六)慎戒执著治史答问序言一序言二一我研究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二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代的课外阅读三我对于**制度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四我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五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六我对于上古史与考古学的兴趣七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八我对于唐诗史料的利用九我今后的撰述计划十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人手十一研究中同史不必要从中文入手十二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十三“无孔不入”、“有缝必弥”十四目录学与校勘学十五年龄与撰述十六前进与落伍十七史学二陈十八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十九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二十我购藏书刊的原则二十一我对于中国通史讲授的几点意见附录一严耕望先生访问记(黄宽重)附录二《唐代交通图考》序言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序言上篇钱穆宾四先牛行谊述略下篇从师问学六十年附录一我与两位王校长附录二我对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附录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余英时。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吉祥瑞兽龙是国家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
“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
山西省翼城县高一(普通班)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山西省翼城县高一(普通班)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二上·衡阳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是埋怨农民不积极配合,他们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③“五一”小长假首日,从久负盛名的黄鹤楼,到拥有美丽传说的古琴台,再到古色古香的磨山楚城,来湖北武汉旅游的各地朋友不绝如缕。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⑤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⑥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A . ②④⑥B . ①⑤⑥C . ②③⑤D . ①③④2. (2分) (2017高一上·陆川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 .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3. (2分)(2017·白山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现实生活中,①一些当事人倾向于现金支付,②债权债务关系真伪难辨,③大额的现金支付,法院如果难以查明,④会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规定,不支持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吉林省白城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吉林省白城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6分) (2016高一下·江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而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模块二 语基 默写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4练 传记阅读(3)不分版本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二语基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4练传记阅读(3)不分版本传记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余英时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功。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会到耕望是将全部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到达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地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珍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那么。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记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那么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广东省阳江市合山镇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阳江市合山镇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
严耕望——中国历史学家

严耕望——中国历史学家严耕望介绍中文名:严耕望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桐城县出生日期:1916年逝世日期:1996年职业:历史学家毕业院校:国立武汉大学主要成就: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品:《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治史三书》等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以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研究蜚声史坛。
严耕望师从国学大师钱穆,是钱穆先生最欣赏的弟子。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
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197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专书共7种,论文40多篇。
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被余英时称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严耕望于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师从于历史学家钱穆。
历任齐鲁大学研究所助理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讲座、东吴大学特约讲座、新亚研究所教授。
197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所著《治史三书》至今畅销,是高校历史系入门学习书籍之一。
1996年10月9日于台北忠孝医院因脑溢血逝世,享年80岁。
【学期】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

【关键字】学期铜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赵宪章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
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
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
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
《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
《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
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
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18全国新书目特别推荐NewReview
□文/吴旭民《严耕望史学著作集》,严耕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457.00元严耕望(1919-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以
字行,安徽桐城罗家岭人。
其字号系取晋陶渊明“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之
意,这与其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砥节砺行的治学
态度极为契合。
严先生20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武汉
大学历史系,初任职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再转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4年应聘到香港中文
大学新亚书院研究所任教,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
院士,著作等身,富开创性。
《严耕望史学著作集》收录
严耕望先生史学代表著作《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
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
稿》、《隋唐通济渠考》和《严耕望史学论文集》,囊括
了严先生主要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严耕望先生是著名学者钱穆的学生,1941年3月
23日钱穆在武汉大学开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开场白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
只脚就是制度。
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
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
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
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
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
”这番话影响了严先生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方向。
此后严先生即致力于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其研究建基于庞大丰富的原始文献和细密的考证,其中《唐代交通图考》所做的笔记卡片超过20万件,历时40多年,撰写200多万字。
凭着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丰硕的学术成果,严先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著名学者余英时评价说,严先生学术的规模弘大承自钱穆,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至的。
严先生是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严先生的中国中古政治制度研究的代表著作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
前两种对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辨研究,每章每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如先标列一职位“刺史”,后系若干史料以说明之,再续说其州府佐僚及其相关问题,并与相关的“都督”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整个制度做揭底性的缜密考订,清晰地勾画出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
《唐仆尚丞郎表》仿照唐杜佑〈通典〉的作法,按照官职等级,从“仆射”到“仆
丞”,从六部尚书到尚书侍郎,将唐代史传中的人物系
于相应的官职之下,又将考订排比后的史料缀于各人
之下,如庖丁解牛般将唐代中央行政制度体系分层解
开,使各个官职之间的职权性质便有清楚的说明。
严先生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六卷本
《唐代交通图考》,该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
区域为卷,以路线为篇,考论唐代各地州府军镇、馆驿
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引证史料繁赡,考订详核,
每篇考论均绘制地图,以便参考。
严先生在论述唐代
交通时,并注意当时政令的推行、政情的沟通、军事的
进退、经济的开发、物质的流通、文化的传播、宗教的
影响、民族的融和以及国际关系的亲睦,既有精密的
考证,又有宽阔的视野,故能撰成唐代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之巨著。
正如他自己所预料的,将来无论是治政
治史、军事史、民族史、经济史、宗教史或疆域史的专
家都不能不“取证斯编”。
中国史学的朴实楷模
———《严耕望史学著作集》简介
Boo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