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 民国楷书大家谭延闿 - 邢台网-邢台新闻门户网站

合集下载

谭延闿及其书法艺术

谭延闿及其书法艺术

谭延闿及其书法艺术作者:刘智锋陈宜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第03期摘要:譚延闿擅长写楷书,且行、草亦精,尤以颜书誉满天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谭延闿传世作品,从谭延闿书法艺术渊源出发,讨论谭延闿书法艺术特色。

谭延闿书法艺术的精华在于其专学颜真卿书法,但能从历代书家书法中汲取营养,并博采众长而化为己有。

同时,文中选取了部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谭延闿手札,梳理和介绍了谭延闿的书法交往历史。

关键词:谭延闿书法渊源特色交往民国时期,国民党内有吴稚晖、谭延闿、于右任、胡汉民等四位擅书的元老高官,分别擅长篆、楷、草、隶,其中谭延闿就擅写楷书,尤以颜字誉满天下,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中山陵前碑亭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遒劲浑厚的颜体大字。

正因谭氏楷书颜字盛名远播,以致大家每论谭氏书法只言楷书,殊不知其书法行、草皆精。

一、艺术渊源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号无畏,湖南茶陵人,为清末重臣谭钟麟的庶出三子。

1904年参加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会元,殿试登科,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1906年任长沙中路学堂监督,1909年任湖南谘议局议长, 1911-1920年间三次督湘,后又追随孙中山先生北伐,先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有《组庵诗集》《慈卫室诗草》等著述行世。

关于谭延闿书法渊源,有人以为谭延闿书法“几经变化,年幼时学赵松雪、刘石庵,之后师法鲁公行楷尺牍,兼学东武(杨肇)、松禅(翁同龢),30岁专习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 ,已得颜书精华。

1934年,黎叔平(名泽清)在整理交付出版的谭延闿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第125通后曾说:“谭祖安丈一生致力颜书,尤喜临麻姑坛记,峻拔温润,深得颜书神髓” 。

而马宗霍《书林藻鉴》“谭延闿”条有:“《霎岳楼笔谈》祖安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米芾),骨力雄厚,可谓健笔”之论,更加完整地介绍了谭延闿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在于他将篆书的笔意引入到楷书与行草之中,创立了完全不同于王羲之楷书方笔的楷书圆笔,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1.《祭侄文稿》这是颜真卿行草书的代表作。

当时正值颜真卿半百。

书法界有说字如其人。

颜真卿出生忠烈之家,为人大气凛然,这种精神同样寄托于书法作品中。

从建稿起,经过后期修文改善,正反映出颜真卿行文构思特点,详尽交代文路始末,将情怀完全抒于行文,文笔神采飞扬,走笔雄浑,凸显特色,舒畅写实,将所有的运笔和收线都做到恰到好处。

全篇运用圆润强健的笔法,秉承篆书的流转神采,从开头到结尾,撰文中虽然实在毛笔的墨汁干枯时再醮墨,导致墨色因停顿有新墨开始,墨汁有浓有淡,变化万千,但是整篇文章一笔完工,行文流畅。

此帖被后世书法界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麻姑仙坛记》颜真卿曾游览于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在土壤里中发现螺蚌壳化石。

他便有感而发,为此著作《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

这并不单是为了记叙这件事情,而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个碑文行文庄重严厉、雄浑娟秀,深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成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又一力作。

这部作品是颜真卿楷书风格已经有所造诣的时候的作品,后期欧阳修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道,这幅碑文俊秀雄浑,运笔精悍,笔画强劲有力,后世常常赞叹此碑为“天下第一楷书”。

3.《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是颜真卿楷书的力作,碑文记载汉朝名士东方先生画像,当时颜真卿正值46岁。

苏轼曾高度评价这幅碑文,指出在颜真卿所有的作品当中,只有这部作品现实了清俊与雄浑的风格。

字里行间不乏清晰与深渊,与其他版本截然不同,但都不如颜真卿这部作品深刻、隽永。

明朝更有人赞誉这部作品的书法峻峭力拔、奋笔求张,认为这确实是颜真卿的又一力作。

4.《颜勤礼碑》本部作品的全称为《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这幅碑帖是颜真卿在71岁的时候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所作的神道碑,主要用于古人墓前开阔道路所用,修建石柱来作为标志,将这个标志称为神道,就是所说的墓碑。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书法名家辈出,他们在汲取古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引领近代书坛风骚,下面给大家分享近代20位书法名家的楷书,以飨读者!1于右任草书名世的魏碑大家于右任楷书《曾孟鸣碑》于右任书法早年致力于魏碑,中年后精研草书,沉雄其本,飘逸其形,逐渐形成气势磅礴、自由烂漫的独特书风。

他的对联作品,更把这种书风演绎到了极致。

2张大千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

四川内江人。

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

一生多富传奇色彩。

早岁即有艺名。

享高寿。

富可敌国。

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

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

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

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

3李叔同入世的楷书,出世的佛法李叔同楷书五言联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

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

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

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

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

”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

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

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4陆维钊碑帖结合的楷书大家陆维钊临《石门铭》陆维钊(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

第四讲07 图说中国书法之现当代

第四讲07 图说中国书法之现当代

第四讲07 图说中国书法之现当代十五、民国书法掠影民国四大书法家(另一种说法是国民党内四大书家),分别为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行书)。

此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超级牛人,在民国政坛都是呼风唤雨式的人物,在事业与学问上均有非同寻常的建树。

1、谭延闿书法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

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

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

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

2、吴敬恒书法吴敬恒(1865年-1953年),字稚晖,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又略带一点弯曲,使得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

若比之缶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

3、胡汉民书法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

对书法颇有研究,自成一体,别具风格。

“胡汉民,工书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

晚工曹全碑,极神似,集字为诗如己出。

”4、于右任书法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十六、走马当代书坛当代书法艺术继承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传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

但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受经济、科技诸多因素的影响,已很难再现晋唐的辉煌。

当今书法家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创新、变革,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印刷体楷书第一人的楷书字工整极了,但他不是当时一流的楷书大家

印刷体楷书第一人的楷书字工整极了,但他不是当时一流的楷书大家

印刷体楷书第一人的楷书字工整极了,但他不是当时一流的楷书大家晋堂书法2017-08-224评高云塍(1872年-1941年),,又名高建标,南阳镇原仓前村人,浙江萧山的著名书法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旗下的帖学三大家之一,他书写了中国印刷业历史上第一套楷体铅字,基于他的楷体铅字字模所整理制作的计算机楷体字库集中反映了其小楷书法成就,对近现代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云塍的楷书在中国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热爱而提倡某一位书法家的字体,历代不乏其人,比如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明成祖推崇沈度的的台阁体,康熙酷爱董其昌,而乾隆推崇赵孟頫,但是,发文推行某一种印刷字体,蒋介石可能是唯一一个。

高云塍书写的楷体铅字就是蒋介石发文推行的。

王羲之小楷赵子昂楷书董其昌楷书圣旨沈度楷书书写模字最应注意者,为全部之字须笔画粗细相同,字形大小基本一致;将来拆开排列之时,其字才能匀称。

书写字模时,下面衬有中心线的方格,每字中心必须在一直线上,依此直线书写,将来拆开排列时,随意组合时气息才能连贯。

而印刷体字模的这些特点正是书法所忌讳的。

王羲之《题卫夫人》曰:“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法,但得其点画耳。

”这几句大意是:(创作书法)如果平直相似,样子像算筹子,上下方方整整,前后平齐划一,便称不得书法,只不过是得到一些字的点画罢了。

楷书鼻祖钟繇的弟子宋翼的书法状如算子,钟繇斥责的他三年不敢见,专心改状如算子的毛病。

比较看近代铅字字体的开发,尤其是楷体,书写者基本上都是在书法史上“无名”的书法家,比如高云塍、吴铁珊等,他们写得一手“好字”,但是都不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估计也就是因为他们写的太“匠气”了,太“馆阁体”了!但是对于铅字,对于字体设计倒是正需要的!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其书法不用多说,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是公认的优秀,但是在书写字模的过程中,却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的一流的楷书大家是沈尹默、马公愚、邓散木、谭延闿等都没有参与试写字模。

谭延闿书法价格被低估:五尺大对联宜收藏

谭延闿书法价格被低估:五尺大对联宜收藏

谭延闿书法价格被低估:五尺大对联宜收藏谭延闿书法价格被低估:五尺大对联宜收藏《谭延闿行书节录枯树赋》132cm×33cm×67月6日,在上海朵云轩的“双雨山馆藏珍”专场中,谭延闿的行书六件屏轴《节录枯树赋》以50.6万元成交。

专家认为,目前的市场行情,与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人生经历、社会影响完全不相符,尤其是其作品市场价格被低估,还远远未到被藏家“追捧”的程度。

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承载表示,此件作品是谭延闿送给好友、民国首任交通部长王伯群的。

作品内容好、篇幅大。

此件内容节录南朝诗人庾信《枯树赋》,借树木荣枯,暗喻游子的乡关之思,加之四尺对开六大幅,每幅约十八九字,浑然一体,气势宏伟。

此外,书法突破了以往窠臼,笔画、结体多了一份黄庭坚、米芾的潇洒奔放。

相比谭延闿的另一件传世精品、楷书中堂《枯树赋》来说,这件行书《枯树赋》无疑更多地体现了谭氏书法的个人面目。

朵云轩供图□个案>>行情价格与其地位不符雅昌统计数据显示,谭延闿书法作品共上拍1083件(次),总成交额为2394万元,成交率73.96%。

北京匡时[微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微博]表示,谭延闿的作品与于右任、沈尹默等人相比数量较少。

谭延闿传世作品大多是40多岁时创作的,他与于右任、胡汉民、吴稚晖并称“民国四大书家”。

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承载表示,由于谭延闿只活了五十岁,早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革命活动,所以留下的作品极少。

晚年其担任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后,应朋友、部下之请,写了不少书法作品。

“存世的谭延闿书法作品以晚年居多,青年时期的很少见,中年的也不多,经常在市场上出现的也以晚年作品居多。

目前的市场行情,与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人生经历、社会影响完全不相符,由于价格不高,还远远未到被藏家‘追捧’的程度,一般作品也就几千元一平尺。

”承载说。

承载回忆,前几年南方某拍卖公司曾出现过一件谭延闿行书节录《枯树赋》四屏,“形制书法与今年以50.6万元成交的行书六件屏轴《节录枯树赋》这件很相似,笔墨气韵均佳,且有吴湖帆题签,成交价却不足四万元人民币,足见艺术品收藏投资界对谭延闿书法成就的认识还远未到位。

谭延闿颜体书法丰满不失臃肿生辣不失圆润

谭延闿颜体书法丰满不失臃肿生辣不失圆润

谭延闿颜体书法丰满不失臃肿生辣不失圆润谭延闿书法师颜鲁公,楷书点如坠石,横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书法结体宽博,顾盼自雄,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

谭延闿行书功底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

谭延闿书法,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笔力饱满,顾盼自雄,大有睥睨天下之霸气。

是继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名震遐迩。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比谭延闿更能胜者。

其有民国颜体第一人的美誉。

谭延闿书法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真卿楷书。

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谭延闿书法欣赏1谭延闿书法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

其书主要学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一生临写不下二百余通,反复研摩,深得颜书之精髓。

奇十有论者谓其临池一丝不苟:“撇”必搓而后出锋,劲挺利落;“竖’必停而后下注,有如悬针;“捺’则厚朴端重;“点’则沉如坠石,尽得雍容挺拔之旨。

可见其下笔已有炉火纯青、出神人化之境。

谭延闿书写的颜字,以《麻姑》为底子,早年又受刘石庵影响,中年结合钱南园、何子贞、翁松禅数家,后再参以东坡、米芾笔法,所以其书雄健浑穆,锋藏力透,线条丰满而不臃肿,生辣而不失圆润,风神萧散,含蓄清雅。

所谓“真颜不肥,真欧不瘦”,在谭延闿的笔下,确实可领略“真颜”之一斑。

谭延闿书法作品欣赏2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没有一个善于写颜体的大家,都不出众,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

直到清中叶刘石庵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真卿楷书才始得到复兴。

但清代书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

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

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

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

谭延闿的行书是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

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导读:本文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民国书法家中钾有“真草篆隶四大家”之谓,他们是谭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

这四人均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且也都是活跃于政坛的顶尖文人。

谭延闿的书法,和他的文名一样,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名震遐迩。

他还有一个弟弟谭泽闿,即《文汇报》的刊头题书者。

兄弟俩幼承家学,都以写一手颜真卿书法著称于世,可谓罕有其匹。

谭延闿切年少时即聪颖过人,其父谭钟麟为咸丰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

谭延闿排行第三,五岁人私塾,其时父亲命日课数页大小楷书,并规定三日要做一篇文,五日要做一首诗。

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十来岁的谭延闿便崭露头角,无论写字还是作文,均显示出他不凡的才情。

父亲的好友翁同酥也不禁赞其为“奇才”,并在致其父亲的信中日:“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北李南陆”。
一陆俨少”。 他对自己的评价,犹
如他淡然的背影一般,朴素、低调。 但在中国画坛
的历史长河中, 陆俨少却是位名副其实的山水画
大师。
陆俨少早年随冯超然学画,从王同愈习诗文,
后又师从吴湖帆。
陆俨少的山水由“四王”正统派入手,后上溯
宋元诸家。 他 20 岁的临摹作品,即被冯超然认为
读懂国画先从品画开始
最近看到英国批评家欧宪·沃德 用“白版”来重新界定当代艺术的文章, 要求观者清空大脑, 回归到初始状态 去认识、去体验作品。 这观点有点类似 中国古典美学的“澄怀观道”。 一件艺 术作品摆在面前,沃德提出首先要花时 间去观察、思考。 将作品与自身的经历 相联系, 以个人经验去解读画作。 当 然还要掌握艺术的语境, 了解创作背 景,才能提出自己个人见解而不是人云 亦云。 这些方法无论看中国传统山水 画或是当代艺术作品都是合适的,都与 东方心性哲学“洗心静观论”相通。 当 代艺术的娱乐性和反思, 也可看成是 “游于艺”和冥想,面对作品,用“观想” 来代替“观看”。 正如沃德所说“ : 我们 至少可以做到驻足、深呼吸、放松,然后 不再思考,只需观想”。 这真是宗炳提 出的“澄怀味象”、“应目会心”之说翻 版! 作者、观者与作品融为一体,在物我 两忘的心态中体味艺术的魅力,作品的 内涵会因人而异,也可能是同一人在不 同时间、 地点对作品的观想都有所不 同,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心理过程,一如 中国之道家太极,没有起止,进退于圆。
强窘迫,未到行云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他学吴
湖帆,并不因其名重一时,又是他艺术生涯中领路
的前辈而奉为圭臬。
读陆俨少的山水画,常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古
拙奇峭的感觉。 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自
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 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
意气, 近视远看均有一番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
景象。 尤其是那独创的风貌,神奇的笔墨,灵变的
中国画汇画法、 画理和画评融于 一身, 并非仅仅是画一幅图画这么简 单,本身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画家 借助笔墨抒写心灵,由笔墨衍生演绎出 各种独特图式, 能折射出作者内心精 神世界的梦幻之光。 这画作中蕴含着 文人的全部气质, 反映高尚的人格力 量, 倾吐常人无法言宣的悲戚与幽 愤, 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 分。
常言品其味,定其格,即是在辨识 雅而不俗的基础上,去确定其艺术的品 位。 黄宾虹说“ : 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
其技能之精工, 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 下品。 初视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 是为中品。初观不甚佳,或近不见佳,谛 视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 易知, 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 此为上 品”。在具体评论作品时,往往从作者人 品入手,以“品”为依据,对画家画作直 接进行定格:分为“逸、神、妙、能”四品 来分出其艺术高低,然相对而言,还是 从艺术品评的角度去加以定格,如顾恺 之的“传神说”、宗炳的“畅神说”、谢赫 的“气韵生动说”。 这些画论观点的提 出,受悠久的历史涵养和文化熏陶的影 响,体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 文化修养。
(朱绍正)
欣赏一幅画,感会其中情景交融之 处,要透过画面去体味其内涵,首先要 看画家绘画具体釆用的技巧技法。 中 国画技巧技法归纳为笔墨,一种带有书 法意味的骨法用笔,也即系指笔法(墨 法)要有一定的来历,要有传统功夫,对 笔墨的钟情,是中国人在对中国书画习 练与品赏中, 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积 淀。 具体说,如用笔刻露轻薄,导致线条 滞呆或油滑,画即为俗;反之,则雅。明代 唐志契说过“ : 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 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而不敢到便 雅。惟习学纯熟,游戏三昧,一浓一淡,自 有神行。 神到, 写不到,乃佳”。 画是写 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趋雅避俗,没有 扎实而纯熟的传统笔墨功夫是办不到 的。 人俗画俗,但人雅画未必雅,可见画 雅比人雅更难!
轰动拍场。 从谭延闿书法成就看,他的行书、
楷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可惜,1949 年后,由于各种原因,谭延闿渐渐淡出 人们的视线, 尽管近几年他的书法开 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总体价格仍然 偏低,后市尚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尤其 是谭延闿很多作品不仅有艺术观赏价 值,而且有历史和文献价值,所以,投 资者和收藏者务必关注。
要谈中国画的艺术精神,首先碰到 的就是品评、赏鉴的问题。 不懂画的人 着眼在似不似、像不像的层面上。 懂一 点的往往凑热闹附庸风雅,被动接受人 云亦云,满足于外观的华丽,不分雅俗。 其实从美学角度来看, 华丽等同甜腻, 形似就是俗。 品评赏鉴虽有侧重,却不 可截然分割。观画,就包含欣赏;读画,就 是品读。 品其味,定其位,此中又含鉴别 和评论。
可以乱真。 他还临过王石谷、王原祁、戴醇士等明
清真迹。 这些临本,功力殊深,格调高雅。 在他看
来,“四王”的作品,平心而论还是有存在的价值,
有许多宋元遗法,通过“四王”而流传下来。 他对画
史上的大名家,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择优而
取。 他认为石涛的一种生拙烂漫的笔墨,新奇取巧
的小构图,有过人之处,但其大幅,经营位置多牵
意韵,散发着高品位的文人气息,具有一种引人入
胜的美感。
(北商)
纸上画廊
书 法
李 恒 川
翰苑
责任编辑/董保纲 制作:方英 校对:梁继红
A13
民国楷书大家谭延闿
民国时期, 政界领域涌现出许多 书法高手, 尽管他们不是以书法家自 称,但是若以书法家标准衡量,恐怕是 绰绰有余。 在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 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并以精湛的书法 享誉书坛,这四位书法家就是吴稚晖、 胡汉民、于右任、谭延闿。 其中以颜体 书法享誉书坛的当推谭延闿, 很多公 共场所都留下了谭延闿的墨迹, 让人 赏心悦目,记忆犹新。
湖湘三公子 政坛不倒翁
谭延闿(1880-1930 年)是民国初 期著名政要、书法家,与陈三立、谭嗣 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 字祖安、祖 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 浙江杭州。 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 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 他聪颖好学,5 岁入私塾, 其父规定 3 天要写一篇文章,5 天要写一首诗,还 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1893 年, 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 谭父当时年事已高, 谭延闿在陪同父 亲安度晚年的同时, 继续跟从各地名 师学习。 1904 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 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 元,4 月参加殿试, 列为二等第 35 名, 赐进士出身, 从此具备迈入政坛的资 本。 1907 年,他组织“湖南宪政公会”, 积极推行立宪,成为立宪派首领。 1911 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省都督。
经典赏析
2015 年 9 月 9 日 星期三 Email:w3129910@
画人陆俨少
陆俨少, 这位当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山水
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
的创造力, 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
貌,登上了山水画艺术的又一巅峰。 他的山水画创
作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与李可染一起被誉
写字如其人 市场潜力股
谭延闿善诗精书法, 自小就开始 攻颜书, 可以说谭延闿是一位书法功 力很深的书法家,并以颜书著称于世。 有专家认为,谭延闿字如其人,有种大 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
朱浩云
不论擘窠榜书, 还是蝇头小楷均极精 妙。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 延闿右者。 据笔者观察研究,民国很多 重要的公共场所都有谭延闿题字题 匾,像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文“中国国 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和南京“总统 府”就是出自谭延闿之手,由此可见当 时谭延闿的书法的声誉。 此外,谭延闿 生前有时还与绘画名流张大千、 徐悲 鸿合作书画。 谭延闿的字民国时期就 在市场上流通,由于政治地位高,加上 颜体写得特别好, 很受藏家的青睐。 1949 年后, 谭延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 线,被人所遗忘。 上世纪 90 年代艺术 拍卖兴起后, 谭延闿的书法很难在市 场上见到。 步入 21 世纪后,随着中国 书画收藏的急剧升温, 谭延闿的书法 作品开始在国内著名拍卖会上露面, 2005 年《书法对联》在嘉德以 4.51 万 元成交,《行书 4 屏》 在西泠印社获价 4.4 万元;2006 年《行书古树赋》在西泠 印社获价 3.85 万元;2007 年 《行书七 言联》和《行书古诗》在西泠印社分别 获 价 5.57 万 元 和 4.25 万 元 ;2008 年 《楷书五言联》和《楷书 8 言联》在嘉德 分别以 2.8 万元和 6.94 万元拍出。 近 几年,随着中国书画价格大幅攀升,谭 延闿的书法受到藏家青睐,2012 年《行 书四屏条》 在四川德轩获价 24.29 万 元;2013 年《行书万佛楼》尽管只有 3 个大字,估价 2—4 万 元 , 但 此 作 在 北 京匡时受到众多藏家青睐和追逐, 最 后 被 一 藏 家 以 54.04 万 元 收 入 囊 中,若以每个字计算,价格高达近 18 万 元 , 并 高 出 估 价 13 倍 。 同 年, 在西泠印社“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 上, 谭延闿的 《行书为杨沧白书自作 诗》手卷,估价 12—20 万元,该作上拍 各路买家竞争相当激烈, 最后以高达 138 万元拍出, 高出估价高端近 7 倍,
在艺术也走向消费市场全球化时 代, 东西方都在吸收对方合理成分,而 古老的中国画论的基本观点越来越被 西方认同。 但西方画坛兴起的超现实 主义、后现代主义,以至近二三十年才 流行的当代艺术,都在追求一种荒诞离 奇的梦幻的场景及毫无表情的人物形 象, 如日前阿海在香港一艺廊举办个 展,以中国彩墨工笔配合西方抽象的构 图,其作品充满梦境意味他试图用传统 的水墨画的体制来回应当代的问题:孤 独、伤感、矛盾、犹豫,在超现实的场景 中的梦中人,是那样郁郁寡欢。 这与中 国画传统意义上“艺合于道,是为精神” 的内美要求,以及中国文人以“笔精墨 妙”的品赏美学观大相径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