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挖出一个完整的商王朝
商朝的起源,商朝是如何建立的

商朝的起源商朝是中国历代史书上记载的第二个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的朝代交替。
同时,它也是中国有记载的古籍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根据古籍《尚书虞夏书》以及《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商朝以前有一个名为夏的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但是夏朝不仅没有文字流传,没有确实证明夏朝存在的出土文物,就连被挖掘出的二里头遗址,也无人论断必定是夏朝的宫殿。
因此,夏朝几乎是一个神话传说时期的王朝,商朝的出现,才真正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端。
商朝相当于埃及的早王朝时期以及苏美尔的阿卡德帝国,既有文字,也从城邦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
商族兴起于黄河故道下游的商丘,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
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在了商地。
契死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死后,儿子相土继位,相土是中国第一位驯兽师,组建了中国第一支骑兵;相土死后,儿子昌若继位;昌若死后,儿子曹圉继位;曹圉死后,儿子冥继位;冥是继大禹之后又一位治水英雄,为政勤劳;冥死后,儿子振继位,振又叫王亥,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
商族部落首领王亥,也就是上甲微的父亲,有一天王亥与兄弟王恒赶着牛群,驮着货物,向北跨过黄河,到易水流域有易氏进行交易(今河北易县、徐水一带)。
有易氏首领绵臣设宴欢迎。
宴饮时,王亥兄弟有失检点,激怒绵臣。
绵臣派人杀死王亥,扣下牛羊和全部货物,将王恒等人驱逐出境。
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帮助下攻打有易国(河伯为一个部族的名字,也称为方国)。
上甲微最后消灭了有易国,杀了绵臣,替父报了仇。
商国灭掉有易国后,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
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这也是现今商业用词的起源。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王朝的繁华古都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王朝的繁华古都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都城遗址见证了商王朝的繁华与辉煌。
商朝的都城遗址分布在中国的多个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实际上作为商朝都城的安阳殷墟遗址。
本文将介绍商朝的都城遗址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
商朝的都城遗址分布广泛,包括安阳殷墟、郑州二里头遗址、商丘神龙岩等。
其中,安阳殷墟是商朝的主要都城遗址,也是目前发现最为完整的商朝遗址。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距今已有约3700多年的历史。
该遗址共有12个发掘区域,包含宫殿、祭祀场所、商业贸易区、居民住宅等不同功能区域。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商朝的都城遗址见证了一个繁荣而富饶的社会。
商王朝建立后,商都开始以安阳殷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规划。
城市中心是皇宫和祭祀区,周围环绕着商业贸易区和居民住区。
商朝的贵族和王室居住在宫殿内,享有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商人则通过贸易活动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商业贸易区成为商王朝的经济中心。
人民则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区域,从事农耕和手工业。
这种城市规划与社会分工的结合,确立了商朝社会的等级制度。
商朝的都城遗址也揭示了未解之谜和历史之谜。
安阳殷墟的出土文物中,包含大量的甲骨文和铸铜器,为我们研究商朝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甲骨文是商朝贵族和官员用于卜辞和记录的文字,破译甲骨文可以了解商朝的政治、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商朝的铸铜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超,出土的铜器丰富多样,反映了商王朝的工艺制造水平。
这些重要文物的发现,使我们对商朝的研究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商朝的都城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玉器等精美的工艺品,展示了商朝的工艺技艺和艺术风貌。
商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装饰华丽,成为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商朝的玉器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玉雕技艺在商朝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兴起于公元前16世纪,结束于公元前11世纪,历时约500年。
商朝的都城遗址对于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并探讨其对于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价值。
一、发现与发掘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主要始于20世纪初,由于当时考古学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古代文明的研究。
根据出土文物及相关史书记载,商朝的都城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地区。
1.1 商代都城遗址的地理分布商代都城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省份,其中河南郑州的殷墟和陕西西安的中原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殷墟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已经发掘最为深入的商代都城遗址。
1.2 商代都城遗址的发掘商代都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由中国考古学家及学者们进行。
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考古学的各种技术手段,如发掘、文物鉴定、遗址勘测等,逐渐揭示了商代都城的面貌和特点。
二、商代都城遗址的特点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1 都城规模宏大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商朝都城的规模之大。
尤以河南郑州的殷墟为例,其遗址面积达到120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处考古遗址之一。
这表明商朝的都城规模宏大,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也十分强大。
2.2 城市布局合理有序商代都城遗址的研究还揭示了商朝都城的布局特点。
一般来说,商代都城呈现出东西向布局,中轴线上分布了宫殿和祭祀场所,两侧则是官署、工匠作坊等。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商朝政治组织的特点,也反映了商朝社会的等级制度。
2.3 文化底蕴深厚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为我们展示了商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商代都城的建筑风格、祭祀活动、陶器、青铜器等出土文物,都反映了商代人民的审美观念、信仰体系等诸多方面。
《中国通史》第七集解说词:殷商兴亡

《中国通史》第七集解说词:殷商兴亡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描写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传奇出生。
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传说中的商族的始祖,他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赐姓子氏。
这个黄河流域以商为族名的上古部落,从此登上人类历史舞台,并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创建了一个共传17世31王,历时五百多年的商朝,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文明时代。
蔺窑村,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山化乡,在蔺窑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君王就被安葬在这里,这位君王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
由于年代久远,以玄鸟为图腾的东夷商人的起源已不可考,玄鸟生商只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
以始祖契为开端的商的先公时代大致与夏朝同时,夏朝国势曾如日中天,但自从孔甲当王便日趋衰微,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致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在夏的诸侯国中,商的势力逐渐壮大,到十四世,汤继位商侯,正逢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之时,汤利用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
改朝换代谈何容易,不仅要有杰出的头领,还要有得力的辅佐,辅佐及时出现了,一个是仲虺,一个是伊尹。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空桑村,相传空桑村就是伊尹的故里,由于年代久远,伊尹的出生地已十分渺茫,其中一种说法是,伊尹出生在杞县的空桑村。
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其父亲是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的采桑养蚕的奴隶。
伊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消灭暴虐无道的夏桀,救人民于水火。
他先是听说有莘国不错,便来到了有莘国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做饭的厨子,有莘国国君很快发现伊尹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头目,但有莘国实在太小了,而且他与夏桀同姓,伊尹便趁着有莘国与商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做商汤的厨子。
商朝的考古证据

商朝的考古证据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存在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1. 遗址和墓葬商朝的考古证据主要来自于遗址和墓葬的发掘。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商朝时期的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殷墟和二里头遗址。
1.1 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朝时期的首都遗址。
殷墟被分为殷墟东、西两个区域,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城市遗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第一城”。
在殷墟发掘中,出土了大量与商朝相关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青铜器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为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此外,在殷墟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商代墓葬。
这些墓葬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商代墓葬中常常出土有珍贵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也为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线索。
1.2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是商朝时期的重要城市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对于研究商朝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商朝相关的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这座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是商代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宫殿遗址。
宫殿建筑群的发现,为研究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也为研究商朝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2. 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是研究商朝最重要的考古证据之一。
商代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爵、觚、卣等。
安阳殷墟甲骨文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安阳殷墟甲骨文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安阳殷墟甲骨文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大家好!我今天想跟你们分享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厉害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
什么是甲骨文呢?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
你们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记录文字了,而且用的材料好特别哦,是龟壳和动物的骨头!这些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其实最早是在1899年,有一个人在安阳河边捡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后来才发现那就是珍贵的甲骨文。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在河边找寻甲骨文,陆陆续续就找到了大概15万多片哦!后来,人们又在安阳附近的村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遗址,就是所谓的"殷墟"。
原来这里曾经是一个王朝的都城,叫做"殷商王朝"。
这个王朝存在了接近300年之久,从公元前16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
殷商王朝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最宝贵的就是甲骨文了。
甲骨文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天文历法、占卜等等内容,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些甲骨文记载了占卜的内容,看起来很神奇哦。
当时的祭祀人员会先在龟甲或牛骨上刻下一些问题,比如"雨水是否足够?""打仗可否获胜?"等等。
然后,他们会在龟甲或牛骨上点燃火,观察龟甲或牛骨上出现的一些裂纹,再根据裂纹的走向和样子来判断吉凶。
接着,他们会在这个裂纹旁边刻下一些文字,解读裂纹的含义。
真是一种奇特的占卜方式呢!甲骨文不仅记录了文字,还有大量的圆圈、三角形、横线等符号,这些可能是最早期的计算和记数的系统。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远古时代人类智慧的萌芽。
安阳殷墟甲骨文这么珍贵,所以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列为"世界记忆遗产"。
这个殊荣意味着,甲骨文被认定为对全人类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文献遗产。
我们应该为祖先留下如此珍贵的文化瑰宝而感到自豪!从现在开始,我会更加珍惜甲骨文,多多了解它。
关于殷墟的传说故事

关于殷墟的传说故事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它位于今天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殷墟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是中国商朝的都城遗址,也是商文化的代表。
在殷墟的历史上,有一些传说和故事流传至今,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的几个。
第一个传说是关于商纣王的。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他残暴而好色,最终导致商朝覆灭。
据说,商纣王有一天在殷墟的宫殿里召开宴会,宴会上他喝得烂醉如泥,看到身边的宠妃美丽动人,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君王,对她出言不逊。
后来,这个宠妃被冤枉成通奸,被处死。
这个故事反映了商纣王的荒淫无道和残暴性格。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伊皇和后羿的。
伊皇和后羿是商朝时期的两位英雄,据说他们是商纣王的得力干将,后来却背叛了商纣王,站在了人民的一边。
伊皇和后羿在殷墟周围山林中被商纣王派来的士兵包围,但他们机智勇敢,成功逃脱了围捕,最终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第三个传说是关于妲己的。
妲己是商朝时期的一个美女,据说她有着令人惊艳的容貌和千姿百态的舞技,但她也是商纣王的宠妃之一。
妲己曾经在殷墟的宫殿里为商纣王跳舞,被商纣王看中,成为了他的二号宠妃。
但后来,妲己利用自己的
美貌和舞技,迷惑了商纣王,导致商纣王越来越放纵,最终导致商朝的覆灭。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扭曲。
以上三个传说都是与殷墟历史相关的故事,它们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弱点,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留问题。
河南安阳发掘殷墟,证明这里是

河南安阳发掘殷墟,证明这里是
证明这里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
殷墟是我国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发现的商朝后半期文化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叫这个名字了,最开始的含义当然是“殷商时期的废墟”,实际上殷墟还包括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王陵遗址,后冈遗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下挖出一个完整的商王朝 迄今所知中国商代规模最宏大的宫殿群,在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内被发现。
因其与著名的殷墟隔河相望且年代相衔接,专家相信它曾是殷墟较早阶段的核心地带。
它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还为研究黄河流域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洹北商城及其宫殿区的发现,也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蛮声中外考古界,但他最满意的,还是最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亲手从地下挖出一个完整的商王朝"。
报道:新华社记者:桂娟编辑:穆晓莉 杨静美编:王海霞稿源:新华网河南频道空前的发现 ----震惊了世界考古界和世界上许多研究中国青铜器的专家一样,日本学者难波纯子在整理日本的中国青铜藏品时,常被这样一个难题所困惑:按照商王朝的考古编年分为早晚两期的划分,一些商代青铜器无论是形态还是花纹,既不属于"早商",也排不进"晚商"。
作为权宜之计,只好将这些文物单独列在一起,称之为"过渡阶段"的文物。
随着与殷墟隔河相望的洹北商城以及规模宏大的宫殿群的相继被发现,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期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期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得以填补。
难波纯子的这一难题也得以破解:在中国原有的商王朝编年框架中,早商与晚商之间有一段时间即中商时期被忽略了,这一时段约100年左右。
目前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文物无法排入的所谓"过渡期"文物,原本正是商代中期的产品,而不仅仅是风格特征上的过渡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南考古发掘中,又有重大发现。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了为世人瞩目的洹北商城宫殿区发掘现场。
正在发掘的一号宫殿基址位于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南段,东西长173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整体结构呈"回"字型,很像今天的"四合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介绍说,这是一座迄今所知中国商代规模最宏大的宫殿,而它只是目前发现的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宫殿基址群中的一座。
该宫殿群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于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确系商代中期所建的都邑。
考古人员已清理出来了一号基址的正殿、配殿,以及门塾(相当于今天的传达室)和廊庑。
庭院南北宽68米、东西长140余米。
唐队长说,"庭院是商王召集大臣等人开大会的地方。
史书上记载:商王聚众庭院,多时可达万人。
从挖掘出来的现场看,确实如此。
"穿过庭院是北部的正殿。
目前揭露的只是正殿的西部,已清理出的9间房屋,每间宽约8米,进深5米许。
记者见到正殿基址面上用白灰标示的成排的圆圈,一直参与发掘工作的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副队长岳洪彬博士介绍,这些圆圈代表发掘出来的柱坑和础石。
柱坑之间的间距约2.8米,柱坑直径约0。
8米。
每块柱石离地面均约五六十厘米。
通过发掘出的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柱石,可以想象当年正殿前后一周宽阔的走廊。
出土了300余甲骨,其中刻辞的甲骨100余片及陶器正殿的每间房屋的前面都对应有台阶,台阶下还有祭祀坑。
从祭祀坑里骨肢的形状来看,可以肯定是人骨。
据介绍,这些被作为祭祀的人全部是被杀死、肢解后埋入或是活埋的。
商代在大兴土木及完工时,的确有用人进行祭祀的现象,这次在祭祀坑里发现的人骨头就是见证。
在北部正殿的房屋之间及西部还设有通道,由于东边尚待发掘,洹北商城宫殿内出土的文物通道情况不太清楚。
宫殿的西部是宽1.8米、长85米的宫墙。
正殿西部是一段20余米的双面廊,中间以一条通向后部的通道与正殿相隔。
西配殿南北长85米。
其面向庭院内一侧建有3个台阶。
每个台阶前也都有用于祭祀的被肢解的动物骨骼。
考古工地上,记者发现宫殿两旁堆积着大面积的红烧土。
岳洪彬解释说,这些烧土是基址倒塌的墙体和屋顶的残块,大部分呈红色,但接近于地面的烧土则呈黑色,这是土有受热过程中铁的成份氧化和还原的不同结果,表明墙体和屋顶倒塌后仍在燃烧,因此这座商代宫殿很可能是毁于一场大火。
该建筑结构严谨,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十分讲究。
比如精细的夯土,多种规格的土坯,精心加工的方形和圆形廊柱,以及用苇束为骨的抹泥屋顶等。
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用草和泥混合制成的土坯,这种类似早期砖的建筑材料,在殷墟一带考古发掘中也是首次发现。
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副队长岳洪彬说,这座宫殿表面清晰的柱网结构超过以前发现的任何商代建筑,加上保存下来的台阶、门道,特别是周围倒塌着丰富的墙体和屋顶残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宫殿。
从这一点看,它的确是空前重要的发现。
主动出击----洹北商城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不同于与许多偶然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及其宫殿区的考古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一次主动的学术行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说,"应当从学术进步的角度来理解发现洹北商城的意义。
传统的殷墟范围内到处是文物遗迹,为什么偏要跑到洹北商城一带来钻探和发掘?因为我们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古代聚落在洹河流域的分布规律,因此这次工作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1997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启动了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开展的"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课题,以考察安阳洹河流域古代人类聚落发展演变规律。
经过1年多的野外奔波,考古队发现,洹北商城一带的古代聚落分布有许多独特的规律。
比如说古文化遗存格外密集,而且出土的文物无论从年代上还是风格上都具有强烈共性。
因此决定对这一带进行重点调查。
1998年春,通过在洹北花园庄、韩王度、屈王度等现代村庄附近的集中钻探,初步确认这一带分布有大型中商时期遗址,面积不小于150万平方米。
1999年秋,钻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遗址面积从原先认为的150万平方米扩大到300万平方米。
队员们在钻探到遗址东部时,地下的文化遗迹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他们为确认遗址的东界着实困惑了好几天。
直到考古队员荆志淳、刘忠伏在商城遗址东部的一片荒草地中,打出一个含有"文化层"的探孔,大家方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循着这个"著名的8号孔"(考古队员的戏称),刘忠伏才在遗址的最东头发现了城址的东城墙。
据说,东城墙的发现颇有点神秘色彩。
当时考古队乘坐的汽车恰好在埋在地下的城墙基槽上抛了锚,在等候修车的过程中,刘忠伏让钻探队员在汽车周围打几个钻试试,结果一下子发现了大家寻觅以久的东城墙。
"闭合"城墙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
东城墙发现后,考古队按照埋在地下2米深处的城墙基槽的线索,"追踪"城墙的走向。
正在追踪的兴头上,城墙却在开阔地延伸1200米后,"钻进"了当地驻军的营房。
考古队不考古工作人员,在对出土的文物进行鉴定。
洹北商城宫殿内出土的文物得不绕过这些现代建筑继续寻找。
线索的突然中断为考古发掘增添了很大麻烦,等到大家再次"续"上地下城墙时,已是寒风凛冽的12月。
随着城墙基槽钻探工作的全部完成,这里被确认这是一处中商时期的城址,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洹北商城,实际面积约4。
7平方公里。
它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城墙的巨大规模和它特定的年代,暗示这里可能是3000年前的都邑。
但要论证洹北商城是商代的都城,仅有城墙还不够,一定要设法找到宫殿。
但宫殿又在哪里呢?在随后的两年里,考古队员们先后在商城遗址上打了数千个探孔,希望能够尽快寻找到那座神秘的王室宫殿。
2001年盛夏,唐际根、荆志淳带领考古队员再一次开进洹北商城寻找宫殿。
经过一个多月勘探,他们将队员们布置在洹北商城中轴线的南段,那里是一片茂密的苹果林,其东部不远是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空运动学校的一个机场。
学校为保证飞行安全,曾在机场西部挖过一条长达1000余米的围沟。
考古队员们找到出土的甲骨夯土线索后,从这条围沟下手,沿这条沟的东壁清理出一条长600余米的剖面以观察这一带的地层。
结果就在围沟剖面上,大家惊喜地看到25处夯土建筑基址。
这些基址规模大、方向一致、布局严整,显然是不普通百姓能够规划和建造的。
其中一"回"字型基址就是后来定名为一号的基址。
在随后的勘察中,考古队员们又陆续在这条人工沟西部的苹果林中钻探出更多的大型夯土建筑。
至此,宫殿建筑群"浮出水面"。
夙愿实现----"如果发掘失败,我将退出中国考古界"洹北商城及其宫殿区的发现,使唐际根队长在中外考古界声名远播,但他最满意的是,还是最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亲手从地下挖出一个完整的商王朝来"。
为了这一梦想,这位正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的年青学者,曾经放弃过很多在国外供职的机会。
这还要从商王朝考古说起。
众所周知,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商王朝的记载,见于《尚书》、《诗经》、《史记·殷本纪》等典籍,均很简略,因此商王朝是否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直受到许多中外学者的质疑。
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了一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经反复判读后,他认定是商人留下的。
甲骨文的发现使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大白天下。
1928年,一批年轻的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正式在安阳小屯及其附近一带发掘,中华文明的重大秘密由此揭开。
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惊人的一致性,使得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商王朝成为不可动摇的结论。
按工作人员在鉴定文物《史记·项羽本纪》的提法,中国学者遂将安阳小屯一带的商遗存称为"殷墟"。
按照从卜辞中辑出的世系,商王朝的开创者是"大乙",又称为"汤"。
自商"汤"开国,至其最后一王"帝辛"失国,前后共29王。
但安阳的考古材料,包括甲骨卜辞本身在内,至多只能与其中的第18位商王"盘庚"甚至第21位商王"武丁"以后的历史相联系。
那么,汤至盘庚时期的早于殷墟的商王朝遗存在那里呢?直到1949年,考古学对商王朝的了解仍然仅限于以安阳为代表的晚商时期。
这一情形直到50年代郑州二里冈遗址的发现才得以改变。
1955年,该遗址中找到一座周长约6960米长方形城址。
证据表明,这座城址早于安阳殷墟。
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建立起了一个商史考古学编年。
他的编年以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而以郑州二里冈期商文化为早商文化,安阳商文化为晚商文化。
至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