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DEM)——知识汇总

数字高程模型(DEM)——知识汇总一、数字高程的定义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DTM中最基本的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学表达。
DEM表示区域D上的三维向量有限序列,用函数的形式描述为:式中,X i,Y i是平面坐标,Z i是(X i ,Y i)对应的高程。
二、数字高程的特点1)表达的多样性,容易以多种形式显示地形信息。
2)精度的恒定,常规地图对着时间的推移,图纸将会变形,而DEM采用数字媒介,能够保持精度不变。
3)更新的实时性,容易实现自动化,实时化。
4)具有多比例尺特性。
三、数字地面模型(DT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形模型(DGM)的区别表 1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四、数字高程数据1. 来源:DEM数据包括平面和高程两种信息,常用的数据来源有:影像,现有的地形图,地球本身,其他数据源。
2. 数字高程数据类型1) 分辨率①. 10米DEM数据全国10米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栅格图像数据,图像分辨率为10米,数学基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及Albers投影。
数据像素值记录了点位高程。
高程值计量单位为米。
②. 12.5米DEM数据12.5米DEM数据是由ALOS的PALSAR传感器采集。
该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扫描式合成孔径雷达、极化三种观测模式。
该数据水平及垂直精度可达12米。
ALOS(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卫星于2006年1月24日由日本发射升空,载有3个传感器:全色测绘体例测绘仪(PRISM),主要用于数字高程测绘;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2(AVNIR-2),用于精确陆地观测;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用于全天时全天候陆地观测。
③. 不同分辨率下的晕渲图对比10m分辨率数据12.5m分辨率数据来源: databox.store/product/Details/344图1 不同分辨率下的晕渲图2) 遥感测量方法a) SRTM数据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一种用于表示地球表面高程信息的数字模型。
它通常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得到的数字地形模型,反映了地表不同位置的高程值。
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地貌分析、水文模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数字高程模型的原理和构建方法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采集地表高程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字化表达得到的。
构建数字高程模型的最基本方法是通过激光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采集地面高程点,并据此构建高程表面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航空或卫星影像获取地表高程信息,并结合插值算法生成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地球椭球体形状、椭球体参数、大地水准面等因素,并进行数学变换和处理以得到准确的高程数据。
常用的数字高程模型包括数字地面模型(DSM)、数字地形模型(DTM)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地物表面和地表以下构造的不同描述。
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地形分析、三维可视化、洪水模拟、景观规划等方面。
在地形分析中,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用于提取地形特征,计算坡度、坡向、流域分割线等地形参数,进而实现地貌分类、地形图绘制等功能。
三维可视化是数字高程模型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将数字高程模型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实现虚拟地形的构建和沉浸式视角的展示。
在洪水模拟和预测方面,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用于模拟雨水径流路径、洪水淹没范围等,为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数字高程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数字高程模型将更加精细化、高分辨率化,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涉及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另外,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融合、多源信息整合、模型开放共享等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dem提取高程

dem提取高程
DEM(数字高程模型)是一种用于表示地球表面高程的数学
模型。
提取DEM可以通过测量地面高程数据,例如地形测量仪、卫星遥感或激光雷达扫描,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生成高程模型。
以下是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1. 数字化测图:使用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或GPS,测量地面
高程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数字形式。
这可以通过将地形图纸手工绘制到计算机软件或利用现代地面测量设备进行自动数据采集来完成。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图像数据,如光学或合成孔径雷达(SAR),根据光度、回波时间或其他传感器测量高程信息的属性来提取高程数据。
这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反演算法来实现。
3. 激光雷达扫描:使用激光雷达设备测量地面上点的精确位置和高程。
通过发送激光脉冲并测量其回波时间来获得目标的距离,然后结合GPS定位数据来确定目标点的位置和高程。
4. 插值算法:将已知高程点的数据点之间的高程值进行插值,以便在整个区域内生成连续的高程模型。
常用的插值算法包括反距离权重插值、克里金插值和样条插值等。
以上是提取DEM的一些常见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应
用和数据可用性的不同进行组合使用。
提取的DEM数据可用
于各种领域,例如地形分析、水文模拟、城市规划和环境研究等。
数字高程模型第二讲DEM数据组织与管理

这种结构只需要两个文件:三角形顶点坐标文件和组 成三角形三顶点用点在坐标文件中的序号表示文件
ArcView DEM 文本文件格式
2行程编码结构
对于一幅DEM;常常在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 有相同的高程值;因而从第一列开始;在格网单元数值发生 变化时一次纪录该值以及重复的个数;应用时利用重复个 数恢复DEM矩阵 对DEM每一行均按上述结构组织;则实现 DEM行程编码方案
行程编码实际上是一种栅格数据的压缩方案;能有效地 减少数据存储量;特别在平坦地区
3块状编码结构
块状编码方案是将行程编码方案从一维扩展到二维的 情况;它采用方形区域作为纪录单元;每个纪录单元包括相 邻的若干栅格 数据结构是由纪录单元的初始位置行列号 格网单元高程值和方形区域半径正方形区域的边长;采用 格网间距倍数表示所组成的单元组 整个DEM数据文件由 该单元组组成;根据初始位置和区域半径可恢复高程矩阵
● 镶嵌数据模型按照网格形状可分为规则镶 嵌数据模型和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镶嵌模型的典 型应用是地形曲面模拟;即数字高程模型;其中基 于正方形网络的镶嵌数据模型为栅格DEM;而基于 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为不规则三角网DEM
2 2 2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 所谓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就是用规则的小面
块集合来逼近不规则分布的地形曲面 在二维空间 中可以有多种可能的规则格网划分方法;如图1
TIN
坐标表
三角形表
TIN模型基本链表结构
这种结构简单但拓扑关系是隐含的;不利于TIN模型的检索与应 用 因此围绕着拓扑关系的描述产生了多种TIN的数据结构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最近恶补了一下DEM数据,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数字高程模型(DEM),也称数字地形模型(DTM),是一种对空间起伏变化的连续表示方法。
由于DTM 隐含有地形景观的意思,所以,常用DEM,以单纯表示高程。
尽管DEM 是为了模拟地面起伏而开始发展起来的,但也可以用于模拟其它二维表面的连续高度变化,如气温、降水量等。
对于一些不具有三维空间连续分布特征的地理现象,如人口密度等,从宏观上讲,也可以用DEM 来表示、分析和计算。
DEM 有许多用途,例如:在民用和军用的工程项目(如道路设计)中计算挖填土石方量;为武器精确制导进行地形匹配;为军事目的显示地形景观;进行越野通视情况分析;道路设计的路线选择、地址选择;不同地形的比较和统计分析;计算坡度和坡向,绘制坡度图、晕渲图等;用于地貌分析,计算浸蚀和径流等;与专题数据,如土壤等,进行组合分析;当用其它特征(如气温等)代替高程后,还可进行人口、地下水位等的分析。
DEM 的表示方法(1)拟合法拟合法是指用数学方法对表面进行拟合,主要利用连续的三维函数(如富立叶级数、高次多项式等)。
但对于复杂的表面,进行整体的拟合是不可行的,所以,通常采用局部拟合法。
局部拟合法将复杂表面分成正方形的小块,或面积大致相等的不规则形状的小块,用三维数学函数对每一小块进行拟合,由于在小块的边缘,表面的坡度不一定都是连续变化的,所以应使用加权函数来保证小块接边处的匹配。
用拟合法表示DEM 虽然在地形分析中用的不多,但在其它类型的机助设计系统(如飞机、汽车等的辅助设计)中应用广泛。
(2)等值线等值线是地图上表示DEM 的最常用方法,但并不适用于坡度计算等地形分析工作,也不适用于制作晕渲图、立体图等。
(3)格网DEM格网DEM 是DEM 的最常用的形式,其数据的组织类似于图像栅格数据,只是每个象元的值是高程值。
即格网DEM 是一种高程矩阵(如下图)。
数字高程模型(DEM)——知识汇总

一、数字高程的定义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DTM中最基本的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学表达。
DEM表示区域D上的三维向量有限序列,用函数的形式描述为:V i=(X i,Y i,Z i);i=1,2,…,n式中, X i, Y i是平面坐标, Z i是(X i, Y i)对应的高程。
二、数字高程的特点1)表达的多样性,容易以多种形式显示地形信息。
2)精度的恒定,常规地图对着时间的推移,图纸将会变形,而DEM采用数字媒介,能够保持精度不变。
3)更新的实时性,容易实现自动化,实时化。
4)具有多比例尺特性。
三、数字地面模型(DT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形模型(DGM)的区别表 1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四、数字高程数据1.来源:DEM数据包括平面和高程两种信息,常用的数据来源有:影像,现有的地形图,地球本身,其他数据源。
2.数字高程数据类型1)分辨率①.10米DEM数据全国10米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栅格图像数据,图像分辨率为10米,数学基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及Albers投影。
数据像素值记录了点位高程。
高程值计量单位为米。
②.12.5米DEM数据12.5米DEM数据是由ALOS的PALSAR传感器采集。
该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扫描式合成孔径雷达、极化三种观测模式。
该数据水平及垂直精度可达12米。
ALOS(AdvancedLand Observing Satellite)卫星于2006年1月24日由日本发射升空,载有3个传感器:全色测绘体例测绘仪(PRISM),主要用于数字高程测绘;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2(A VNIR-2),用于精确陆地观测;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用于全天时全天候陆地观测。
③.不同分辨率下的晕渲图对比图 1 不同分辨率下的晕渲图2)遥感测量方法a)SRTM数据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第三章DEM数据获取方法

扫描与矢量化:黑色或彩色扫描,扫描参数根据图件信息量、线划密度、质量等因素调节,一般分辨率不小于300dpi。扫描后进行矢量化。 数据分层:主要用于DEM的层有地形信息层、水系层、推测区域、辅助高程层、公里网层等。
2.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1〕摄影测量的根本原理:利用在不同地方获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同一景物的两张影像,在室内建立立体模型,对其进行三维量测。 2〕摄影测量的信息获取方式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飞行器上搭载摄影测量设备〔传感器〕,垂直摄影方式获得数据。 地面摄影测量:采用倾斜摄影或交向摄影方式获取数据。
基于不同观点的采样 1.统计学观点:DEM外表可以看作是点的特定集合〔采样空间〕有随机采样和系统采样两种方法。因此,对特定集合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采样数据的研究。 随机采样:对各采样点以一定概率进行选择,各点被选中的概率各不相同〔假设概率相同那么为简单随机采样〕。 系统采样:也称规那么采样,以预先设定的方式确定采样点,各采样点被选取得概率为100%。
5 . 地貌单元类型 不同的地貌类型划分对DEM数据采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黄土地貌破碎,要分布较的采样点,而平原地区高程数据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对坡向、流域网络影响比其他地区要大〕。
采样数据的属性 采样:确定在何处需要量测点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三个参数决定:点的分布、点的密度和点的精度。 1.采样数据的分布:由数据位置和结构来确定,指数据点的分布形态。 位置由地理坐标系统中经纬度或格网坐标系统中坐标决定。 结构〔分布〕的形式很多,因地形特征、设备、应用的不同而不同。 结构〔或分布〕的类别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和标准,实际采样时相互之间很多时候是重叠的。
5.选择性采样: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择性采样,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离散特征点〔山顶点〕等。 优点是只需以少量的点便能使其所代表的地面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6.混合采样:将选择性采样与规那么格网采样相结合或者是选择性采样与渐进采样相结合的方法。
dem数据中的高程划分依据

dem数据中的高程划分依据【实用版】目录1.DEM 数据概述2.高程划分的依据3.高程划分方法4.常见高程分类5.高程划分的重要性正文1.DEM 数据概述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 DEM)是一种描述地表高程信息的数字模型,通常用规则的网格表示地表高程。
DEM 数据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环境规划等领域。
在 DEM 数据处理中,高程划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高程划分的依据高程划分主要是根据地表高程的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需求,将 DEM数据中的高程值进行分类和归并。
高程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地表高程的自然规律:地表高程通常呈现出连续、渐变和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高程划分需要考虑这些自然规律,使得划分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实际应用需求:高程划分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设定分类指标和分级标准。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高程划分可以按照建筑物、道路、绿地等不同地物进行分类;在农业领域,可以按照耕地、林地、水域等进行分类。
3.高程划分方法常见的高程划分方法包括:(1)等高线法:根据设定的等高距,将 DEM 数据中的高程值划分为不同的等高线,形成等高线图。
等高线法能够直观地反映地表高程的分布规律,但计算量较大。
(2)聚类法:通过聚类算法将 DEM 数据中的高程值进行分类和归并。
聚类法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灵活设置分类指标和分级标准,但需要选取合适的聚类算法和参数。
(3)阈值法:根据设定的阈值将 DEM 数据中的高程值进行二值或多值划分。
阈值法计算简单,适用于大规模 DEM 数据的高程划分,但划分结果可能不够精确。
4.常见高程分类常见的高程分类包括:(1)按照地物类型划分:如建筑物、道路、绿地、耕地、林地、水域等。
(2)按照地形特征划分:如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
(3)按照高程区间划分:如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等。
5.高程划分的重要性高程划分对于 DEM 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GRID模式
规则格网法是把DEM表示成高程矩阵,此时,DEM 来源于直接规则矩形格网采样点或由不规则离散数据 点内插产生。 结构简单,计算机对矩阵的处理比较方便,高程 矩阵已成为DEM最通用的形式。高程矩阵特别有利于各 种应用。
概述:GRID模式的缺点
Grid系统有下列缺点: 1、地形简单的地区存在大量冗余数据;
两点是否可见的算法
a)倾角法 格网DEM为例,O(xo,yo,zo)为观察点,P(xp,yp,zp)为某一格网点,OP与 格网的交点为A、B、C。
OP的倾角为α
观察点与各交点的倾角为β
i
(i=A,B,C)
若tgα>max(tgβi , i=A、B、C),则OP通视
否则,不通视。
A B
b) 剖面图
A 两点连线是否与剖面相交。
等高线插值法
三、DEM的应用
概述应用: 1、三维景观 2、数码城市和虚拟现实
3、DEM在工程上的应用
应用算法:
1、基于DEM的信息提取
2、等高线的绘制 3、基于DEM的可视化分析
三维景观
数码城市和虚拟现实
City Model
Attribute RDB
DOM
DEM
DLG
数码深圳
3D 建筑
概述:DEM的线模式表示
●描述高程曲线的等高线; ●数字化现有等高线地图产生的DEM比直接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产生的DEM质量要差;
●数字化的等高线对于计算坡度或生成着色
地形图不十分适用。
概述:等高线模式
等高线通常被存储成一个有序的坐标点序列,可 以认为是一条带有高程值属性的简单多边形或多边形 弧段。由于等高线模型只是表达了区域的部分高程值, 往往需要一种插值方法来计算落在等高线以外的其他 点的高程,又因为这些点是落在两条等高线包围的区 域内,所以,通常只要使用外包的两条等高线的高程 进行插值。
DEM+DOM+DLG
交通行业:数字公路
(交通部公路勘测设计院)
DEM的土石方计算
立体计算线路挖土、石方量
坡度的计算
Z11
Z10 Z11 Z 00 Z 01 2 2 tan X X Z 01 Z11 Z 00 Z10 2 2 tan Y Y
向外扩展的处理:若从顶点为P1(X1,Y1), P2(X2,Y2), P3(X3,Y3)的三角形之P1P2边向外扩 展,应取位于直线P1P2与P3异侧的点
异则判断
F ( X ,Y ) (Y2 Y1)(X X1) ( X 2 X1)(Y2 Y1) 0
p1
若备选点P之坐标为(X,Y)
Z01
P
Z10
R
x 1
T
O
(0,0)
(1,1)
又:
PO PO QO Q tan X tan sin 1 RO QO RO 2 PO PO QO tan Y tan sin 2 tan cos 1 SO QO SO
(1,0)
y
S
所以:
概述:DEM 与 DTM的区分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研究地面起伏。
●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含有地面起伏和属
性(如坡度、坡向等)两个含义,是DEM
的进一步分析。
概述:DEM的表示方法
●使用三维函数模 拟复杂曲面; ●将一个完整曲面 分解成方格网或面 积上大体相等的不 规则格网,每个格 网中有一个点的观 测值,即为格网值; ●适用于曲面插值 来表示地下水或土 壤的特性;
tan X tan Y tan
2 2 2
坡向角的计算
Z11 Z01
P
Z10
R
x 1
T
(0,0)
(1,1)
Q S
2
y
O
(1,0)
坡向
QO与X轴之夹角T为坡向角
RO PO PO tgT tga 2 / tgY / tg X SO SO RO
坡度图和坡向图的制作
基于DEM的可视化分析
通视分析是指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研究某一区域 通视情况的地形分析。 ●方法: a、以O为观察点,对格网DEM或三角网DEM上的每个点 判断通视与否,通视赋值为1,不通视赋值为0。由此 可形成属性值为0和1的格网或三角网。对此以0.5为 值追踪等值线,即得到以O为观察点的通视图。 b、以观察点O为轴,以一定的方位角间隔算出0°~ 360°的所有方位线上的通视情况。对于每条方位线, 通视的地方绘线,不通视的地方断开,或相反。这样 可得出射线状的通视图。
概述:DEM的点模式表示
高程矩阵(规则矩形格网),与栅格地图相同。
●表示方法:将区域划分成网格,记录每个网格的 高程; ●线模型到高程矩阵的转换。
◆优点:计算机处理以栅格为基础的矩阵很方便, 使高程矩阵成为最常见的DEM;
◆缺点:在平坦地区出现大量数据冗余;若不改变 格网大小,就不能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在视线计 算中过分依赖格网轴线。
●现有地图数字化:对已有地图上的信息(如等 高线)进行数字化。 ●地面测量:利用自动记录的测距经纬仪在野外 实地测量。
●空间传感器:利用GPS,结合雷达和激光测高 仪采集数据。
数字摄影测量采样点的选取
●沿等高线采样:主要用于山区采样。 ●规则网格采样:按规则矩形网格进行采样, 可直接生成规则矩形格网的DEM数据。 ●渐进采样:根据地形使采样点合理分布, 即平坦地区采样点少,地形复杂区采样点多。 ●选择采样: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采样,如沿 山脊线、山谷线等进行采集。 ●混合采样。 注意:所有采集的数据都要按一定的
2、如不改变格网大小,则无法适用于起 伏程度不同的地区; 3、对于某些特殊计算如视线计算时,格 网的轴线方向被夸大; 4、由于栅格过于粗略,不能精确表示地 形的关键特征,如山峰、洼坑、山脊等;
概述:不规则三角网(TIN)
●不规则三角网(TIN)表示法克服了高程矩阵中冗 余数据的问题,而且能更加有效地用于各类以DTM 为基础的计算。但其结构复杂。 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表示法利 用所有采样点取得的离散数据,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 把这些离散点(各三角形的顶点)连接成相互连续的三 角面(在连接时,尽可能地确保每个三角形都是锐角 三角形或是三边的长度近似相等—Delaunay)。 因为TIN可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来确定采样点的密 度和位置,能充分表示地形特征点和线,从而减少了 地形较平坦地区的数据冗余。
概述:TIN的三角剖分
概述:TIN模型的存储方式
No 1 2 3 : 10 X 90.0 50.7 67.2 : 10.0 Y 10.0 10.0 23.9 : 90.0 Z 43.5 67.3 62.6 : 81.0
概述:TIN模型的表现
概述:TIN小结
●表示方法:将区域划分为相邻的三角面网络,区 域中任意点都将落在三角面顶点、线或三角形内。 落在顶点上其高程与顶点相同;落在线上则由两个 顶点线性插值得到;落在三角形内则由三个顶点插 值得到。 ●生成方法:由不规则点、矩形格网或等高线转换 而得到。
●TIN允许在地形复杂地区收集较多的信息,而在 简单的地区收集少量信息,避免数据冗余。
●对于某些类型的运算比建立在数字等高线基础上 的系统更有效,如坡度、坡向等的计算。
概述:建立DEM的目的
1)作为国家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 2)土木工程、景观建筑与矿山工程规划与设计; 3)为军事目的而进行的三维显示; 4)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 5)流水线分析、可视性分析; 6)交通路线的规划与大坝选址; 7)不同地表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8)生成坡度图、坡向图、剖面图、辅助地貌分析、估计侵蚀和径流等; 9)作为背景叠加各种专题信息如土壤、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数据等,以 进行显示与分析; 10)与GIS联合进行空间分析; 1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此外,从DEM还能派生以下主要产品:平面等高线图、立体等高线图、等 坡度图、晕渲图、通视图、纵横断面图、三维立体透视图、三维立体彩色图 等。
ai2 bi2 c 2 cosCi 2ai bi
A C3 C2
C1
B
C maxCi
则C为该三角 形第三顶点
构网示意图
哪个内 角最大
与A点距离 最近的点
a b c cosCi 2ai bi
2 i 2 i
2
三角形的扩展
对每一个已生成的三角形的新增加的两 边,按角度最大的原则向外进行扩展, 并进行是否重复的检测。
二、DEM数据来源
数据源来源: (1)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2)以地形图为数据源 (3)以地面实测记录为数据源
(4)其它数据源
●数据源决定采集方法。数据点的采集密 度和采点的选择决定DEM的精度。
DEM数据采集
●数字摄影测量:利用带自动记录装置的立体测 图仪或立体坐标仪、解析测图仪及数字摄影测量 系统,进行人工、半自动或全自动的量测。其原 理是在摄影图的基础上利用测图仪进行测量。
F ( X , Y ) F ( X 3 , Y3 ) 0
p3Leabharlann p2重复与交叉的检测:任意一边最多只能是两个三 角形的公共边。
立体像对法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所配光盘
曲面拟合法
根据有限个离散点的高程,采用多项式或样条函数求得拟合公式, 再逐个计算各点的高程,得到拟合的DEM。可反映总的地势,但局部误 差较大。可分为: ●整体拟合:根据研究区域内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趋势面模型。特 点是不能反映内插区域内的局部特征。 ●局部拟合:利用邻近的数据点估计未知点的值,能反映局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