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的起源

合集下载

健身气功《八段锦》(完整版)

健身气功《八段锦》(完整版)

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行。

有贤能者发明了“舞",用来摆脱这些病痛。

这种祛病健身的“舞”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

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健身气功八段锦当初是由一些治病保健的单式动作发展组合起来的,因此八段锦每一式都有其独自的功效,既可选择单式或几式练习,也可以整套练习。

功法特点: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蒹;神形融合,气寓其中。

习练要领:松静自然;准确灵活;练养相蒹;循序前进。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八段锦各式的动作要点、健身功效。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

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2 )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

同进配以缓缓呼气.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另一种练习法,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体侧上举,且同时抬起足跟,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

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于丹田。

如此托按4 ~8 次。

这一式由动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但实际上是四肢、躯干和诸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

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

这一式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1 )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

八段锦

八段锦

八段锦八段锦是古人创编的一套有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医疗康复体操。

"八段"是指此法一共八节,"锦"是指姿势优美柔和,有"集锦"之意。

此功法是我国古代导引术动静结合的典范,在古代养生史和导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八段锦历史悠久,在马王堆出土的还带《导引图》中有4幅图势相似于八段锦的动作,而真正的八段锦大概起源于南朝梁代,是由两臂或单臂上举,马步左右开弓.头部左右旋转,摇头摆臀,弯腰两手攀足,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个动作组成,是古代导引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算起,导引之术在中国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书中的内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干金翼方》、日本《医心方》等书所吸收,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顿踵三还”,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托天势,两手前筑势,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左右开弓似射雕”、“调整理脾胃须单举”、“攒拳怒目增气匀”五种动作相仿。

书中叩齿、咽津亦被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所吸收。

从中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形成与《养性延命录》有渊源关系。

它形成与发展于宋代,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

其文曰:“政和七年,李似矩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并称为“长生安乐法”,但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但原书已佚。

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学者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了)在汇集宋以前文献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有记载,原文谓:“钟离光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

八段锦教材

八段锦教材

健身气功八段锦图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

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行。

有贤能者发明了“舞”,用来摆脱这些病痛。

这种祛病健身的“舞”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

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健身气功八段锦当初是由一些治病保健的单式动作发展组合起来的,因此八段锦每一式都有其独自的功效,既可选择单式或几式练习,也可以整套练习。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八段锦各式的健身功效。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

这一式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式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招式优美;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

对于那些长期伏案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人士,练习它可以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增强意志,精力充沛。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

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

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劳,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伤害。

五劳七伤,犹如今天的亚健康;长期劳顿,没有及时修养生息,终究造成损伤的累积。

这一式,转头扭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消除亚健康。

八段锦之历史源流

八段锦之历史源流

八段锦之历史源流又据《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一书,摘录八段锦之历史附录如下:八段锦;渊源于南朝梁代八段锦是由两臂或单臂上举,马步左右开弓,头部左右旋转,摇头摆臀,弯腰两手攀足,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个动作组成,是古代导引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算起,导引之术在我国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书中的内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日本《医心方》等书所吸收,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顿踵三还”,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托天势、两手前筑势,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左右开弓似射雕”、“调整理脾胃须单举”、“攒拳怒目增气力”五种动作相仿。

书中叩齿、咽津亦被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所吸收。

从中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形成与《养性延命录》有渊源关系。

一、八段锦形成于宋代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

其文曰:“政和七年(1117),李似矩为起居郎。

……似矩素于色简薄,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并称为“长生安乐法”,但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但原书已佚。

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学者曾訸(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子)在汇集宋以前文献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有记载,原文谓:“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

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一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择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阕,简而备,且易行。

普劝遵修,同证道果。

绍兴辛未(1151年)仲春,至游居士曾訸记。

”据此可知,宋时八段锦有四家,窦银青和小崔先生二家今已佚。

全民健身《八段锦》 普及教学

全民健身《八段锦》 普及教学

全民健身《八段锦》普及教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八段锦》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方式,备受人们的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八段锦》,特编写此篇文章,对《八段锦》进行普及教学,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迈入健康的生活。

一、《八段锦》的概述《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健身功法之一,其中“八段”指的是这套功法共有八个动作,而“锦”表示精妙绝伦。

《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谭隋所著的《易筋经》,后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健身功法。

二、《八段锦》的好处1. 强身健体《八段锦》的动作非常简单易学,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可以使肌肉得到锻炼,增强体力和耐力,对维持身体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2. 舒缓压力现代社会节奏快,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而《八段锦》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释放身心的压力,达到放松身心,保持心情愉快的效果。

3. 锻炼呼吸《八段锦》的动作配合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人们锻炼呼吸,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呼吸训练能够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的供应,对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学习《八段锦》的注意事项1. 坚持练习学习《八段锦》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八段锦》需要树立信心,坚持每天练习,不可半途而废。

2. 注意动作规范《八段锦》的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要领和规范,学习者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学视瓶或者向专业的教练寻求指导,以确保动作的正确性。

3. 注意保护好自己在学习《八段锦》的过程中,切勿勉强自己,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身体不佳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受伤。

四、《八段锦》的普及教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八段锦》,可以针对不同的裙体进行普及教学。

1. 公共场所在公园、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可以组织《八段锦》的普及教学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

八段锦

八段锦

历史源流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

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

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

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

”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

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

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

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

八段锦的起源

八段锦的起源

八段锦的起源八段锦是由古代导引术总结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养生功法,有关八段锦的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八段锦起源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可以推到晋代。

那么,八段锦究竟起源于何时?1、八段锦渊源于西汉197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幅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

导引图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动作汇编,共描绘了四十几个动作姿势。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看出,至少有四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相似。

因此,可推断它与后世流传的八段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导引资料进行整理的辑录专辑,这本书总结概括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有五势分别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的五组动作一一对应相似,可以推断《养性延命录》最早记载了与立式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雏形。

而且该书中的叩齿、咽津等动作也被后世流传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功法所吸收。

因此可以说,八段锦的形成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八段锦形成于宋元2.1 “八段锦”之名的出现“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宋代。

北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论述道,“在宋政和七年之前,民间早己流行一种'虚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刊行的晁公武撰写的《郡斋读书志》中所引录的藏书目录中载有题为“吐故纳新之诀”的《八段锦》一卷。

2.2八段锦歌诀形式的出现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有“许真人引导诀”,首次将《道枢·众妙篇》中的八段锦文字改为歌诀形式,即“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这是继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中首次以文体记载八段锦功法后,第一次以歌诀的形式记载的该功法套路。

与《道枢·众妙篇》中记载的内容相比,该歌诀内容中增加了“鸣天鼓”一势,但缺少了“大小朝天”一势。

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从悠久的气功文化中走来,继承、创新、发展,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

健身气功——八段锦“锦”,指的是上等的丝织品,在中国文化中,它代表着珍贵而又精美的饰物。

有一套动作优美、编排精炼、去病健身效果俱佳的健身气功功法,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它有八组动作组成,人们就把它称之为“八段锦”。

前言“八段锦”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夷坚志》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常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可见,八段锦在北宋即已流传。

在宋代,八段锦的体式已经有坐式和立式两种,其中,立式八段锦后来形成了很多流派,并得到广泛传播。

清朝末年,人们首次把八段锦编辑成一个完整的套路,并绘制图像,它的歌诀这样概括了八段锦的动作做法和锻炼目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丧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此后八段锦的套路基本被固定下来,一个有历史传承、有功法理论、有真实健身效果的传统气功功法就被定型了。

为了让祖国气功文化中的这块瑰宝,在当代继续造福人民,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1年成立了健身气功课题组,将八段锦作为一个子课题,以传统八段锦为依据,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传统八段锦重新加以编制。

同时科研人员又运用现代体育和自然科学知识,对八段锦的健身效果进行了科学研究与实验。

现代生命科学、医学、人体形态学等方法的引入,使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编创被赋予了理性和科学的新内涵。

而健身气功八段锦编创工作的完成和推广,也证明古老的八段锦不仅没有被岁月的长河湮灭,反而在今人的努力下焕发出了更绚丽的光彩。

功法特点-1-健身气功八段锦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它安全可靠,运动强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生理学规律,它的功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柔和”:是指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翻左掌緩緩放下,右手提右胸前迎接左手同時放下成
預備勢。
三、右手掌向上提,沿右胸前緩緩上舉,同時將手掌轉向
右前上方直舉,眼看上方。
四、翻右掌緩緩放下,左手提右胸前迎接右手同時放下成
預備勢。
肆、背後七顛百病消
預備姿勢:立正姿勢。
一、兩手下垂,肘臂稍外展,手指併攏,掌指向前平伸。
二、兩掌下按,順勢將兩腳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頓。
三、兩手分開向前攀足,兩腿後挺。
四、還原成預備勢。
三 焦
上焦—橫膈以上部位,主要包括心、肺;
中焦—橫膈下、臍上部位,主要包括脾、胃、肝、膽;
下焦—臍以下部位,主要包括腎、膀胱、大腸、小腸。
五 勞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七 傷
一曰大飽傷脾;二曰大怒氣逆傷肝;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
三、頭緩緩右轉向後瞧,眼看腳後跟。 四、還原成預備勢。
柒、搖頭擺尾去心火
預備姿勢:騎馬勢,兩手撐於兩膝上,虎口上。
一、上體伸屈由左、前、右、後,循轉兩周成預備勢。
二、上體伸屈由右、前、左、後,循轉兩周成預備勢。
捌、雙手攀足固腎腰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兩腳併攏。
一、兩臂側上舉,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直舉。
二、上體前屈彎腰,同時翻掌接抵腳背。
壹、雙手托天理三焦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
一、兩手掌指前伸,手心向上。
二、兩手平舉至胸前,順勢翻轉,十指交叉,慢慢向上托
於頭頂上方。
三、兩手自左右兩側由上向下畫弧,緩緩放下成預備姿勢。
貳、左右開弓似射鵰
預備姿勢:騎馬勢,兩手握拳放於腰側,拳心向內。
一、兩臂前交叉,左臂在內,右臂在外。
二、左手伸食指,左臂向左緩緩推出。右手握拳屈肘右拉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六,眼注視左手食指尖端,如拉弓狀。
三、還原成預備勢,左臂在外,右臂在內。
四、右手伸食指,右臂向右緩緩推出。左手握拳屈肘左拉
,頭向右轉,眼注視右手食指尖端,如拉弓狀。
五、還原成預備勢。
參、調理脾胃單舉手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
一、左手掌向上提,沿左胸前緩緩上舉,同時將手掌轉向
左前上方直舉,眼看上方。
三、兩腳跟下落著地,身體放鬆。
四、兩手放下成預備勢。
伍、攢拳怒目增氣力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
一、兩手握拳放於腰側,兩拳心由上轉下向前推出,然
後收回放於腰側,同時兩腿半分彎腳跟靠攏,兩眼
怒目向前平視。
二、還原成預備勢。
陸、五勞七傷往後瞧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
一、頭緩緩左轉向後瞧,眼看腳後跟。 二、還原成預備勢。
八段錦是古代上等絲織品,用多種不同顏色編織而成。古人把這套練功動作視為祛病保健,動作完美的健身法。此練功法共分為八段,故曰八段錦。 八段錦的練功方法應以內功為主,是內外相合的定步動作。因此練習八段錦除注意外形動作以外,還要配合意念及呼吸。
八段錦之優點與功效
一、動作單純,學習容易。
二、場地易覓,空氣新鮮處較好。
八段錦的起源
八段錦非拳術,是一種內功健身法門,取自於「易筋經」天門第三節『千八攢』變招而成,使其更能大眾化。
八段錦是一套健身練功法,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深受大家喜愛。早在北宋時已有記載,至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相傳八段錦是由岳飛見當時宋朝兵將,離家八千里,壯志消磨,於是命牛將軍,為了袍澤戰友加強鍛鍊意志、體能、心神,擬定一套功夫,一律操練。
三、運動時間不長,全套練習不過十餘分鐘,每日早、晚各鍛練一遍即可。
四、運動量可大可小,可自行掌握,方便靈活。
五、身法端莊,姿勢舒展大方,瘦弱者可健壯,體胖者能減肥。
六、活動全身肌肉關節,調節內臟器官,加速血液循環,強化體質。
七、符合生理功能要求,氧量增強為內外兼顧的健身練功法。
八、效應大且快,易產生興趣,易自我鍛練,只要長期堅持,實為一種享受,其樂無窮。
練習時應注意事項
一、兩腳踏地確實,身體保持正直。
二、拋開一切雜念,清心專一,切忌談笑。
三、動作與呼吸配合,氣入丹田。
四、內外調合,動作始終徐緩,保持輕鬆自然。
五、做完一段後,視體力情形,可在原地輕鬆走步,以調節呼吸頻率。
六、練習日久,自可平穩,自可攀足。
七、運動有恒,成為每日例行事項之一。
八段錦動作要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