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数字化金融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应对

数字化金融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应对

数字化金融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应对随着数字化金融的发展,各国的货币政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数字化金融既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又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因此,各国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数字化金融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数字化金融即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和升级的一种变革。

数字化金融的兴起,对国际货币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数字化金融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支付方式的升级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便利的手段。

数字货币的发展和使用,大大减少了国际支付的手续费和时间,提高了结算效率。

其次,数字化金融为国际资本流动带来了便利。

数字货币的交易可以通过网络全球化进行,为资本流动提供了新的渠道,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最后,数字化金融赋予了中小型企业更多的融资和创业机会,促进了创新和就业。

然而,数字化金融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首先,数字货币透明度不够,防范恐怖主义和洗钱的难度增加,容易被用于金融犯罪。

其次,数字化金融的运营和管理容易缺乏监管,风险难以管理。

最后,数字化金融的创新速度较快,一些新型金融机构欺诈和技术风险较高,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如何应对数字化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风险?首先,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规范和标准,建立全球金融稳定风险监测和应对机制。

其次,加强监管,强化对数字化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推行数字货币,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扩大支付工具和支付渠道。

第四,加强金融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数字化金融和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总之,数字化金融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应对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关注和协作。

只有通过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有效的监管,才能为数字化金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开展金融活动的形式。

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就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加复杂。

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来实施,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机构,在各个互联网平台上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金融交易。

这就给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创新也使货币政策的执行面临新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形式包括P2P借贷、众筹、支付结算等。

这些新型金融业态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货币政策难以覆盖到每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这就给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和稳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高效和便捷,金融服务更快速地传递给用户。

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也要及时调整和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且稳定,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创新为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了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这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最后,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还产生了监管的新问题。

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特点是边界模糊、跨界经营,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

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监管框架,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加复杂;其次,互联网金融创新形式使货币政策的执行面临新的挑战;此外,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然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也有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后,互联网金融也给货币政策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在我国国内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其中既有一些创新新模式、新服务,也有一些现有金融服务通过技术改造而改变。

互联网金融不仅变革了人们生活方式,也大大改变了金融服务行业。

其中,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本文将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将改变国家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式。

传统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全国的货币流动性,但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体系的货币政策影响力越来越弱,货币政策的影响已经不再只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多个地方。

例如,目前在我国,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影响,而新兴的金融技术开始改变货币供应、货币价格等方面的有效性。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传统的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针对集中的金融体系,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使金融分散,会使监管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不能及时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那么就会造成金融稳定的危机,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将改变国家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方式。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业务的开放和自由化,使得货币政策的发挥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货币政策的影响力也发生了巨变。

由于新兴金融机构更加灵活,他们可以更快地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我国货币政策更少需要进行短期调整,这也改变了以前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

最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剧了资本流动,使得货币政策影响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实施货币政策时,要更加精细地把握市场趋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将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它将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准入、运行等方面,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只有更好的把握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执行货币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更好地发展。

浅议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议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议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推动了货币形态的不断发展。

电子货币以其方便、准确、快捷的优势成为了当今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新形态货币,并逐步显露其重要性。

本文从电子货币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央行的挑战以及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电子货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电子商务成为了商务应用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也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与传统货币形式相比,电子货币除具备一般货币的基本属性以外,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殊属性。

例如,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比较分散。

不仅中央银行可以发行电子货币,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这就造成了货币发行“非央行化”;电子货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电子货币的价值依赖于其发行者的信誉和资产担保,从而使得风险程度不一。

因此,电子货币会对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基本概述(一)电子货币的概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相关定义解释,电子货币就是指对持有者财产进行电子记录且被广泛用于支付的价值储存或预付工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解释为,电子货币就是一种依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以法定货币为计算单位,以电子数据为存在形式,并能够及时兑换成法定货币的一种电子支付结算工具。

具体来说,电子货币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基础电子货币。

此类货币主要是指智能卡,包括信用卡、电子钱包mondex等;第二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

此类电子货币主要是指网络现金、数字现金以及第一虚拟因特网支付系统等。

(二)货币政策与电子货币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

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央行主要职能体现在两大方面: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监督。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对货币供需影响1.1对货币需求影响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需的影响是较大的,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实现了虚拟交易,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所有交易。

网络虚拟交易,减少了现实中货币的需求量,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发生变化。

在互联网金融作用下,人们对交易型货币、预防性货币的需求不断降低,货币逐渐向金融市场流通,投机性货币逐渐增加。

现有阶段,金融创新速度加快,金融产品货币性特征逐渐增强,金融产品多数可以实现资金的随时到账,资产转换效率大幅提升。

所以,互联网金融使得投机性货币大量增加。

总之,互联网金融加大了人们金融投资的热度,交易型货币大幅增长,货币需求结构不断改变,货币需求稳定性逐渐消减。

1.2对货币供给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市场上使用实际货币的人数大量缩减,人们足不出户利用网络就可以实现交易,这就导致市场上货币需求量下降,货币需求量的下降使得货币供应不断缩减。

同时,在互联网金融作用下,传统金融业务逐渐分类,且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具备了传统银行基本业务能力,传统金融在调控货币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传统金融机构货币调控能力缩减,就会影响到整个货币市场的调控。

2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是央行的主要调控渠道,而信贷传导渠道更是不可获取的手段之一。

调控当中主要以存款准本金的调控实现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调控,以此实现市场货币资金的供需均衡,更好达到调控目标。

影响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第一,银行信贷规划与央行调控通畅性,既央行所采取的货币调控政策能够实现对银行资金规模的调控;第二,企业投资与银行信贷规划之间的畅通性,既银行贷款的主体是否以个人、企业为主。

不过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这两个因素均受到影响,银行信贷传导能力被削弱。

总之,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对传统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金融中介地位不断弱化,银行存贷款业务逐渐被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分化,银行金融地位受到冲击,也使得央行以银行为主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影响,对资本市场的调控效果有所下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需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冲击主要指互联网金融中货币的滞留效应和电子货币影响。

互联网金融中货币的滞留效应是指由于互联网交易的需求而必要的滞留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中的货币资金。

由于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因此其货币的滞留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及风险,应该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

互联网金融中的滞留货币(沉淀资金)主要来源于第三方支付交易。

由于我国在信用制度上存在着发展缺陷,导致我国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交易发展非常缓慢,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极大促进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形成了大量的沉淀资金,以我国支付机构之一支付宝为例,截至2013年底,支付宝的实名注册用户突破3亿,日交易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超过3400万笔。

按照一笔支付交易周期为7天计算,由此产生的沉淀资金为175亿人民币。

截至2013年底,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超过50家,沉淀资金的数目巨大,由此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

而目前我国的监管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完全针对第三方沉淀资金管理的规定。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形态的一次跃变,根据巴塞尔协议将电子货币定义为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电子设备、公开网络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

①目前我国国内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中主要将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产物,它既包括基于金融专用网络,以卡基为形式的电子货币,也包括通过互联网,具有其他交易支付方式的电子货币,强调其支付流程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相对较落后,从1993年开始银行卡业务逐渐起步。

2013年全年,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2.14亿张,较上年增长19.23%。

根据央行公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3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501.58亿笔,金额1607.56万亿,同比分别增长21.92%和24.97%;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②。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 引言1.1 电子货币的发展背景电子货币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货币开始崭露头角。

最初的电子货币是通过银行卡和在线支付系统实现的,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支付和转账。

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子货币的发展背景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支付方式的需求不断提升。

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它对传统货币形式和支付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1.2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被视为调控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合理的货币政策可以引导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的变动,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稳定的物价水平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还对就业和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市场利率和资金流动,从而影响企业投资和就业情况。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有效应对经济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繁荣发展。

2. 正文2.1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挑战电子货币的出现给传统货币政策带来了诸多挑战。

电子货币的流通速度更快,交易更加便捷,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难以预测和控制。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无法有效应对电子货币带来的变化,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创新。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电子货币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电子技术实现的虚拟货币形式,如比特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对传统货币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目标、传导机制、政策工具和政策效应等方面,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浅析。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电子货币能够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支付方式,加速货币流通速度,并且减少了传统银行体系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支付成本,从而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但与此电子货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波动性较大、安全性隐患、监管困难等,这些问题可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并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传统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来影响实体经济,而电子货币的传导机制与传统货币不同。

电子货币主要通过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来传导货币政策,如通过在电子支付平台上提供优惠刺激消费、鼓励创新和投资等方式。

这种传导机制的变化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发生变化,需要货币当局及时调整政策工具和策略。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货币当局用于实施货币政策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等。

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举个例子,通过调整电子支付平台的手续费和利率,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支付行为;通过监测电子货币的流动情况和使用情况,可以实时掌握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状态,进而精确制定货币政策。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电子货币的特点和影响,选择并整合不同的政策工具,以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摘要: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所带来“存款搬家”、银行业改革、货币基金崛起等现象正在改变着金融市场格局,也逐步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从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公众投资性动机,增加货币需求; 二是互联网金融间接拓宽了货币供给渠道,削弱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可预测性与相关性; 三是互联网金融干扰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与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需求;货币供给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on China'smonetary policy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has brought the deposit moving, Banking reforming and Monetary Fund Developing, which are not only changing the patter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but also having an impact on monetary policy.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financial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mand, supply and monetary policy efficiency. Finally making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the Internet can promote public investment motivation and increase the money demand. Second, the Internet banking broaden the money supply and reduce the controllability, predictability and relevance. Third, the Internet financial disturbs accuracy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Key words: Internet banking;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mand for money; the money supply0 引言互联网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或平台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它是一种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开展信息中介业务等等的新型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给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日益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

但是,互联网金融在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提高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其独立于当前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对货币的供求产生冲击,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手段是多样的,其中货币政策是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非常依赖联系着实际经济变量和货币的金融市场,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提高了大众参与到金融交易中的积极性,有利于金融普惠性建设。

但随着金融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加,互联网金融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理财观念和支付结算模式,这对现行货比政策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及传导效率。

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对银行准备金、社会流通货币的控制,而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不断融合会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方式,进而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大大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

1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只有明晰了传导机理才能更好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理是指中央银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的过程。

我们选择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学派来分析。

首先是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传导途径,其理论思想为:货币供给量Ms的增减会影响到利率r,利率r的变化又会影响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I 的增减最终影响到总支出E和总收入Y。

传导过程可以表示为:Ms → r → I →E → Y。

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通货减少,货币需求变得非常不稳定,导致难以再通过货币供给量Ms的变动来调节利率r,进而最终影响总支出E 和总收入Y 的调整,故整个利率传导过程将难以实现。

而另一种货币学派的投资行为传导理论则和凯恩斯学派背道而驰,他们并不认同利率r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其内在稳定性,投资行为传导机制更强调货币供应量Ms 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作用,传导过程可表示为:Ms → I → E。

当货币供应量Ms 减小时,人们就会减少购买各种资产。

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公众不必缩小投资资产支出,而是通过阶段适应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供应来满足其投资性货币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资行为传导途径。

综合两个学派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层层传导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最终影响国民收入,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中的关键经济变量实现调控目标。

互联网金融通过渗入到金融市场各个方面,改变市场结构,致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变化,从而使货币政策最终实施效果无法达到目标。

总结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过程如图1 所示。

货币政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即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企业/居民进行传导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主要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中关键变量控制而达到调控目标,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扩展市场,互联网金融逐渐渗入到金融市场各个方面,改变金融市场结构,影响着企业/居民的金融行为,致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初始目标与最终效果相偏离。

图1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传导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2.1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1.1 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降低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互联网金融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产品的盈利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公众货币需求结构。

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来说,公众对货币持有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投机动机与利率成正相关关系,用公式表示为:M=M1+M2=L1(y)+L2(r)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与拓展,高收益理财产品、低廉操作费用及快速转换时间显著提高了投资者机会成本,引发公众货币投机性需求增加,刺激部分预防性货币向投机性货币转变,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资金垫付,多家货币基金赎回时间由T+2提高到T+0,最快甚至能达到资金1分钟到账;如此高的流动性使得部分预防性资金留存失去其存在意义,转换为投机性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可见,互联网金融引发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上升,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削弱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模型来说,货币是资产的一种体现形式,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得模型中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规模变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作用降低,其原因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高流动性和高盈利性,交易支付便利,缩小了支付手段和储蓄手段之间转化成本,投资主体会选择减持货币并将其投入高流动性金融产品中,货币需求稳定性相对弱化; 另一方面机会成本变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的作用加强,其原因是互联网金融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流通成本降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机会成本变量作用空间扩大,货币需求不稳定性上升。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货币支付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正逐步取代传统现金支付方式,对流通中的现金产生替代作用。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早期表现形式主要是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以及电子银行替代率快速上涨。

截止2014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1116.6万亿,交易笔数达到1423.1亿笔,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80.3%,网上支付的快速发展极大降低了人们对于流通中现金的需求(见图2.1、图2.2)。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http图2.1 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增长率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图2.2 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及替代率同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产品方面进行了极大的创新,将货币基金嵌入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可以为客户带来不错的收益,而且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塾付直接用于网上支付。

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占整个第三方支付的62.0%(见图2.3)。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图2.3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在积极进行渠道创新,大力发展线下交易的支付业务,例如二维码扫描支付、打车支付等,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现金需求大大降低,互联网金融对流通中的现金产生替代作用。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流通中现金的与GDP的比率明显呈下降趋势,这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效应。

同时,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面的创新也对现金的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见图2.4)。

货币流通速度V0=GDP/M0,反映经济交易中货币存量的运行效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流通中的现金会不断降低,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现金的流通速度必然会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4 现金流速及现金流比重情况2.2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2.2.1削弱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当金融市场仅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时,货币供应源单一,对货币供应源调控相对容易,通常只需调控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就可达到调控货币供给目的。

但互联网金融介入,使诸多新型金融机构突破原来不能吸收揽存的限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将资金借给资金需求方,获得利息收益。

如此长期以往,相当于在央行之外有增加了一笔基础货币,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将产生存款派生能力,使货币供应源主体发生改变(见图2.5)。

可见,互联网金融发展增加了金融市场中货币供应渠道,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调控的可控性,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及传导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