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歌最后的辉煌
关于死亡的诗歌,Thomas Gray,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by 澄_LOST_!

[订阅] 关于死亡的诗歌,Thomas Gray,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by 澄·LOST?!写评论名字 ( 必填 )Email ( 选填,不会在页面中显示 )主页 ( 选填 ) 记住我的信息如何插图、加链接??发?布取消首页爱米胖美食小游戏 | 我 | 朋友群组乱翻帮助注册 | 登录全部LIVE YOUR LIFE尽日灵风不满旗日志 | 照片 | 朋友 | 更多▼回澄·LOST?!的空间首页关于死亡的诗歌,Thomas Gray,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写于2008-11-18 12:57:31 1条评论今天早上难得的早起,赶上了久违的英国文学,今天刚好上的是Thomas Gray的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28行的长诗。
读着读着突然想起海明威的《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丧钟为谁而鸣?记得上学期20世纪美国文学的老师说,她最喜欢的就是《丧》的开篇,海明威引用了约翰·邓恩一段著名的布道辞:No Man Is an Island 没有人是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 没有人是座孤岛,entire of itself 独自一人,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A part of the main 是大地的一部分。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水卷走,Europe is the less 欧洲就少一点,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些一样;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Or of thine own,were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因为我处于人类之中,And,therefore,never send to know 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It tolls for thee. 它就为你而鸣!!Mainly by John Donne(1572-1631)翻译:当时我读的那个荡气回肠啊,立马就背下来了,可是一个假期以后就忘光光了,直到今天看到Elegy的时候才恍然想起,没人是一座孤岛。
哈代诗歌的死亡命题 文档

哈代诗歌的死亡命题哈代的诗歌涉及主题广泛,体裁多样。
本文将从哈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意象着手,感悟他悲观主义的哲学倾向和现代主义的表现风格,了解其叙事性/ 戏剧化的创作特征,独具一格的自然观、时间观和宇宙观等。
一、死亡阴影挥之不去作于1900 年12 月31 日的《黑暗的鸫鸟》( The Darkling Thrush )是哈代诗歌中较为特殊的一首,旧世纪行将就木,新世纪呼之欲出;大英帝国由盛转衰、危机重重;工业文明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使社会充斥悲观、绝望的情绪,仿佛笼罩于死亡的阴影。
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不少隐喻死亡的意象,如幽灵般的黑暗( specter grey )、冬日的余烬( winter 's dregs )、残破的古琴( broken lyres ),揭示所谓“世纪末哀悼”的情绪: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飞白101 ) 诗人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将人类乃至地球所有生灵的现状摆在人们面前,“古老的生命源起的脉动,也萎缩以至干枯。
”全诗多见单音节词,用字颇省,读来语气截断,不留余地,营造出萧索气氛。
此时,苍茫大地上一声哀鸣打破了这片死寂,尽管只是发自一只年老、瘦弱的鸫鸟。
诗的最后一句耐人寻味: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它欢乐的晚安曲调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而不为我所晓。
(飞白101 )是鸫鸟给人生的希望,或其欢乐反衬了人类的不可救赎?死亡被推向更广阔的范畴,即一切可知与不可知的生命,最终的幻灭更增添了一层悲凉意味。
叔本华、哈特曼等人的哲学学说对哈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痛苦和灾难,这是由人类意志的本性造成,是不可克服的,人类无法自我拯救。
另一方面,哈代对基督教宣扬的“天堂的安宁”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宗教这条路也走不通。
哈代深信,在“不可知的力量”面前人类无疑永为败者。
死亡,不单是生命的结束,更成为一种始终伴随人类的存在,挥之不去。
顾城写死亡的诗歌

顾城写死亡的诗歌引言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广为人知。
其中,他的《死亡的诗》是一首备受瞩目的作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死亡的意义1. 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使我们对死亡充满恐惧和敬畏之情。
–生命如蜡烛般一闪即逝,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它。
–死亡常常在不经意间席卷而来,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
2. 死亡的解脱•死亡是一种解脱,是对痛苦和烦恼的终结。
–当我们无法忍受痛苦时,死亡可以成为一种解脱的出路。
–死亡可以让人从一切束缚中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
诗歌的意象和形式1. 寓意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死亡的无可逃避和不可预知性。
–黑雨、铁门、石头等意象代表了死亡的无情和冷漠。
–幼儿、夜晚等意象则暗示了死亡的神秘和诱惑。
2. 独特的形式结构•诗歌以自由诗的形式呈现,没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规则。
这种形式的自由性与死亡的主题相呼应,强调了死亡的无序和不可捉摸。
–诗中的文字和词汇也显得散乱和无规律,进一步加强了死亡的无序感。
人们对死亡的态度1. 恐惧与回避•大多数人对死亡抱有恐惧和回避的态度,因为死亡无可避免地代表了一种终结和失去。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使他们通常不愿面对和谈论这个话题。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回避死亡,比如追求物质享受、逃避现实等。
2. 探索与接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积极地探索死亡的意义,并试图接纳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些宗教信仰强调死亡是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这样的信仰使人们对死亡更加宽容和接纳。
结论顾城的《死亡的诗》以独特的形式和意象揭示了死亡的意义和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的脆弱,思考死亡的解脱,同时也让我们对死亡抱有恐惧和敬畏。
在探索死亡的道路上,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深刻的生命意义,并用它来指引我们的人生旅程。
死亡诗歌——精选推荐

死亡诗歌死亡诗歌
题记:爱⾃⼰的肚腹⽽死,是动物
爱⾃⼰的家庭⽽死,是平民百姓
爱⾃⼰的民族⽽死,是英雄烈⼠
爱全世界的⼈类⽽死,是永恒不朽的上帝
这⼀时刻,不折不扣地到来
⽆需回避,我早已做好准备
我⽆法改写呱呱啼哭的降临
此刻,我以得胜的微笑与死神对视
⼀线天光,曾催开我⽣命的暗夜
我⾛出⼈⽣的虚⽆,⾛出两瓣鹅黄
然后,⾛向⼀⽚嫩绿,⾛向碧绿
再⾛向深绿,⾛出今天的⾦黄
捧着阳光,⼀路蹒跚起来
我爱泥⼟的芬芳,我爱乌云的沉重
我爱绵绵⽆绝期泪⽔⾥的`悲苦
我爱疾风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抱怨
……
因为爱,我接受光芒的嘉奖
尊贵的冠冕,永远属于太阳
因为爱,我⽆视死神的狰狞
死亡是爱的极致绽放的花朵
那么,在我放⼿尘世的瞬间
牵着风⼉跳⼀曲最美的舞蹈
⾦⾊的蝴蝶,翻飞⼀⽚
蝉⾐留给⼤地,笑容还给蓝天
当我的名字,从⼤地上涂抹
当⿊暗退却,黎明悄悄降临
海上的⽇出,是我热⾎沸腾的爱恋
雀鸟⾍鸣,是我深切的召唤 死亡,你不能隔绝我的爱情 我以周⾝的炽热,如饥似渴地 亲吻⼤地的每⼀⼨肌肤
抚慰枯枝上伤痕累累的悲痛。
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

赏 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全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写出了身处两地心系一处 的深情;两处“巴山夜雨”,前实后虚,回环对比,达到了时 空融合、虚实统一的效果;“夜雨涨秋池”是人各一方的 “冷”,“共剪西窗烛”是喜悦重聚的“暖”,冷暖对比,突 出的是多愁无限的凄苦。
“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山上人也早 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 第打开。
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 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 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 活的谴责。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 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杜牧以武略自负,注过《孙子》,却怀才不遇,是命运 的失败者。赤壁的失败者曹操,也注过《孙子》,武略或不下 于周瑜。杜牧把同情给予曹操,正是借题发挥,自作不平之鸣。
赏 析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
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 韵深微,并且善于描写和表 现细微的感情。
赏 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 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 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8.却话:回头说,追述。
死亡现代诗歌

死亡现代诗歌死亡现代诗歌死亡现代诗歌1你的一句话宛如一把剧毒的刀直直地刺向我的心房你那直直地眼神也是有毒的看得人会全身颤涑而此时却是正午正午的街上少有行人阳光直直地照射每一处每一处暗地里都生长的腐蚀的毒你看不见你看见的是我我的眼里倒出你的影子你的影子在我眼里散开成毒噢!炽热的光啊来燃烧翅膀吧那羽翼还未丰满的野鸟会因为人类而死亡为何不让它死亡于自然你开始仇恨我从每一句话的争锋相对开始只因我有了我的思念我开始窥视自由如果枷锁太过沉重诗人会把脚给剁了喂狗如果我太过狂傲你会把我剁了焚化成烈鸟噢!要开始了吗噢!你嘴里叼着刀噢!这些都不是真的这只不过是吹了一阵死亡的风死亡现代诗歌2《殇语,死亡之花》——谨以此诗祭奠所有自杀身亡的魂灵们, 一路走好.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平均自杀人数约二百万,死亡人数近二十万,占全球自杀者五分之二,是我国20岁—35岁人的第一大死因……〈本数据来自网络〉生命于人只有一次,他〔她〕们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苦难,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最终却放弃宝贵的生命,去拥抱狰狞的死神?……可悲亦可叹!基于对亡灵的尊重,我不想去过多评议他〔她〕们的错与非,我们只是应从中去反思,对于频繁发生的自杀死亡现象以及触目惊心的死亡数据,社会难道没有一定的责任吗?我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又体现在哪里?文化教育新闻媒体等相关职能部门又发挥了多少思想启示作用和心理指导功能?……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全社会去思考和警醒。
但愿这类悲剧以后能少一些,再少一些)妈妈,亲爱的妈妈凝忆着您慈爱的面容亲切的目光我的热泪就盈满双眸我的忧伤立刻弥漫心田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多么留恋你温暖的怀抱却再也不能触碰您的温柔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多么渴盼您关切的叮嘱却再也不能聆听您的教诲妈妈啊,慈祥的妈妈女儿不舍离去不舍离去啊,我的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现实的无奈憔悴了您的容颜病榻上的爸爸是您眉心打不开的结生活的重压佝偻了您的'身躯茧痕重叠的双手衬现出您的疲累妈妈,苦难的妈妈女儿不忍离去不忍离去啊,我的妈妈可是我不得不离去啊妈妈,亲爱的妈妈这繁华寂寥的人间呀已是一沟信仰的死水妈妈,您看呀物欲已将道德沦陷利益巳把传统掩埋市侩已逼正义就范万能的金钱呀奴役着灵魂驱使着徒具躯壳的人们所以我要逃离呀,妈妈现实让我如此迷茫又如此惶恐三月的春风呀也不能吹散我心里的阴霾我不得不离去啊,妈妈这尔虞我诈的人间已是一片人性的荒漠可怜的人们你们瞧瞧自己吧日渐荒芜的心灵花园呀蛇虫正在啮食怜悯之草荆棘正在蹂躏慈悲之花滕蔓正在缠绞善良之树那片欲望的土壤呀势利之草郁郁葱葱伪善之花散发芬芳贪婪之树结满硕果所以我要离去啊,妈妈冷漠的人心让我感觉如临冰渊六月的骄阳呀也不能消融我心里的严寒我不得不离去呀,妈妈这无爱萧瑟的人间我快要无法呼吸忧郁开始驻足胸扉悲哀巳在心里蔓延绝望将要把我窒息我想要呼吸自由的空气我想要沐浴爰的阳光我想要挣脱一切的桎梏我想要寻找理想的国度所以我要离去啊,妈妈卑微和自尊使我孤傲这繁杂的人间何以允准孤傲的存在?这世俗的社会又哪有理想的家园?我必须离去啊,妈妈我多么不舍也不忍离去啊妈妈,亲爱的妈妈原谅女儿的不孝我唯有遥遥泣血跪拜双亲我将为您们祈福十七年的养育恩情啊容女儿来世再报妈妈啊,妈妈我亲爰的妈妈请不要为我哭泣请不要为我悲伤前路充满未知和神秘我将拥抱宁静和祥和您看,天堂的奶奶正向我微笑我就要离去了啊,妈妈这是我最后的诀别缄默的天台呀是我宁静的世界是我最后的舞台这是我人生最后的演出采撷几朵云儿作为幕布收集几束阳光当成幕灯演出就要开始灵魂是我惟一的主人生命是我庄严的道具死亡是我神圣的仪式大自然的精灵是我尊贵的嘉宾这是我的庆典这是我们的狂欢奏响雄壮的命运交响曲吧尽情的唱吧跳吧舞动吧让这灵动自由的歌舞去漾荡那清冷死寂的人间我开始离去了啊,妈妈彼岸的道路已为我打开蝴蝶为我伴舞蜜蜂为我抹脂彩霞为我梳妆溪流为我冼尘远山为我肃穆轻风为我送行永别了,妈妈永别了,全世界我多么热爱又多么厌恶的世界啊轻轻的一跃我以自由落体的方式绘出生命到死亡的轨迹诠释有无之间的轮回定义坠落坠落灵魂战栗着激动着这是我的结束这是我的开始坠落坠落灵魂欢鸣着歌唱着这是我的毁灭这是我的新生坠落!……这残破却纯净的身躯啊这鲜艳滚烫的热血啊是我纯粹唯一的祭品虔诚的敬奉与你血中曼舞的青鸟请承载我颤抖的灵魂向着爱和自由的方向飞翔吧,飞翔死亡现代诗歌3(一)不是不会哭泣不是不会写下遗嘱不是不懂得和亲人告别在你倒下的那一瞬间阳光彻底飞散黑暗成了你唯一的记忆以太阳的名义他们谋杀了这个早晨从田野里长出来的最后的希望不许发出声音的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飘浮在死亡周围的沉寂(二)是漂浮在人们心中的疑问随着额头到脚边的鲜血流淌在每个人的街头流淌在河里流淌在眼睛中流淌在每一扇玻璃窗前在这滴无辜的血被你解释清楚之前这个夏天会暴雨成灾涌向大地的泥石流会涌向天空仅仅为了听到你的回答(三)即使你把他埋在土里让证据一点点腐烂真相也会在某天长出来从他的坟前长出的树会讲述这个早晨他身上每片悲惨的叶子而这世界上的云不会掩盖所有的天空如同你的手捂不住我的耳朵当真相说话的时候你会和他躺在一起在阳光下面对世界的解剖(四)其实死因并不重要凶手的姓名也并不重要死亡的地点和时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突然倒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让我们如何承受死亡如何理解生命理解梦想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在瞬间毁灭如何期待明天假如明天真的还在我们将如何站在它的面前(五)而更大的悲哀在于我们要在死者面前保持微笑我们还要笑着感激凶手感激黑夜能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内心的黑夜将没有有尽头如果这感激能制止死亡即便他躺在地下也会站起来说再杀我一回吧当我再次倒下的时候我会笑着望着你的眼睛。
何雅雯的诗歌《死亡》

何雅雯的诗歌《死亡》
何雅雯的诗歌《死亡》
相遇时脸上是黄昏的表情
光线柔软
照着深沉的睡眠
黑夜降下
跺着轰隆隆的脚步
是的你来,从雾色的'边境
从寒苦的山岭与悠长的河流中来
平静如捕雀的网
只有微风轻轻摆荡
我们都要睡入你
安详的雷霆
像漆黑中一笔红色
带了金光
亮着寂静的眼,而
脸在耳际恻然
来不及选择神情
也忘了要再说些言语让人留念你说我们都从告别开始重新见面
新以现在且慢
且慢倾听
把脸转过来,看
天色渐渐透明起来。
语文教案-最后的辉煌

语文教案-的辉煌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诗歌朗读音频3.相关背景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的辉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猜测诗歌的主题。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学生自由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a.对比:诗歌中对比了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没落。
b.拟人:将太阳、大海等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c.象征:太阳代表生命,大海代表时间的流逝。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a.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夕阳”、“波涛”、“残阳”等,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b.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富有变化,使诗歌更具音乐性。
四、诗歌欣赏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3.学生模仿朗读,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的辉煌”对你有什么启示?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的辉煌”。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结合诗歌,写一篇关于“的辉煌”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诗歌,使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歌,最后的辉煌(随笔)
(安徽杨玉能)
早晨是读诗歌最好的时候,而中秋的早晨读诗更是有一种非常的味道。
和诗歌的艺术家们一起温习故去的往事和诗坛上的口水关系。
我很兴奋。
读了一些诗歌,形而上的感受,不留什么痕迹,可是在和诗人们的随笔中我却有深刻的印象。
想一吐为快。
唐晓渡的《江河、顾城:花朵和野兽都已沉睡》一文阐述的观念,是诗歌艺术的悲哀和激进。
江河现在隐居美国;顾城,1993年杀妻后自杀。
这样的诗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诗歌艺术,我为他们遗憾,但是正是着眼点遗憾也造就了他们诗歌艺术的颠峰。
诗歌艺术严格意义上是没有完美主义的;诗歌之所以是诗歌是因为她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理由。
文中讲述了江河的妻子蝌蚪也是自杀而亡的。
隐居和其他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诗人的本身生存的态度,其实这是与诗歌本质无关。
而确切到某个诗人的身上,那就是个象的东西,非具象的延伸。
私下,我这样地认为。
正如江河的诗歌:那儿的秘密谁也不知道/花朵和野兽都已沉睡。
顾城的诗歌是很有形式上的浪漫和现实的迷茫,这种交织着的东西缠绕不清,于是他也就将自己逼上了一种非常的状态。
“仿佛香格里拉/你仿佛楼兰古都/在迷雾里/小心翼翼地构筑着你城中的建筑/我睁大眼睛/却只能看到正受雨击的青瓦朱壁/我找不到入处/只能在迷雾的边缘踟躇。
”
诗人与世事似乎总是互为讽刺。
想当年顾城为某刊物又莫明奇妙地退稿而恨恨不已,哪里能够料到他死后他的诗集会被印得铺天盖地!他的命运和凡高的一样,凡高生在世上时也是苦苦地生存,没有多余的金钱,一幅画作也不值几个钱,通常是20法郎一幅,他画出一幅《向日葵》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朋友说他死后就能够卖到40法郎,谁知他“百年祭”时这幅画在索斯比拍卖行被卖到了75000000英镑的天价。
诗歌与他与艺术的反差让现存的人们反思和痛惜。
但是艺术的价值这样真正地体现,一直是我们不得而解和困惑的。
“时间永远也没有停止//你离我越来越远/只剩下/蓝色的影子//我伸出的手/徒然地停在空中/------”有些事情说不明白,我们也就不去说了吧。
是这个世界太精彩也太多得无奈。
诗歌作为我们意识形态里存在的方式,我时常在想,语言是伟大而精辟的,可是我们要依靠自己的生存与物质具象,也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太少。
把社会生活想象的太丰富和复杂,真的没有太多的必要。
自然的和超现实形式的理想是诗歌的生命。
也是我们诗歌艺术的最后走向。
早晨的时光很清淡的样子,而诗歌的语言是一种更为清淡的,但是绝不自然的,是道德的和非虚幻的,存在的事实。
我想诗歌最后的辉煌,恐怕就是死亡了。
如这样的秋日,我真实地存在着,并真实地在写着中秋的早晨,思想的余光,谈论死亡所带来的诗歌唯美的艺术!
(2008年9月4日早晨8时于寓所)
通联:230051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182号城南剧院1-602室杨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