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农类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农类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差. 与担 负 的总体 任务 和使命 不适 应 。 ( 1 农村 建设 需要 高校 提供 科技 支撑 二 新

问题 的提 出
建 设 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是 我 国现 代化 进 程 中 的
重大历 史 任务 , 会 主义新农 村 的建 设必 须依 靠具 社 有现代 意识 的新 型 农 民 l 。党 的 十七 届 三 中全 会 J j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 , 建 了农类 高职教 育与 新农村 建设 良性互 动机 制 , 高职教 育更 好地服 务 于地 构 使 方 经济转 型升级 , 既提 升 了高职 院校 的办 学实力 , 强化 了高职 学 生职 业 能 力的 培 养 . 高学 生 叉 提 的动 手能 力 、 业能 力和创 业能 力 , 就 在服 务新 农村 中培养 出一批 高素 质 的技 能 型 实战 人 才
民 。 离不 开蓬勃 发展 的农村 职业教 育 。高职 院校 则
作为培 养 高技能应 用 型人才 的基地 , 要肩 负起 历史
使命 , 明确 自身任 务 , 为新农 村建设 输送 一代新 人 , 提供科 技 支撑 和优 质 的社会 服务 。

的培训 格局 。但是 , 与农 业 和农 村 经济发 展 的新要 求相比, 农业 职业 教育 和培训 工作 还面 临着 三方面 问题 : 是农 民素 质 偏 低 , 现代 农 业 发 展 和新 农 一 与 村 建设 需要 不 相 适 应 : 是 农 技 推 广 人 员 学 历 偏 二 低、 知识 老化 , 现代 农 业 发 展 和新 农 村 建 设需 要 与 不 相适 应 : 是农 业 与农 民教 育 设 备 落后 、 三 条件 较
农类高职 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陈国胜 , 曾露露 , 卢盛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事实上,示范站的功能已不限于科技推广,而是向全产业链延伸。“示范站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首席专家是搞苹果研究的,但其他人员都是多学科团队,涉及上游、下游的产业。”李华说。
白水的苹果试验示范站,不仅有苹果选育、砧木嫁接、除草施肥的专家,还配备了储藏、保鲜、物流等方面的专家,甚至有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驻点研究。在示范站的带动下,周边围绕苹果产业聚集成科技园区,有50多家储藏企业和果汁加工企业。西农研究员王雷存说:“示范站成了白水的地标,年轻人结婚都要来这里拍照。”
正如该校党委书记梁桂所言:“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大的‘立校之本’。沿着这条道路,学校已经走过了80年。面向未来,西北农林科大还要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试验示范站,让科研推广的体制‘立起来’,机制‘活起来’,队伍‘强起来’,干劲‘提起来’,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大事做好。”
/zgjyb/html/2014-05/27/content_417781.htm?div=-1
“试验示范站不仅是科技富民的基地,更是校地合作的重要节点。”西北农林科大副校长李华指出,学校依托试验示范站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新机制,示范站由校市县三方共建,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示范推广经费、配备人员。学校专家被聘为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缝对接,共同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眉县专门成立校县合作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依托县农业局、试验示范站推进工作,校地按照“1+2+2”的模式组成科技入户小组,即一名西农专家带着2名县园艺站技术骨干外加2名乡村人才,包村定点、示范培训,指导建设10个示范村,重点培养100名高级乡土人才、1000名技术骨干、1万名熟练果农,以此辐射带动整个眉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
在西北农林科大,评教授不一定靠论文。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给农技推广人员发补贴,“推广教授”职称评审单列,评教授主要不看论文,而是看对农科推广的贡献,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覆盖面,还有农民得到的实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一、前言在全球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农村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困境。

城市化的加速对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由中国政府提出的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

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方向,需要展开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2.1 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提出中国政府提出城乡一体化战略,意在解决空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实施,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平衡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和谐。

2.2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和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政府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农村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主要的目标包括:•构建现代化天然村庄和宜居乡村社区;•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和城乡人居环境协调发展。

2.3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建设和民主自治。

产业发展方面,需要与农村基层实际相结合,共同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人居环境卫生方面,需要注重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公共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系统;民主自治方面,需要通过选举和产生典型等活动,培养担当民主自治重任的村干部。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3.1 城乡一体化带来的资源压力城市化加速,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不同的资源压力,包括食品、水资源和土地等,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3.2 农业产业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当前,中国农村仍然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偏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3.3 建设资金短缺新农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与农民互动机制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与农民互动机制

新农村建 设 中的作 用不是 割裂 的 , 而是互 动 的。换句话
说 , 新 农 村 建 设 各 项 事 务 中 , 府 和 农 民 应 该 通 力 合 在 政 作 , 同推 进 新 农 村 建 设 。但 是 , 实 情 况并 非 如 此 。突 共 现
出表 现在 以下两 点 : 一 , 于政 府在 新农 村建 设 中 的 其 对

新农 村建 设 中的 主体作 用 。必 须大 力提 高农 民综 合素
育 干 百 万 新 型 农 民 。正 是 提 高 农 民综 合 素 质 的 重 要 途 径 。 快 培 育 新 型农 民 , 以采 取 多 种 措 施 , 加 可 比如 加 强 农 村 教 育 、 化 农 民 技 术 培 训 、 快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等 , 关 强 加 但 键 是 要 构 建 新 型农 民培 育 机 制 。一 要 建 立 培 育 资 金 投 人 机 制 。 了政 府 财 政 投 人 , 应 充 分 吸 收 社 会 资 金 参 与 , 除 还
众 多 且 发 展 不 平 衡 ; 城 市 发 展 相 比 , 村 发 展 严 重 滞 与 农
因而 , 了扎实 推 进新农 村 建设 , 切需 要构 建 政 为 迫
府 主 导 和 农 民主 体 的 良性 互 动 机 制 。构 建 这 种 良性 互 动
后。 因而 , 建设新农 村还离不 开政府作用 的发挥 。 括地 机 制 . 要 在 以下 几 方 面 下 功 夫 : 概 需
善党 的领 导 。加强 和改善党 对新农 村建设 的领 导 , 在 重
建 立 和完 善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推 进 机 制 。 其 中 , 键 是 要 构 关 建 政 府 主 导 和农 民 主 体 的 良性 互 动 机 制 。 方 面 充 分 发 一 挥 政 府 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 一 方 面 激 发 农 民 另 的主体作用 , 者 密切结合 、 相 促进 。 两 互 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 国 共 产 党 居 于 领 导 地 位 。 党 的 中

乡村振兴发展中教育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分析

乡村振兴发展中教育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分析

乡村振兴发展中教育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分析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石,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乡村振兴。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与农村振兴的关系。

一、农村振兴需要人才农村振兴需要农民转型升级,培育更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

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支持。

教育将为农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国家政策扶持国家对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政策扶持。

通过政策的引导,教育与农村振兴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三、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较为匮乏。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提高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四、强化农村学校功能农村学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更多的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五、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乡村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在农村振兴中,可以引进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在乡村振兴中,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七、增加教育投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政府和社会应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八、打破教育壁垒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定的教育壁垒,例如生源不足、师资匮乏等问题。

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必须打破这些壁垒,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九、联合社会资源支持农村教育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应携手合作,共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增强学校办学主体责任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办学能力,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十一、加强教育观念和文化建设农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乡村振兴中,要加强教育观念和文化建设,引导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振兴乡村教育推动教育与农业深度融合

振兴乡村教育推动教育与农业深度融合

振兴乡村教育推动教育与农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为了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实现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措施与策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振兴乡村教育,最终实现教育与农业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将优质教育资源投放到乡村地区,提供给乡村学校和学生使用。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教育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强化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乡村教育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

为了实现教育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可以在乡村学校开设农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农田的管理和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与认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研等形式,提高乡村教师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推动农村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农村地区教师流动性大、待遇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素质提升。

同时,也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乡村教师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四、加强学校与农业社区的合作要实现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学校与农业社区之间的合作十分关键。

可以通过建立学校与农业社区的合作机制,引导学校与农业社区开展教育项目,共同推动教育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农业社区参观、实践,增强学生对农业产业的了解;农业社区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为学校提供现实情境的教学资源。

“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作者:邹玉友丁小雨张静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5期摘要: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服务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双重战略”的应然选择。

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征,把握发展新机遇亟须培养时代新农人;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标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理念,拓展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深度和广度;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积极推动世界农业强国建设,为世界农林教育改革与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农科;内涵式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34-03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实际而作出的论断、提出的理念和部署的战略。

农林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承担着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时代任务,肩负服务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自2019年国家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奏响了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系统地擘画了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的总体框架和举措。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农业强国战略的加速演进,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亟须契合“三新”发展观来提升新农科站位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

“内涵式发展”有别于传统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更注重质量提升以及文化、学科等属性特色化发展[1]。

这要求农林高校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调动传统农科多方优势,扎根祖国大地,深入“三农”领域探究新农科发展内核,以建设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强国为目标,牢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新发展理念,促进农科理念创新、动力协调、视野开放、目标明确,从双循环视角出发打开农林教育新格局,培养一批知农科、爱农业、敬农民的新型农科人才,建设面向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农林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兴涉农专业,推进农科专业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出“一懂两爱”的卓越农林人才,完成高等农林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樣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诉求。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而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首先,新型农村教育模式的构建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农村学校往往条件有限,教学资源匮乏,如何打破这一现状,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引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推广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其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农村教师队伍多数缺乏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急需引进更多高素质的教师。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教学激情,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教育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吸引更多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资源。

再者,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再者,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搭建校友网络等方式,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再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另一些地区却过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湖南农业科学多年来,城市与农村一直保持着“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发展的割裂,城乡之间无法形成互补,这不仅对城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尤其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而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实行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政策,则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并且使工业链延伸到了农村,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态势,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变着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

在这场引发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触动的社会变革中,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林高校。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林高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基本形成并产生了较好的效应,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从而使这种互动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1农林高校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基本情况1.1农林高校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历史贡献统计表明,1979年至2001年全国取得农业科技成果近5万项,其中获部委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9319项,已培育并推广各种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600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已更换2至3次,每次更换都使单产增加10%以上。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40%和10%[1],特别是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带来了水稻种植的新飞跃。

而这些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科技成果中,有近80%来自各农林高校[2]。

除此之外,农林高等院校还为农业生产输送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参加农业科研、教学、生产、推广,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1.2三农发展对农林高校发展的促进“三农”问题的化解也促进了农林高校事业的发展。

农林高校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都是在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现实困难中取得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10a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8400万hm2,累计增产稻谷1亿t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为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早日实现小康目标作出了突出贡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杨学军,王强,田义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着重从政策上分析了农林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农林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基本情况,以各农林高校的互动实例说明了我国农林高校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上的相关进展,并指出了该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林高校;新农村;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09)01-0112-03Study 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Agroforestry CollegesDevelop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YANG Xue-jun,WANG Qiang,TIAN Yi-wen(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712100,PRC)Abstract: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agroforestry colleges development and the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relative policy.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groforestrycolleges and new countryside was introduced.Interaction example of various agroforestry colleges illuminated therecent advancement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oforestry colleges develop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Therefore,problems existed in the interaction were pointed out,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Key words:agroforesty colleges;new countryside;interaction mechanism收稿日期:2008-10-24基金项目:2006年陕西省软科学资助项目(14210108)作者简介:杨学军(1969-),男,陕西泾阳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和公共管理。

湖南农业科学2009,(1):112~114,117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第1期献。

另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研究的小麦远源杂交技术则极大的缓解了本世纪初我国粮食减产的困难局面,为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农林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分不开的,农林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正是因为心怀三农才使得农林高校不断发展壮大。

2新农村建设对农林高校事业的促进2.1对科学研究的促进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大量问题需要农林高校通过科学研究予以解决。

比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模式和农村发展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

从国内情况来讲,虽然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的乡村地理学研究及其成果储备尚有欠缺,迫切需要地理学者群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国内实际并与地方配合,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长效机制与区域模式的系统研究,进而提出国家层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地理学服务“三农”的决策思想库作用。

2.2对实践教学的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成果、新经验,这些新成果、新经验有的是农民与高校科研人员共同开发,有的是农民自己研究出来的。

这些宝贵的成果、经验成了农林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案例。

目前全国各级农林高校均已实现农林本专科学生到农村进行教学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广大农民为了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积极投入到农林院校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教学的课程学习中。

与此同时,农林高校也经常邀请农村致富能手和基层管理者来为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

2.3对学生就业的促进为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省市都尝试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为广大农林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舞台,让他们学有所用,同时也带动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a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动员大学生到西部去,对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即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深入了解我国国情的优秀青年人才,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农林高校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促进近年来,农林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3.1农业科技成果农林高校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莫过于创造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适时的将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一直坚持和拓展“太行山道路”,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在拓展和深化太行山道路方面,自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实践,在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成果转化率达47%[3],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太行山行道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2农业推广农林高校设有专门的农业推广人员,主要任务是推广农业科技新品种、解答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白水县设立了苹果试验站,科技人员集成了果园间伐、改形修剪、穴施肥水、果园覆盖、高接换种、壁蜂受粉、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升级。

苹果试验站科技人员与白水县56名苹果技术干部合作。

启动实施了“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人户工程”,带动全县苹果产量在2006年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达到52万t,产值达到6.4亿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人均纯收入的80%[4]。

3.3农技服务农林高校的科技人员定时到农业生产一线为广大农户解答生产难题,提高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

如南京农业大学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的“百名教授兴百村”[5]活动,学校为此成立专家咨询团,杨学军等: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113第1期湖南农业科学出台相关政策,把“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作为考核师生和干部的重要内容。

连云港市则尽力为教授们提供方便和条件,由每个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要发展的项目,然后由教授们选择对接,最后确定每个村由一名教授具体负责联系,进行技术指导。

3.4人才培养农林高校在为新农村建设固定培养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支援基层农村生产能力的同时,还不定时的抽调高校内部的学术骨干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

如浙江大学农学院为了鼓励、支持学院的教师服务“三农”,出台了科教兴农条例,组成相对固定的服务“三农”的科教兴农骨干教师队伍。

同时设立科教兴农基金,每年奖励科教兴农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并规定对科教兴农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6]。

学院还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年青骨干教师,奔赴景宁、磐安、青田等欠发达乡镇担任特派员,他们运用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通过对乡镇干部和农民在观念、思想、科技上的扶贫,改变了他们中不少人对农业的传统观念,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赖,为科技扶贫的顺利实现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农林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中存在的问题4.1农村方面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国家的财政支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推广都只能从外在上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达到小学6年级水平,此外农村人力资源积累太少,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达到20%~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7],这是长久以来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