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修订稿
p区非金属元素实验报告

p区非金属元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背景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研究P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为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性提供实验数据。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磷、硫、氮、碳、氧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 实验仪器:试管、玻璃量筒、显微镜、加热器等。
三、实验过程1. 实验一:磷的性质研究a. 取一小块红磷,放入试管中,并加热。
b.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情况。
c. 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磷的显微结构并拍照记录。
d.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磷的性质和特点。
2. 实验二:硫的实验性质观察a. 取一小份硫粉,放入试管中,并加热。
b.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情况。
c. 使用显微镜观察硫的晶体结构并拍照记录。
d.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硫的性质和特点。
3. 实验三:氮的实验性质观察a. 取一小份氮气气体,将其通过管道通入水中。
b.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水的变化情况。
c. 使用显微镜观察氮气的分子结构并拍照记录。
d.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氮的性质和特点。
4. 实验四:碳的实验性质观察a. 取一小块木炭,放入试管中,用火烧燃至灭火点。
b.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味、火焰颜色等情况。
c. 使用显微镜观察木炭的微观结构并拍照记录。
d.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碳的性质和特点。
5. 实验五:氧的实验性质观察a. 取一小块气氛中的氧气,通入一小瓶溶液中。
b.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溶液颜色变化、气味等情况。
c. 使用显微镜观察氧气的分子结构并拍照记录。
d.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氧的性质和特点。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一:磷的性质研究实验现象:磷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剧烈燃烧,并放出白烟,形成白色固体产物。
结果分析:磷是一种易燃物质,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
磷的结构是由独立的P4四原子环构成,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 实验二:硫的实验性质观察实验现象:硫在加热过程中融化,形成橙黄色液体,散发出刺激性气味。
无机化学实验:p区非金属元素---氧、硫

实验四 p区非金属元素---氧、硫【学习目标】认知目标:掌握H2O2的性质及不同氧化态硫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比较MS的溶解性。
技能目标:学会离心机的正确使用。
思想目标:提高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安排】一 课时安排:3课时二 实验要点:1、H2O2的性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2、硫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溶解性、MSO3的性质、MS2O3的性质、过二硫酸盐的性质。
【重点、难点】不同氧化态硫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验证H2O2的性质。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演示法、实验指导【实验指导】H2O2的性质1、设计实验思路:由元素电势图:可知:H2O2(有腐蚀性、毒害性)无论在酸性或碱性中都是强氧化剂,如将PbS→PbSO4H2O2的还原性较弱,在酸性介质中只有碰到强氧化剂才表现出还原性。
可见:H2O2的性质:氧化性及还原性(H2O2中的O为-1氧化态),H2O2还具有弱酸性和不稳定性。
(1) H2O2的分解原理:H2O2容易分解,较低温度和高纯度时比较稳定,当溶液中含有微量的Mn2+(MnO2)或光照、加热时会促使H2O2发生催化分解:H2O2=2H2O+O2↑。
所以H2O2应避光低温保存。
操作:试管:1—2 mL 3% H2O2,微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O2↑是否产生) 再往试管中加入很少量MnO2粉末,将带有余烬的火柴伸入试管中、有何现象?(火柴复燃?)(注意加入的MnO2一定要少,以防分解过猛使H2O2喷溅到管外),现象:反应激烈,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 H2O2的氧化性原理:$1 酸性中氧化I-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I2,可算出H2O2的含量。
)$2 H2O2可使黑色的PbS氧化为白色PbSO4 Pb2+ + TAA→PbS,PbS + 4 H2O2=PbSO4↓+ 4H2O。
操作:$1、试管:5d 0.2 mol·L-1 KI,3d 3 mol·L-1 H2SO4酸化后,滴入2d H2O2溶液。
p区元素实验报告

p区元素实验报告P区元素实验报告引言:P区元素是指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5组的元素,包括氮(N)、磷(P)、砷(As)、锑(Sb)和铋(Bi)。
这些元素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索P区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氮的制备和性质氮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氮气(N2)的形式存在。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氨水和氯化铵的反应制备氮气。
首先,在装有氨水的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固体,然后用酸将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NH3),最后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将氨气转化为氮气。
实验结果表明,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具有较低的反应性。
实验二:磷的制备和性质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以白色或黄色固体的形式存在。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磷酸钠和硫酸的反应制备磷酸氢二钠。
首先,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钠固体,然后缓慢加入硫酸,搅拌使反应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氢二钠是一种无色结晶体,具有较强的酸性。
实验三:砷的制备和性质砷是一种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它以灰色固体的形式存在。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砷酸钠和硫酸的反应制备砷酸氢钠。
首先,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砷酸钠固体,然后缓慢加入硫酸,搅拌使反应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砷酸氢钠是一种无色结晶体,具有毒性。
实验四:锑的制备和性质锑是一种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它以灰色固体的形式存在。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锑酸钠和硫酸的反应制备锑酸氢钠。
首先,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锑酸钠固体,然后缓慢加入硫酸,搅拌使反应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锑酸氢钠是一种无色结晶体,具有较强的酸性。
实验五:铋的制备和性质铋是一种具有金属特性的元素,它以银白色固体的形式存在。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铋酸钠和硫酸的反应制备铋酸氢钠。
首先,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铋酸钠固体,然后缓慢加入硫酸,搅拌使反应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铋酸氢钠是一种无色结晶体,具有较强的酸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P区元素的制备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元素实验报P区⾮⾦属实验报告(范本)实验⼀P区⾮⾦属元素(卤素、氧、硫)⼀、实验⽬的1、学习……⼆、实验原理1、卤素均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前者可氧化后者的X-。
X-还原性强弱:Cl-⽐较强弱的原则:Ox1(强)+ Red2(强)= Red1(弱)+ Ox2(弱)左边的物质强于右边的同类物质。
2、MClO是⼀类较强的氧化剂,可氧化某些低价元素和有机⾊素(包括同族X-的氧化);MClO3是⼀种相对稳定的氧化剂,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基本⽆氧化性,酸性溶液表现出氧化性,可氧化I-、Br-、Cl-等。
氯⽓与热强碱反应制备MClO3,与冷强碱反应制备MClO。
3、H2O2为强氧化剂,可氧化I-等还原性物质,甚⾄将许多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其⾃⾝不稳定,可渐渐分解出氧⽓和⽔,MnO2等可催化其分解,遇到KMnO4等强氧化剂表现出还原性(被氧化成氧⽓)。
H2O2将强碱性CrO2-氧化为黄⾊CrO42-,酸性中可将Cr2O72-氧化成蓝⾊CrO5(⽔中分解,可被⼄醚、戊醇等萃取),此性质可作为H2O2与铬离⼦的相互鉴定依据。
4、硫化物多为难溶盐,且颜⾊丰富,溶解性差异较⼤,据此,可⽤稀盐酸、浓盐酸、硝酸、王⽔等不同溶剂来选择性溶解不同硫化物。
亚硫酸盐遇酸分解产⽣SO2,酸性亚硫酸盐(SO2·H2O)遇S2-被还原为S呈氧化性,遇Cr2O72-被氧化为SO42-呈还原性,还原性强于氧化性。
硫代硫酸盐呈还原性和酸不稳定性,遇酸分解为S、SO2,遇氧化剂被氧化成SO42-、S4O62-等离⼦,与银离⼦可⽣成沉淀,也可⽣成络合物。
过⼆硫酸盐酸中具强氧化性,但需有银催化和加热,将Mn2+氧化成MnO4-是鉴定锰离⼦的重要反应。
三、实验步骤(⼀)KClO3、NaClO的制备结论:浓盐酸与MnO2、MnO4-反应可制氯⽓,氯⽓导⼊热强碱⽣成氯酸盐,导⼊冷强碱溶液⽣成次氯酸盐。
实验3 p区非金属元素(II)(氮族、硅、硼)(何艳)(修改版^_^)

实验3 p区非金属元素(II)(氮族、硅、硼)
何艳(仅修改版面格式,未修改内容)
(学号:012301314211实验日期:2013年3月19日实验指导教师:周环波)
摘要(Abstracts):为了试验并掌握不同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了解硅酸盐的主要性质。
本实验通过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完成了铵盐及硝酸盐的热分解的实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的测定与比较,以及硅酸水凝胶的制备。
结果表明:铵盐加热易分解;亚硝酸易分解,不稳定,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硝酸受热易分解,其产物取决于盐中的阳离子,且具有氧化性;磷酸盐都能水解;焦磷酸根离子具有配位性。
关键词(Key Words):氮;硅;硼;化合物;化学性质
3、结论
1)固态铵盐加热易分解,一般分解为氨气和相应的酸,如果酸不挥发,则生成氨气,如果生成的酸具有氧化性,则氨气被氧化为N2O,继而因不稳定分解为N2和O2;
2)硝酸盐受热易分解,其产物取决于盐中的阳离子;亚硝酸易分解,不稳定,具有弱酸性,同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3)硝酸由于浓度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相同;
4. 磷酸盐中,磷酸二氢盐均溶于水,正盐和一氢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之外均不溶于水,磷酸盐都能水解,焦磷酸根离子具有配位性;硅酸盐与酸反应能产生硅酸胶体。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0-152.
[2]陈正萍. 硼砂珠实验的改进[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社),1999,02:16-17.
[3]吴淑利. 新型硼酸盐的性质合成研究[D]. 宁波大学2010,25-45.。
实验十七_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

实验十六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实验目的]1、学习氯气、次氯酸盐的制备方法。
2、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的区别。
3、掌握H2O2的某些重要性质。
4、掌握不同氧化态硫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5、掌握气体发生的方法和仪器安装。
6、了解氯、溴、氯酸钾的安全操作。
[实验内容]一、KClO3和NaClO的制备1、制备Cl2药品:15g MnO2 (或KMnO4)+30 ml浓HClMnO2+4HCl(浓)=MnCl2+2H2O+Cl2↑2KMnO4+16HCl(浓)=2MnCl2+8H2O +2KCl +5Cl2↑2、制备KClO3A试管:15 ml 30%KOH+Cl2热水加热6KOH(30%)+3Cl2 KClO3+5KCl+3H2OA试管由无色变为黄色,产生小气泡,当由黄色变无色后,将A试管冷却,即有KClO3晶体析出。
3、制备NaClOB试管: 15ml 2 mol•l-1NaOH+Cl2冷水2NaOH+Cl2 NaCl+NaClO+H2O4、制备Cl2水C试管:15ml 蒸馏水+Cl25、吸收尾气:D试管:2 mol•l-1 NaOH+NaS2O3+Cl2注意事项:(1)A、B、C可以分步进行,(2)装置气密性要完好(3)浓HCl要缓慢滴加(4)反应完毕,先向烧瓶中加入大量水,然后拆除装置(5)反应开始时要加热,反应开始后,可停止加热。
二、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1、Br-、I-1的还原性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1)、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2)、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顺序三、卤素含氧酸盐的性质1、NaClO的氧化性①0.5ml NaClO+5滴0.2mol·L-1KI+2滴1mol·L-1H2SO4ClO-+I-+3H+=HCl+I2+H2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I-→I2ClO-→Cl-②0.5ml NaClO+5滴0.2mol·L-1MnSO4溶液ClO-+H2O+Mn2+=Cl-+2H++MnO2现象:产生棕褐色沉淀ClO-被还原为Cl-Mn2+被氧化为MnO2③0.5ml NaClO+5滴浓HClClO-+2HCl=Cl-+Cl2+H2O有黄绿色气体产生,ClO-被还原为Cl-,HCl中的Cl-被氧化为Cl2④0.5ml NaClO+2滴品红NaClO具有氧化性,使品红褪色。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十八:p区非金属元素二卤素氧硫

实验名称: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实验目的: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试验并掌握bu用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3.掌握硅酸盐,硼酸及硼砂的主要性质;4.练习硼砂珠的有关实验操作。
二、基本操作1.试管操作1)普通试管可以直接加热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加热时必须用试管夹夹,夹在接近试管口部位。
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
这时应将试管倾斜约45度,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2)主要用途①盛取液体或固体②加热少量液体或固体③制取少量气体反应器④收集少量气体用⑤溶解少量气体,液体或固体等溶质3)使用注意事项①盛取液体时容积不超过其容积的1/3②加热使用试管夹,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45度③受热要均匀,以免暴沸或试管炸裂④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破裂⑤加热时要预热,防止试管骤热而爆裂⑥加热时要保持试管外壁没有水珠,防止受热不均匀而爆裂⑦加热后不能在试管未冷却至室温时就洗涤试管2.硼砂珠实验(详见实验内容)三、实验内容1.铵盐的热分解(思考:为何试管可以垂直固定加热呢?)2.硝酸盐和亚硝酸盐1)亚硝酸的生成和分解2)亚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硝酸和硝酸盐1)硝酸的氧化性(这个方法是检验NH4+离子的一个重要方法,后面还会介绍到一种试剂:乃斯勒试剂----[HgI4]2-和OH-,若有NH4+离子,会出现红棕色沉淀)气室法检验NH4+:向装有溶液的表面皿中加入一滴40%浓碱,迅速将贴有试纸的表面皿倒扣其上,并且放在热水浴上加热。
观察红色石蕊试纸是否变为蓝色。
2)硝酸盐的热分解4.磷酸盐的性质1)酸碱性2)溶解性3)配位性5.硅酸和硅酸盐1)硅酸水凝胶的生成2)微溶性硅酸盐的生成(通过这个实验原理可让我们看到“水中花园”的现象)6.硼酸及硼酸的焰色鉴定反应1)硼酸的性质(缺电子原子是指某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少于价电子轨道数)2)硼酸的鉴定反应7.硼砂珠试验1)硼砂珠的制备用盐酸清洗铂丝,然后将其置于氧化焰中灼烧片刻取出,再侵入酸中,如此反复,直至铂丝在氧化焰中灼烧不再产生例子特征的颜色,表示已经洗干净。
p区非金属元素二实验报告

p区非金属元素二实验报告P区非金属元素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了解P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实验原理:P区非金属元素包括氧、硫、硒、碲和钋等元素。
这些元素通常以分子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和化学活性,常见于化合物中。
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强烈的还原性和氧化性,具有重要的化学应用价值。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保持实验环境整洁,确保实验安全。
2. 氧气的制备,将加热镁条放入试管中,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观察气体的产生和收集。
3. 硫化氢气体的制备,将氢气通过硫磺粉末中,观察气体的产生和性质。
4. 硒的性质观察,将硒粉与浓硫酸混合,观察反应产物的性质。
5. 钋的性质观察,观察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1.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使燃烧物质燃烧更旺。
氧气的性质稳定,对生物和燃烧有重要作用。
2. 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有一股刺鼻的臭味,能使银镜变黑,表现出明显的还原性。
3. 硒,硒在浓硫酸中能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表现出一定的还原性。
4. 钋,钋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高毒性和放射性,对人体和环境有严重危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P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氧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对生物和燃烧有重要作用;硫化氢气体表现出明显的还原性和臭味特点;硒在浓硫酸中表现出一定的还原性;钋是一种具有高毒性和放射性的元素。
这些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也需要谨慎处理和使用,以防造成危害。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设备,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废液和废气要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P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非金属元素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为今后的化学实验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实验一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
一、实验目的
1、学习……
二、实验原理
1、卤素均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前者可氧化后者的X-。
X-还原性强弱:Cl-<Br-<I-
比较强弱的原则:Ox1(强) + Red2(强)= Red1(弱) + Ox2(弱)
左边的物质强于右边的同类物质。
2、MClO是一类较强的氧化剂,可氧化某些低价元素和有机色素(包括同族X-的氧化);MClO3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氧化剂,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基本无氧化性,酸性溶液表现出氧化性,可氧化I-、Br-、Cl-等。
氯气与热强碱反应制备MClO3,与冷强碱反应制备MClO。
3、H2O2为强氧化剂,可氧化I-等还原性物质,甚至将许多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其自身不稳定,可渐渐分解出氧气和水,MnO2等可催化其分解,遇到KMnO4等强氧化剂表现出还原性(被氧化成氧气)。
H2O2将强碱性CrO2-氧化为黄色CrO42-,酸性中可将Cr2O72-氧化成蓝色CrO5(水中分解,可被乙醚、戊醇等萃取),此性质可作为H2O2与铬离子的相互鉴定依据。
4、硫化物多为难溶盐,且颜色丰富,溶解性差异较大,据此,可用稀盐酸、浓盐酸、硝酸、王水等不同溶剂来选择性溶解不同硫化物。
亚硫酸盐遇酸分解产生SO2,酸性亚硫酸盐(SO2·H2O)遇S2-被还原为S呈氧化性,遇Cr2O72-被氧化为SO42-呈还原性,还原性强于氧化性。
硫代硫酸盐呈还原性和酸不稳定性,遇酸分解为S、SO2,遇
氧化剂被氧化成SO42-、S4O62-等离子,与银离子可生成沉淀,也可生成络合物。
过二硫酸盐酸中具强氧化性,但需有银催化和加热,将Mn2+氧化成MnO4-是鉴定锰离子的重要反应。
三、实验步骤
(一)KClO3、NaClO的制备
结论:浓盐酸与MnO2、MnO4-反应可制氯气,氯气导入热强碱生成氯酸盐,导入冷强碱溶液生成次氯酸盐。
氯气可用过量碱吸收。
(二)X2的氧化性及X-的还原性
方案一:
方案二:
相关反应:
结论:
1、氧化性顺序 Cl2>Br2>I2还原性顺序 Cl->Br->I-
2、氯气检验: KI-淀粉试纸(湿)变蓝(NO2等氧化性气体具有相似性质)(三)ClO-、ClO3-的性质
(四)H2O2的性质
(五)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四、结果与讨论
1、过二硫酸钾氧化锰的反应
条件:氧化剂要多,酸足,锰少,加热。
氧化剂少时,会生成MnO(OH)2,出现棕褐色混浊。
无催化剂时,即使加热也只是出现棕色,原因是生成高锰酸根的速度太慢,而在酸性中亚锰离子与高锰酸反应速度是快的,因而会生成棕色混浊的MnO(OH)2,
2、TAA与亚硫酸的反应
TAA需酸性加热才分解出H2S,后者与酸性亚硫酸盐反应生成乳白色混浊物S,而亚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立即放出SO2,加热便失效,故正确的做法是:先将TAA溶液酸化,水浴加热5分钟后,滴入亚硫酸钠溶液,出现乳白色混浊示有硫。
此反应可以用硫化钠代替之,但硫化钠自身在酸化时会出现白色混浊,若用此试剂,应该先将溶液离心沉淀硫后,在清液上面滴入亚硫酸盐溶液,出现乳白色混浊即示可发生反应。
3、KClO3在反应中的氧化性表现较慢,可将溶液酸化后适当加热,再加入试验的KI溶
液。
现象会明显和快速些。
4、酸化亚硫酸钠溶液不一定立即能检验出酸性气体,可适当加热后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