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一、资料、背景1. X晓风散文创作为了使读者对他的全部散文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X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某某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敌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辽阔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2. 有关生命的名言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现在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并且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受。
——爱因斯坦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第一次”,参加工作后便有了更多的令人忘怀的第一次:第一次穿上崭新湛蓝色的税务制服,第一次填开完税证,第一次进驻企业翻开第一本帐簿,第一次走进银行销缴第一笔税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应值得珍重的“第一次”渐渐被我们忽视了。
记得1989年夏天,我第一次走进集贸市场收零散税,当填开万一X税证的时候,把“定额”写成了“定税”,当时我就象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羞愧地抬手把头上的大檐帽压得很低,好象害怕纳税人看出我的过错……那年年底我在个人工作总结的结尾写道:“在平凡的岗位上,年轻的我要做出不平凡的追求,要永远把自己的目标定高定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短文两篇〈蝉.贝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单元及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短文两篇》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内容《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贝壳》的作者是一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蝉》的写法不同,《贝壳》一文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的生命,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应该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3、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b、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说学法1、朗读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三、说教法在这堂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目标】A、知识和能力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B、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朗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一、预习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二、导入1.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2.导语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正课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一、导入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这篇小短文数百字,大家认为就单单是写蝉吗?那是写什么呢?大声朗读文本思考。
二、学生朗读课文三、理解课文内容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写蝉的生命。
蝉生命的短暂。
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2、自由朗读,并考虑:一个的蝉。
(提示: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
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3、用一个词来填写试试,可。
(提示:可怜,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还可怜在被人厌烦被人聒聒。
还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知知个不停,不在乎别人的说法。
)4、从文中看,人们对蝉前后感情变化怎么样?烦——知知不休(板书)宽恕——生命意义(板书)5、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6、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才,就只有,就等)7、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8、“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9、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10、这里有一段话,你们听听这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师读。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课题:7.短文两篇
授课时间:1 课时
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教学过程
《行道树》(共20-25 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看看作为行道树,在作家台湾女张晓风的眼中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行道树》。
[来源:学.科.网Z.X.X.K]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正音:堕(duò)落点缀(zhuì)牙龈(yín) 贪婪(lán) [来源:]
冉冉(rǎn) 雏形(chú)丰硕(shuò)十姊(zǐ)妹
累累(léi)繁弦(xián)急管剔(tī)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7.短文两篇授课时间:1课时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容和主旨。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含义。
教学过程《行道树》(共20—25分钟)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看看作为行道树,在作家台湾女张晓风的眼中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行道树》。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正音:堕(duò)落点缀(zhuì)牙龈(yín) 贪婪(lán)冉冉(rǎn) 雏形(chú) 丰硕(shuò) 十姊(zǐ)妹累累(léi)繁弦(xián)急管剔(tī)透2.研读课文(一)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提出问题:A“我们是……树”,本文可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第一人称,象征手法,托物言志)B 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学生回答问题(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两课的学习明白: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重点难点】重点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抑后扬”和“直接切入”的方法。
难点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知识】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某某香禺,1939年在某某出生。
1964年毕业于某某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X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某某的文艺活动》获得硕士学位。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某某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某某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某某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委并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容简介:席慕容,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语即大江河之意)等。
祖籍某某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出生于某某某某,后随父母由某某迁至某某。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蝉小思【导入新课】“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生命、
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
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生命是,。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