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的动结式“动+宾+补”式
浅析《水浒传》动结式述补结构

合在一起构成 的短语 , 其后可带宾
语。
二 .水 浒 传 》 中动 结 式述 补结 《
构 的 分类 及 描 写
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 , 须不好看。 李 逵 那 里 应 答 , 圆 怪 眼 , 出 大 睁 拔 斧 , 砍 倒 了 杏 黄 旗 , “ 天 行 先 把 替 道” 四个 字 , 做 粉碎 。 扯
也 都 保 留着 初 期 的 基 本 形 式 。 所 以, 我们 可以把界定《 水浒传》 动结 式 述 补 结 构 最 基 本 的 标 准 建 立 在 如下三个方面 : 一是两个动词要构
具 , 完” “ 是指 动作 行为 , 掉” “ 是指 受事。 按 照石 毓 智 的 分法 , 语 指 向 补 施事类的施事者应 当是人 , 而有些 动 作 的施 事 者 不 一 定是 人 , 是 工 而 具, 如例b 。但 是 , 我们认为无论施 事者是人还是工具 , 补语都是指 向 施事的 , 两者可以合并。因此 , 我们 将《 水浒传 》 中动 结式述补 结构分 为指受 补语 、 指施 补语 、 指动补语 ( 动态性结 果补语 、 态 、 状 程度 ) 三 大类。 ( ) 一 指受补语及其形式特征 指 受 补 语 就 是 语 义 指 向 受 事
关键词 : 动结 式述补结构 指受补语 指施补语 指动补语
述 补结构 是汉语 的一种 十分 重 要 的 语 法 结 构 , 类 繁 多 , 展 种 发 过程复杂。其中 , 动结式述补结构 是 近 代 汉 语 一个 非 常 重要 的 特 点 , 是 辨 别 古 代 汉 语 和 近 代 汉 语 的 一 个核心问题 。 水浒传》 《 成书以及盛 行 的 明 代 是 述 补 结 构 发 展 的 过 渡 时期 , 因此 ,水 浒传》 于研究述 《 对 补结构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 朴元基 (07 在《 水 浒 传 ) 补结 构 研 20 ) ( 述 究 》 一 文 中把 述 补 结 构 分 为 动 结 式、 动趋 式 、V ( ” “ 得 C 四 “ 得 O)和 V ” 类。 本文 只分析研究《 水浒传》 中动 结 式 述 补结 构 。 动 结式 述 补 结 构 的界 定 元 明 时 期 的 动 结 式 也 基 本 上 保 留着 产 生 初 期 的 动 结 式 面 貌 , 因
《警世通言》动结式初探

《警世通言》动结式初探作者:董海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1期摘要:动结式是由动词和结果补语(动词或形容词)结合形成的格式。
随着语言的发展,动结式愈发完善。
本文对《警世通言》中的动结式从结构类型、述语和补语的词性、以及补语语义类型及其来源分别加以论述,认为动结式发展到明代已经成熟,其补语众多、动结式结构类型多样。
关键词:《警世通言》动结式结构类型语义指向动结式是由动词和结果补语(动词或形容词)结合形成的格式。
它的产生是汉语语法结构趋于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语言的发展,动结式的结构类型、补语类型、补语指向愈发完善。
到了明代,动结式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警世通言》是以明代口语为基础而写成的白话小说。
它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明代动结式的特点。
一、动结式的判定关于动结式的判定,蒋绍愚先生在《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中讨论了动词动结式的标准问题:“a.只有当V2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使动,和后面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这才是动结式。
b.动结式中动词和补语结合紧密,语义重心通常在前一动词。
这两条标准中,a是主要标准,b是辅助标准。
”关于补语为形容词的动结式,蒋先生在文中并未讨论。
洪波先生在《使动形态的消亡与动结式的语法化》中认为判定动结式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两个动词之间没有其他成分;第二,后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是前项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直接产生的结果。
本文采用以下判定标准:形式上,动结式中动词和补语(动词或形容词)紧密结合,但其中可以插入宾语,其后也可以带真宾语。
意义上,后项动词(或形容词)要完全受控于前项动词,是前项动词直接产生的结果。
另外,V2必须已经自动化或虚化,或不再用作使动且和后面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
通过对《警世通言》的统计,其中动结式共1482例。
充当补语的动词共46个,具体为:见186、罢174、得134、开126、将69、为51、过49、成46、定42、死40、取37、杀34、毕33、动31、倒29、起28、讫24、来23、破20、落18、作18、散16、醉16、碎15、断14、除12、绝11、漏10、灭9、空7、失7、觉5、脱5、止5、败4、活4、平4、却3、伤3、亡3、裂2、没(mo)2、竟1、怒1、正1、中1。
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_王红旗

、
。
每种 句法 结构 还 可 以 表 示 若干 种语 义
。
以 述宾
”
、
表示 动 作 或变 化 所 造 成 的
结构 为 例 宾 语 可 以 表 示 动 作 的 受 事 如 读 小
相 关 的 人 或 物 出现 的新 状 态 或动 作本 身 出现 的
说 打 篮球
“
、
、
、
结 果 如 盖 大 楼 写 诗歌
“
除 快 慢 早 晚 迟 久 几 个 形 容词 作 补
“
、
、
、
、
、
”
来 的
,
”
。
既 如此 我 们在概 括这 类 述 补 结构的语
,
。
,
语 表 示 对 动作 的速度 或 与 动作 有关 的 时 间 的 评
义 时 就 不 能 只 考 虑 述 补结 构本 身 还 要 考虑 到
价 之 外 其 他 形 容 词 作 补 语 时 都表 示 对 动 作 的
。
,
,
小 王 的病 治好 了
,
预设 小 王 原 来有病
表示 某 种结 果 的 实现 即 充 当 我 们 所说 的 状 态
,
说 话 人 预 设 听 话 人 是 了 解 动作 发 生 前 与
动 作 有 关 的 人 或物 的 状 态 的 因 而 句子 就 表 示
,
补语 而 非褒 贬 形 容词 充 当 的补 语 才 可表 示 对
、
、
、
、
。
汉 语学 习
年第
期 总第
期
・
评 价 补语 表 示 消极 的 评 价 因 而 带 有 不 如
,
我 听 见 一 种奇 怪 的声 音
近代汉语动补结构

一、动结式双音词
动补结构的普遍使用在唐代以后,关于这类结构 的产生年代,学者们有不同意见:
一)先秦时期: 1、譬若观火,不于荧荧之时而扑灭之,遂至延 蔓而不可救。(商书·盘庚上) 2、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左传·成公十 三年) 3、项王东击破之,走彭城。(史记·项羽本记)
二)汉代
《汉语史稿》认为“使成式(即动结式)产生 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 代。”
易《答谢家最小偏怜女》)
2、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白居易《病中 哭金銮子》)
3、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王建 《戴胜词》)
4、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 《雪中偶题》)
三)“动+得+补语”,“得”作补语的标志
1、驱禽养得熟,和叶摘来新。(白居易《与沈 杨二舍人阁老同食》)
动补结构
朱德熙《语法讲义》将补语分为四类: 1、结果补语,看见,长大; 2、趋向补语,进来,出去; 3、状态补语,写得好,写得不好; 4、可能补语:写得好,写不好。
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按补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将其分为结果 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 处所补语、时间补语、数量补语、人事 补语、原因补语共九类。
以上各句中的“得”都是动词,动词后面的 “得”作前一动词的补语。
唐代:动+得+宾的结构大量出现: 一) “得”仍是动词的补语
1、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白居 易《母别子》)
2、郑适曰:“某适思得诗一首以赠。”(《太 平广记》卷四○二)
二)“得”在下面例句中,相当“了”或“着” 1、稼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白居
(卷二)
3、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少。(卷九十八) 4、若是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卷一一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

2.4唐代說
最早提出唐代才產生動補結構的學者是太田辰夫, 他在《中國語歷史文法》中說:“確定使成複合 動詞的產生時期雖有這樣一些困難,但無論如何, 這種形式多數是在唐代產生的,在那時,可以認 爲兩用動詞(餘按:指他動動詞(Vt)和自動動 詞(Vi))已經逐步固定爲自動動詞,因此,可 以認爲使成複合動詞至遲是在唐代產生的。”
合用式例如: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 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尚書· 甘 誓)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尚 書· 盤庚上) 分用式例如: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左宣13) 督戎逾入,豹自後擊而殺之。(左襄23) 扶伏而擊之,折軫。又射之死。(左昭21)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3.1標準確立的原則
很多學者都曾提出過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在此 做簡單的介紹: 太田辰夫(1958)認爲上古有些結構(如《尚書· 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 滅。”)用現代漢語的預感看來很像是動補結構, 因爲現代漢語中“滅”的自動詞傾向很強。但在 古代漢語中,“滅”可以是他動詞,而如果“滅” 是他動詞,則“撲滅”就是動詞的並列連用,而 不是動補結構。
3.2形式標誌
基本原則已經確立了,那就是V2必須自動詞化或 虛化,並且與後面的賓語不構成述賓關係,問題 是,如何判斷V2是否已經自動詞化呢? 圍繞這個問題,學者們也進行了一些列有益的探 討: 太田注意到,古漢語中,“殺”和“死”的意義 相似,而“殺”自古至今都是他動詞,“死”自 古至今都是自動詞,在隋朝以前,只有“V殺O”, 而無“V死O”,如:
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1957)認爲 《尚書》中的“撲滅、剿絕”已經是使成式,但 這兩例分別出自《尚書》中的《商書》和《夏 書》,他認爲這兩部分可能是周代人寫成的,至 少也經過了周代史官的藝術加工,所以使成式只 能是在周代萌芽的,歷經秦漢之後,逐漸繁榮滋 長起來。
汉语动补结构的俄译思考

存在。那么 ,动补结构” “ 的俄语名称应该是什 么呢?
对 此我们 可 以适 当参 考 这 一术 语 的英 文译 名 。动 补 结 构 的英 文 名称有 很多 种 , V-o l n tut— 如 cmpe t rcu me s
r( e动补结构) 张旺熹) rsl t ecnt c o ( ( 、eut i o s ut n 动 av r i
( 主要指 词组 或句 子) 。 等 1 .动结 式 首先 来看 看 动 结 式 , 义 的动 结 式 是 指 由“ 狭 动词 +结 果 补语 ” 构成 的动 补结 构 。在 这 类 动结 式 中 ,所 “ 有的形容词都可 以做这种 补语 , 一部分 动词 如: 、 走 动 、 、 、 、 、 、 、 、 、 。(现 代汉 语 语 完 成 见 懂 破 翻 到 停 住” 《
2 程度补语 : ) 不要吃快了 , 吃快了容易得病 。 3趋向补语 : ) 咱俩跑出去三天 , 准保饿 回来一对
儿。
俄语 译为 : Hy mi B MH OTa HI 3I M aq Ts且y HCpH B H5 a . c M K 武松 打死一 只 老 虎… 记 作 “ S ( ) 一武 松 打 z死 ” 打 老虎 , 老虎死 , :死 ” 向 的是 “ ” 即 “ 指 打 的第 二题 元 老 虎, 而非武 松 。俄语 译 为 : CHyn tp. U y 6nTt a r 她哭 昏了我 的脑 袋一 记 作“ s ( ” ~ 哭 3昏) 一她 哭 , 我脑 袋 昏 , :昏” 向“ ” 即 “ 指 哭 的间 接客 体 , 因为本 句 中 “ ” 哭 并非 是及 物 动 词 , 是 一 种 使 动 用 法 (哭 ” 而 “ 的及 物 用法 如“ 穷” 哭 丧 (a g ” 。俄 语 译 为 : Ⅱ 哭 “ sn ) ) R 髓q
动结式的事件结构和句法生成

三、动结式的句法生成
尽管包含动结式的句子在结构形式上都只是一个单句,然而,从逻辑语义分析,所有动结式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包含着两个表述,或者说两个事件。动结式动词的语义关系都蕴涵着两个次事 件 (sub-event)。我们看下面的例子。(3) 中的一组句子分别可以分解为事件结构 (4):
(3)a. 孩子哭醒了妈妈 b. 警察赶跑了小偷 c. 哥哥骂哭了弟弟
a Cheng, Lisa & C.-T. James Huang: "On the argument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compound", In Matthew Chen & Ovid T.-L. Tzeng (eds.), Interdi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 , Taipei: Pyramid Press,1994.
其四,从无限组合性看。在实际表达中,一个句子只要含有 V1 和 V2 的两个事件,并且这两个事 件能够构成致使—结果关系,就能生成动结式。由于表达是无限的,所以构成动结式的两个具体动 词 V1 和 V2 组合的可能性自然也是无法限定的,例如,仅一个动词“打”就可以组合出至少下面数量 的动结式动词:
(2)打死、打烦、打伤、打傻、打累、打哭、打跑、打赢、打倒、打走、打疯、打服、打病、打晕 如果把这些动结式都划归词库,词库将过于庞大,甚至需要对词库重新定义,改封闭集合为开放 集合。这也是为什么动结式不宜作为固定词归入词库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我们把动结式的语法性质定性为句法派生复合词,但是有一些动结式的 V1 和 V2 组合比较 稳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很高,表现出较强的固定词的凝固特点,比如“打倒”“击破”等,它们的 V1 和 V2 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显然要比“哭湿”“骂笑”等密切得多,似乎应该划到词库,属于词库复合 词。这意味着动结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句法、语义关系紧密的词库复合词;另一类是句法、语义关系 松散的句法派生词。这样处理好像很有道理,但我们并不提倡,因为这会带来不少问题。首先,词库 词和派生词划分的标准不好定,V1 和 V2 之间的两类也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句法操作方式,从而丧失解释的一致性和严谨性。
“动(宾)·去”和“去·动(宾)”结构的历史考察

“动(宾)去”和“去动(宾)”结构的历史考察
夏凤梅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考察连动结构"动(宾).去"和"去.动(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其出现的时间,是我国中古末的唐代。
从结构上看"去"是动词而非助词;从语义关系上看,"去"前或"去"后的动词或动宾结构是"去"的目的,也就是"去"要做的事情;从使用程度上看,"去.动(宾)"比"动(宾).去"使用频率要高。
【总页数】5页(P84-88)
【作者】夏凤梅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武汉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1
【相关文献】
1.《清平山堂话本》中语义临摹性对"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语序形成的影响 [J], 周晓飞
2.论古汉语"主-动-宾"结构与使动意义 [J], 刘忠华
3.动趋结构中动、宾的双向选择 [J], 刘楚群
4.对"词+来/去"动补结构带宾句式及动词的考察 [J], 毛宇
5.汉语的兼语式和英语的“动+宾+宾补”结构 [J], 曹余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下两个妇人 玉手挽 定彩 绳 ,将 身立 于画板之 4
【 收稿 日期 】2O O6—1 —1 1 5 [ 基金项 目]本 文为江苏省教 育厅 高校哲 学社 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乞大) ( 通 事)语 法研 究》 ( 目编号 : 老 朴 项
( )说 书罢更做甚 么工课 ?到晚师傅 行撤 签背念 书。 1 (《 古本老 乞大》 第 l 一l 3 4句节 )
词与补 语 结合 得 不够 密切 的动 结式 “ +宾 +补” 式 动 ( 下文简称 V C式 )仍然在使 用。试 比较 : O
( )A. 7 那岸 上这 伙 人 大 喝 道 : “ 那 梢 公 不 摇 拢 船 你
0 SB 40 4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4J 70 0 )
① 《 老乞大谚解》 ,收入李泰洙 《 ( 老乞大 )四种版本语言研究》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 年版。 《 03 朴通事》 ,收入刘坚 蒋绍
愚主编 《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 ( 元代 明代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 》 95年版 。《 水浒传》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 社 ,19 97 年版。《 金瓶梅词话 校注》,长沙 :岳麓 书社 ,19 9 5年版。《 红楼梦》,北 京:人 民文学 出版社 ,16 9 4年版。 《 孽海花》 ,上海 :
它既用于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红楼梦这类北方系文献也用于水浒传和孽海花这类南方系文献而金瓶梅词话这类受江淮方言和吴语影响较多的北方系文献也多有使用
维普资讯
2O 第 1 O7年 期 ( 第 21 ) 总 0期
才论
r 皿eNOR唧 I 1 RN oRUM F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4 - - - —
维普资讯
结式 V O式 为常式 ,但这 一时期继 承前 期的 旧式—— 动 C
5 ,元末 明初 《 乞大谚解 》中检索到 5 ,元末 明初 例 老 例 《 浒传 》3 ,明代 《 水 9例 金瓶梅词话》5 例。例如 : l
No 1 0 7 . ,2 0 T tlN . 0 oa o 2 l
元 明清 时期 的动 结 式 ‘ +宾 += ”式 ‘ 动 i ; 卜
周 晓 林
( 苏州 大学 文学 院 ,江苏
【 摘
苏州
2 52 ) 10 1
要 】通过 对元明清时期七种文献的考察发现 ,元 明清时期 的动 结式虽然以动词与补语结合 密切 的
家” 窗孔 ” 诗 ” 彩绳” 供 器” 一 只船”等则 、“ 、“ 、“ 、“ 、“
位于补语之 后。因此 ,上述 例 证 中 ,动 结式 中 的动词都
(《 朴通 事》 第 39页) 1
()林冲题罢诗 ,撇 下笔 ,再取酒 来。 (《 浒传》 3 水
第1 ) 1回
与补语结合较 密切 ,它们构 成的都是 “ +补 +宾”式 。 动 元 明清时期可检索到大量这类 动结式 V O式 ,它们 是元 C
A 翻 b 删 :Tea c o totht vr h r lpi s u t “eb+ cm l n i te n a o pe t+ ojc a be s s o l ae 。 u “e + oj t+ ci me bet s enue a nr t r bt vr ”h d a map tn b be c o. n
( ) 雯青 不 知 道 费 了 多 少 事 ,才 定 妥 了一 只船 。 6 (《 孽海花》 第 3回)
上述各种 文献①的例 证 中的结果 补语 “ 、 “ 、 累” 开”
“ 、“ ” “ 罢” 定 、 完备” “ ”等都 紧 跟在 动词 “ 、 、 妥 带”
“ 、“ 、“ ” 收拾 ” 定 ”等之后 ,而宾语 “ 润” 题” 挽 、“ 、“ 人
构成 的是 “ +补 +宾 ”式 ,下 文 简称 作 V O式 ( : 动 C v 动词 ,C :补语 ,O:宾 语) 。例如 : ( )似这般 带 累人 家,怎 么敢 留你宿? (《 1 老乞 大谚 解》第 20句节) 0 ( )舌 尖 儿 润 开 了窗 孔 ,吹 起 火 来 。钻 入 里 面。 2
OnteP t r f“ eb + Obet+ Co l n " at no v r h e jc mpe t me
i eY a , nt u n 恤 h
adQn yat n igD n s y
Z HOU a Xio—f i n
(col f u aie-Szo nvrt- uhu252 - hn ) Sho o m nt s uhuU i sy Szo 10 1 C i H i ei a
pe et a i enue eY a ,M adQI yat. l n m ”hsslbe sdi t un n igD ns tl nh l y
Ke wo d : p e—n o e lC ie e r n m ;v r I e y rs i ld n hn s ;g a m'r e pl b ms
“ +补 +宾”式为常式 ,但 是动词与补语结合不 密切 的继承前期 的旧式 “ +宾 +补”式在这七种 文献中 动 动
也有将近 20例。这表 明后者 当时仍 然在使 用 ,且 非个别的语 言现象。这说明前 贤的有 关论 点尚不够确切 。 0 [ 关键 词]近代 汉语 ;语法 ;动结式 [ 中图分类号】H19 0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4 2O l0 —06 — 3 00— 5 1(O7 1 0 4 0
一
、
引 言
上。(《 金瓶梅词话》 第 2 5回)
( )贾珍看 着收拾 完备 供 器 。…… 闲看 各子 弟们 来 5
领取年物 。(《 红楼 梦》 第 5 3回)
元 明清时期动结式 中的动词 如果 同时带 有宾 语和补
语 的话 ,动结 式中的动词一般 已与补语结合得 比较 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