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详解

合集下载

魏碑用笔技巧

魏碑用笔技巧

魏碑用笔技巧:造型准确、流畅有力
魏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用笔技巧精湛,造型准确、流畅有力,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

以下是几种魏碑用笔技巧的介绍:
1. 直勾横挑:魏碑用笔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横向书写时,向下方稍微用力翘起笔尖,落笔时再用力顶回,让笔划的下端略微错位,整个笔画看起来更有力。

2. 折叉转折:在书写斜线时,如要转折则先勒出一小折,再腕转笔尖,用力压下。

这样的斜线转折显得有力,非常适合书写标题或重点强调的字词。

3. 撇折再撇:魏碑中的“撇”字通常是两笔组成,第一笔的倾斜角度大约为40度,第二笔的角度略微较小。

这样呈“撇”字的笔画看起来个性鲜明、有力。

以上是魏碑用笔技巧的一些介绍,希望对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最美魏碑书法创作技巧

最美魏碑书法创作技巧

最美魏碑书法创作技巧
在中国书法史上,魏碑被誉为最美的书体之一。

它的特点在于刚
劲有力的笔画,端庄稳健的结构,以及雄浑壮美的气势。

要想创作出
优秀的魏碑书法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首先,要注重笔画的韵律与力度。

魏碑的笔画多为直线与弯曲线
组合而成,须以刚硬有力、宽厚有度为原则。

在挥毫时,要充分发挥
腕臂力量,使笔画流畅而有韵律感。

同时,在书写中要注意笔画的粗
细变化,以衬托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其次,要注意结构的稳定与谐调。

魏碑的结构严谨有序,要保持
字形的规整和整体布局的稳定。

在创作时,要先勾勒出整体框架,确
定好字形的大小与间距,再逐渐填充细节,使作品呈现出谐调与美感。

此外,要注重筆劃的丰富与变化。

魏碑的笔画独特而多样,包括横、竖、撇、捺、点等多种基本笔画。

在创作中,要根据字体的特点
灵活运用这些笔画,使作品富有变化与趣味。

同时,要注意墨色的深
浅变化,通过重轻浓淡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层次感和空间感。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和个性的表达。

魏碑书法强调用笔用墨的自
由与个性,因此创作者在书写时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表达方式。


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个人的创新与突破,使作品更富有创意与
艺术感。

总结起来,创作优秀的魏碑书法作品需要掌握好笔画韵律与力度、结构稳定与谐调、笔画丰富与变化以及个性表达等技巧。

只有通过不
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创作出更加精湛的
魏碑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中国书法魏碑技法欣赏:中国书法魏碑技法1中国书法魏碑技法3中国书法魏碑技法语言: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②结的递进关系在一个结构中,结的虚实或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变化要在一个规则中进行,这些规则表现出一种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过程,这就是结的递进关系。

结的递进关系表现的是主结或次结在结构中的强化或弱化过程,也表现实结和虚的交替存在,结的递进关系在由相同部件构成的结构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结的递进关系不是主次关系的延伸,主次关系是静态的结点关系,它只是定位的坐标,而递进关系是坐标的连线,它构成了一个汉字结构基本轮廓和框架。

③结的对比关系结的虚实、主次和强弱构成了结构的内在关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特征,因此,结的对比关系不是强调魏碑结构的本质特征,就其理解而言,解决的实结和虚结,主结和次结等认识问题,结的对比关系的认识问题就引刃而解,所以其真正的内涵在于内在的本质,主次关系是起着结构的定位作用,递进是确定结构的基本框架,而对比关系是决定结构的性格特征。

从结到结点,从结点到结点关系,我们认识了魏碑书法结构特征,掌握了运用方法和规则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中对一个字的结构把握,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结的概念是魏碑结构认识的切入点,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在表现魏碑结构丰富性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一、《张猛龙碑》概述《张猛龙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月,碑阳正书26行,行46字,有真书题额《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12字,碑阴12列刻立碑人官衔、姓名,斯碑为鲁郡人为时任鲁郡太守张猛龙歌功颂德的清德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二、《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中的名作,其成于北魏后期,笔法较为完备,结体趋于规整,是魏碑书法中相对完美、成熟的碑刻,康南海评此碑“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宗”,对后世楷书的发展和完善影响很大。

《贾思伯》和《敬君使碑》与此碑极为相似,如出一辙。

《张猛龙碑》用笔以方笔为主,辅助以圆笔,方圆结合,方劲圆浑。

入笔斩截,笔画中实饱满、清峻、雄健。

结构精绝、奇宕舒展,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变化无端。

康有为评其曰:“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间布白自致其妙,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与方正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

是碑点画既不像龙门造像刀砍斧凿的痕迹那么明显,又不像《郑文公》用笔内含,起止无迹,加上风化的泯灭作用那样无迹可寻。

其结体既没有《石门铭》的大开大阖,又不像《经石峪石经》那样平稳如一。

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介乎于诸多魏碑碑刻之间,兼有众碑刻之妙而无偏执之处,由于其含有的北碑石刻艺术的共性比较多,所以成为大多数人学习魏碑书法的入门之选。

三、《张猛龙碑》的笔法汉字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画组成的,字的结构及其整个书法作品的章法都是由点画构筑起来的,笔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张猛龙碑》的每个点画均不雷同,却有规律可徇,如果去一个个罗列这些笔画就太繁杂了,我们也不可能把每个点画的形态都烂熟于心,也没那个必要,学习的目的在于把握整个碑的整体风格,领会其内在的神髓,而非点画的外表形态和其方位的变化,只要把握了点画的内在特征,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穷尽其变化,而又不失其神韵,所以这里只从点、横竖、撇捺和转折四个方面去谈。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用笔分析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用笔分析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笔分析《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书写者姓名,碑阳⼆⼗四⾏,⾏四⼗六字,碑阴刻⽴碑官吏名计⼗列。

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字。

古⼈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誉为“魏碑第⼀”。

为正宗北碑书体。

碑⽯在⼭东曲⾩孔庙。

《张猛龙碑》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笔起笔,转折处的⽅棱及三⾓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笔笔都⽅,⽽是变化多端,有⽅有圆,⽐《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有⼀点⾏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魏碑《张猛龙碑》⾼清⼆⽞社版【⾼清放⼤版】北魏张猛龙碑明拓❷魏碑《张猛龙碑》明拓版⾼清⼤图加载较慢,请耐⼼等候❸《张猛龙碑》赏析《张猛龙碑》的笔法⼤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圆兼备,以⽅笔为主;2.少数字近⽅少圆,点画较为⽅博;3.少数字近圆少⽅,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笔为主,⽅、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笔处棱⾓分明,笔画上表现了⼒的强度;⽓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

亦⽤圆笔,圆笔凝重端稳,⽓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然,创造了⼀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笔的简要分析:⼀、点法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横《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横为主,亦有圆者。

横画沉着厚重,⽓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粗旷的性格特点。

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头,然后再往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起笔⾓度多变;横画向右上⽅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雷同。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中国书法魏碑技法欣赏:中国书法魏碑技法1中国书法魏碑技法2中国书法魏碑技法3中国书法魏碑技法语言:一、线条技法语言■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线条中段: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

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三是线律的内容变化,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分享一下我多练临写魏碑的一些技巧。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碑笔法详解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

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

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

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

魏碑应运而生。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