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治疗_刘家升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专家教授辨证遣药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6 3
特发性肺 纤维化 中医专家教授辨证遣药特点
解礼 杰 张笑 芳
关键 词 : 特发 性肺 纤 维化 ; 名 医经验 ; 中 医药疗 法 ; 辨证 论 治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9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0 5 — 0 0 6 3 — 0 2
近 年来 ,特 发性 肺纤 维 化 中医药 内治法 的研 究 与报 道 非 常 瘀 、 热 之邪 , 治 宜益 气养 阴 为主 , 兼 用 活血 化瘀 、 清 热解 毒 、 化痰 定 多 。现将 主 要期 刊登 载 的中 医专 家教授 的经验 加 以复 习 , 就 其 辨 喘等 ; 喜用 如 下药 物 : 益气 药如 党参 、 黄芪 、 黄精 、 茯苓 、 甘草 等 ; 养 证、 遣药 特点 作 一综 述 , 以期对 临 床有所 裨 益 。 阴药 如 沙参 、 麦冬 、 五味子、 熟地 等 ; 活 血 化瘀 药 如 当归 川 I 芎、 丹 1 病机 分析 或 辨证 分型 参、 地 鳖虫 、 地 龙等 ; 清热 解毒 药 如银 花 、 连翘 、 黄芩 、 桑 白皮 等 ; 化 在病 位 上 , 比较一 致 : 病位 在肺 , 而 与肝 、 脾、 肾、 心关 系 密切 ; 痰药如半夏 、 川 I 贝、 冬花 等 ; 行 气 药 如 陈皮 、 苏梗等 ; 纳 气 药 如 山 在病 性 上 , 专 家都 认 为本 病病情 复 杂 , 难 以用 单一 病 机 阐释 , 笼 统 萸 、 白果 等 ; 定 喘药 如 麻 黄 、 苏子 、 杏仁等 ; 咳 吐脓 痰 加鱼 腥 草 、 瓜 讲 为本 虚标 实 , 但对 具体 虚实 主次 各家 认识 不 同 。 赵子 贤【 ’ 认 为 气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辨治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 opathi cPul m onaryFi brosi s,IPF) 是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及病死率不断上升,但发病机制迄今不明。
IPF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等。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本病预后不良,临床缺乏特效疗法。
目前西医治疗首选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也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均不理想。
长期使用副作用多,增加继发感染、呼吸衰竭的可能性。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疗效。
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中医对IPF病名仍未统一,基本属于‘’咳嗽” ‘’喘证” ‘’痰饮“ ‘’肺痿” ‘’肺胀‘’等范畴。
一、对本病病机特点的认识本病为致病因素侵入人体,留滞肺内,损伤肺脏,病情反复或日久迁延,最终累及于肾,造成肺肾俱虚。
病初在气,久则气阴两虚,气虚不运,痰饮凝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病情复杂,但本病以虚为本,属本虚标实之证。
初期病变在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外邪由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肺宣降失常,上逆作咳。
肺为娇脏,本不耐寒热。
若反复感受外邪,再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或他脏疾病传变,反复损伤肺气,病情不断进展,致肺气日虚,肺病日久,子耗母气,致脾失转输,脾胃生成的水谷精津不能上灌四旁周身,痰饮内生,上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肺气久虚,水道不通,水精不布,津聚成痰,日久则痰饮深伏于肺。
“ 气为血之帅” ,“ 肺朝百脉” ,肺气不利则血行不畅,肺络血脉瘀滞。
病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痰瘀并见,最终痰饮、血瘀错杂为患。
瘀血与痰饮共同形成痹阻于肺络间的浊邪,进一步影响肺的宣降功能。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难经· 四难》云:“ 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类证治裁》:“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研究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是一种以渐进性呼吸困难为特点的慢性进展 性间质性肺疾病,其特征是进展性纤维化与肺实质 瘢痕形成,临床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 发展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 。 目前 IPF 的病因、发病 机制仍不明确,持续的纤维化进展可延缓但不可逆, 仍不能完全治愈,预后较差,致死率高[2] 。 IPF 在中
1. 1. 1 以瘀为致病因素 瘀血是病理产物,瘀 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液不能正常发挥濡养机体的功 能,致人体机能减退;瘀血亦是致病因素,瘀血阻滞
103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年 6 月第 27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June 2021 Vol. 27. No. 6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Yan-jun, WANG Xue-lin, LI Xin-ze, MING Hai-xia△ (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s a lung disease in which interstitial lung damage leads to progressive dyspnea and eventually causes death. Because its specific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unclear, it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cure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belongs to the categories of " Fei Wei" and " Fei B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mostly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repeated external sensation, infection with insect poison, mistreatment, and internal causes such as aging and physical weakness. Explaining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considera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is related to pathogenic factors such as phlegm, blood stasis, toxin, and deficiency. The overall pathogenesis is based on deficiency and excess,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as excess syndrome,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mixed syndrome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The specific syndrome type is mainly " lung deficiency, collaterals and blood stasis" , so " Fuzheng Tongluo Huayu " is the main treatment. Clinically, it is mainly treated by single medicines and extracts, proven prescrip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and acupunctu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syndrome types,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肺纤维化中药治疗成功案例

肺纤维化中药治疗成功案例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肺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西药为主,但是其疗效并不理想,而且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药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肺纤维化中药治疗成功的案例,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患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患者王先生,60岁,因慢性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就诊于我院。
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确诊为肺纤维化。
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王先生开始尝试中药治疗。
经过中医师的综合辨证施治,王先生开始服用一剂名为“清肺化痰汤”的中药方剂。
这方剂主要由桔梗、杏仁、百合、玄参、葶苈子、黄芩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肺化痰、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服用中药一周后,王先生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感明显改善。
一个月后,复查CT影像显示肺部纤维化病灶有所减轻,肺功能也有所提升。
王先生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能够进行日常活动而不感到过度疲劳。
经过半年的中药治疗,王先生的肺部纤维化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功能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中药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的疗效。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在改善肺部纤维化病变、提升肺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很少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额外的负担。
当然,中药治疗肺纤维化也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坚持长期服用中药,并定期复查肺部病变和肺功能。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中药治疗的效果。
总之,肺纤维化中药治疗成功案例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为广大肺纤维化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中药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的独特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重获健康。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辨证治疗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辨证治疗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一般情况下,肺纤维化早期出现肺泡炎,肺泡内有浆液和细胞成分,肺间质内有大量单核细胞,部分淋巴细胞,浆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完整。
进入晚期,慢性炎症已减轻,肺泡结构为坚实的胶原代替,肺泡壁被破坏,形成扩张的蜂窝肺。
胶原、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分布在间质中,肺泡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基于以上病理变化,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或伴有刺激性干咳,胸部X线显示两中下肺野网状阴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病情呈持续性进展,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特发性肺纤维化免疫损伤有关,为此一定要尽早治疗,中医学中一般把特发性肺纤维化分为四种类型,主要治疗方法如下:1、肺中虚冷治法:温肺益气化饮止咳。
方药: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干姜、服苓、半夏、细辛、五味子。
方中甘草补脾益肺,取甘守津回之意;干姜温肺化饮,使气能化津。
服苓健脾渗湿;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细辛燥湿化饮。
如兼表寒加桂枝、苏叶散寒温肺;尿频或遗尿加补骨脂、益智仁固肾缩尿;喘息明显加钟乳石、胡桃肉纳气归肾。
2、阴虚火旺治法:养阴清热,宁肺止嗽。
方药:紫菀散加减。
紫菀、阿胶、党参、服苓、甘草、川贝母、桔梗、知母、柴胡、五味子、百合、麦冬。
方中紫菀、阿胶以养阴润肺止咳;党参、服苓、甘草培土生金滋化源;川贝母、桔梗宣肺利气;柴胡、知母疏肝清热而降虚火;五味子敛肺而止唾沫;百合、麦冬生津润肺,宁心安神。
治疗肺纤维化的中医独特经验-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治疗肺纤维化的中医独特经验-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肺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加重,以咳嗽、呼吸困难、胸闷、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和最终结局,也是肿瘤疾病放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而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其中最常见的肺间质疾病。
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根治手段,且疗效不理想,而中医药则有其独特疗效。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笔者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经验,现介绍如下。
1 对肺纤维化的认识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观察,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属中医学肺痹范畴,肺痹贯穿肺间质纤维化始终,晚期可导致肺痿,因痹致痿[1].目前,肺痹与肺痿都可作为肺纤维化中医病名,二者反映了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
因临床存在由肺痹至肺痿的病理演变过程,二者相互影响,故可见痹中有痿、痿中有痹的复杂病情。
2 病因病机由于正气不足,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或肺脏对某些邪气(风寒湿邪)的特殊易感性,导致肺阳不足,阴寒内生,痹阻肺络,肺失宣降,故可见咳嗽、咯痰、咳喘上气、恶寒、呼吸不爽、鼻腔干燥等症状。
肺失宣降,肺气郁滞,阳气不通,郁而化火,或痰瘀之邪郁久化热,可出现烦满、胸痞等。
本病总属阴阳失衡、寒热虚实错杂之证。
其主要病机为肺阳不足,阴寒内生,痹阻肺络。
阳虚为本,阴寒痰瘀之邪为标。
后期可导致肺阴亏损、肺阳亏损或肺阴阳俱亏,发为肺痿。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在肺组织的形态学方面,肺是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肺实质维持肺脏的正常功能,肺间质维持肺脏基本形态。
在病理上,肺间质纤维化是肺间质大量增生,成纤维细胞灶大量增殖,导致肺实质结构受到破坏,形成蜂窝肺,肺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根据中医阴阳理论,维持机体脏腑组织功能者属阳,维持机体脏腑组织形态者属阴,据此,笔者认为,肺实质属阳,肺间质属阴,肺纤维化形成是肺阴阳之间的失衡,肺阴偏盛,肺阳功能受到制约,阴寒内生,痹阻肺络[2].3 治疗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肺纤维化治宜温阳祛寒通络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殷明伟. 5 刘敏.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辨证 治疗探训 Jl 浙江中医杂 J
志 ,074 () 1_ 4 . 2 0 ,27: _ 1 44 5
【l 董瑞 , 4 秦洪义, 刘苹 通络益肺协定方特发性肺纤维化单元疗法临床研
究【 J 】中医中 20 , ( :6—3 4 药,08 3 8 33 6 . 5)
肺 组织损 伤 , 明显抑 制TG — p 的过度表 达 , F l 有利 于肺纤 维化 的防治 。 坚 许
等[ 】 P 患者进行益气养阴活血法进行治疗, 1对IF 3 中成药选用生脉注射液和 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 结果显示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 状况 , 显著缩短肺部感染时间 ,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 同时患者p o ) ( B 以及 F 等指标显著升高, VC 说明该法有助于改善肺部血液循环、 消除肺泡炎症、 调增V/ 匕 Q}例失调, 从而纠正低氧血症 , 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
3 回顾 与展 望
中医药在 F 的治疗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其中汤剂的 内服治疗疗效最为确切 , 且辨证灵活 , 针对性较强; 中成药具有使用方面 、
疗效稳定的优点 , 有利于临床的推广应用。 中医药治疗 F 在改善患者临床
症状和肺功能方面均显示出了由于单纯西医的疗效 , 是当前治疗IF P 的一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 e ekMe i l dA kT e d ie 0 1 dc An s h Mein 2 1 年第 9 a c 卷 第 1 期 0
3 7
特发性 肺纤维化 的 中医药治疗研 究进 展
王 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勇 张 洁 周继朴 李 峻 李 雪
肺纤维化中药治疗成功案例

肺纤维化中药治疗成功案例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转的肺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肺泡结构破坏,导致肺功能减退。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对于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许多患者开始寻求中药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位肺纤维化患者的中药治疗成功案例。
患者王先生,60岁,因反复咳嗽、气促、咳痰、胸闷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肺纤维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西医治疗后,症状并未得到明显缓解,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在得知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效果后,王先生决定前往中医院寻求治疗。
在中医院,王先生接受了一系列的中医诊疗,包括中医辨证施治、针灸、中药熏洗等治疗方法。
其中,中药熏洗成为了王先生的主要治疗方式。
医生根据王先生的具体病情,为其配制了一副名为“清肺化痰汤”的中药熏洗方剂。
该方剂主要包括桔梗、百部、黄芩、藿香、半夏等中草药,并根据王先生的体质特点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在连续进行了一个疗程的中药熏洗治疗后,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的咳嗽明显减轻,气促感明显减退,胸闷感也有所缓解。
此外,王先生的肺功能检测结果也显示出明显的好转,肺活量和气流量均有所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王先生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他能够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轻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连续半年的中药治疗后,王先生的肺纤维化症状得到了稳定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他再次进行了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肺活量和气流量进一步提高,肺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王先生对中药治疗的效果非常满意,他表示将继续坚持中药治疗,并将其作为长期的维持治疗方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药熏洗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熏洗药物的药效,直接作用于肺部病变组织,具有疗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等特点。
同时,中药治疗还能够调整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4第15卷 第6期 2013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6 Jun .,2013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的、局限于肺部的以纤维化伴蜂窝样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在肺间质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占47%~71%。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呼吸浅快,可有鼻翼扇动和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咳嗽,咳痰:早期无咳嗽,随病情发展可有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全身症状:可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主要体征:呼吸困难和发绀;胸廓扩张和膈肌活动度降低;两肺下部可闻及吸气末Velcro 罗音;杵状指(趾);晚期出现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的表现。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接触粉尘或金属、自身免疫、反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治疗刘家升1,指导:徐艳玲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难治性疾病。
祖国医学尚未发现与之完全对应的记载。
对于本病的归属范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尚无统一认识。
该文对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证治做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6- 0144- 02收稿日期:2012-12-30作者简介:刘家升(1987-),男,辽宁普兰店人,2006级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呼吸内科疾病。
Analysis of TCM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LIU Jiasheng 1,Advisor :XU Yanling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 :IPF,whose cause and pathogenesis are not clear,is a refractory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no complete corresponding records.For the category,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herapeutic principle,there is no unified recognition application.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and TCM syndromes were made a simple discussion.Key words :IPF ;disease n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geny and pathogenesis ;TCM treatment要根据病体质差异判断病情。
疾病的传变趋势和性质以及预后跟个人的体质是紧密联系的,中医核心在辨证论治,但这不代表忽略体质的共性,相反,体质分辨蕴含在辨证论治根本大法之中,注重体质背景,对实际辨证治疗有很大帮助。
譬如在临床上可见,天气骤变期间,受到同样的寒邪,有人表虚可能有汗为桂枝汤症,有人表实可能无汗发热,麻黄汤症,有人素有食积且体热可能传变导致白虎承气汤证,有人里素有寒饮,可能传变导致小青龙汤症等等,仲景给了我们很详细的治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黄良文对30例登革热患者,分别辨以温热与湿热治疗。
当时气候一直偏热而干燥,经证实11位湿温的患者平素皆有不同程度的脾虚湿阻,可见在相同的环境下,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病特点[6]。
仲景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我窃以为,若是体质本是肾系统不足之人,恐怕先要担心“子病及母”,首要补肾水。
虚寒体质若用凉药,中病则止,不要过于寒凉,热性体质则需防止热来复。
注意体质规律,能在纷杂的症候现象中抓住要点,不会放过微弱的关键症候,且不会只见病治病,能见病之源,对治疗和愈后调养都有重大意义。
体质研究还利于逐步开展的治未病的医疗体系,根据不同体质疾病的易感性,或亚健康状态下五脏系统的强弱进行调理,选择相适的保健方式。
关于体质的研究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关于体质具体的分类和变化机制需要更多的努力。
总之,后天合理饮食、调和情绪、适当运动等可加强良好的体质,改善不良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论对于保健或临床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 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匡调元医论[ M ]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2004:185.[ 2 ]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69-85.[ 3 ] 李游,尹婷.五运六气与中医体质学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23 ( 11 ):952-954.[ 4 ] 栾加芹.不生病的智慧3:易经养生说明书[ M ]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3-10.[ 5 ] 黄煌,崔德强.黄煌体质辨证论治举隅[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 ( 9 ):5-6.[ 6 ] 陈镜合,陈沛坚,黄良文,等.治疗登革热30例临床观察[ J ]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4 ( 3 ):28-31.[ 7 ] 毛晓妹,白贵敦.医易时空医学-用电脑测经络学运气[ M ] .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4-370,377-556.15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复的微量胃内容物吸入和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等。
但其治疗效果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IPF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 中医病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完全相对应的病名。
根据该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后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故将该病归属于中医“咳嗽”“肺胀”“喘证”“气短”“肺痹”“肺痿”等范畴[1]。
因本病主症为咳嗽、咳痰,后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故部分医家将其归属为“咳嗽”“肺胀”“喘证”“气短”范畴。
“肺痹”一词源于《内经》:“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它认为“肺痹”往往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机体,阻滞气血,终至肺失宣肃,痹结不开所致。
而所谓的“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与现代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分类中已知原因如感染、肿瘤、药物、吸人性疾病(粉尘、有毒气体)和结缔组织疾病如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发病过程很相似[2]。
“肺痿”病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该书对“肺痿”的主症、病因、病机、辨证均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如《金匮要略・藏腑经脉先后病脉证治第一》:“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后世医家亦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予以引伸阐述,如《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萎不荣”。
因本病在形态上枯萎不荣,在功能上萎废不用,故笔者认为其应属“肺痿”范畴。
2 病因病机2.1肺肾两虚为其本虚 邪盛正衰、慢性消耗是本病的起始原因。
而先天禀赋不足则是本病发病的基础。
先天肺气不足,肺气耗损,以致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津反为涎,肺失濡养,萎废不用,而发为肺痿。
正如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所言:“肺痿者,肺气萎而不振也。
……先天肺气不足,肺气耗损伤及肺阳;或虚热伤阴,阴损及阳。
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津反为涎,肺失濡养,萎废不用。
”随着病情发展,肺病及肾,以致肾气亏虚,肾不纳气,而见喘促气短,动辄尤甚。
2.2瘀血、痰浊为其标实 肺主气司呼吸而朝百脉,肺气耗伤,不仅可使呼吸异常,也易致血脉淤滞,瘀血一旦形成,亦使病情加重。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肺脏受病,肺叶之合辟活泼者变为易合难辟,则喘立作矣,……肺叶紧缩者,以其中津液减少,血脉凝滞也。
”亦如李埏所云:“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
”肺气亏虚不能布津,脾胃上输之津反聚为痰,大多数的肺系疾病都产生痰浊,而特发性肺纤维化产生的痰浊、瘀血痹阻于肺络而不同于他病,其深伏凝结于肺络之中,故可见咳嗽少痰、气短、紫绀等症。
2.3外感六淫为其诱因 气候变化、情志失常、烦劳过度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但以外感六淫为主。
如明代《普济方・咳嗽门》所云:“有劳嗽一证,皆因肺虚,或苦风寒暑湿,及劳逸抑郁,忧思喜怒,饮食饥饱,致脏气不平,积微成著,以致渐成肺痿肺痈者。
”指出本病是在肺气亏虚的基础上,因外界各种因素的诱发而成。
亦如曹颖甫所言:“痿之言萎,若草木然,烈日曝之则燥而萎;水泽渍之则腐而萎。
”即认为有热、寒、湿而导致肺痿者。
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总由先天肺气不足,气不布津,聚而成痰,或因肺气亏损,气不行血,导致瘀血内停。
病久痰瘀互结,内舍肺络以使痰、瘀并见,错杂为患,内客于肺,肺失宣肃而发为本病。
病位在肺,与脾、胃、肾等脏关系密切。
脾为肺之母,子病及母,以致脾气虚弱,无以生化气血和运化水谷精微;或因胃阴亏耗,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皆可致肺失濡养、焦萎不用而发病。
肺为肾之母,母病及子,以致肾气不足,气不化津,或因肾阴亏虚,肺失濡养亦可发为肺痿。
3 中医治疗本病宜早期治疗,因本病以肺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故治疗时应以补益肺肾、活血化瘀为原则。
疾病早期,以外邪损伤肺络,痰瘀阻滞为其主要特点,治疗当以祛痰化瘀为主。
随着疾病发展,到慢性迁延期则多属正虚邪实,“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
故治当通补兼施,寓通于补,通不致虚,补不留邪,调畅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冀使病症渐消。
3.1补虚固本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补虚固本可提高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在补益肺气之时,以兼顾调理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