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
干燥过程的原理是什么

干燥过程的原理是什么
干燥是指将湿物质中的水分蒸发或去除的过程。
干燥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传质和传热。
1. 传质:湿物质中的水分通过扩散或对流的方式传递到空气中,使湿物质逐渐失去水分。
传质的过程可以通过浓度差和水分分子间的扩散力来推动。
通常,湿物质表面的水分先蒸发,然后由内部向外部传递,形成持续的湿物质表面的蒸发层。
2. 传热:在干燥过程中,为了将水分从湿物质中蒸发出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热量。
传热可以通过对湿物质施加热源来实现,使水分分子的动能增加,加速水分蒸发。
常用的传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传导。
对流传热是通过与热空气的接触,将热量传递到物质表面来实现的;辐射传热是通过辐射热量直接传递到物质表面;传导传热是通过直接接触物质之间的分子间碰撞来传递热量。
综上所述,干燥过程的原理是通过传质和传热的相互作用,将湿物质中的水分蒸发或去除。
传质使水分分子从湿物质表面逐渐传递到空气中,而传热提供了足够的热量用于加速水分的蒸发。
干燥的成语

表示干燥的成语表示干燥的成语如下:1.口干舌燥[kǒu gān shé zào]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
2.炙冰使燥[zhì bīng shǐ zào]比喻白费气力。
3.烟熏火燎[yān xūn huǒ liǎo]受到烟火的熏烤。
形容非常炙热干燥。
4.唇焦口燥[chún jiāo kǒu zào]犹口干舌燥。
形容费尽口舌。
5.燥荻枯柴[zào dí kū chái]意思是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
6.焦唇干舌[jiāo chún gàn shé]见'焦唇干舌',见'焦唇干舌'。
7.唇干口燥[chún gān kǒu zào]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8.管秃唇焦[guǎn tū chún jiāo]笔写秃了﹐嘴唇说干了。
比喻交涉过程中费了很大的气力。
9.河涸海干[hé hé hǎi gān]河流干涸,大海枯竭。
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亦作:[[河落海干]]10.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庄稼、草木的土地或地带。
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11.枯枝败叶[kū zhī bài yè]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12.枯蓬断草[kū péng duàn cǎo]干枯﹑断折的蓬草。
因易随风飘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踪难定。
13.舌敝唇焦[shé bì chún jiāo]说话说得舌破唇干。
名词解释干燥

名词解释干燥
干燥是指物体失去水分或湿度,使其变得干燥或者缺乏水分的过程和技术。
干燥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自然干燥、加热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辐射干燥等。
干燥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食品加工、纺织品加工、木材加工、农业和医药等领域。
在食品加工中,干燥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干果、鱼干、肉干等食品;在纺织品加工中,干燥技术可以用来处理面料和织物,提高其质量和耐久性;在木材加工中,干燥技术可以用来防止木材变形和开裂。
干燥的过程和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等。
在干燥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这些因素,以确保干燥的效果和产品质量。
同时,干燥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如避免高温干燥时物体的燃烧和爆炸等。
干燥的概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干燥的概述在矿物材料合成过程中,原料或半成品中常含有高于工艺要求的水分,如有些天然矿物原料如粘土、石英等常含有水分而不好加工,需要烘干;湿法加工时常常要往原料中加水制成浆料,各种浆料都要脱水烘干;有些成型方法要在粉料中加水方能完成(如可塑成型和注浆成型〕成型后的制品必须经过干燥,脱去其中的部分水分,以满足合成工艺的要求,然后才能进行加热固化。
干燥是借助热能使物料中的水分汽化,并由干燥介质带走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物料和干燥介质之间的传热传质过程。
对注浆成型的成型体来说,干燥过程尤显重要。
虽然对于不同材料的成型体,其干燥的对象和水分高低不一定相同,但都是要从物料和制品中除去水,所以,就有共同的作用原理,如热量的传递、水分的蒸发、加热方式、空气温度和流速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干燥过程中成型体的收缩等。
表4-9-11 为水与物料的结合形式。
脱水的方法一般有3 种。
一是根据水和物料的密度不同实现重力脱水; 二是用机械的方法实现脱水;三是用加热的方法使物料的水分蒸发,达到脱水的目的。
用加热的方法达到除去物料中部分物理水分的过程称之为干燥,也叫烘干。
浆料的脱水通常采用重力或机械脱水的方法或喷雾干燥的方法来进行;含水物料和成型体的脱水通常是用干燥的方法来完成。
在成型体中,颗料与颗粒间形成空隙。
这些空隙形成了毛细管状的支网,水分在毛细管内可以移动。
在干燥过程中,成型体与介质之间同时进行着能量交换与水分交换两个作用,成型体的水分蒸发并被介质带走,同时降低了成型体表面的水分浓度,此时表面水分浓度与内部水分浓度形成了一定的湿度差,内部水分就会通过毛细管作用扩散到表面。
直到成型体中所有表面吸附水。
第八章 干燥技术

非结合水分:与物料机械形式的结合,附着在物料表面的水,具有和独立存
在的水相同的蒸汽压和汽化能力。 结合水分:与物料存在某种形式的结合,其汽化能力比独立存在的水要低, 蒸汽压或汽化能力与水分和物料结合力的强弱有关。
热干燥过程的基本流程
新鲜空气 过滤器 鼓风机 加热器
中多余的湿份。
除湿方法
机械除湿——如离心分离、沉降、过滤。 物理化学除湿——加干燥剂如硅胶、无水氯化钙、石灰等 干燥 ——利用热能使湿物料中的湿份汽化。除湿程
度高,但能耗大。
惯用做法:先采用机械方法把固体所含的绝大部分湿份除去,
然后再通过加热把机械方法无法脱除的湿份干燥掉,以降低
除湿的成本。
干燥分类
因此,干燥速率也是一个定值;
实际上,该阶段的干燥速率决定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的速率、决 定于水蒸气通过干燥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的速率。因此,又称为 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此时的干燥速率几乎等于纯水的汽化速度,和物料湿含量、物料 类别无关; 影响因子主要有:空气流速、空气湿度、空气温度等外部条件。
热空 气流 过湿 物料 表面
热量 传递 到湿 物料 表面 传热过程
内部 水分 扩散 到表 面 传质过程
传热推动力:热空气的温度t空气 >物料表面的温度t物表
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干燥速率曲线:干燥速率 U 或干燥速度 N 与湿含量 X 的关系曲线。 干燥过程的特征在干燥速率曲线上更为直观。
干速率 U 或 N C
喷雾干燥设备
采用雾化器,将料液分散成细小雾滴,在喷雾干燥器内 直接进行干燥,并采用旋风分离器对干燥后的物料进行 回收;
干燥制度名词解释

干燥制度名词解释
干燥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将物质中的水分或湿气去除,使其达到干燥的状态的过程和方法。
干燥制度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等领域中,以提高生产效率、防止产品腐败或变质、保证产品质量等目的。
常见的干燥制度方法包括:
1. 自然干燥:将物质置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利用环境空气流动和温度等自然条件,使物质逐渐失去水分。
2. 机械干燥:通过机械设备如烘干机、干燥室等将物质进行加热、通风或外力作用,以快速去除水分。
3. 吸附干燥:利用特殊的吸附材料如硅胶、活性炭等,将物质中的水分吸附到材料表面,达到干燥效果。
4. 冷冻干燥:将物质冷冻成固态,然后通过减压等方法,将固态的水分直接转化为气体,从而实现干燥。
5. 微波干燥:利用微波的特性,通过非接触性的加热,使物质内部的水分被加热蒸发,从而达到干燥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干燥制度的选择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成本、生产需求以及安全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采取适当的干燥方法和设备。
化工原理干燥现象的原理

化工原理干燥现象的原理
干燥是指将湿物质中的水或其他溶剂除去的过程。
化工原理中的干燥现象主要涉及到物质传质、热传导和质量平衡等原理。
1. 物质传质:湿物质中的水分子存在着与固体或其他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干燥过程中,水分子需要克服这些相互作用力,才能从湿物质中逸出到气相中,实现传质过程。
传质通常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方向进行,即从湿物质表面到气相中。
2. 热传导:在干燥过程中,通过向湿物质提供热量,可以提高物质的温度,促进水分子的蒸发和传质过程。
热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热传导系数、温度梯度和物质的热容等因素。
3. 质量平衡:在干燥过程中,湿物质中的水分子通过蒸发从湿物质中逸出,同时空气中的水分子通过扩散等方式进入湿物质。
这种水分子的进出平衡使得湿物质中的水分子的含量逐渐减少,直到达到物料表面的饱和度。
综上所述,干燥现象主要是通过物质传质、热传导和质量平衡等原理来实现湿物质中水分子的从湿物质中蒸发并逸出的过程。
干燥的方法

干燥的方法
干燥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自然晾干、烘干机、太阳能干燥等。
自然晾干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将衣物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风干的同时还能杀菌,使衣物更加干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潮湿或阴雨天气下,自然晾干时间会较长。
烘干机则是一种快速干燥的方法。
将衣物放入烘干机中,设定相应的时间和温度,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干燥。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对环境不太友好,而且在高温下使用还可能对衣物造成损伤。
太阳能干燥是一种环保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自然晾干的一种变体。
将衣物晾在太阳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会将衣物表面的水分挥发,使其干燥。
不过太阳能干燥需要充足的阳光,且时间较长。
除了以上的几种方法外,还有微波烘干、空气干燥等其他方法。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选择适合的干燥方法可以使衣物更加整洁、耐用。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水蒸气分压pV ; (b)相对湿度ψ ; (c)热焓I; (d)露点td ; (e)湿球温度tw 。
解: 由已知条件:P=101.3kPa, H=0.02 kg水 /kg干空气,t=70o C,在I-H 图上定出湿空气的状态 点A点。
pV =3 kPa
ψ=10%
IH=122kJ/kg干空气
I t tw td
当湿空气的湿度H为一定值时,温度愈高,其相对湿度ψ 值愈低,即其作为干燥介质时,吸收水汽的能力愈强,故湿空 气进入干燥器之前必须经过预热器预热提高温度,目的除了提 高湿空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也是为了降低其相对湿度 而作为载湿体。 5 .水蒸气分压线
HP pV 0.622 H
该线表示空气的湿度H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pv之间关系曲 线。当湿空气的总压P不变时,水蒸气的分压pv随湿度H而变 化。水蒸气分压标于右端纵轴上,其单位为kN/m2。
第三章
干燥原理与设备
去湿的方法:
机械去湿法:即通过过滤、压榨、抽滤和离心等方法 除去湿分。 甘蔗去汁 物理化学去湿法:用吸湿性物料如石灰、无水氯化钙 等吸收水分。该法费用高,操作麻烦,只适用于小批 量固体物料的去湿,或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水分。 食品保存 热能去湿法:如蒸发、干燥等。 稠膏去湿
第一节
6. 湿空气的比体积vH 含1kg绝干空气的湿空气所具有的体积,称为湿
空气的比体积,用符号vH表示,单位为:m3湿空气
/kg绝干空气。
m3绝干空气 m3水气 vH kg绝干空气
1 H 273 t 1.013 105 vH ( ) 22.4 29 18 273 P 273 t 1.013 105 (0.772 1.244 H ) 273 P
当pV=0时, ψ =0,表示湿空气不含水分,即为绝干空气。 当p=ps时, ψ =1,表示湿空气为饱和空气。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关系 相对湿度:可以说明湿空气偏离饱和空气的程
度,能用于判定该湿空气能否作为干燥介质,ψ
值与越小,则吸湿能力越大。 湿度:是湿空气含水量的绝对值,不能用于分 辨湿空气的吸湿能力。 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湿空气的性质及焓-湿图
一、湿空气的性质 二、焓-湿图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湿空气的性质及焓-湿图的应用。
1. 水蒸气分压pv
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愈大,水分含量就愈高,根 据气体分压定律,则有
pV pV nV pg P pV ng
2. 湿度(humidity) H
又称为湿含量或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它以 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绝对干空气的质量之比表示, 使用符号H,其单位为:kg水气/kg干空气 。
饱和空气,湿球温度等于干球温度 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tw低于干球温度t。
强调:
湿球温度实际上是湿纱布中水分的温度,而并不代表空 气的真实温度,由于此温度由湿空气的温度、湿度所决定, 故称其为湿空气的湿球温度,所以它是表明湿空气状态或 性质的一种参数。 对于某一定干球温度的湿空气,其相对湿度越低,湿球 温度值越低。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其湿球温度与干球温 度相等。
2、干基含水量
(二) 物料衡算
通过物料衡算可确定将湿物料干燥到规定的含水量所蒸 发的水分量、绝干空气消耗量、干燥后产品的量。
热空气G,H1 废气G,H2
干燥产品L2,ω2
湿物料L1,ω 1
G
——绝干空气的消耗量,kg绝干气/s;
H1,H2——分别为湿空气进出干燥器时的湿度,kg水气/kg绝干气;ω ω2——分别为物料进出干燥器时湿基含水量,kg水气/kg湿物料 L1,L2——分别为湿物料进出干燥器时的流量,kg湿物料/s; Lc
ps H 0.622 P ps
4. 湿空气的比热CH
在常压下,将湿空气中1kg绝干空气及相应Hkg 水气的温
度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
oC),即 又称为湿热,用符号CH表示,单位是kJ/(㎏绝干气·
cH cg HcV
oC); 式中 cH——湿空气的比热, kJ/(㎏绝干气· oC); cg——绝干空气的比热, kJ/(㎏绝干气· oC) cv——水气的比热, kJ/(㎏水气·
由于水的饱和蒸气压仅与温度有关,故湿空气的饱和 湿度是温度和总压的函数,即
H s f (t , P)
3. 相对湿度 ψ 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湿空气的水气分压pV 与
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 pS 之比的百分数,称为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用符号ψ表示, pV 即 100% ps
料的接触方式,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均保持恒定。
A
B C D E E
X
θ
A B C
D
τ
干燥实验曲线:干燥过程中物料含水量X、物料表面温度
θ与干燥时间τ的关系曲线。
(二) 干燥过程的三个阶段 1.预热阶段AB
AB段为物料预热段,此段所需时间很短,一般并 入BC段考虑。 2.恒速干燥阶段BC 此阶段特点:
3. 降速干燥阶段:如CE段所示
A B C D E E
θ
临界点:C点 临界含水量: Xc
X
A B C
D
τ
第一降速阶段(CD段):物料内部水分扩散速率小于 表面水分在湿球温度下的气化速率,这时物料表面不 能维持全面湿润而形成“干区”,导致干燥速率下降。 第二降速阶段(DE段):水分的气化面逐渐向物料内
部移动,从而使热、质传递途径加长,阻力增大,造
成干燥速率下降。
降速干燥阶段特点:
物料表面的温度不断上升,而最后接近于空气的温度。
特别是对空气-水气系统,两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
对其他系统而言,不存在此关系。
对空气-水蒸气系统 ,干球温度、绝热饱和温 度(或湿球温度)及露点之间的关系为: 对于不饱和湿空气: t>tas(或tw)>td 对于饱和的湿空气: t= tas(或tw) =td
例:P29
二、焓-湿图及其应用 (一)焓-湿图 在工程计算中,常用的是以湿空气的焓值I为纵坐 标,湿度H为横坐标的焓湿图,即I-H 图。 等湿度线(等H线)
解:
(1)干燥产品量
1 w1 1 0.1 L2 L1 1000 918.4kg / h 1 w2 1 0.02
(2)水分蒸发量:将物料的湿基含水量换算为干基含水量, 即
W L1 L2 1000 918.4 81.6kg / h
(3)空气消耗量
W 81.6 G 1942 kg / h H 2 H1 0.05 0.008
第三节
干燥过程的物质交换
一、物料的干燥实验曲线 二、物料的平衡含水量曲线
三、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目的要求]
掌握干燥过程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总水分、平衡 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与非结合水之间的关系;恒 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
(一) 干燥实验曲线
恒定干燥条件: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速及与物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有
cH 1.01 1.88H
上式说明:湿空气的比热只是湿度的函数。
5. 湿空气的焓 I
湿空气中1kg绝干空气的焓与相应水气的焓之和, 称为湿空气的焓,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kJ/kg干空气。
I=Ig+IVH
式中I——湿空气的焓,kJ/kg绝干气;
Ig ——绝干空气的焓,kJ/kg绝干气;
10. 绝热饱和温度tas
空气
形成原理: 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 空气失去的是显热,而得到的 是气化水带来的潜热,空气的 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 变化,但其焓值不变。 绝热降温增湿过程及等焓过程。
tas,Has,I2
空气
水
t,H,I1
tas
补充水 tas
绝热增湿过程进行到空气被水气所饱和,则空气
7.干球温度
用普通温度计测出的湿空气的温度称为干球温度, 它是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8. 露点 td
不饱和的空气在湿含量H不变的情况下冷却,达 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称为该湿空气的露点(dew point),用符号td表示。
9.湿球温度tw
形成原理(如图所示):
tw
补充液,温度tw
空气 湿度H 温度t
的温度不再下降,而等于循环水的温度,称此温度为
该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用符号tas 表示,其对应的
饱和湿度为Has,此刻水的温度亦为tas。
实验测定表明,对于在湍流状态下的空气-水 气系统而言,在一定温度t和湿度H下,有
t w t as
强调:绝热饱和温度tas与湿球温度tw是两个完全不
的概念。但是两者都是湿空气状态(t和H )的函数。
等焓线(等I线)
等温线(等t线)
等相对温度线(等ψ线)
水蒸气分压线
1. 等湿度线(等H 线) 一组与纵轴平行的直线。在同一条等H 线上,湿空气的露 点td不变。 2 .等焓线(等I线) 一组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在同一条等I线上,湿空气的温 度t随湿度H的增大而下降,但其焓值不变。 3. 等温线(等t线)
属于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物料表面的温度始终保持为空气的湿球温度;
影响恒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的因素 主要与湿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与湿物料的 接触方式有关。 ①提高空气温度t,降低湿度H,可提高干燥速率; ②提高空气的流速,可提高干燥速率; ③物料颗粒分散悬浮于气流中最佳,其次是气流穿过 物料层,气流掠过物料层表面,干燥速率最低。
A ψ=1
td=24
tw=33
oC oC
D
F B p
C
H
第二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一、物料衡算 二、热量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