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ZHANG Xue— me i , LI AO Ta o , DONG Ka i— l i n g  ̄ Z HANG We i

( 1 . C o l l e g e o f T o u is r m &C 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i a l , C h 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 C h e n g d u 6 1 0 1 0 6, C h i n a; 2. S c h o o l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L o g i s t i c s , S o u t h w e s t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si r t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3 1 , C h i n a )
1 9 9 9年 9月 到 2 0 1 3年 8月 ) ; 以“ 少 数 民族 非 物 质文 化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5—8 1 4 1 . 2 0 1 4. 0 2. 0 2 1
・ 专题研 究 ・
彝 族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研 究综述
张 学梅 , 廖 涛 , 董恺 凌 , 张 薇
( 1 . 成都学院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6 ; 2 .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与物流学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3 1 )
Ab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wa s a r e v i e w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it r a g e o f Yi n a t i o n li a t y. T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ly a s i s , he t a u t h o s r f o u n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i n an t g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it r a g e o f Yi n a t i o n li a t y ma i n l y i n t h e a s p e c  ̄o f f o l k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l k mu s i c, d a n c e, he t a t r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s p o ts r , ra t d i t i o n a l h a n d i c r a f t , p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a n d f o l k l o r e. h i T s p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s h o tc r o mi n g s o f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a nd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e es r e a r c h’ S d i r e c t i o n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it r a g e o f Yi 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 t h e f u t u r e. Ke y wo r ds: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it r a g e; r e v i e w o n he t es r e a r c h; Yi n a t i o n li a t y

胜芳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利用研究

胜芳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利用研究

2、规划目标:根据资源调查结果,明确保护对象,设定具体的保护目标,包 括短期和长期目标。
3、空间布局:对护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明确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 貌协调区等不同区域的范围。
4、保护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维护、 修缮、复原等。
5、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等相关产业。
4、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到保 护规划的实施中来。
5、奖惩机制:对于在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相应的 奖励;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
六、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使命。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 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领略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3、提升公众认知度: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等活动,让胜芳市民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爱好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胜芳历史文化名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 外,可以利用媒体资源,如报刊、电视等,加大对胜芳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社会度。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 遗产论坛等,将胜芳历史文化名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华 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 富胜芳的文化内涵。
六、结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表明,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未来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内容二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文旅+非遗: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人类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文旅+非遗是指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

文献综述1.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项事业相结合,以提高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

2.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旅游业是指以旅游业为主营业务的经济活动。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遗产地旅游: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文化旅游:在游客中心、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文化旅游+非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例如非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

(4)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商品,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文化旅游套餐等,推向旅游市场。

3. 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长期的发展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加强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和传承工作。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业 未来 发展 的主要 方 向 。 国际上 比较 主 流 的定 义 主要有 以下 几种 :
1 .生 态旅 游的 源起和 定义
美 国世界 自然基 金 会 的伊 丽 莎 白 1 9 9 2年提
出 :生态 旅 游 是 对 旅 游 目的 地 的 自然 景 观 、野
“ 生态旅 游 ” 最早 是作 为一种 西方 旅 游业 吸 生 动植物 和 地 域 文 化 的观 赏 和 研 究 ,同时 能促 引游 客 的新 潮促 销 概念 出 现 的 ,但 随 着 人 类 生 进 当地 的就业 和 收入 ,为旅 游 者 提供 环境 教 育 , 存环境 的 日益 恶 化 和 旅游 活 动 对 生 态 、人 文 环 有 助于 生态环 境保 护和 可持续 发 展的旅 游形 式 。
遗产保护 》 ( N J 1 0 1 7 9 )前期 成果 。
草 原 生 态 旅 游 与 蒙 古 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研 究 综 述
行 自然 环 境 教 育 ,并 对 生 态 环 境 按 照 可 持 续 发 展 理念 管 理 的旅游 。
通过 以上 各 家 定 义 ,我 们 可 以归 纳 出生 态 旅 游所 具 有 的几 点 基 本 特 征 :一 是 生 态 旅 游 的
景志铮 , 连 慧敏
( 1 . 内蒙古 科技 大学包 头 师范 学院 , 内蒙 古

包头
0 1 4 0 3 0; 2 .长 治 市委党校 ,山西 长 治 0 4 6 0 0 0 )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 民族生 存与发 展的根基 ,而草原 生态旅游 的兴起 为保护 和传承蒙 古族非物 质
1 9 8 3年提出的 , 他对 “ 生态旅游” 做出两个基 解当地历史 的、现存的 自然文化景观。 本界定 :一是生态旅游 的对象是 自然景物 ;二

雅典奥运会文化遗产开发综述研究

雅典奥运会文化遗产开发综述研究

雅典奥运会文化遗产开发综述研究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摘要雅典奥运会作为百年奥运重归故里的一届奥运会,其对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贡献超过了任何一届。

雅典奥运会遗产的开发一直是广大体育产业专家们共同研究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过去8年中有关雅典奥运会文化遗产开发的综述进行研究讨论。

关键词雅典奥运会文化遗产开发时隔108年,奥运会重新回到了发源地雅典。

可以想象雅典奥运会在百年奥运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论从场地的运用、场馆的开发建设,以及口号、精神的传播等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属于奥林匹克的也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概念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曾对文化遗产做出了明确规定,简而言之,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

其中文化遗产又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

(一)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人们通常所参观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等建筑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重要艺术品、文献等均属于可移动文物;此外还包括建筑样式、分布等方面有鲜明历史特点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第32届大会中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该公约中则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被创造,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还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方面。

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报告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代人民创造和传承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艺术、文化知识、文化实践和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策略和建议,为促进非物质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贡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搜集相关的学术论文、书籍和报告,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和分析。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相关的从业者、爱好者和观众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传承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3. 实地考察:选择几个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项目的传承情况、问题和需求。

4.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四、研究结果1. 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虽然一些非物质文化项目在传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上仍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人才流失、观众缺乏、资源匮乏等。

2. 传承问题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传承问题主要集中在传承人员的传承意愿和能力、经济支持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

3. 保护和传承策略建议:提出加强对传承人员培养和激励、改善资源配置和传播渠道、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等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五、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很多挑战,但也有一些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只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支持和保护,才能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希望本报告能为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

什么” “ 、 如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 ‘ 、 申遗 ’ 轰动效应过后的可持续性 ” 这些都是文化 , 发展 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 。高小康认 为, 后 申遗 “ 时期 ” 我们应 由重“ , 申遗 ” 向重 保 护 , 新认 识 转 重 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 , 以文化生态 主体 的 视角反思过去 的文化生态保 护观念 , 从而推进传 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 多 民族 、 多元 文化共 同汇集 在 自然清 秀 、 地行 险峻 的 贵州 , 这使 得 贵 州 文 化 生 态 带有 先 天复 杂 性 与多 样 性 。特 殊 的地 理 环 境 和 特 定 的 历 史 背 景, 孕育了贵州独特 、 丰富的地域 民族文化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地缘 文化优势 , 重视生态 知识 和技 术 , 切实 保护 生态 环境 , 对加 强 贵州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建 设具 有重要 意义 。贵 州省 非物 质文 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必素在发言 中分析了环境 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 和分布 的影响 , 出 指 要 推 进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生态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 要 就 制定 出科 学 的保 护 规 划 , 分 发 挥 人 的 主 观能 动 充 性 , 而合 理 利 用 非 物 质文 化 。 中国林 业 科 学 院 从 研究员陈幸 良在题为“ 侗族生态文化的发 掘与 当 代意义” 的发言 中讲道 , 侗族 的生态文化 以其独 有魅 力越 来 越受 到学 术 界 的关 注 。侗 族 的种 植 、 养殖 行业 , 筑 、 乐 、 术 等各 类艺 术 的发 生 、 建 音 美 发 展, 与侗族社会 生态环境都有和谐共生 的关系。 吉首 大学 人类 学 与 民族 学研 究所 教授 杨庭 硕 以近 年来 贵州 各 民族地 区 的生 态 民族 学 田野 调查 资料 为依 据 , 出各 民族 的生 态 知 识 和技 术 不 仅 是 非 指 物质 文化 的有 机 组 成 部分 , 且 在 我 国 的生 态 建 而 设 中有直 接应 用价 值 。他 主张加 强保 护贵 州各 民 族 的生态 知识 和技 术 , 辅 以认 真 的科学 分析 , 并 实 现对 此类 非物 质 文 化 的 推广 和应 用 , 以便 健 全 我 国的生态建设。我们不仅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申报 , 要对 关 注非 物质 文化 内涵 的界 定 , 需 更 更 要 加 强科 学论 证 。这为 我们 认识 少数 民族 的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和 文化 生态 提供 了一 个新 的视 角 。 二、 完善 生态 理论 、 知识 体 系 , 承 民间 文艺 , 传 促 进 非物 质文 化 的多维 视野 研究 ( ) 一 文化 生 态的理 论 建构 与遗 产保 护 对 于文化生态与遗产保护的关 系问题 , 专家 学者各抒 己见 , 各有见地 。贵州民族学 院西南傩 文化 研究 院 院长 陈玉平 教授 从文 化 生态 的理论 视 野, 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与调试 , 文化生态视野下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方面做 了“ 非物质文化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2000—201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2000—2011)

( 一)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保 护原 则研 究
少数 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 产保护 原则的 确立是 保护的 前提 , 在
文化遗 产” 的几 种主要 学理解释 可 以归纳 概括为 三类 : “ 表现 手法 保 护 中应该要 遵循 相应 的原 则才 能不致 偏离 了原本 的 目标 。在 有 些学者 是从宏观 的方面 提 出少数 民族 特征” 说 ; “ 综合 文化 体系” 说。 : “ 公约定义 套用 ” 舯说 。 通过 分析 这 个方面 的研究主 要有 : 三类 定义 的优 劣, 她赞 同将 少 数 民族 非物质文 化遗产 ’ 作为 ‘ 非 非遗 的保护 的 多个 原则 , 如 曹新 明提 出建 立无形 文化遗产 提供者 物质文 化遗产 ’ 下位概念 的主张 , 主要采 用 以套 用《 公约》 对‘ 非物 的无形 文化标 志权 , 提供者 可 以享受 由此权 利带 来 的相关利 益 。
。 对具 备少 数 民族 民族 特性 的非 物 近年 来,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保护 问题在全 世界范 围内都受 到 遗 产 的特性 也能 突显在 我 国钊
了各方人 士 的关注 。 本世 纪伊始 , 国 际社会 相继通 过 了大量 的国 质 文化 遗产 与普 通非遗 之 间的 区别 。这 样 为进一 步推 动对少 数
与汉族非 其 中少 数 民族 的项 目就有 3 5 0 项, 占总数 的 3 + . 8 %。 对 于少数 民 备一股 非遗 的特 征外还 具有源 生主体 归属上 的特 殊性 : 。 主 要表述 的是 少数 民族非 族 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的问题是近 十年 中, 民族法研 究领域 的一 物质 文化遗 产存 在表象 与特质 差异 其 内容 不仅 更加丰 富和 多样 , 也包 含一 些汉族 的文 个 新兴 热点 。 纵观 这十年 来对 少数 民族 非遗 的研 究 , 笔 者发现 对 遗 的民族性 , 少 数 民族非遗 内容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