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空调技术-沈雅均 第三章

合集下载

《制冷与空调技术》教学大纲.docx

《制冷与空调技术》教学大纲.docx

《制冷与空调技术》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Refrige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课程编码:300891 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升本(2005-2006级)学时数:32学分:2.0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为热能与动力丁程专升本专业开设的必修学科基础课。

主要研究用于空气调节工程、冷库工程和生产T艺等场合的制冷设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制冷系统的各种设备和T作原。

主要任务是介绍以蒸发压缩式制冷为重点的人T制冷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制冷设备的性能及构造,并根据工程需要叙述制冷设备和管道的选择计算方法以及制冷系统的T艺设计等内容。

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本课程是针对非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且专业性强,所以要求学生在原有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将每一章的知识都按照教师给出的基本要求进行学习,掌握基本内容、重要概念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认真完成课堂布宜的习题,并将所学到的制冷与空调知识和白C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为将來参加实际T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有:“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

同时,本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与相关专业课结合,并注意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环境,范囤等)。

教学大纲(一)理论教学部分绪论主要讲解制冷技术的概念,各种制冷方法及分类;了解制冷技术的应用、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本章主要讲解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想、理论、实际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

重点:制冷循环原理图、Igp—h图和热力计算。

难点:实际制冷循环的热力分析及计算。

第二章制冷剂和载冷剂本章主要讲解制冷剂及载冷剂的相关内容。

制冷第3章教学提纲

制冷第3章教学提纲

理 缸容积的有效利用程度。
与 技
影响因素: 1)气缸余隙容积

2)吸、排气阀片阻力
3)吸入气缸气体的热膨胀
4)气缸内部的泄漏







余隙容积
余隙容积的存在可以缓冲气缸中可能产生的液击,以及防止活塞和 阀板、阀片之间直接碰撞,使压缩机安全可靠运行。
容积效率: v vptl
容积效率的经验公式:
优点:
1)封闭啮合线两侧压差小,气体泄漏小。
制 2)转矩均衡,振动小。 冷 3)没有余隙容积,输气系数高。 原 4)无吸、排气阀,可靠性高,噪声低。 理 5)允许吸入少量湿蒸气,特别适合热泵空调器。 与 技 术
缺点:涡旋型线加 工精度非常高,必
制 须采用专用的精密 冷 加工设备,且密封 原 要求高,密封机构 理 复杂。



速度型压缩机
由旋转部件连续将角动量转换给蒸
气,再将该动量转为压力。







各类压缩机在制冷和空调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一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性能
热力性能:容积效率、吸气量、制冷量、耗功 和能耗指标等
制 (一).理想工作过程

包括:吸气、压缩、排气三个过程

理 气缸工作容积:
与 技
Vg
D 2

效应,起到压缩作用:吸入气体由叶轮旋转达 到很高速度,然后导入涡壳使速度能转变成压
冷 原
力能。级压力比受叶轮圆周速度与制冷剂性质 的影响。轮周速度受制于材料强度和气体动力 条件。

与 技
一级叶轮可以达到的压力比(级压 力比)一般为3~4

《制冷与空调》2010年第10卷总目次

《制冷与空调》2010年第10卷总目次

童明伟 婷
蔡利 华 刘 拴 强

孙 国 勋 张
技术交流与工 程实践 水 源 热 泵 机 组 变 流 量 水 系 统 节 能 优 化 探 讨
T c C和 Mo gu P在 水 冷 站 控 制 系统 中的 应 用 wio PL l d sTC
赵 光 明 孙



崔 文成
张 华 等
R1 4 / () 合 制 冷 剂 应 用 于 大 型 空 气 源 热 泵 的 性 能 研 究 3 a R6 ̄a混
韩晓红 王 祥灏 源自徐 英杰仇宇等 等
R41 A 热 泵 空 调 器 运 行 特 性 分 析 7
家 用 空 调 系 统 制 冷 剂 充 注 量 的 研 究
刘 颖 李 国 云
除 湿 空 调 机 组 与 水 环 热 泵 机 组 联 合 空 气 环 境 保 障 模 式 在 耿 世 彬 地 下 工 程 中 的 运 用 探 讨 热 电厂 采 用 热 电冷 联供 的 适 用性 分 析
第 2期 文 章 题 目
李静宜
臧 杰 立
作 者
行 业 发 展 综述
专题 研 究
冯 永斌 晏 刚
钱 文 波
C 换 热 器 的 结 构 "  ̄研 究 f 5 , - L4 浅 析 大 连 港 区 海 水 源 热 泵 的 应 用 技术 交流与工程实践 双 级 离心 式 高 温 水 源 热 泵 设 计 应 用 分 析 GTCC 排 烟 驱 动 的 热 管 型 溴 冷 机 设 计 及 传 热 分 析
跨 临 界 C 国 内外 吸 收 针 对溶液除 浅论陕西省 中央 空调 计
制 冷 系 统 中换 热 器 结 构 的 进 展 式热 泵强 化 传 热传 质 研 究综 述 湿 技 术 应 用 中相 关 问 题 的 讨 论 水 文 地 质 构 造 及 其 适 合 的 地 源 热 泵 形 式 费应 用调 查 与探 讨

《制冷与空调》2010年文章总目录

《制冷与空调》2010年文章总目录

种 典 型分 量 蓄 冰 空 调 系 统 的优 化 运 行 策 略 研 究 一… …… 一 … 一… …一 …… …… …… .… ~ … … . . . 朱蔚 青 翔
石 建 华 文 力 静
多孔 陶 瓷 管 式 露 点 间 接 蒸 发 冷 却 器 实验 台 设计 研 究… 一 … 一 … … … … 一 … 一 … … ~ … … . 毛秀 明 黄
… … . . . 一 … …

王卫民
一 … … …
付祥钊 等

吕 静






廖 百胜
刘 秋新












吴海涛

青 岛某 大 酒店 暖 通 系 统 设计 … … ~ … - … - 一 … 一 … 一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第 2 卷 第 6期 4
制 冷 与 空 调
Re rg r ton a i f ie a i ndA rCon tonng dii i
V 1 4No6 02 _. . De . 0 0 1 6 1 0 c 2 1 .1 ~ 2
21 0 0年 1 2月
" 0川
i ;
太 原 市某 大 型 超 市 节 能调 查 研 究 .一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低 温 工 况 下 空 气 源 热泵 热水 器 中 R 2与 R 1 性 能对 比 2 4 7 内藏 直 吹 式 空 调 室 内 机 数值 模拟 及 气 流 组 织 评 价 … … 一 喷 水 室 喷 嘴 内部 及 喷 嘴 } H口流场 数 值 模 拟 … … … … … 一 地 铁 屏 蔽 门 可控 风 口数 值 模 拟 分 析 … … … …… … … … … … … … … … … .

《制冷与空调》2011年第11卷总目次

《制冷与空调》2011年第11卷总目次
第1 卷 1
第 6期


室 谰
17 1 ( 1 — 2)
2011年 1 2月
RE FRI GERATI ON AND R — AI CONDI 0NI T1 NG
《 制 与 空 调 ) 0 第 1 ) 1 2 1年 总 目次 1卷
第 1 期
行业



题 目


R 2制 冷 剂 空 调 压 缩 机 应 用 试 验 研 究 3 周 英 涛 刘 忠 赏 R 2和 R 1 A 循 环 特 性 对 比研 究 3 40 梅 奎 李 明 梁 路 军 降低 R 2压 缩 机 排 气 温 度 的 方 法 3 矢 岛 龙三 郎 吉见 敦 史 朴春成 制 冷 剂 替 代 研 究 R3 2用 于 机 车 司 机 室 空 调 的性 能及 安 全 性 分 析 潘 昌林 吴松 辉 李 学 燎 等 R 2空 气 源热 泵 热 水 器 的实 验 研 究 3 黄玉优 王 俊 尹 茜 等 R 2替 代 R 2的 可 行 性 探 讨 3 2 林 小 茁 赵 薰 江 辉 民 R 2用 于 单 元 式 空 调 机 的性 能 实验 研 究 3 史 敏 贾 磊 钟 瑜 等 降膜 式蒸 发 器 用 高 效 传 热 管 换 热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邱 亚 林 谷 波 罗 忠 试 验 研 究 与 分 析 改 进 的 R 3 R14 2 / 3 a自复 叠 制 冷 系统 实 验研 究 韩 江 王 玉珏 吸气 过 热 对 R 0 A 涡 旋 式 压 缩 机性 能 影 响 的研 究 44 张 剑 飞 秦 妍 刘 忠 赏 机 房空调室 内外机 间配管长 度对机 房空诃 陛能影响自研究 赵 小 志 臧 润 清 刘 杨 勺 制 造 ・ 工 加 陶 瓷 转 化 工 艺 在 空 调 镀 锌 钢 板 涂 装 中 的应 用 魏 凌 沅 何 宗 文 童 亚 军 I C机 房 用 板 式 换 热 器 的节 能 实 例 分 析 D 鲍玲玲 王晓明 康利改 等

第三章 制冷的热力学基本原理-沈淳-2015.4.12----

第三章 制冷的热力学基本原理-沈淳-2015.4.12----
系统,制冷量5kW, 蒸发温度为5℃,冷凝温 度为60℃,过热度10 ℃,过冷度5 ℃,压气
机指示效率0.91,(或已知压缩机排气温度85
℃ ),设该压缩机为开启式的,压缩机的机 械效率取为0.90,容积效率为0.8。试进行该
循环的热力计算。
补充概念:
11
(3)工质过冷
• 由于蒸汽的存在会使制冷工质流过节流阀时流动不稳定、质 量流量减少,常在冷凝器中使制冷工质具有一定的过冷度。
• 节流前的制冷工质液体冷却到低于冷凝温度的称液体过冷, 该温差称为过冷度,有液体过冷的循环称过冷循环。
• 在耗功不变的情况下,过冷可增加制冷量,使制冷系数增加。
chapter 3 The Essense of Thermodynamics
chapter 3 The Essense of Thermodynamics
1 4
• 实际制冷循环都是不可逆的,其性能系数COP恒小于相同 条件下的可逆机的性能系数COPc。 • 用制冷循环的热力完善度η来评价实际制冷循环与可逆循环
的接近程度。
c
c
0 1
η越大,循环越好,热力学的不可逆损失越小。
4
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温熵图
一点:临界点 三区:气相区、液相区、 湿蒸气区 五态:过冷液体、饱和液体、
饱和蒸气、过热蒸气、
湿蒸气
八线:等压线、等焓线、等温线、
等熵线、饱和蒸气线、饱和液体线、
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1. 湿蒸汽区逆卡诺循环的理论实现
1-2 可逆绝热 (定熵)压缩,耗功; Reversible adiabatic compress

《制冷与空调》2011年文章总目录

《制冷与空调》2011年文章总目录

黄璐 红 等
1 1
吴小勇 王

宋文武 王 林 汪庆军
马 国川
1 1 1 l
l 1
6 9 7 3 7 8 8 2
8 6 91


关于 自然通 风 C D算法几点探讨 F
埋管换 热器 的实验研 究与数值模拟 空调系 统新风机 组组合方式 的研究 顶 部开孔组合方 式对城市 公路隧道 自然通风 的影响 重庆地 区村镇住宅现状调研与分析 某 办公室热 环境 C D模拟研 究 F
论 房 间 空调 器 的技 术 指 标

乔振 勇 等 吴正人
林真 国

1 1
2 3
27 31
王远清
冷先凯 汪 明

3 6
40 44 49
汪秀清 白 杨 鹤 茜
马娟娟 荆有印 杨 柳


1 1 1
种 新型家用 空调热水器
刘建林 刘加平
第2 5卷第 6期
21 年 1 01 2月
制 冷 与 空调
Re rg r t na dAi Co d t n n fi e a i n r n i o i g o i
、 1 5No6 , . . 0 _2
De . 0l .3 ~ 6 6 c 2 16 3 3
制 冷 与 空调 21年文章 录 01 总目
题 名


冯 自平 郑瑞芸 等
梅元贵 张 楠 周朝 晖 陈俊 萍 闵晓丹
期号
1 1 1 1 1
起 始 页
1 7 1 0 1 5 1 9
冰浆潜热输送矿井空调设计及其经济分析 凝汽器变工况通用程序设计 我 国建筑能耗现状下 的建筑节能标准解析及节能潜力 江水源热泵系统适宜性指标研究

制冷与空调技术作业指导书

制冷与空调技术作业指导书

制冷与空调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制冷与空调技术概述 (3)1.1 制冷技术发展简史 (3)1.2 空调技术发展简史 (4)1.3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关系 (4)第2章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 (5)2.1 制冷原理 (5)2.2 制冷循环类型 (5)2.3 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 (5)第3章压缩式制冷系统 (6)3.1 压缩机 (6)3.1.1 压缩机的作用 (6)3.1.2 压缩机的类型 (6)3.1.3 压缩机的选型 (6)3.2 冷凝器与蒸发器 (6)3.2.1 冷凝器 (6)3.2.1.1 冷凝器的类型 (6)3.2.1.2 冷凝器的设计与选型 (6)3.2.2 蒸发器 (6)3.2.2.1 蒸发器的类型 (6)3.2.2.2 蒸发器的设计与选型 (7)3.3 节流装置 (7)3.3.1 节流装置的作用 (7)3.3.2 节流装置的类型 (7)3.3.3 节流装置的选型与安装 (7)第4章吸收式制冷系统 (7)4.1 吸收式制冷原理 (7)4.1.1 吸收式制冷基本概念 (7)4.1.2 吸收式制冷循环 (7)4.2 溶液的性质与选择 (7)4.2.1 溶液的性质 (7)4.2.2 溶液的选择 (7)4.3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8)4.3.1 设计原则 (8)4.3.2 系统优化 (8)4.3.3 设计要点 (8)第5章空调系统概述 (8)5.1 空调系统的分类 (8)5.2 空调系统的组成 (9)5.3 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9)第6章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10)6.1 空调系统负荷计算 (10)6.1.2 负荷计算方法 (10)6.1.3 负荷计算步骤 (10)6.2 空调设备选型 (10)6.2.1 制冷设备选型 (10)6.2.2 制热设备选型 (10)6.2.3 送风设备选型 (10)6.3 空调系统设计要点 (11)6.3.1 合理布局空调系统 (11)6.3.2 选用合适的空调形式 (11)6.3.3 优化控制系统 (11)6.3.4 节能措施 (11)6.3.5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11)第7章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11)7.1 自动控制基础 (11)7.1.1 自动控制概念 (11)7.1.2 自动控制原理 (11)7.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2 空调系统常用传感器与执行器 (12)7.2.1 传感器 (12)7.2.2 执行器 (12)7.3 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策略 (12)7.3.1 室内温度控制策略 (12)7.3.2 室内湿度控制策略 (12)7.3.3 能效优化控制策略 (13)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价 (13)8.1 能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13)8.1.1 能效评价标准 (13)8.1.2 能效评价方法 (13)8.2 制冷系统能效优化 (14)8.2.1 选择高效制冷压缩机 (14)8.2.2 优化制冷循环系统 (14)8.2.3 改进冷凝器和蒸发器设计 (14)8.2.4 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14)8.3 空调系统能效优化 (14)8.3.1 选择高效空调设备 (14)8.3.2 优化空调系统设计 (14)8.3.3 提高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14)8.3.4 利用可再生能源 (14)第9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4)9.1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安装 (14)9.1.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5)9.1.2 设备安装 (15)9.1.3 管道安装 (15)9.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调试 (15)9.2.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15)9.2.2 制冷与空调系统调试 (16)9.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16)9.3.1 定期检查 (16)9.3.2 定期保养 (16)9.3.3 应急处理 (16)第10章制冷与空调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6)10.1 制冷新技术 (16)10.1.1 环保制冷剂研究与应用 (16)10.1.2 热泵技术 (17)10.1.3 磁制冷技术 (17)10.1.4 太阳能制冷技术 (17)10.2 空调新技术 (17)10.2.1 变频空调技术 (17)10.2.2 热泵空调技术 (17)10.2.3 空气源热泵技术 (17)10.2.4 新型空调系统 (17)10.3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3.1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节能与环保 (17)10.3.2 智能化与网络化 (17)10.3.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18)10.3.4 新型制冷与空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8)第1章制冷与空调技术概述1.1 制冷技术发展简史制冷技术是人类在摸索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其他加热器 排水加热器:排水加热器安装于隔壁的落水槽 之中,通过除霜控制器的动作在除霜时进行通电, 起到融解霜与防止结冰的作用。 热补偿加热器:热补偿加热器安装于箱内温度 传感式温控器的主体部分。由于温控器的安装部位 等原因,如果主体部的温度比感热部的温度低时, 温控器会发生误动作,因此,用热补偿加热器将主 体稍微加热,以使温控器能正常工作。 热补偿加热器主要用于较早生产的电冰箱中。 因近年来生产的电冰箱温控器经过改进后质量大大 提高,已不再使用热补偿加热器。
(5) 自动调气阀 自动调气阀又称自动调节风门,由感温管和调气 阀组成。应用在间冷式电冰箱中,用于控制控制室的 温度。 调气阀的主要部分是一波纹管,利用波纹管随制 冷剂压力变化(制冷剂的压力则随温度而变化)而收缩、 伸长的特性来控制调气阀的开、闭,从而实现自动调 节温度的目的。当冷藏室温度下降后,传感器的温度 也下降,此时调气阀内的波纹管收缩而将调气阀关闭。 当冷藏室温度升高后,传感器的温度也上升,波纹管 伸长,当波纹管伸长到一定程度后,顶开调气口处的 弹簧而将调气阀打开。
图3.30 单门直冷式全自动除霜电冰箱(日本松下)电路图
1-启动过载保护器; 2-压缩机电动机; 3-箱内照明灯;4-温控器; 5-除霜停止开关;6-除霜加热器;7-指示灯电阻;8-指示灯;9-除霜时间继电器; 10-分流电阻;11-双除霜温控器; 12-照明灯开关; 13-电源插头
3.3.4 附件 电冰箱的附件是指电冰箱内外能用手或借助简
单工具(如螺丝刀、扳手等)即可卸下的部件.
按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冷冻室附件: 主要包括冷冻室搁架、制冰盒(格)、 贮冰盒、刮霜铲(直冷式冰箱中配备)等; 冷藏室附件: 主要包括搁架、接水盘、排水管、 果蔬箱等; 其他附件: 主要有门拉手、门封条、底脚调节螺 栓和小轮子等。
1. 冰箱电动机
容量200L以下的电冰箱,电动机功率不大于150W, 起动负荷较小,大多采用单相交流电动机。
根据启动方式的不同,电冰箱电动机分为三类:
电阻分相启动式、电容起动式、电容启动电容运转式
(a) 阻抗分相启动式
(b) 电容启动式
(c) 电容启动电容运转式
2. 其他元器件 (1) 起动继电器 作用:在电动机启动时使副绕组通电,保证电动机
图3-10 直冷式双门单毛细管电冰箱的制冷系统图 1-果菜盒;2-下箱门;3-冷藏室;4-温控器;5-上箱门;6-冷冻室; 7-冷冻室蒸发器; 8-箱体; 9-冷藏室蒸发器; 10-冷凝器; 11-防露管; 12-压缩机; 13-回气管; 14-毛细管; 15-过滤器
直冷式双门电冰箱制冷系统的特点: 冷冻室与冷藏室各有一只蒸发器,主副冷凝器及 防露管组成冷凝系统。 制冷剂的工作流程: 由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副冷 凝器,在其中放出热量使除霜水蒸发盘中的积水蒸发, 然后进入冰箱背后的主冷凝器继续冷却,凝结成液体 后进入防露管;防露管出来的液体经过干燥过滤器, 去除水分和杂质后进入毛细管节流;节流后,低压液 体进入冷冻室蒸发器蒸发吸热,部分未蒸发的液体进 入冷藏室蒸发器继续蒸发吸热;制冷剂吸热后进入压 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 完成循环。
(7) 门开关 电冰箱的门开关主要用于控制箱内照明灯 (供 开箱取物时的照明之用)的关闭。冰箱门打开时, 灯就亮; 冰箱门关闭时, 灯就熄灭。 有的冰箱可有多个门开关,分别用于控制照 明和风机。其中照明开关是常闭的,风扇开关则 是常开的,因而相互间不能互换。 (8) 指示灯 设在冰箱外壳的上方,一般有 3 只,灯亮时 分别呈黄、红、绿色。其中绿色灯为电源指示灯, 红灯亮表示压缩机开启,黄灯亮则表示按速冻方 式运行。
改进或设计序号 W, 表示无霜
规格代号(有效容积, 单位为升)
箱体用途分类代号 (C-冷藏箱, D-冷冻箱, CD-冷冻冷藏箱)
产品代号 (B, 表示家用电冰箱)
如: B CD 185 W A 就表示
第一次改型设计的185升无霜型家用冷冻冷藏箱
3.3 电冰箱的基本结构
电冰箱的基本框图见图3.4。 3.3.1 箱体: 包括外壳、箱体隔热层、箱体内胆、磁性门封、 门和防露管等 。 外壳和门通常用冷轧薄钢板制成,外表面经磷化 处理后涂漆或喷塑,使其表面形成装饰性保护层 。 绝热层大多采用聚氨酯液体现场充注发泡而成。 内胆采用坚固耐腐蚀的ABS钢板或塑料板,经加 热干燥后真空成形。 门框四周装磁性门封,以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 门内胆亦采用坚固耐腐蚀的ABS塑料板真空成形。 门封处是电冰箱结露的主要部位。所以,许多电 冰箱,特别是用于湿度较高地区的冰箱,都设有门框 防露管。
某一位置,感知温度信号后去控制风门大小, 从
而实现箱内温度控制。专用于双门间冷式电冰箱 中。温控器如图3-23所示。
(4) 除霜系统
系统组成: 除霜温控器、除霜加热器与除霜定时器 作用: 实现电冰箱的自动定时除霜。 除霜温控器:亦称终止温控器。其旋钮的位置确定温控器 断开和接通的温度值,以此控制除霜。 除霜加热器:利用电热丝发热来使蒸发器的积霜融化,以 实现电冰箱的自动除霜。 自动除霜定时器:安装在冷藏室的控制中心。除霜定时器 和除霜终止温控器用导线与加热器相连,除霜定时器每隔 一定时间(如6小时)融霜一次。在除霜期间,当终止温 控器触头闭合时,除霜加热器通电,这就保证了在每个断 开周期蒸发器的除霜,加热器通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蒸发 器积霜的厚度。如在融霜周期结束前温度已达到调定值, 除霜终止温控器就使加热器断开,终止除霜过程。
3.3.2 制冷系统--电冰箱的核心 目前家用电冰箱大多采用蒸汽压缩式。 制冷循环: 单级压缩式 主要设备: 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干燥过滤器、 毛细管、连接管、防露管及制冷剂。 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通过压缩机的工作,制冷系统内
的制冷剂从电冰箱吸收热量,以维持箱内
的恒定低温。
1. 直冷式单门电冰箱制冷系统 直冷式单门电冰箱的结构及制冷系统分别如 图3.8、图3.9所示。
不被烧坏。 电冰箱上常,并与重锤式起动继电器联合使 用,作为电冰箱的过载保护装置。
(3) 温度控制器 温控器的作用:控制压缩机的开停,实现电 冰箱内温度的调节。温控器的主要部件是感温元 件。 电冰箱常用的温控器是温感压力式温控器, 简称压力式温控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感温元
其他分类方式: 按结构型式可分为:立式、卧式、台式、组合式等。
按制冷方式可分为:蒸汽压缩式、连续吸收—扩散式、
半导体制冷式 (又称热电冰箱)。 蒸汽压缩式又可分为电动机压缩 式与电磁振荡式两种 。 按箱门型式可分为:单门、双门、三门、多门等。 按冷冻室的冷却方式可分为:直冷式(有霜式)、 间冷式(无霜式)。
间冷式也称冷气强制循环式 冷却方式:蒸发器装在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 轴流风机装在蒸发器后面,利用冷气强制对流循环 使冰箱降温。由于霜只结在蒸发器表面,所以冷冻 室内无霜或结霜很少,因此又称无霜冰箱。 优点:冷冻室与冷藏室都不会结霜或结霜很少, 使用方便;装在夹层里的蒸发器采用自动化霜,化 霜时温度波动小;由于冷气强制循环,冷藏室降温 快,温度均匀。 缺点:结构复杂、零部件多、价格昂贵;冻结 速度比直冷式冰箱慢,耗电量大;由于强制通风, 门封条密封不良时漏热损失大。 图3.10-图3-13为几种间冷式电冰箱的常见结构 与制系统图
图3.28 具有过电流保护和过温升保护的电路图
1-重锤式启动继电器; 2-压缩机电动机; 3-碟形双金属片过载保护器; 4-温控器; 5-照明灯开关; 6-电源插头; 7-箱内照明灯; 8-启动电容器
图3.29 采用PTC启动元件的电路图 1—压缩机电动机; 2—内埋式或碟形双金属片过载保护器; 3—温控器; 4—照明灯开关; 5—电源插头; 6—箱内照明灯; 7—PTC启动元件
按冷冻室温度等级可分为: 一星、二星、三星、四星等星级 表3-1 电冰箱冷冻室温度分级与星级标志 冷冻室温度/℃ <-6 星级标志 星级 * 一星 <-12 ** 二星 <-18 *** 三星 <-18 * *** 四星
*四星级冰箱对一定量食品具有速冻能力
3.2 冰箱的型号表示
根据 GB8059 87的规定,家用电冰箱的型号表示如下:
图3.8 单门直冷式电冰箱结构图 图3.9 单门直流式电冰箱系统图
2. 双门电冰箱制冷系统 根据冷却方式的不同,双门电冰箱的制冷系统分 直冷式与间冷式两种。 直冷式也称冷气自然对流式 冷却方式:食品放在蒸发器中直接冷却而冻结, 蒸发器下面的冷空气因比重大而下降,通过空气的自 然对流使冷藏室降温。因直冷式冰箱蒸发器的表面直 接与食品接触,蒸发器表面容易结霜,因此又称有霜 冰箱。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价格便宜;蒸发器 直接从食品中吸热,冷冻速度快;由于不用电动通风, 故比较省电。 缺点:冷冻室容易结霜,化霜比较麻烦;靠空气 自然对流冷却,箱内温度均匀性差;只用一只温控器, 冬季冷冻室温度偏高。
入冷藏室,以冷却冷藏食品。
制冷剂的工作流程与双门直冷式电冰箱基本类似。
3.3.3 电气系统 电冰箱的电气系统包括:电动机、启动继电器、过 载保护器、温度控制器、除霜温控器、除霜定时器、电
热器、照明灯等部件及线路,是电冰箱的指挥系统。
其作用是:根据使用要求,控制压缩机电动机的正 常启动、运行、停止,进行过载保护;实现温度自控和 一定的除霜功能,确保电冰箱运行的安全、可靠 。
3.4 电冰箱的典型电路
电冰箱电路是根据电冰箱的性能来确定的。一 般来说,电冰箱性能越复杂,其对应的控制电路部
分也越复杂,但就其电路的基本组成而言,则是大
同小异,可归纳为下列几种典型控制电路。如图 3.27—图3.31所示。
图3.27 只有过电流保护器的电路图 1—启动过电流保护器; 2—压缩机电动机; 3—温控器; 4—照明灯开关; 5—电源插头; 6—箱内照明灯
冷冻冷藏箱: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储藏室 (冷藏室和冷冻室),用符号CD表示。普通型冷 冻冷藏箱的冷冻室温度在-12℃~-18℃之间,冷藏 室温度在0℃~10℃之间。冷冻室和冷藏室之间彼 此隔热。通常做成双门或双门以上形式的电冰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