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同步”助推跨越发展——六盘水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纪实
加快“三化”同步 实现后发超越

城 镇 化 方 面 :科 学 规 划 。按 照
“ 中带 动 、黔北 提升 、两 翼跨 越 、 黔
全 国 的战略 定位 和 工业 化 、城 镇 化 、
农业现 代化 等 重点 发展 任务 作 了全面 超 与加 快转 型 有机结 合起 来 ,走新 型 协调 推进 ” 的原 则 ,以贵 阳一 安顺 为 部署 ,内容涵 盖 我省经 济社 会发 展 各 工业化 、城 镇化 道路 ,在 发展 中促 转 核心 ,加快城镇建设规 划。 方面 ,可 操作性强 、支持 力度大 。 变 ,在转变 中谋发展 。 加 强 市政基 础 设施 建设 ,完 善城 本文 就如 何 贯彻 落实 《意见 》, 工 业 化 方 面 : 严 格 淘 汰 落 后 产 市道路 体 系 ,大力 发展 公共 交 通 。客 推 进 我 省 “ 化 ” 同步 谈 点 个 人 看 能 。严格 控 制高 耗能 、高 污染 项 目 , 三 运站建 设 和货 运场 发展 要 与城镇 化 建 法。 严 禁 高 污 染 产 业 和 落 后 产 能 落 户 贵 设统 筹考 虑 。重点 城镇 、重点 工矿 和 产业 园 区要 与高速 公路 联线 建 设 。加 有 色 、煤 炭 等行业 节 能技 改 。大力发 快能源通 道、运煤公路和水运建 设。 《 见 》指 出 :要 坚 持 统 筹 协 展循环经济 。 意 加快 农 村道 路和 农 村客 运站 建 设 调 ,促 进 “ 化 ” 同步 发 展 。 “ 三 三 做 大做 强 能源 产业 ,为实施 工业 改造 ,尽快 实现 1 0 0 %的 乡镇通 油路 、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即城市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城市,也在这一改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方面展开阐述。
一、城市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升级是指以城市发展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的转变,实现城市功能和形象的提升。
六盘水市在城市转型升级方面,首先进行了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优化,明确了城市功能布局,强调了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指引。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特别是在推动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六盘水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六盘水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加强了城市的环境整治和市容提升,打造出了更宜居、更宜商、更宜游的城市形象。
这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六盘水市还注重了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合作。
通过挖掘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特色。
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六盘水市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导向,引导城市向着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前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城市环境和市容提升,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要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二、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的转变。
这是加快经济增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产业结构转变方面,六盘水市进行了大力度的产业升级和转型,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盘水市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力度,通过技术改造、装备更新等手段,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三化同步”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化同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个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立足国情和“三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对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三步同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始终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现代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建国初期,我国走得时苏联以农补工、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路子,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作出了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乡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但是从近年来各地发展实践看,工业化、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漠视、轻视、忽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步同化”战略思想的提出,把“三农”工作放到现实和历史的时空坐标中重新审视,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1、“三步同化”是对三大文明的新认识。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分别对应着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农业文明,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现在社会上有种误区,认为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核心,农业文明史落后的、腐朽的,应该抛弃的。
实际上,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与之相伴的却是资源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文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乃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国发2号文件测试题以及答案

国发2号文件考试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90分)1、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2、国发〔2012〕2号文件强调:坚持自力更生,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充分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3、国发〔2012〕2号文件强调: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4、国发〔2012〕2号文件的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自力更生,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5、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牢固树立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后发赶超与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6、国发〔2012〕2号文件从空间布局上把贵州划分为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三州”等民族地区。
7、国发〔2012〕2号文件提到:加快推进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8、国发〔2012〕2号文件的是战略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纽;9、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要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做法及启示近年来,六盘水市以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即转变政府职能、城乡关系、发展方式。
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全国改革创新的样板。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启示。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做法及启示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
六盘水市通过完善“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等措施,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由“做主”转向“做服务”,提升政府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2.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六盘水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激励政府部门以及公务员们承担更大的责任,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这种严格的考核机制,促使政府各部门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效果,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
启示:政府职能转变是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之举。
要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力度,使政府能更好地为市民和企业服务。
1.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六盘水市严格按照“城乡一体化、资源共享、环境协同”的理念,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实施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2.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盘水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启示:城乡关系转变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倡导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理念,坚决打破二元对立思维,促使城乡共同富裕。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六盘水市积极招商引资,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六盘水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资源节约利用力度,努力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四化”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目标,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它是一个整体系统。
其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必将为工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其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既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其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
没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失去依托目标,农民的出路就会成为大问题。
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申论高分范文:实现“三化”同步发展

申论高分范文: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申论高分范文]农业现代化专题中政申论精选高分范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我国国情来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推进农业现代化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与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并存。
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薄弱,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
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三化”的同步推进。
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要把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和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设施农业。
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重要依靠力量,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
要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重要着力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

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郑新立【摘要】"三化同步推进",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十二五"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行一系列战略转变的一个前提条件,【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年(卷),期】2011(000)017【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作者】郑新立【作者单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1“三化同步推进”,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十二五”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行一系列战略转变的一个前提条件,比如,我国经济增长要走消费驱动的路子,没有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
要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管理,也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所以,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包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农业现代化已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之所以说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主要有四个突出的标志。
第一个标志,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过于悬殊。
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例是10.3%,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是38.1%,据此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1∶5.3,也就是说,5.3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创造的商品和服务价值才相当于一个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
这个水平比十年前的1∶6,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
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接近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