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教案 (3)(1)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金属材料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金属材料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1节金属材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查阅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5课时)认知目标1、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2、能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3、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3、通过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弯线等物质间的转化)4、会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设计物质制备的可能方法(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技能目标1、实验1和2、学会固体的取用,试管滴管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2、实验3、4和5、学会实验尾气的处理、密闭固体加热装置的安装(实验操作技能)3、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并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4、查阅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处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教育通过物质间的互相转化,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的来源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时安排共5课时,包括学生分组实验(物质的鉴别)第一课时:非金属单质其化合物的转化,金属单质其化合物的转化第二课时:金属冶炼(3个实验、难度较大):金属化合物金属单质。

可以拓展到其他金属的冶炼第三课时:金属冶炼等生产的理论预算——有关纯度物质的计算和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化学方程式的训练第四课时: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弯线的归纳学习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习题巩固全节内容第五课时:学生分组实验——物质的鉴别课前准备:制取氧气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1(1):药匙、硫磺、燃烧匙、酒精灯、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实验室制取)实验1(2):一个大烧杯、两个小烧杯、吸管、紫色石蕊试液,热水(或酒精灯、三脚架和石棉网)实验2(1):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实验2(2):药匙、蒸发皿、生石灰、水实验3:木炭、氧化铜、药匙、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石灰水实验4:孔雀石、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制取氢气的装置实验5:铁架台、硬支玻璃管、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澄清石灰水、酒精灯、氧化铁粉末制取一氧化碳的装置第2课时学生课前准备:查阅了解某些金属的冶炼历史和工艺过程第3课时●知识目标: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第4课时●学生准备:关键字:化学物质鉴别方法(查阅)●教学目标: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教学过程(一)解读关系图:文字说明举例说明一、两条纵线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四条横线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酸+碱→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盐+盐→新盐+新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两条交叉斜线1、金属氧化物+酸→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两条弯线1、金属+盐→新金属+新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酸→盐+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例题一、写出用空气、铜、蒸馏水、三氧化硫4种物质制取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全章教案)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全章教案)

第⼆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全章教案)九年级第⼆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教案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计划3课时)教学⽬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分类的基本⽅法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分类,并能运⽤实验的⽅法,通过对⽐对物质进⾏分类3、了解⾦属与⾮⾦属不同的性质,了解⾦属的⽤途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法药品器材:⽆⽔硫酸铜、碳酸钠溶液、⾷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拉油、滴管、⾼锰酸钾、烧杯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分类。

在第⼀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起来研究⼀下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的⽅法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醋酸、氯⽓、氧化镁、⾼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和状态进⾏分类?――按颜⾊分类⽩⾊:氯化钠、氧化镁⽆⾊:硫酸、氧⽓、醋酸黄绿⾊:氯⽓紫⿊⾊:⾼锰酸钾――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锰酸钾液态:硫酸、醋酸⽓态:氧⽓、氯⽓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味、溶解性等来分讲授:物质的分类*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般都⽣成⽔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的炭产⽣。

⼩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实验的⽅法,通过对⽐也可以对物质进⾏分门别类。

第2课时*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盐、、冰醋酸、⽆⽔硫酸铜粉末、⾊拉油、⾼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种,能否⽤实验⽅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23、动⼿试⼀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溶性之处,还可以进⾏如下实验: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法⼩结:有机物与⽆机物的区别是什么?――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难溶于⽔(实验现象中的区别)⼆、常见的物质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分类(略,如上图)三、区别⾦属与⾮⾦属观察:如图2-7所⽰,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备课参考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备课参考

教案总第()课时
引入
思考:如何比较铁与铜,铜与银的金属活泼性?
过渡:我们知道,有些金属能与酸反应,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如果把一种金属浸入另一种金属的盐的溶液中,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吗?让我们一起探寻它们的反应规律。

新授
探究:给你提供的实验药品:铜丝、铁丝、FeSO4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你能设计实验来比较铁与铜、铜与银的金属活泼性吗?
实验:
讨论:根据漫画想一想金属和盐溶液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阅读:湿法炼铜,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三节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三节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

3.人天天摄取食物,大部分都是有机物。这些
有机物在生命活动中经过 消化吸、收
倍 贮__存_、 转化 、消耗等过程不停地改变着,实
速 课
现各种物质__转__化_和___能__量_转移。



第10页
4.自然界物质循环基本路径。
(1)自然界中各种无机物经过被植物吸收,从 自然环境进入 生物圈 ,变成 有机物 。
(3)乙烯是主要化工原料。
倍 (4)酒精用于消毒和做燃料。

课 时
(5)乙酸用作食醋。


第7页
二、对生命活动含有重大意义有机物
1.有机物是生物体各组织主要成份。人体生 长发育和体内各组织新陈代谢,都需要各种 有机物参加。
2.人体内最基本有机物有 糖、类 蛋白、质_脂__肪等。
(1)糖类是人体消耗能量主要起源(供
倍 (C4H10) 性质――易被液化、含有可燃性
速 写出它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点燃
学 练
2C4H10 + 13O2 === 8CO2 + 10H2O
第4页
(2) 乙炔C2H2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第5页
性质――含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
3000度以上高温
写 学出 方它程燃式烧化2C2H2
+
( )A A.乙酸 B.葡萄糖
C.蛋白质 D.脂肪
倍 3.最简单有机物是( )B
速 课 时
A. C2H2 B.CH4
C.CH2O
4.淀粉中不含有元素是( D)
D. CO2
学 A.C
B.H

C.O
D.N
第15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和材料利用教案(四课时全)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和材料利用教案(四课时全)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和材料利用教案(四课时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5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

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演示1:硫的可燃性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演示2:对比实验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P→P2O5→H3PO4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Fe+O2――Cu+O2――Mg+O2――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①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②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③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a→CaO→Ca(OH)2第2课时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教案
主题:物质转化与化学反应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转化的概念,并能够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转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介绍物质转化的定义和意义。

2.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式等。

3.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例子,让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演示,如氧化还原、置换反应等。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垃圾分类中的物质转化问题。

2.要求学生提出他们的看法,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练习与评价(10分钟)
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评价他们对物质转化和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

六、总结与建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转化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多实践,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的教案
目的: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并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种转化。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不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原来的物质被转化成新的物质。

我们如何描述和表示这种转化?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什么会发生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酸碱反应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在实验室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2.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转化。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讨论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复习和拓展做好准备。

备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转化的过程,深化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1、保护膜法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二)新课教学
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1)观察它们的外观;
(2)导电性实验;
(3)压力实验;
(4)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学习金属材料(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2、技能领域: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难点
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准备
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板书设计
第3节常见和材料
二、金属锈蚀的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
三、防锈的措施
2、技能领域: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材料的利用
难点
材料的利用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3节常见和材料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水泥、陶瓷、玻璃
五、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重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难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
板书设计
第3节常见和材料
一、金属材料
1、合金
2、金属锈蚀和防锈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二)新课教学
1、金属材料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死亡呢?难道容器中含有有毒气体?
人们对钢质容器内的空气进行了测定,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毒气体,但却惊奇地发现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含量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为什么容器中会缺氧呢?经分析,发现问题原来出在容器本身,是因为容器生锈的缘故。我们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容器中残存的氯化镁在铁生锈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即残存的氯化镁作为催化剂,使得铁生锈加快,从而造成容器内缺氧。后来人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了类似实验,也证实了上面的分析。铁生锈导致了人员伤亡,实属偶然,这也许不能说是铁生锈的魔力,然而全世界因铁生锈而损失的钢铁,据估计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难道不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吗?这也许是铁生锈的魔力所在。
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
小结: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三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二部分。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课授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小故事:铁生锈的魔力。
铁生锈,司空见惯,一般不会带来什么灾祸。然而在国外却有一桩因铁生锈而引起的横祸。
外国某化学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贮存氯化镁的钢质容器,有一次,因容器需要维修而停止工作,厂方排空了容器中的氯化镁,并将容器冲洗了几遍。而后两个工人进入钢质容器维修,一下去就晕倒了,当人们发现后,立即将人救出并送到医院,一人经抢救脱险,另一人不幸死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引入。
(二)新课教学
1、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水泥、陶瓷、玻璃
(1)水泥: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
讨论: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生锈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
防锈两大措施保护膜法: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如制成不锈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金属被填埋的危害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
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
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一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一部分。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认识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2、技能领域: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画出实验装置图
4、得出的结论[5、评价
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
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