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五个说法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一、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纪念屈原说。
1. 纪念屈原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因忠诚于国家而遭谗言被流放,最终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纷纷在江中投米,以防鱼虾损伤他的身体,并划龙舟以寻找他的遗体。
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如赛龙舟和吃粽子。
2. 其他说法: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其他起源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因被谗言陷害而自杀,传说他的死也是在五月初五。
曹娥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女,因寻父投江而死,被当地百姓纪念。
然而,这些说法的流传范围和影响力相对较小。
3. 天象崇拜与龙图腾祭祀:端午节还与自然天象崇拜和龙图腾祭祀有关。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为全年最“中正”之位,被视作吉祥之日。
因此,端午节也蕴含着龙图腾祭祀的意义。
二、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先贤,弘扬爱国精神:端午节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纪念屈原等先贤,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品质。
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端午节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2. 祈福辟邪,寄托美好愿望:端午节也是一个祈福辟邪、寄托美好愿望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驱灾辟邪的活动,如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健康、驱邪避害。
3. 传承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4. 促进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端午节的起源百度百科

端午节的起源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的。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上的解释。
在百度百科的介绍中,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投江,民间起义”,另一种则是“崇尚夏禹,传承民族文化”。
首先是“纪念屈原投江,民间起义”的说法。
据百度百科介绍,这个说法主要来自《楚辞》中的“离骚”这篇著名的辞赋。
《离骚》是楚国的历史名士屈原所写的一部长篇辞赋,其中记载了屈原的悲痛与绝望。
屈原是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经担任过吴国的宰相。
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是却因为自己忠君爱国的言行受到了君王的不满。
最终,他被流放到远离故乡的地方,以至于他在无尽的悲痛和绝望中投江而死。
屈原的悲剧故事在民间流传,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于国家的先贤,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说,人们会放粽子、划龙舟、插艾叶、赛龙舟等等。
这些活动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反映了人们怀念屈原的情感,以及对他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感激之情。
其次是“崇尚夏禹,传承民族文化”的说法。
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历史传统上对夏禹的崇拜和祭祀。
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领袖,他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夏禹被视为统领洪荒和治理洪水的英雄。
他的生平事迹和为人品格都被很多人誉为人类文明的楷模,因此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为夏禹祭祀的仪式和活动,以此纪念他的功绩和精神。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
无论是在纪念屈原还是祭祀夏禹,这个节日都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回忆和传统,也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和传承的尊敬和纪念之情。
端午节的来源简短一点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端午节的来源简短一点
1.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一些)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节来历,回答简洁一点,不要太多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
端午节的起源与含义

端午节的起源与含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了25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变成了一种集游乐、祭祀、传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原来古时候,湖南长沙有一位叫屈原的大臣,他有一天因为宫廷斗争而被害,死后葬于汨罗江的岸边,为此,百姓们每年都会到汨罗江岸边悼念屈原,纷纷投入锅内的米、艾草,既祭祀了屈原、又能辟邪驱瘟,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当然,端午节的含义也多种多样。
从屈原的角度来看,端午节可以代表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诚精神。
因为屈原在生前为自己的国家尽了职责,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是忠诚于国家,这种不怕牺牲、奉献国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含义。
比如说,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正值农历五月,也是中国的夏季开始,是人们迎接夏天的节日。
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还有驱邪辟瘟、消灾祈福等寓意。
此外,端午节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龙舟竞渡、食用粽子等。
据传,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屈原,每年五月五日各地的龙舟赛都进行得十分热烈。
而食用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
展起来的,粽子做法千差万别,有些地方是香甜的,有些地方则是咸口味的,吃粽子也渐渐成为了端午节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我相信端午节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枚璀璨之星。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赛和纪念诗人屈原,现已成为中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庆祝的文化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一、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最早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被楚王所不满,被贬至河南。
在河南期间,屈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由于无法忍受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叛变,他决定投江自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楚国的爱国精神。
当地人在河面上划龙舟,试图找到他的遗体并救他脱离灾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在河中投入了一堆米和菖蒲叶,在河上划着龙舟,拍击鼓声以驱走鱼虾,同时还用楝树叶、艾草等叶子将船艇的头和尾装饰一新,希望能够将屈原的遗体找到并捞起。
二、儿童玩具传说另一个端午节的传说认为,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儿童玩具- 赛龙舟。
把龙船拉到水里来,把木牌放到一边,吹龙船,赛一场精彩的龙舟比赛。
在龙舟比赛时,男女老少都会来观看,非常热闹和欢乐。
另外,在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做“挂五”。
小孩子在五月初五这天上街“挂五”,即系上五色丝绳,盘上五色头绸,挂上五色花环,而大人则要给他们一些零花钱奖励,以赞美他们的美貌和灿烂的笑容。
三、恶鬼避邪传说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蘸香滴水在门口、窗边、纸人等处,这是为了驱避恶鬼和疾病。
最初的端午节是因为一位著名的民间医生李时中发明了“艾蒿汤”,可以驱避瘟疫和毒虫,这种药酒还可以祛除《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臭秽之气”,如香腥等。
因此,李时中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之一。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有着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传承的独特地位。
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传统、节日习俗还是家族礼仪,端午节都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让我们一起在端午节时光里,重温历史传说、传承文化神韵,体验别样的国风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著名学者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认为
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春秋末期,以吴地为中心,将
祭伍子胥活动与原有习俗结合起来。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
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娥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
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军;再有就是屈原,
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
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何光岳认
为,对于端午节以屈原为正宗,有铺天盖地的历史记载,也得到了国人的普遍认同,应该尊
重历史。而苏州端午,最多只能算是地方文化,“认定屈原为正宗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