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陶醉之,笔神绘之:《桃花源记》赏析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 赏析

桃花源记 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哎,说起《桃花源记》,那可是咱们古代文学里的一股清流,读起来就像走进了一幅画儿里,美得让人心醉,又神秘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开头那几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简单几句,就把咱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一个渔夫,每天划着小船,在河里打渔,日子平凡得就像河水一样,悠悠地流。

但就在这平凡里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他一不小心,就闯进了一个“仙境”。

说是“仙境”,可真不是夸张。

文章里头描述的那个桃花源啊,简直是人间难得几回见的美景。

桃花开得正艳,一片片粉嘟嘟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毯子。

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好像在跟咱们打招呼呢。

还有那竹林,绿油油的,风一吹,沙沙作响,好像在唱着欢快的歌儿。

最神奇的是,这桃花源里头的人啊,他们过得那叫一个自在。

没有战争,没有纷争,大家伙儿都是邻里和睦,亲如一家。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却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看到这儿,我心里头那个羡慕啊,就像是吃了蜜糖一样甜。

不过呢,这桃花源也有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那就是它太神秘了。

渔夫想带人去找,结果怎么找都找不到,就像是故意躲着人一样。

有人说,那是神仙住的地方,凡人哪能轻易找到呢?也有人说,那不过是个梦,醒了就没了。

但不管咋样,这桃花源都成了咱们心中的一个美好向往,一个永远也忘不了的地方。

读完《桃花源记》,我就像是跟着渔夫走了一遭似的,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表达。

我觉得吧,这文章不仅仅是写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更是写了咱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向往——向往和平、向往幸福、向往那种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所以啊,每当我觉得生活有点儿累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个桃花源,想起那片粉嘟嘟的桃花林,想起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那些和蔼可亲的村民们。

它们就像是一股力量,推着我继续往前走,让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有向往,总有一天,我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导语: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文学赏析

《桃花源记》文学赏析

《桃花源记》文学赏析《桃花源记》文学赏析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

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

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桃花源记(带拼音、译文、赏析打印版)

桃花源记(带拼音、译文、赏析打印版)

《桃táo 花huā源yuán 记jì》 陶táo 渊yuān 明mínɡ〔魏wèi 晋jìn〕晋jìn 太tài 元yuán 中zhōnɡ,武wǔ陵línɡ人rén 捕b ǔ鱼yú为wéi 业yè。

缘yuán 溪xī行xínɡ,忘wànɡ路lù之zhī远yuǎn 近j ìn 。

忽hū逢fénɡ桃táo 花huā林lín ,夹jiā岸àn 数shù百bǎi 步bù,中zhōnɡ无wú杂zá树shù,芳fān ɡ草cǎo 鲜xiān 美měi ,落luò英yīnɡ缤bīn 纷fēn 。

渔yú人rén 甚shèn 异yì之zhī,复fù前qián 行xínɡ,欲yù穷qiónɡ其qí林lín 。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 林lín 尽jìn 水shuǐ源yuán ,便biàn 得dé一yì山shān ,山shān 有yǒu 小xiǎo 口kǒu ,仿fǎnɡ佛fú若ruò有yǒu 光ɡuānɡ。

便biàn 舍shě船chuán ,从cónɡ口kǒu 入rù。

《桃花源记》陶渊明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赏析《桃花源记》陶渊明赏析引导语:《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由yjbys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一篇《桃花源记》陶渊明赏析,希望能够帮得到您!桃花源记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说到桃花源,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听过那个世外桃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来跟大家分享这篇经典的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一起来品味吧。

【题解】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

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

未果,寻病终[19]。

后遂无问津者[20]。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著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诗意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诗意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诗意(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诗意《桃花源记》鉴赏【作品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陶醉之,笔神绘之——《桃花源记》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
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
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
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
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桃花源记》
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
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
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
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
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
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
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或许
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
所获,若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
去。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不惟“忘路之远近”,渔船进
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
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秘飘忽。抬眼展望两岸,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
的桃林,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
异之”、“欲穷其林”,固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
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
萧瑟、凄凉呢?

闪烁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强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山洞延伸数十步之后竟然另
有洞天,确乎神极!作者有意将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显然是在暗示读者:
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观现实社会。渔人进得洞来,但见“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其间恰当地点缀着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这
幅静美的画面竟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人情怀。更有那“衣着悉如外人”
之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静坐于阳光下闭目养神,间或悠然地
拉扯家常,小孩们则或团坐说笑或追跑嬉戏,好一幅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
图景!渔人见此,不免将思维触觉观照士族势力猖獗、战乱不已、百姓涂炭之黑
暗现实,于是禁不住艳羡起来,神思悠悠:来到这样一个绮丽、和平的去处,莫
非是在做梦吧。诚如清人刘熙载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
概?书概》)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曲致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
出作者彻底失望于丑恶现实,毅然归耕田舍之后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热
切向往。
惊喜于眼前胜境的渔人还未缓过神来,桃花源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
客。桃花源人始而“大惊,问所从来”,继而热情相邀,“设酒杀鸡作食”以待。
“闻有此人”到来,一村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纷纷涌来探询消息。听了渔人
的一番介绍,桃源人不由得“皆叹惋”起来。叹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叹惋呢?
自秦以来,外界朝代更替之频繁,令他们惊讶莫名;“自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
境”之后“遂与外人间隔”,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闻所未闻,
令他们叹息不止。桃源人在这里流露出来的,既有对自己能够远避动乱之时代、
频繁之战乱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剥削之深的同
情。庆幸也好,同情也罢,桃源人依然视渔人为嘉宾贵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爱自已这个平等劳动、和平
自由、充满真诚的温馨社会。他们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与外人道”,他们谁都不
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平静生活。如此淳朴敦厚的民风该是多么美
好,这正是作者虔诚思慕的,热切追求的,而狡诈凶险、贫富悬殊之丑恶现实是
与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将深厚的现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对桃花源神妙美丽生活的
描写之中。

对渔人来说,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赛如天堂神仙的快乐逍遥生活,因此
桃源人对他的的叮嘱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在归途中“处处志之”,以期能重
返桃源。不仅渔人如此,堂堂太守在闻知渔人这番经历之时,也“即遣人随其往”,
高尚之士刘子骥“闻之”,也“欣然规往”。他们对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
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寻到桃源去。现实社会之令人失望,遭人厌弃的程度昭然
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故事写
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深长的回味。

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
烈振撼读者心灵,关键在于“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清?方
东树《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全部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他
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己济世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对诚实劳动、和
平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抱朴含真”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他以饱蘸现实色
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林去处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异,桃源环境之神奇,桃源民风
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复得之神怪,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
正如钟嵘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
德。”(《诗品》)陶渊明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
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令人深为感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