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③陇:通“垄”。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 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 (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樵童牧竖相征逐。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 .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 .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 .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9.B(2分)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译文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环绕,是苏子美沧浪亭的故址。

他多次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于今请您记叙的,是我为什么要建这个亭子。

”我说:“先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

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

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和尚居住了。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2003年北京)10 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缘: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 分)<1> 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分)答: 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四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四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四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

②甫:刚。

③洵(x ún):确实。

④浣: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具答之具:(2)便要还家要:(3)寻病终寻:(4)而妇人汲井且浣衣汲: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C.盖江北之俗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D.余顾而慕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 ()⑵阡阳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8.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9.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1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甲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1.东晋欧阳修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B4.不一样。

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

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2019年中考题【一】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语文试题word+答案解析(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18分)【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共4分,每小题1分)(1)选贤与.能()(2)不独子其子()(3)屋舍俨然..()(4)寻.病终()12.(1)同“举”,选拔(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4)随即,不久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共4分,每小题2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
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