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A. 迷路B. 寻找水源C. 逃避战乱D. 寻找食物答案:A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了解但不愿接触D. 非常向往答案:C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______。

答案:安逸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不要向外界透露______。

答案:这里的情况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答案:渔人沿着溪水行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次寻找却找不到了?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沿途做了标记。

但当他带着其他人再次寻找时,却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原来的入口。

这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不存在于现实世界,或者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界的人再次找到他们。

四、论述题1. 请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分析“桃花源”所代表的寓意。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代表着人们对于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

在桃花源中,人们远离尘世的纷扰,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反映了作者陶渊明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同时,桃花源的难以寻找也象征着理想生活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情感。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1《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的全部内容。

2精选题《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2)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2)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 ·肇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二. (07 重庆市, 15 分)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 . . . . .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仿佛..若有光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桃花源记(6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处处志之()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3分)答:13.(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3)记,做记号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4.(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织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慨惊讶。

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10分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2分)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 )(3分)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桃花源记中考题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一. 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 (2分)A (古义;E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 (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 (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舌L)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 分)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 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 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四.1.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6 •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 分)&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3. (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七. 1 •(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 分)2. (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 (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八. 1 •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九.1. (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 (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 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十.1.A、B (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 (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I^一. 1 .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 (1)咸(皆)(2)延3. (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1 . (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 (2分)答案:D3. (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 (2分)答案:B十三.十三.1.D (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 B (交通:互相通达)(2分)3. C (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 (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 分。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

(17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五.(2008吉林省)(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着名诗人,《》是他的着名诗作之一。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江天一传(节选)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

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

(2分)答: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

(2分)答:六.(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

④炀帝:指隋炀帝。

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七.(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答:八.(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着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九.(08黔东南课改)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十.(08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