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 分)
A.便舍船,从口 入
竭其庐之 入(《捕蛇者说》)
B.复 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 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
D.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辍耕 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
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 / 北行 / 六十步得泉焉 /
又买 / 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 / 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 / 得泉焉
(2)( 4 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 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 翻译正确各 1 分)
附【《愚溪诗选》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
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 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 还有人说, 溪水可以用来染色, 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 我因愚犯罪, 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 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 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 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 愚溪。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咸:全,都D.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忘路之.远近能以径寸之.木B.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C. 乃.不知有汉久而乃.和D. 不足为.外人道也愿为.市鞍马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看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武陵人捕鱼为.业A.因以为.号焉B.天子为.动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花源中人避世而居,生活和乐。

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听说此事后,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都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便扶向.路向:先前的D.诣.太守诣:拜访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息()A.处处志之.吾妻之.美我者B.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既出,得其.船D.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附答案(总4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附答案2004衢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

(一)(12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遂与外人间隔④咸来问讯⑤不足为外人道也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3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20.①邀请②妻子儿女③于是,就④都,全⑤值得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22.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屋舍俨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整齐的样子怡然连接B.水皆缥碧..: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青白色望峰息心回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2003年北京)10 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缘: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 分)<1> 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分)答: 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2)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2)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 ·肇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二. (07 重庆市, 15 分)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 . . . . .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仿佛..若有光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3)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3)

精选题《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2004 ·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①停数日,辞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 叹惋” 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

是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 (07 重庆市, 15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桃花源记》04-09中考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共计45个试题(教师版+学生版)

《桃花源记》04-09中考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共计45个试题(教师版+学生版)

《桃花源记》(教师版)(共计44个试题)《桃花源记》04—09年6年中考题一网打尽2009年《桃花源记》中考题一网打尽(7题)1广东省(0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3分)2乐山市(09四川省)9. 文言翻译。

(3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译文:9.(3分)3娄底市(09湖南省)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
(二)(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
A卷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
(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