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和而不同”观与吴文化“和谐”精神

合集下载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探析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探析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探析作者:高艺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7期摘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君子人格,表达了他追求善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孔子将“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处世以及为政等方面,如“中和”,“礼之用,和为贵”,以维护社会秩序,调和人际关系。

要实现《论语》中“和而不同”的道德理想,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必须满足“仁”的德性要求,外加“礼”的规范约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

关键词:“和而不同”、君子、小人、“仁爱”、“中和”、“礼”《论语》是儒家学派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述之一,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等,历经了两千多年岁月的淘洗,至今仍光辉不减。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是“仁”、“义”、“礼”、“德”等,但是一直以来“和”是孔子所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理想,如“和而不同”、“和为贵”、“中和”等,本文旨在研究孔子的的“和而不同”在《论语》中放的系列论述,“和而不同”不仅在于表述于君子小人的德性区分,其内涵如政治方面的“和为贵”、“天下为公”,为人处世方面的“周而不比”、“致中和”等都有重要阐释。

再者,《论语》中所呈现出来各方面的“和而不同”思想,无论是君子之“和”还是社会之“和”,无不需发乎“仁”,达于“礼”,所以“和而不同”要在个人或社会中得到施行,还需要“仁”的内在丰富和“礼”的外在规范。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历史渊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到极大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

孔子为了重建西周的礼乐制度,曾周游列国,致力于培养真正的君子,“君子”则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

他在总结太史始伯、晏婴“和”、“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游学经验,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君子人格——“和而不同”。

最早提出“和”、“同”思想的是西周时期的周太史史伯,他在《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与和谐教育构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与和谐教育构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与和谐教育构建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与和谐教育构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其中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闪烁着对自然与社会求索的智慧,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运动的文化支架。

学习、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对于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借鉴孔子教育理念,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发展孔子教育思想,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

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教育理念,这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亟需反思的问题。

一、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与和谐教育构建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其中“和”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它表示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平衡,充分体现出孔子思想的开放性质。

孔子所主张的“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无根据的吸收,或不加分析地苟同。

孔子提倡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善于运用自己的正确思想去吸收与扬弃他人的东西,绝不能追求简单的统一、同一、相加、添加或附和。

正是“和而不同”的观点使孔子思想在我国社会大震荡的春秋时代,成为一个坚守自己,包容百家,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思想系统。

“和而不同”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高度的思辨性和鲜明的批判精神。

它的意义所指对当今和谐教育构建有着哲学上的规定作用。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

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

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

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浅析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浅析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浅析孔子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社会也在追求和谐,因此,研究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和谐思想的内涵孔子和谐思想是以和为贵,以礼治国的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和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是人类最普遍需要的,而礼则是维护和的基础。

孔子主张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不和以及不同意见的存在。

他认为在和谐的前提下,不同意见可以共存,并逐步实现真正的和谐。

二、当代和谐文化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多元共存。

当代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信仰、文化、族群等,和谐文化认为这些差异可以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强调包容性。

和谐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应该尊重个人差异,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

3.提倡平等。

和谐文化认为人人平等,不应该存在贵贱之分,应该实现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

三、孔子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和谐思想现在在中国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高,在外交领域也开始体现出孔子和谐思想的影响。

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理念相符合。

此外,孔子的和谐思想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和为贵、以礼治国的思想,被纳入教育的体系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修养,从而实现人性的完美。

四、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孔子和谐思想和当代和谐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孔子的和谐思想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和谐文化受到尊重,以和为贵、包容多元、实现平等、实现和谐的价值被不断弘扬,也得到了孔子和谐思想的验证。

同时,当代社会在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带动了新的和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传统的孔子和谐思想进行了扩充和拓展。

综上所述,孔子和谐思想和当代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协调,传统的和谐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适应新的变化。

论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收 稿 日期 :0 51 — 8 2 0 — 00
作 者 简 介 : 国威 ( 9 3 胡 17 一 ) 男 , 南 娄 底 人 ,0 3级 专 门史 研 究生 , 要 从 事 中 国 民族 思 想 文化 史 研 究 。 . 湖 20 主

5 ・
维普资讯
从 苟 同 , 以提 出不 同意 见 , 能 产 生 “ 可 才 和” 这 一 ,
思 想认识 是 十分 深刻 的 , 伯 和晏 婴的思 想 , 史 对孔
子“ 和而 不 同” 思想 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另一 会时代 环 境 的产 物 。从 大 的方 面说 , 孔子 生 活 的时代是 雅 斯 贝 斯 所 说 的 “ 心 时 代 ”2 轴 [( , ] 韶 雅 斯 贝斯 认 为 , 公元 前 5 0年前 后 , 在 0 在古 希腊 、 以色列 、 印度 和 中国几 乎 同 时 出现 了伟 大 的思 想 家 , 希 腊 有 苏 格 拉 底 、 拉 图 , 国有 老 子 、 古 柏 中 孔 子 , 度有 释 迦 牟 尼 , 色 列有 犹 太教 的先 知 , 印 以 从 而形 成 了不 同的 文 化 传统 , 然 当 时 各种 不 同文 虽 化 之间 的相互交 流 、 响十 分小 , 影 但这 个事 实本身
“ 和羹 焉 , 、 、 、 、 、 以 烹鱼 肉 , 如 水 火 醯 醢 盐 梅 焯之 以 薪 , 夫 和 之 , 之 以 味 , 其 不 及 , 泄其 过 。 宰 齐 济 以
… …
的重要 内容 , 实际上 代 表 了他 的一种 文化 观 , 其 对 进行 研究 和探 讨 , 着 十 分 重 要 的理 论 价 值 和 现 有
第2 8卷
昭 通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校 学 报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浅析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浅析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浅析孔子和谐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大量和谐理念蕴含于其中,为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传统和谐智慧以及在具体实践中合理可行的实践参考。

但是传统文化必定存在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在性质上与当代和谐文化存在着区别和不同,同时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历史联系。

因此,将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分析出其内在的一致性,对于实现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转化,建设当代和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孔子和谐思想;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智慧为当今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由党中央提出,并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由此可见,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视地位被高度提升。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孔子和谐思想,由于蕴含了大量丰富的和谐智慧,在当代建设和谐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正确认识孔子和谐思想和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才能做到更好地批判继承优秀的和谐文化遗产,助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一臂之力。

一、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区别第一,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不同。

孔子和谐思想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为贵”等许多富有借鉴价值的思想,虽然为当今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和谐资源以及启发,但是,这些和谐思想是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和条件下提出来的,它们都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中一些甚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例如,孔子竭力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倡导克己复礼,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总是逃避现实,企图幻想统治阶级加强自身修养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达到天下和谐的美好境界,这些想法和做法充满了违背历史规律的唯心主义色彩。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009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同之辩”的历史追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发现有“和”“同”二字的记载。

如在《周礼》《周易》《国礼》《左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和”“同”二字的论述,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和则安。

”[1]《周易·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礼记·月令第六》载:“天地和同。

”[1]等。

此时的“和”与“同”意思相近,“和”是和谐、和平、调和的意思,“同”则为相同、平等之义,此二字尚未含有相反的意思。

最早对“和”与“同”进行哲理性探讨并论证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是西周周太史史伯。

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阳甫在与郑桓公探讨治国得失时,对“和”与“同”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一番颇有启发意义的哲理阐述。

史伯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2]史伯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事物相“和”才能生成新事物,“若以同裨同”,即事物之间若只有一致性,排斥差异、多样性,那么事物将无法达到长久的发展。

这表明史伯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由事物的构成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和”与“同”的辩证关系,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并通过调和以达到和谐的事物才能生生生不息,排斥差异而形成的事物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史伯把“和同之辩”延伸至政治领域,他认为国君如果只听取与自己相同的意见,却排斥其他不同建议,长此以往,会导致政治腐败,从而造成社会动乱的局面,危害极大。

史伯对“和”与“同”所做的哲理阐述,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开拓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进一步论证了“和”与“同”之间的差别。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车赶来了。

因此,景公认为满朝官员,只有梁一人是与他意见相“和”的。

晏婴回答齐景公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作者:姜沂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8期【摘要】孔子的“和而不同”是继承春秋前“和”、“同”概念,尤其是史伯和晏婴的“和同之辩”基础上形成的。

“和而不同”充满朴素的辩证因素,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

时至今日,“和而不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和”或“和谐”一直以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精神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的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现如今中国更是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儒家的和谐观是一种充满辩证精神的普遍的和谐观。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是其中最根本的内容。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探索“和而不同”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而不同”的来源“和”“同”二字最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尚书》、《周易》、《周礼》、《国语》、《左传》等典籍中也都有“和”、“同”的文字记载。

例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辞》:“保合大和,乃利贞。

”又《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又《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在这些例子中,“和”“同”二字都有和谐、相合的含义,基本概念相近,并无相反的意思。

最早探讨“和”、“同”关系的是西周末年的周太史史伯,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即事物的统一体是多种不同生物或不同因素综合而成的,如果只有“同”的话,事物就难以存在。

不过,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统一的,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他理解的“和”,实际上是调和。

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作者:曹军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4期摘要:孔子要求人们确立“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以可进可退、与时相宜的方式去处世。

孔子由此设定了一种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理想人格,创导了“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和而不同” 平衡人生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谁能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也许谁就可能游刃有余,找寻到平衡的人生。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他的言论集《论语》中对人生问题作出了大量简洁、深刻而又极富哲理的论述,提出了一种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理想人格,并阐发了“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一、“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孔子十分看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塑造,但另一方面却认为人的外在环境包括个人境遇是不由人主观选择的,不可勉强,因而提出了与时相应、可进可退的人生态度。

他曾举出历史上伯夷、叔齐等七位有影响的逸民,把他们分为“避世”、“避地”、“避色”、“避言”等不同的处世方式,并明确表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参见《宪问》)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人的处世并没有非如何不可的固定方式,考虑的只是怎样才合适。

面对清浊不定、无法把握的外在环境,孔子主张以灵活的方式应对之,以求和睦相处、存身待时。

满怀救世之心的孔子着力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却主张以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处世待物,他是要以进退适宜的方式达到与外在事物的和谐。

学生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这里的“和”,是指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

礼的功用,以追求和合为贵。

有子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概括了孔子处世态度的本质。

他进而认为,追求和合是先王之道中最好的一条,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一切事情都要从此出发去做。

我们由此理解孔子所提倡的处世态度和他对礼制的推崇,就能明白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绩 。另一方 面是吴文化的 内心精神演绎着孑 子 “ L 和而不 同”
观里的核心思想 , 通过 自我实现而确认的 自我价值 , 自我的 以
的爱戴 , 百姓“ 归之千余家” 后来 , 。 泰伯 闻父病重 , 与弟北上探 望 , 又返 回梅里。古公 宜父病亡 , 后 泰伯 、 仲雍兄弟返岐奔丧 , 把王位继 承权让位于j弟季历后 , 又带孝返回梅里 。 当弟季历
为殷朝第 2 9代 商王太丁杀害后 , 泰伯再次让位 于姬昌( 周文 王) 。② 如前 所述, 泰伯 、 仲雍来 到吴地之 后,断发 纹身”主动接 “ ,
的结果, 而且这种 融和 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 。孔子的“ 和而不 同” 观主 张的思想与吴文化 自 源所具有 的 发 和谐文化十分的吻合。这两种思 想在现 实层面上的结合 , 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 有 一方面是和谐 思想所表现 的谦让品德演化成为吴地人 民个性化 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 品质 ,另一方 面是吴文化的 内心精神演绎
自然应该追求 “ 而摈弃 “ 。 “ 和” 同” 和而不 同” 才是孑 子 思想 L 体系 中的基础观念。①
二 、 文化 的源 起 吴 吴 文 化 就是 中 国文 化 中延 续 时 间 最 长 、 存 最 为 完 整 、 保 内 涵最 为 丰 富 的地 区文 化 之 一 。 吴 文 化 的产 生 是 本 土 先 吴 文 化
2 1 年 5月 00
Ma 2 v.01 O
文 海 艺 苑
Ll TE RA R Y G A L LER Y
论 孔 子“ 而 不 同 ” 与 和 观
吴文化“ 和谐” 神 精
牟 莉 莉 ( 州大 学 , 苏 苏 州 25 2) 苏 江 1 13
摘 要 :“ 而 不 同 ” 孔 子 思 想 体 系中 的基 本 观 念 。吴 文 化 的 产 生是 本 土 先 吴 文化 与 中原 商 周 文 化 融和 和 是
提出了一个普遍 的价值原则——和而不 同。“ 就是保持多 和”
样 化 前 提 下 的统 一 、 谐 , 同 ” 是 单 一 的 、 面 的强 求 一 律 。 和 “ 则 片
谦让 品德演化成为吴地人 民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
品质 , 哺育 一 代 又 一代 的 志 士仁 人 , 这 片 土 地上 创 造 辉 煌 的 在
着 孔 子 “ 而 不 同 ” 里 的核 心 思 想 。 和 观 关 键 词 : 而 不 同 ; 文化 ; 和 吴 和谐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 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5 5 1 ( 0 0)0 0 4 — 2 K5 A 10 —3 22 1 1— 0 8 0

日: 君 子 尚义 , 有 不 同 。 人 尚利 , “ 故 小 安得 而 和 ?” 这里 实 质 上
由此分析 , 我们发 现, 孔子的“ 和而不 同” 主张 的思想与吴文 观 化 自发源所具有的和谐 文化 十分的吻合 。 么, 那 这两种思想随
着历 史 的变 迁 , 是 通 过 怎 样 的 方 式 结合 , 且 发 展 呢 ?本 文 又 并 作 者 主要 从 有 以下 两方 面来 谈 ,一 方 面 是 和 谐 思 想所 表现 的
始 , 深 深埋 下 了和 谐 的种 子 , 文 化 是 吴 文 化 的 基本 属 性 。 就 和谐
于中国早期农耕文明之中 ,与早期人们 的物质生活有 着密切 的关系。子 日:君子 和而不 同 ,小人 同而不和。”《 “ (论语 ・ 子 路》 朱熹注 :和者 , 乖戾 之心。同者 , 阿 比之意 。” 氏 ) “ 无 有 尹
受先 吴 文 化 的 影 响 , 是 一 种 和谐 ; “ 蛮 义 之 , 而 归 之 千 这 而 荆 从
复杂 , 纵横交织 , 上述任一观念均不 足以救世 , 故他提 出了“ 和
而 不 同” 的思想 。 “ ” 和 的观 念 在 中 国很 早 就 有 了 , 它最 初根 植
余家, 立为吴太伯 ” , 这又是一种和谐 。不难发现, 吴文化 自发生

孔 子 “ 而 不 同 ” 的提 出 和 观
年》 :泰伯 , 讲 “ 端委 以至周礼” 泰伯刚入吴 , , 穿着周族 的衣服 , 戴着周族的帽子 ,推行周族的礼制 ,并把 黄河流域 的生产陶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 、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 , 他奔波汲汲 以求 , 无非是为 了据乱世 , 开太平 , 这是 他最高的政治 目标 和 社会理想 。谭嗣同曾说过 :孔子虽当据乱之世 , “ 而黜古学 , 改 今制 , 托词寄义与升平 、 太平 , 尚不 三致意焉。”《 未 (仁学》 )
提 出 的一 个 综 合性 很 强 , 容力 很大 的新 观 念 , 以此 为基 础 包 并 建立 了影 响 中 国历 史 文 化 达 两 千 余 年 的 、 生 观 、 德 观 、 人 道 价 值观 。然 而 , L 当 时所 处 的时 代 来 看 , 会 各 种 矛 盾 错 综 从孑 子 社
泰伯并不是靠 武力征服吴地 , 而是靠教化 , 靠功勋而得到百姓
探索 , 构建 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L 孑 子认 为礼乐是华 夏族从野蛮 进入文明社会 的成果 , 礼乐 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兴亡 , 礼乐的变 易就是历史 的变革 , 并总结 出因( 继承 )损 ( 、 减损 )益 ( 、 增益 ) 三大礼乐文明发展演变 的规律 。 “ 是孔 子思想 中最 富有 仁” 创造性的观念 , 是他本诸人性 , 针对现实 , 立足社会 , 以人为本
为实 现 其政 治 目标 和 社 会 理 想 ,孔 子进 行 了艰 辛 的思 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瓷、 冶炼青铜器等先进技术传授给 当地百姓 , 将吴地的文化提 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泰伯率领 当地人 民发展经济 ,兴修水
利, 开凿了“ 伯渎河 ” 。梅里原为“ 荆蛮之地 ”百姓的习俗 与中 ,
原不一样 , 人人剪短 了头发 , 身上绘 了花纹 , 所谓 “ 断发纹 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