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_家国同构_与美国_个人主义_的社会功能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结合材料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结合材料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结合材料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宗法制度实质上是父权制家庭的放大。

不同层次的“大宗”是不同层次的家长,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最后从属于最高层次的大家长,即周王。

通过这样一个层级网状结构将所有人都整合进来,用血缘关系将人们联结为一个整体,“惧其散而无统”。

从血缘关系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亲戚,是周这个大家族的一员,统属于周王这个大家长的管辖。

通过血缘关系将人联结为整体是氏族公社制遗留下来的传统。

马克思认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周保留了氏族公社制的传统,因而运用传统资源解决“散而无统”的问题,由此也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

(摘编自徐勇、杨海龙《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血缘道德王国——以周王朝的政治理想与悖论为例》)材料二: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

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三: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中国的人口治理格局呈现为“国家—家庭—社会”相均衡的三元结构,而不同于西方以“国家—社会”(或“政府—市场”)为主的二分模式。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关系”作者:解扬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09期【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既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个人与国家的连接纽带。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通过梳理家国关系,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由“内圣”而至“外王”的知行次序。

围绕这一次序,传统儒学敦本实践,形成了旨在致君泽民的经世之道。

【关键词】家国关系修齐治平家训【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历史上,“家”最初是指大夫的封地,跟诸侯的封地“国”相对。

二者很早就在口语中连用,成为既不互属,又紧密关联的词。

《老子》第十八章就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表述,显示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内亲情和从属于政治领域的为国忠诚,二者所面对的问题,有一致的一面。

家庭是古代中国基本的社会单元。

人一出生,就在衣食住行和启蒙教育等方面,受到父祖辈的哺育、家庭的庇护和亲族的扶持。

家庭不断繁衍扩大,形成了家族、宗族等社会组织,在其内部,尤其在田产运营、族人教化、族内互助、丧葬事宜等领域产生的政治、经济特点,使中国历史上的“家国传统”包罗万象,涉及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在传统中国,家庭还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纽带。

《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学生有子曾说过,孝悌是“为人之本”。

他进而认为,一个人若能做到在家孝悌,尊敬长上,一般就能遵守社会准则,做事不逾矩。

《礼记》讲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勾勒了一种从家内夫妇人伦发端,进而涵盖天地万物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行动准则。

相反,如果家不齐,则必不可治国。

《礼记》对二者的互生关系,说得非常肯定,认为家不齐却能国治,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于是,秦汉以来,“家天下”的政治格局虽然被逐步打破,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衍生脉络里,“国”却有“家”的痕迹。

《尚书·洪范》篇所说的“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就是以家庭关系来比喻治理天下,认为父母教导子孙和国家哺育子民,性质上无出二致。

中国传统的_家国同构_与美国_个人主义_的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的_家国同构_与美国_个人主义_的社会功能

64百家论坛云南科技管理2013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3-03-270 概述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这一概念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的。

而“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在美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所谓根源——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映。

这一术语在19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理论,也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人是价值的主题,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这两种思想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中国“家国同构”的形成和发展“家国同构”是基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包括两点历史因素:(1)基于政治、经济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及包括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闭的政治系统和与此相适应的单一的社会形态,正是这种简单的社会结构凸显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及其重要性。

而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家国同构”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现代社会复杂而多元,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团组织以及各种协会,这些既是沟通家与国的桥梁和纽带,又使得现代社会整合方式和渠道多元化。

家与国的近距离接触为“家国同构”关系的出现准备了物质条件。

(2)基于文化心理结构。

众所周知,中国不曾经历过西方的宗教闻名,苦难的人们寻不到聊以慰藉的精神家园。

与西方相比,宗教的救世作用是有限的,世俗的心灵始终关注着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因此人们把摆脱困难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而将完善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寄托于“圣人”,所谓“圣人出,黄河清”。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深入宣传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

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讲,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

至于孰优孰劣,我们慢慢道来。

中国盛行集体主义,中国的传统是强调整体,强调共性,讲究的是家国同构,但是并不完全排斥个人主义。

中国的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下的个人主义,所以东方对于顽皮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树大自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其隐含的意思是个性最终受到共性的制约,对于东方来说,共性是基调,允许个性存在,但不能突破共性的制约,否则就是无法无天。

西方盛行个人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也并不是完全抛弃集体主义,西方的集体主义是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集体主义,所以西方的集体是契约,西方的基调是个人主义,集体不过是个体协调的结果。

中国的集体主义源于先民的农耕生活,农耕需要大型工程,建设大型工程需要协调,因此培养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西方的个人主义源于西方的游牧传统,对于游牧民族来讲,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没有很深的感情纽带,造就了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同时也造就了西方在灾难面前选择逃避的传统。

西方的个人主义,就好的方面来讲,尊重个体,尊重个人选择,有利于激发个人潜能。

就不好的方面来讲,社会协调能力差。

当达成契约的时候,有规则可循,当达不成契约的时候,就是一盘
散沙。

中国的集体主义,就好的方面来讲,社会协调能力强,各个方面能够协调一致,减少内耗。

就不好的方面讲,过于强调整体,会对个性形成压力,不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能够向对方学习,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获得发展,所有的故步自封,自大排外,或者盲目崇洋媚外,都是短视行为。

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于中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也就集中反映了两种核心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或源于中美
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概念的定义不同,或受到出于不同的历史渊源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从文学的视角
阐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表现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以及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意义重大。
关键词:差异;文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超验个人主义在肯定个人自由和权利方面与其前辈是完 全一致的,但它又与一般人们所熟悉的世俗个人主义概念有 所不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他在《论自 助》一文中写道:“每个人在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后总会 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即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4]他把一 个真正的人看做是一项事业,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无论任何 人,只要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不能随波逐流。特立独行 的风范,敢于藐视权威的勇气,独立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是 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核心。在爱默生看来每个人都与众不 同,都具有同样的潜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些伟人只不过是 已经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普通人。
另一位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托马斯·潘 恩(Thomas Paine)曾发表一系列小册子:《常识》(Common Sense)、《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人权论》(Rights of Man)、《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等。潘恩是一个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极力主张人格的平等,在他的思想体系 中国王和贵族已经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认为所 有国家的教会,不管是犹太教、基督教还是土耳其教,只不过 是为了奴役和恐吓人类[3]。他还发表了第一篇美国历史上有关 解放黑奴的文章。潘恩的许多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追求个人解 放、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的渴望,不难看出,潘恩的作品中洋 溢着浓烈的积极的个人主义气息。

十八、《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二)(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分章练习

十八、《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二)(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分章练习

十八、《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二)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

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

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

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

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中外文化比较中国和美国

中外文化比较中国和美国

中外文化比较中国和美国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强国,其间存在着许多值得比较的文化差异。

中美两国的文化之间既有相异之处,也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美文化进行比较,力求准确展现两国的差异和联系。

一、价值观念比较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竞争意识。

而中国则偏向集体主义文化,注重家庭、团队和社群的利益,强调集体协作和社会联系。

2. 时间观念:美国人更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准时性,秉持着“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常常以“情面”为重。

3. 社会地位观念:美国强调个人能力和成就,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论出身和背景。

中国则注重家族和社会地位,尊重长辈和权威,社会地位常常与家庭背景相关。

二、交际方式比较1. 表达方式:美国人往往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喜欢直截了当地解决问题。

而中国人更多采用间接的方式,通过暗示和含蓄的表达来传递信息。

2. 礼貌和尊重: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平等待人,喜欢称呼对方的姓名。

而中国人注重尊重和礼貌,常常使用敬语和尊称。

3. 人际关系:美国人的人际关系较为宽松,注重独立性和个人空间。

中国人则重视团队和社会关系,注重人际互动与合作。

三、饮食文化比较1. 饮食习惯:美国人喜欢快餐和便利食品,追求快捷和方便,饮食多样且包罗万象。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讲求五味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2. 用餐礼仪:美国人用餐时一般使用刀和叉,注重餐桌礼仪,吃饭时谈笑风生。

中国人使用筷子,也注重用餐礼仪,讲究餐桌的庄重和团结。

3. 餐厅文化:美国的餐厅注重效率和服务质量,顾客往往自助方式点餐。

中国的餐厅多数采用点菜制,服务员会主动帮客人点餐,重视人与人的沟通和服务体验。

四、节日传统比较1. 春节与感恩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庆祝农历新年为主,家庭团聚,辞旧迎新。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历经两千多年。

与欧洲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较长。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得以长期延续?其奥秘何在?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导致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国同构、宗法制、君主专制。

其中,家国同构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作用尤为显著。

何为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

由于皇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统法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

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

而“孝”和“忠”的一致,“家”和“国”的沟通,靠的是宗法观念以及反映这种宗法观念的纲常教义。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当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百家论坛
云南科技管理
2013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13-03-27
0 概述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这一概念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的。

而“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在美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所谓根源——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映。

这一术语在19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理论,也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人是价值的主题,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这两种思想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中国“家国同构”的形成和发展
“家国同构”是基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包括两点历史因素:(1)基于政治、经济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及包括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闭的政治系统和与此相适应的单一的社会形态,正是这种简单的社会结构凸显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及其重要性。

而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家国同构”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现代社会复杂而多元,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团组织以及各种协会,这些既是沟通家与国的桥梁和纽带,又使得现代社会整合方式和渠道多元化。

家与国的近距离接触为“家国同构”关系的
出现准备了物质条件。

(2)基于文化心理结构。

众所周知,中国不曾经历过西方的宗教闻名,苦难的人们寻不到聊以慰藉的精神家园。

与西方相比,宗教的救世作用是有限的,世俗的心灵始终关注着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因此人们把摆脱困难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而将完善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寄托于“圣人”,所谓“圣人出,黄河清”。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深入宣传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另外,“家国同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血缘”是这一概念的基本依托点。

血缘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表现在古代的宗法制盛久不衰和血亲集团的统治朝朝代代因循不败。

同时家庭也是建立在血缘纽带基础上的“亲亲”组织,可见血缘是家国同构关系的基本依托点。

其次,中国传统的忠孝是“家国同构”在伦理层面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就有诸如“古之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这些都是“家国同构”的具体表现。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奉行着“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原则,以“国家一体”的政治理念号召和动员全国民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这种治理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将婚姻家庭作为新中国的组成部分;二是以相同的原则建设国家和家庭;三是强调国家和家庭的共同体性质和唇齿相依的关系。

2 美国“个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但需要强调的是美国人所说的个人主义与汉语里的个人主义是不
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与美国“个人主义”的社会功能
安强梅,陈亚洲,和芝兰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中国的“家国同构”与美国的“个人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家国同构”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性,发展到现代国家则是家族的延伸,现代社会家与国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而美国“个人主义”有它不同于汉语意思的特别内涵,中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可以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借鉴美国“个人主义”的优势,将两者结合。

关键词:家国同构;个人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3)03-0064-02
云南科技管理
2013年第3期
百家论坛
同的。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3种主张:一切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着的(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在道义上市平等的。

美国的“个人主义”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包含着“等价交换”的资产阶级信条,即“我信我的个人主义,但也尊重你的个人主义”。

美国学者萨姆瓦(1986)认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包括“自主动机、资助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

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1)追求自由、幸福与独立的早期个人主义。

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独尊英国国教,不允许其它教派的存在,凡是不信仰国教的人都被视为异教徒,这些追求精神自由的清教徒成为美国人民的精神先驱。

美国建国之初,经济中心主要是在东部,美国西部有广袤的待垦地——所谓的“自由土地”。

美国移民到西部,为的是“独立、土地和自由”,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锻铸了美国人的勤劳勇敢、不断进取的性格。

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使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得到了发展,因此“个人主义”就是开拓精神的同义词。

(2)从个体个人主义向集体个人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垄断逐渐形成,政治和经济陷入了不正当竞争。

在工业化后期,罗斯福政府开始干预经济,他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每个人创造均等的权利和机会。

美国哲学家杜威把这种新形势下的个人主义称为“新型个人主义”,历史学家坎曼则称为“集体个人主义”。

由此可见,集体主义同个人主义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通过集体合作力量达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的,每个人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实质并未改变,只是从以前的单干变成合作,但合作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

(3)从失控的个人主义到克己的个人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风气悄悄发生变化,克己、节制与平实之风兴起。

1990年美国《幸福》杂志写到:“80年代的琼筵刚刚将尽,浮华挥霍的风气不时兴了,代之而起的是克俭精神,而秉公助人则已成为当今流行的乐事。


3 结语
那么,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呢?首先,追求成功和幸福的价值观。

在美国人的道德价值观里,核心是人的尊严,基本内容是人的生存权、人的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他们寻求自我,最大目标是追求物质财富,以达到走向世界的目的。

他们渴望提高物质生活,它所产生的力量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开拓进取、自力更生的价值观。

美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眼睛总是盯着前方,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这与其进取精神是密切相连的,它是“美国现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美国经济取得世无匹敌的成就的力量源泉”。

再次,竞争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相信竞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作用,它向每个人挑战,迫使每个人尽可能地创造财富”。

竞争观念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勤奋、节俭的价值观。

新教理论强调“教徒必须通过世俗的努力,如勤奋工作、克俭生活和节制欲望等,才能赢得上帝的信任并进而获取上帝的恩惠”。

来自欧洲的早期移民深受新教教义的影响,他们把努力工作视为与上帝沟通的有效途径,因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兢兢业业地工作,诚实简朴地生活,这种世俗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进而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细胞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两者水乳交融,实现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动力。

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在封建社会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且在今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美国个人主义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反思个人主义阶段,其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为遭到长期压迫的人类思想提供了呼吸的空间和活动的范围,使人类思想恢复了自豪和胆略。

因此,“家国同构”与“个人主义”并不矛盾,中国可以在“家国同构”的传统意识形态中借鉴美国“个人主义”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以人为本,促进当代中国国家与百姓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平,论孔子的家国同构观念,《晋中学院学报》,
2010.10.(Vol. 27).
[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北京:东方出版
社,1987.
[3] 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9.1.
[4] 李庆余,周桂银,美国现代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4.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