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doc

高二地理必修 3 导学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3个课时)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班级姓名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b5E2RGbCAP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材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沃野千里,农业生态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东北地区的农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提高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化、深加工能力是其面临的新问题。
p1EanqFDPw 【学习要点】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 、范围:、地位:我国重要的、三省和基地、东部。
基地和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耕作和生产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的影响。
DXDiTa9E3d(2)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ⅰ.西部高原地势,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共4页)

知识点二:农业布局特点
学习策略:阅读教材文字和图表,课前自主学习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划分依据: 、 、 、
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及的不同。
农
我来填表
业
【问题 生
产
思考】 区
课堂 域 活动 3. 耕
阅读教
材图
4.3、图
4.4 和图 4.5,小 林 组合作
区北部
B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C 、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D 、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5. 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 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归纳东
北地区
农业布
局的自 然 条畜 件,并 牧 完成表 业 格 内区
容。
农业生产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粮(树、畜) 种
作 农
接受挑战,力争精练
业
区
业 和 特 产 区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3/4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课堂反馈】 1、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
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
你一言,我一语, 大家一起动口哦!
2/4
①、珠江三角洲,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 术水平高——(特色农业) ②、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 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特色农业) ③、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椰子)生产基地——(地理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填写下表,指出东北地区内部的主要地形类 型,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出其合理的 利用方式。
地形 类型 西部 中部和 东北部 周围 合理的土地利 农业生产类型 用方式 草地 耕地 林地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高原
平原 山地
3.土壤:
类 型
分布区
特点
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 黑土 松嫩平原部和 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 北部 沃黑土区之一 ( 另两个是亚欧大 陆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 松嫩平原中西部、 黑钙土 辽河平原
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 建设
人口稀少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集中连片、 耕地面积广 地理条件 内部分异
商品率高
商 品 粮 基 突出 地
特点
大规模机 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 化生产
玉米分布以中部 松辽平原最为集 中,已成为我国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 “玉米带”。 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 区和东部山区的河谷 盆地。
辩证看待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业生产活动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 前提下进行。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 高,人类也在不断改造着不利的自然条 件,从而使农业生产的能力不断增强。 所以,农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顺应” 还是“改造”的考虑,其实选择的依据 就是如何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②农业生态类型单一 ③自然地域完整 ④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全部 ⑤生产部门齐全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启示: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地形
读“东北地形区 略图”完成下列 问题 ⅰ)主要山脉: A 长白山 ; B 小兴安岭 ; C 大兴安岭 ⅱ)主要平原: D 三江平原 ; E 松嫩平原; F 辽河平原
高中地理必修3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我的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黑龙江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③自然地域 ④农业生态 ⑤商品粮 ⑥畜牧业 ⑦湿润、半
湿润季风 ⑧同季 ⑨一年一熟 ⑩凉 ⑪平原 ⑫黑土、黑钙土 ⑬机械设备 ⑭交通 ⑮绿色农业 ⑯生产方式 ⑰松嫩 ⑱大豆 ⑲长白山区 ⑳鹿茸 ○21 东北红牛 ○22 舍饲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邻近港、澳地区,市场 广阔,交通便利,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高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 悠久;市场对长绒绵的 需求量大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 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 需求量大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 量大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农业布局特点
关键点总结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是高考常考点
农业布局是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 多种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
80~180 天,年降水量 300~1 000 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Error!
(2)地形、土壤条件
a.地形条件:包括高原、⑪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土壤条件:⑫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内容
范围 包括①______________、吉林、辽宁三省及②______________东部
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③__________完整、④____________类型多样
地位 我国重要的⑤________基地、林业生产基地、⑥__________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a.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 C 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适宜 A、B、C 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
表4.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最新)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3导学案精品《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 范围、位置、地位2 自然条件:①气候:气候,大部分为地区,优势:;劣势:---种植业,喜凉作物、一年一熟、4—10月春播夏管秋收②地形—农业类型高原--- 高原平原--- 平原有利于多种经营山地---③土壤---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④水源---3 社会经济条件①广阔:工业原料、国内、国际市场②便利对外联系密切③人口密度较低,④水平高,工业是保障⑤有优势⑥开发晚,二农业布局特点1 农业区位因素内部差异2 三大农业区①耕作农业区---平原---②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丘陵、辽南③区---高原、松嫩平原西部、林区草地---羊牛马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 地位2 特点①②③④四农业发展方向1 环境问题---环境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2 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农业发展方向: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 范围、位置、地位2 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为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优势:光照充足夏热冬冷且雨热同期气温日较差大;劣势:水旱灾害频繁;低温冻害;水热不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种植业,喜凉作物、一年一熟、4—10月春播夏管秋收②地形—农业类型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原---东北平原有利于多种经营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④水源---松花江、嫩江、辽河3 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工业原料、国内、国际市场②交通便利对外联系密切③人口密度较低,农场规模大④机械化水平高,工业是保障⑤科技有优势⑥开发晚,生态环境好二农业布局特点1 农业区位因素内部差异2 三大农业区①耕作农业区---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由南向北,玉米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大豆比例逐渐增多,水稻多在辽河松花江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②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丘陵、辽南③畜牧业区---高原、松嫩平原西部、林区草地---羊牛马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 地位2 特点①农场规模大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地区专业化生产④商品率高四农业发展方向1 环境问题---环境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2 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022年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4

《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1.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会分析区域农业进展的地理条件.2.结合材料,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自主学习区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①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②东部.(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③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3)地位:我国重要的④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⑤畜牧业生产基地. 2.地理要素与农业进展地理因素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条件气候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暖和,雨热同期有利⑥雨热同期不利纬度高,⑦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易受⑧低温冷害影响地形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宽敞;西部高原;四周山地环绕农业生产类型:多种经营平原—⑨种植业山地、丘陵—林牧业高原—⑩畜牧业土壤⑪黑土和黑钙土广布,河湖众多土壤肥沃,浇灌便利,利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为农业供应⑫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供应原料发达的交通对外联系便利,为发展⑬外向型农业供应机遇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⑭规模化【思维活动】1.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答案劣势主要表现为很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溶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二、农业布局特点1.区域划分依据: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⑯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⑲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⑳长白山.3.畜牧业区:○21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主要分布区.【思维活动】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降水量相差不大,但选择的农业类型却有所区分,缘由是什么?答案松嫩平原耕作农业和畜牧业均有分布,而三江平原只有耕作业,这是由于三江平原上有多条河流汇合,低洼过湿,不适合牧草的生长和牧业的进展.通过对沼泽的整治和改造,三江平原可以成为优质的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互动探究区探究点一区域农业进展条件分析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有名的“三大荒”,后来变为“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棉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材料二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材料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表示:具有年产360亿公斤粮食生产力量的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1)“北大荒”农垦区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分析该地区冬春季多大风的缘由.(2)简述“南大荒”进展橡胶生产、“西大荒”进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3)从自然条件看,“北大荒”和“西大荒”农业进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什么?(4)“北大荒”已成为我国有名的商品粮基地,与南方的商品粮基地比较,“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突出优势有哪些?(5)“北大仓”走向“北大商”主要靠什么?答案(1)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地形较平坦;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凹凸纬度间气压差大.(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分,雨热同期;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3)“北大荒”:热量.“西大荒”:水源.(4)平原面积宽敞,耕地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黑土肥沃;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5)加大科技投入,面对国内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反思归纳】区域农业进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进展方向、进展重点和进展状况受进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进展农业.区域农业进展条件分析如下所示:(1)自然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气候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新疆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热量条件打算了积温存生长期,从而打算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降水的多少、季节安排和年际变化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力量、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季节安排不均,年际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地形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打算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平原适合进展种植业,丘陵适合进展林牧业,坡度<25°可适当开垦梯田,山地适于进展林业水源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打算枯水期农业产量,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绿洲农业产量稳定(2)社会经济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工业基础工业生产为农业供应机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凹凸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和美国工业进展使农业规模化提高交通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打算了商品农业的进展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时间准时人口人口数量和密度打算人均土地拥有量,影响商品率凹凸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技术技术投入打算作物培育和品质改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政策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夫生产的乐观性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加提高了农夫生产乐观性市场信息供求打算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往往对农产品价格加以影响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产业规模大[思维拓展] 我国不同地区进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进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区域特色农业形成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珠江三角洲出口创汇农业水热充分,自然条件优越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宽敞;水、陆、空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南疆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光照充分,土地资源丰富,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浇灌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进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探究点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探究活动】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问题.(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和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4)东北地区可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2)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4)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反思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水热条件协作好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山地丘陵地区适宜进展林业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课堂小结自我检测区对应训练一区域农业进展条件分析读下图,回答1~2题.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B.四周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缘由B.热量是农业生产进展的限制因素C.平原面积宽敞,但粮食商品率低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缘由答案 1.C 2.B解析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东北河流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较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其中夏汛水量较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该地区一些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流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推断甲地气温最低,从年等降水量线看丙地降水最多、甲地最少.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宽敞,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峻,导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该区由于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其农业进展的限制因素.对应训练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关于东北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渐渐削减C.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渐渐削减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4.关于林业和特产区以及畜牧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其次大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等B.小兴安岭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产区C.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D.西部畜牧区的三河马和三河牛是有名全国的优良品种答案 3.D 4.D解析第3题,粮食作物中,玉米分布最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渐渐增多.第4题,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一大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综合提升5.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城市月份甲乙1月7月1月7月气候指标气温(℃) -27.3 19.4 -19.7 22.71降水量(mm) 3.6 90.8 4.3 176.5(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个更强?请用数据加以说明.(2)下列四图中表示乙城市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的是( )(3)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当,为什么?(4)据图文信息推断C山脉的名称.(5)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进展的主要农业部门.答案(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为46.7℃,年降水量少,约为280毫米;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为42.4℃,年降水量也比甲城市大,约为420毫米.(2)D(3)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因此接受的太阳辐射与乙城市相当.(4)大兴安岭.(5)A——畜牧业;B——种植业;C——林业.解析第(1)题,大陆性的强弱可以用气温存降水两个气候要素来衡量.温差大、降水量少是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定甲城市大陆性更强.第(2)题,结合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规律可以推断选D项.第(3)题,太阳辐射总量取决于两地的纬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等因素.此题中剖面图走向为西北—东南向,则乙城市比甲城市纬度更低,正午太阳高度角乙>甲,但由于甲城市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同时甲城市大陆性比乙城市强,也即甲城市的阴雨天气比乙城市少得多,综合上述因素,甲、乙两城市年辐射总量相当.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山脉东侧为平原,西侧为高原,结合距海距离、年降水量、积温等因素可推断为大兴安岭.第(5)题,A地降水少,积温低,为草原区,进展畜牧业较好;B地为平原,积温较高,降水也较多,可进展种植业;C地为山地,应进展林业。
新编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条件和突出特点2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知识清单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①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突出特点:大规模②机械化生产,地区③专业化生产二、农业发展方向1.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坚持开发、利用与④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⑤生态效益的统一2.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1)平原区:强化⑥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向⑦规模化、专业化和⑧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2)西部草原区:围绕⑨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大力发展⑩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3)山区:以⑪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①耕地面积广阔②粮食单产高③土壤肥沃④劳动力丰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小,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③大规模商品化生产④大规模国家经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东北地区土地连片,地形平坦,故商品粮基地的机械化和区域专业化程度高考查点二农业发展方向3.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是( )A.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B.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C.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 D.进一步提高粮食商品率答案 A解析东北农业资源类型多,从发展方向看,应以综合开发为主4.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件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答案 C解析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因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方法技巧练】框图法分析区域农业开发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2)如何解决?(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答案 (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做好农业灾害气象预报,提前做好抗寒防冻的准备工作(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解析甲图中A表示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B表示鄱阳湖平原;甲图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图中C表示松嫩平原,D表示三江平原,乙图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中的中温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作物的生长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特别是春秋季的低温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可采取的措施有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还可以做好农业灾害气象预报,提前做好抗寒防冻的准备工作,如灌水保温,放烟防冻等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优势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组织答案方法技巧综合提升一、选择题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1~2题1.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小麦 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谷子 D.油菜和花生2.B区域与A区域相比(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机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答案 1 A 2 D解析第1题,图中农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应该为玉米和小麦第2题,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机械化程度高,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故该区农作物以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亚麻为主而华北地区主要为盐碱地,水源紧张,与东北地区相比热量较丰富,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答案 3 A 4 D解析本题组以统计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3题,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4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5~6题5.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答案 C解析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及黑土流失红壤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为严重6.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答案 D解析注意题干是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选项只有D项是产业结构调整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7~8题7.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答案 D解析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8.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答案 C解析两国玉米带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机械化程度高、市场广大、交通运输便利二、综合题9.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广泛和全国一样,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2)图示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有哪些?(3)结合国外大牧场放牧业的经验,谈谈你对我国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答案 (1)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的食物来源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于寒冻,生产比较稳定;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2)①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②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发挥(3)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畜种;②将草场划片管理,轮流放牧,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④延长生产链,加强对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⑤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解析第(1)题,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有:①饲料丰富东北地区的玉米、糠麸、秸秆、豆饼等农副产品以及饲草来源广②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③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④在饲养的同时积攒了大量优质的有机粪肥第(2)题,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良性的生产系统,一个延长了的产业链条第(3)题,结合大牧场放牧业的做法,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①变粗放自给自足经营为集约化和商品经营;②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并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③延长生产链,加强对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④改良、培育优良品种;⑤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编制:熊国权审核:姚永振使用时间:2015年9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
2.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4.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重点难点】1.结合已有资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的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
●【自主预习】✧【课程内容一】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二、农业发展方向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⑪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⑫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⑬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⑭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⑮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参考答案①三江②国营③机械④地区专业化⑤小麦⑥玉米⑦水稻⑧人口激增⑨不合理⑩生态环境⑪黑土退化⑫盐碱化⑬自然灾害⑭生态农业⑮天然林探究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上图为我国南方的稻田农业和东北地区的机械化农业比较图。
1.通过上图探究: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为什么?2.由两幅图片的对比,你能得出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粮食生产有哪些突出特点?3.探究教材P65图4.10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探究四农业发展方向材料一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
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kg,降幅近30%。
材料二有人把中国入世比喻成“与狼共舞”,狼羊共舞大多数的是“羊入狼口”,那么怎样让我们做一只聪明的喜羊羊,由“羊入狼口”变为“狼入羊手”。
1.通过哪些方法来保证入世后中国大豆的生产?2.东北地区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和发展目标?3.为了实现由“羊入狼口”变为“狼入羊手”,东北地区农业应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参考答案探究三1.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占我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区专业化生产,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3.东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分异的基础上,已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具体特点如下:1.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东北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
3.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及重点: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 【课堂检测】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B.周围山地环境,地形以盆地为主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图,回答2—3题。
2.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3.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
据此完成3~4题。
4.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综合题6.读浙江省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业部门:__________。
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技术 D.动力(4)某时间段,该地茶叶遭遇了“绿色壁垒”,出口受阻。
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提示:从安全无公害方面分析)(至少答出两点)【课堂检测】参考答案1.C2.B3.A4.C5.C6.(1)水稻油菜水热充足,雨热同期(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增产缓慢,山区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3)水果罐头、茶饮料、毛竹加工 A(4)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品质;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综合开发。
(任答两点即可)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当堂训练】一、选择题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需要2.下列属于甲地优势农产品的有( )①水稻②小麦③大豆④棉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田种植 B.旱地耕作业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解析】第1题,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要;雨热同期,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也可种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
第2题,甲地为松嫩平原,棉花种植很少。
第3题,乙地位于内蒙古草原东部,主要为草原畜牧业。
图示地区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
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B.乙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D.该区域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5.促进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二、综合题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丙(1)图甲为图乙中B、C两地的气候图,简述B、C两地气候特征及植被的差异。
(2)A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试述其原因。
(3)图丙是图乙所示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试分析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
【答案】 1.D 2.A 3.C 4. C 5. A6.【答案】(1)B地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暖而短;C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地植被为针叶林;C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2)该地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夏秋多雨,排水不畅;土质黏重,多冻土,地下水较多等。
(3)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地区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西部产业链条延长,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