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方言的儿化现象

合集下载

儿化

儿化

课后练习:
一、儿化音节的辩读练习:(课本91页)
小王儿特别喜欢吃瓜子儿。
二、必读儿化词表: (课本92页)
笔杆儿、点儿、时髦儿、纳闷儿、模特儿




---儿 化
趣味对话



甲:要学好普通话,发音很重要 乙:说的对 甲:比如,普通话里的儿化,就需要特别注意。 乙:什么儿化呀? 甲:比如说,在外面见到你了:“小孩儿,上哪儿玩儿去呀?” 乙:我怎么成小孩儿了? 甲:打比方,不是真的。 乙:好,再来一次。 甲:小孩儿,上哪儿玩儿去呀? 乙:我上胡同口儿买一根儿冰棍儿。 甲:你看,这里头的小孩儿、哪儿、玩儿、口儿、根儿、棍儿,都儿化了。 乙:这就是儿化呀,我看不用儿化也行。 甲:恐怕不行。 乙:怎么不行? 甲:好,我们再表演表演。 乙:开始吧 甲:小孩。 乙:这是日本人的说法。 甲:你上哪玩去呀? 乙:还是个大舌头,我上胡同买一根冰棍。 甲:好大的冰棍——少说也有这么长 乙:听着是不舒服。
一、儿化的特点

普通话的韵母“er”可以附加在其他音节后面, 使 原来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就叫儿化。 例如:



花huā-------花儿huār
目录
袖xiù------袖儿xiùr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该不该读儿化的三种情况
有“儿”儿化 1、一会儿、一块儿、哪儿、这儿、盖盖儿 有“儿”不“化” 2、风儿、云儿、花儿红、鸟儿叫
退出
练习二:
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儿运运气
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了一曲儿又一 曲儿。练完嗓子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 字音儿,还有单弦牌子曲儿;小快板儿, 大鼓词儿,越说越唱越带劲儿。

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儿化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下面我们从几个基本问题入手,谈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一、儿化的性质儿化是儿后缀在轻声化之后与前一音节的合音现象。

儿缀合音的结果使儿缀的语音特征融合到前一音节里,从而导致前一音节的韵母甚至声母、声调发生变化。

儿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音现象,儿化现象属于语流音变,但在语流音变中,儿化又不同于变调这种只发生在语音层面的音变现象。

在我们的语言层级系统中,处于底层的是语音层,是纯语音单位,可以区别意义,但不包含意义的单位,如:声母,韵母,声调。

处于上层的是音义结合体的单位,是音与义相匹配的层面,如:语素,词,短语,句子。

变调是单纯的语流音变,如: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上声调和上声调连读,前面的上声调会变读,变读调近似于普通话调值系统中的阳平调,现在人们习惯上也就记作阳平了。

这种变调现象纯粹发生在语音层面,与其他的因素无关。

在“儿子”和“女儿”中,“儿”是实语素。

“儿”经历了由实语素虚化为虚语素的过程。

在“花儿”“清儿”“村儿”中,“儿”已经没有实词义了,只是一个后缀,作为语法单位,具有构成新词和增加或改变附加意义的作用。

儿化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首先是实语素虚化为儿后缀,“儿”由重读变为轻读,形成重轻型的语言单位。

再次,儿在语音上还有零声母化的过程,零声母化加速了重轻型语言单位的急读合一,产生了儿化合音的现象。

所以,儿化有语音层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儿”语素由于义虚音轻而造成的结果,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原因。

因此,儿化现象是发生在音义关联层的语流音变现象。

二、儿化合音的发展过程儿化合音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1.两音节阶段。

这是合音还没有开始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词根末字和后缀均是独立的、有正常声调的音节,与一般的双音节复合词的语音结构相同。

2.一个半音节阶段。

在这一个时期,合音以自成音节的“儿”尾轻声化为条件。

为什么很多北方人听不懂莱阳话?

为什么很多北方人听不懂莱阳话?

为什么很多北方人听不懂莱阳话?谢谢邀请。

方言,有很大比例的本地性传承的。

而本地性传承,也不仅仅包含传承古汉语。

更早的语言也会传承。

可以这样说,山东省的冀鲁官话区和胶辽官话区,在西周之前都属于东夷地盘。

区别无非是冀鲁官话区在周武王的时期就控制了,比如姜子牙就封齐国之后,政策上就包容东夷原住民,对原住民有很多安抚措施。

而半岛地区的莱国,一直到春秋(鲁襄公①)时期才被齐国打败(占领平度以西),到战国时期才完全被齐国吞并。

而山东很多带莱字的地名,都和莱国有关。

比如蓬莱、莱州、莱阳、东莱、莱西、莱山。

甚至包括鲁中地区的莱芜,都和莱国有关②③。

不过,莱芜话属于冀鲁官话还是中原官话我需要现查证。

莱阳话,则肯定属于胶辽官话/胶东方言。

其实从周武王到鲁襄公有五六百年的时间差。

齐国的东夷原住民和迁徙来的周人融合的更彻底。

而鲁国则是周公封地,鲁国也比较强调传承周人正统,所以是中原官话,而半岛地区的莱国,不仅仅在姜子牙初到齐国就和齐国开战。

并且一直坚持到战国才被彻底打败,所以胶辽官话区有更多东夷语残留。

包括我所在的济南,有很多济南话都并不容易找到汉语本字,应该就是东夷语残留。

而在汉朝时期,还有“齐东野人语”的记载,来说明胶辽官话区和中原官话/雅言的差异。

一点题外话。

本人爱好辩论,很多论据都是通过和某南方方言吹辩论的过程中整理的。

而我的这个问题他们就回答不了,也就是根据历史,周人东进建立周朝,丰镐(西安)、洛邑(洛阳)、曲阜在内的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和鲁西南,这都是中原官话。

而齐国春秋时期打败莱国之前的领土(齐国境内的济水④流域/如今的黄河下游)则是冀鲁官话山东片。

而莱国附近的山东半岛地区则是胶辽官话/胶东方言。

这个方言从西向东的递进关系,有历史证据来证实。

而战国之后,齐国彻底吞并莱国。

尤其是秦汉之后,山东从未被三个政权同时控制过,所以山东分为三大官话,就不可能是因为异域入侵导致的。

如过北朝、元、清这样的少民政权对汉语有影响,一定是全国性的,肯定是多地趋同,而紧邻地区的差异,则必然是来自古汉语传承,甚至是当地汉语之前的古语传承。

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作者:王亚男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1期儿化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下面我们从几个基本问题入手,谈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一、儿化的性质儿化是儿后缀在轻声化之后与前一音节的合音现象。

儿缀合音的结果使儿缀的语音特征融合到前一音节里,从而导致前一音节的韵母甚至声母、声调发生变化。

儿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音现象,儿化现象属于语流音变,但在语流音变中,儿化又不同于变调这种只发生在语音层面的音变现象。

在我们的语言层级系统中,处于底层的是语音层,是纯语音单位,可以区别意义,但不包含意义的单位,如:声母,韵母,声调。

处于上层的是音义结合体的单位,是音与义相匹配的层面,如:语素,词,短语,句子。

变调是单纯的语流音变,如: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上声调和上声调连读,前面的上声调会变读,变读调近似于普通话调值系统中的阳平调,现在人们习惯上也就记作阳平了。

这种变调现象纯粹发生在语音层面,与其他的因素无关。

在“儿子”和“女儿”中,“儿”是实语素。

“儿”经历了由实语素虚化为虚语素的过程。

在“花儿”“清儿”“村儿”中,“儿”已经没有实词义了,只是一个后缀,作为语法单位,具有构成新词和增加或改变附加意义的作用。

儿化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首先是实语素虚化为儿后缀,“儿”由重读变为轻读,形成重轻型的语言单位。

再次,儿在语音上还有零声母化的过程,零声母化加速了重轻型语言单位的急读合一,产生了儿化合音的现象。

所以,儿化有语音层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儿”语素由于义虚音轻而造成的结果,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原因。

因此,儿化现象是发生在音义关联层的语流音变现象。

二、儿化合音的发展过程儿化合音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1.两音节阶段。

这是合音还没有开始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词根末字和后缀均是独立的、有正常声调的音节,与一般的双音节复合词的语音结构相同。

2.一个半音节阶段。

山东方言儿变韵的衰变

山东方言儿变韵的衰变
45 8
吴永 焕
山 东 方 言 儿 变 韵 的衰 变
2 1 变韵型 .
山东邹平 、 桓台、 章丘、 、 淄博 平邑、 滕州、 山等地方言 , 微 目前方言口语中依然 常用变韵形式来表小 称, 很少用舌面元音卷舌式的儿化形式, 我们称此类方言为变韵型方言。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写的《 山东省志 ・ 方言志》19 :1在描写山东平邑话 的变韵时 , (938) 列出 1 个基本韵母与相应变韵形式 3
表 4 定 陶话 ii、 、 、ii Y四韵 母 的儿 化 韵 读 音 6
定陶话的 U 韵母也有变韵 ui e和元音卷舌式儿化 u 两种形式, r 不过两种读音适用于不同的词语 , 如:
变韵 寻主改嫁
s6  ̄ e i tu i
元音 卷舌 式儿 化 小 猪 小雏 儿
so ‘r 。 i 喀u
ti £ 。 y £
院 y 。 a
表 1 博 山 话 的 “ ” 与 儿 变 韵 的读 首 儿 晋
博 山话“ 音为“ ’发音时“” 儿” I, I的时值较长 , 只是在除阻时带出轻微 的央元音“” a。钱 曾怡 (932 ) 19 :3 在描述博山话的儿变韵时指出:博山的变韵有表示小 、 的意味 , “ 轻微 其作用相 当于北京的儿化 , 但是在 发音上跟‘ 音的关系不明显 , 儿’ 所涉及的韵母也不及北京普遍。 ”
的如下对应 :
基本 韵母
a a l a 1 0

变 韵形 式
£ 1 £ U£ V£
Ua Ua
Va Va
e i

ii u i y i e e e

1 U
表 2 平 邑 话 的 变 韵 形 式

莱阳方言

莱阳方言

莱阳方言莱阳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中的登连片。

民国版梁秉锟主持编纂《莱阳县志》记载:关于方言的序文:土有燥湿,水有刚柔,故人之居其地者,非独性情异也,而声韵亦殊,乃有所谓方言者焉。

邑弹丸地,介处四邻之中,西南接平、即(平度、即墨)。

其音浮以促;西北邻招、掖,其音偃以缓;东北界栖霞,其音舒以平;东南毗海阳,其音轻以清。

完全土音,其中部乎?其音重而浊,虽士子吟哦,强行拗读,而口吻习惯终杂土音,且往往有声无字,有字无义,要皆于音转讹误,寻绎不得。

今弗自揣,冒然有作,即于无可寻绎,亦必因声求义,因义求字,然未敢尽合也。

1、土字“夼”。

两山间村名。

如“大夼”村、“宫家夼”、“朱家夼”。

本字当为“圹”。

“础”,读“zhuang,发音同“庄”。

村名,例如“北石础村”。

“ ”,读jiang,发音同“江”,是陵名,亦是村名。

例如“朱 ”在河洛镇。

2、土音耕,念“京”。

雹,念“拔”。

谁,念“硕”。

做事念“奏”事。

羊角,念“羊甲”。

痛,念“疼”。

呼声念“奥号”。

3、声音。

唤驴马曰命之左“咦咦”命之右“哦哦”。

速之“撩撩”。

止之“育”。

牛命之左曰“撩撩”,命之右“喇喇”。

小牛曰“咩子”猪叫曰“椎椎”犬叫曰“慌慌”。

赶牲畜走曰“嘲号”。

4、形状。

不正曰“邪理”。

身长曰“高亮亮的个儿”细曰“细留儿”。

短曰“矮匍匍的”目深曰“睺瞜”。

审视曰“端详”。

缓视曰“瞎撒目”。

斜视曰“邪留”。

恨视曰“反愣”。

眨眼曰“马瞪”。

怒视曰“窊睺”。

眩目曰“花眼”。

耳朵竖曰“正正”。

口巨曰“咧斜”。

手摇曰“摆晒”。

头倾曰“邪歪”腰不正曰“折历”。

驼背曰“锅腰”。

跛曰“瘸”。

箕踞曰“拉跨”。

股栗曰“战战”。

嘚瑟曰“得叟”。

强健有力曰“挺土”。

羞怯曰“面添”。

5、性情。

勤苦曰“下力”。

俭省曰“会过”。

吝啬曰“尕固”。

污秽不堪曰“倭囊”。

言语琐碎曰“罗苏”。

不恭敬曰“扎傻”。

逞能曰“泼皮”。

举止轻率曰“浮躁”。

故意为难人曰“勒开”。

蛮横曰“混理”。

强悍曰“野霸bu”.大言欺人曰“吹嘹”。

儿化

儿化

号码儿 戏法儿 在哪儿 打杂儿 板擦儿
鞋带儿 壶盖儿 小孩儿
儿化发音练习(八)
• an>ar • 快板儿 • 脸蛋儿 • 笔杆儿
老伴儿 蒜瓣儿 脸盘儿 收摊儿 栅栏儿 包干儿 门槛儿
儿化发音练习(九)
• ang>ar • 药方儿 • ia>iar • 掉价儿
赶趟儿 香肠儿 瓜瓤儿 一下儿 豆芽儿
面条儿
邮戳儿 粉末儿
儿化发音练习(十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e>er • 模特儿 • 打嗝儿 • 饭盒儿
逗乐儿 唱歌儿 挨个儿 在这儿
朗读文章中的“儿”和儿化
• 1、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 2、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 • 3、花儿也是有灵性的,更有品位之高 低。 • 4、他发现这个男孩儿踢得很像是那么 回事 • 5、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
儿化发音练习(三)
• eng>er • 钢镚儿 • i>ier • 针鼻儿 • in>ier • 有劲儿
夹缝儿 脖颈儿 提成儿
垫底儿 肚脐儿 玩意儿 送信儿 脚印儿
儿化发音练习(四)
• ing>ier • 花瓶儿 • 眼镜儿
打鸣儿 图钉儿 门铃儿 蛋清儿 火星儿 人影儿
儿化发音练习(五)
• uei>uer • 跑腿儿 围嘴儿 • uen>uer • 打盹儿 没准儿 • ueng >uer
朗读文章中的“儿”和儿化
• 6、问小孩儿在干什么 • 7、孩子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儿 • 8、不留一点儿缝隙 • 9、决心要给他点儿颜色看 • 10、但连一丁点儿金子都没看见
朗读文章中的“儿”和儿化
11、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 12、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 那儿闪烁 13、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14、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 15、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 边缺着点口儿。

儿化

儿化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品朗读中同样也有很多儿化 韵,这时就必须按照儿化的发音规律去读。例 如: (1)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作品5号) (2)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 (作品7号) (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 点口儿。(作品17号) (4)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作 品41号) (5)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 好玩儿的。(作品58号)
动作发生冲突。儿化时,原韵母变化再卷
舌。
不便于卷舌的韵母,儿化时发音要领有: 1、丢掉韵尾i、n、ng,主要元音卷舌。后 鼻韵母丢掉韵尾ng后,主要元音同时鼻化。 如: ai-ar:小孩儿、鞋带儿、一块儿、盖儿 ei-er:京味儿、椅子背儿、倍儿(棒) an-ar:门槛儿、腰板儿、心眼儿、差点儿 en-er:嗓门儿、大婶儿、没准儿、三轮儿 ang-ar:帮忙儿、鼻梁儿、好样儿 eng-er:麻绳儿、板凳儿、门缝儿
小毛猴一听,搔了搔腮说:“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儿!”猴
儿王刚想同意,“不对,我不同意小毛猴的意见!”一个短尾巴猴 儿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和我爸爸到我姑妈家去的时候,吃过 甜瓜,吃甜瓜是吃皮儿,我想西瓜是瓜,甜瓜也是瓜,当然该吃皮
大家一听,有道理,可到底谁对呢,于是都不由地把眼光集中 到一只老猴儿身上。老猴儿一看,觉得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就清 了清嗓子说道:“吃西瓜嘛,当然……是吃皮儿啦,我从小就吃西
二、儿化发音的基本规则
(一)韵母的末尾音素便于卷舌,是指韵母 的末尾音素是舌位较低或较后的元音( a 、 o
、 e 、 u儿、酒窝儿、大 伙儿、高个儿、打嗝儿、皮球儿、裤兜儿、 白兔儿
(二)韵母的末尾音素不便于卷舌, 是指韵母的末尾音素是i、ü、(一i)或鼻 韵尾(n、ng),末尾音素的舌位与卷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莱阳 :方言 :儿化 中图分类号:H171 2. 收 稿 日 期:2 0 — 1 - 1 o5 0 1 作 者 简 介;栾瑞波,苏州大学汉语 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宫钦第 ,浙江大学汉语语音史方 向博士研 究生 。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7 -2 5 2 0 )0 -0 4 -0 6 1 2 0( 0 6 1 0 1 4
鸡 爪 儿 说话 儿
离儿婚了 拾儿三天草
杀儿 人 割 儿麦 子 了
l r
UB r
l a
Ua
Yr
1 Yr uⅥ
Y( 多数 )

芽儿 角儿 架儿 爪儿 画 儿 花 儿 坡儿 沫儿 贼儿
1 Y UY
y r Y
ur U
y v
( 多数 )


个:P ‘ t n ' mft tt s P ‘1 s s
j k( ;韵母 c X c‘ l O ‘
儿化现象与胶东半 岛其他方言如荣成 、烟 台、牟
平等均有差别 ,表现为不 同的历史层次,容我们
另 文 讨论 。 )
3 个:1 Y i U 6 u i u Y Y Yy e E r io ui i a a a v£iU 。o i o o
莱阳是山东省烟 台市 下辖 的一个县级政区 , 市境 东邻海 阳,西接莱西 ,西北毗邻招远 ,北靠
栖 霞 , 南界 即 墨 。莱 阳方 言 ( 派 )共有 声母 2 老 2
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外 ,莱阳方言儿化现象还有

个突 出的特点:在很多情 况下 ,儿化韵后经常
带 上 一个 儿尾 ∞。( 见表 1 )。 ( :莱 阳方 言的 按
维普资讯
4 2
浙江万里 学院学报

20 年 1 06 月
注:* L J 化韵+ L a。指单字儿化为名词后,仍保留一个 自成音节的儿尾,例如 。S J lrt。 J 尾r。 l Li .鱼J y r。 s o Lro
十 儿化韵+一 } / 儿尾r ,指多音节iJ化为名词后 ,自  ̄L - ] 成音节的儿尾既可以保 留也可以丢失,且意义不变 ,例如,咱俩J t l r t l ro L ai = s i  ̄ s a a ar
做 饭J,o tO r" 。 Isuf t mr SUf I0 m 0
料 纯儿化韵,指短语中非词末字儿化后,不能再保留自成音节的儿尾,例如 ,她夜来回儿娘家t il。 ur i] i ' Y £x oam c。穷儿一辈子c o i。 t o y r p io 。
( )带儿 开 了 (i)魄r 'lo 鞋 c£ k e3 ① 过晌 : 指下 午 。莱 阳人 称. 午 为 头晌儿 ,中 午为晌 个 儿 ,下 午为 过I L 如 果前 加数 词 则不 儿 化。 1 HJ
②小桌子儿 子尾儿化后_律读 ,例如,小孩子儿,小锤子儿。 ③小老婆儿:有两种读音, 。o p r l ' ,斥责小孩于时的爱称:- l ,指个头矮小的老太太  ̄a f3 i 。
④所有带日 尾的韵母儿化时,主要元音都轻度鼻化,表中处理为 。 ⑤小坑儿:厕所的俗称,或 日茅厕坑儿。
铁儿 褶儿 爹儿 错儿 活儿 窝儿 雀儿 橛儿 药儿 布儿 肚儿 核儿
宿 儿 鱼 儿 曲儿
y r
霉r
盖儿 牌儿 带儿
老婆儿 小钵儿 树叶儿 小车儿 唱歌 儿 课 桌儿 豆角 儿 小雪 儿 猪肚儿 小屋儿 喜蛛 儿 小 雨儿 锅 盖 儿 小 白菜 儿
掐儿个花儿 嫁儿个穷主儿 挖儿个树窝儿 衣裳挂儿待门上 黑儿天 了 打破儿头 跌儿一跤 结儿果了 饿 儿 三天 坐 儿待 杌子 上 学儿三天木匠 说儿一瞎黑 糊儿墙 哭儿一头晌 今年早早儿入儿伏 做熟儿饭 开 儿 门了 南 街上 过来 儿个 瞎汉
维普资讯
第l 9卷 第 1 期
20 0 6年 1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u ao e a g ni nvr t o r l f hj n lU i sy n Z i Wa e i
V 1 1 o 1 o . 9 N .
J n 2 0 a . 06
a o u iu岔 j u y o o o o r iru r o o 岔 密 密 n in u n y n a a a r ir 9 j 9 9 9
u D y ;声调 4 个:阴平 3 3 1 ,阳平 5 ,上声 3 , 3 3
去声 3 。 l
莱阳方言儿化 韵保 留一个 自成音节 的儿化韵 尾 ( 以下简称儿尾 )的现象 ,可 能是受汉语 的双
音节 化倾 向的影 响。莱阳方言里 的单音节词数量 比普通 话 多 ,一些 普通 话 的双 音节 词或 多音 节 词 ,在莱阳方言里 是单音节词 。这类 单音节词 ,
莱阳方言的 3 6个韵母,除原来 的卷舌韵母o r 以外 ,都可 以儿化 。儿化之后有 7组韵母合并, 共计可 以归纳为 2 9个儿化韵母 ( 详表 1 )。另
老年 人儿化的范 围比青年人小 。从儿化与儿尾的
外 ,除了韵母 因适应卷舌动作 的需要 ,一般都 要 关系和表现来看,这部分词大致可 以分成四类: 表 1 莱阳方言儿化韵母表
i( 多数 )
它r a
理儿 艺儿 皮儿 把 儿 法儿 厦儿
米粒儿 小鸡儿 鞋辍儿 一沓儿 豆 芽 儿 咱俩 儿
1 )不 能儿 化 。部 分 词 虽 然 可 以儿 化 ,但 意义
山东莱阳方言 的儿化现象
栾瑞波 宫钦第 ,
( .苏州大学 ,江苏 苏 州 2 5 2 : 2 1 10 1 .浙江 大学 ,浙江 杭 州 3 0 2 ) 10 7
摘 要: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共时角度描写了莱阳方言的儿化现象,分析了其语音、语法层面上的
特 点。同时,比较并讨论 了 与普通话表现上的异同。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