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合集下载

《中庸》读后感儒家修身之道人生智慧之源

《中庸》读后感儒家修身之道人生智慧之源

《中庸》读后感儒家修身之道人生智慧之源《中庸》读后感:儒家修身之道,人生智慧之源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儒家的修身之道和人生智慧之源。

儒家强调“中庸”,意味着避免任何极端,保持内外的平衡,并在这种平衡中展露人性的精华。

在《中庸》中,作者指出: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不易不忘”,要做到中和而不偏,既不能有过犹不及的偏执,也不能有平庸无为的消极。

正是通过这种平衡,我们才能享受人生的价值,发掘自身的潜力。

此外,《中庸》还强调诚信和敬畏之心。

作者认为,诚信是人们言行一致,行事果敢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信和尊严。

而敬畏之心,则是通过对正义的敬畏,尊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人们才能做到不失道德、不误人伦。

从中庸之道到诚信和敬畏之心,这些儒家思想构成了深刻的人生智慧之源。

我们可以通过修身、明志、诚信、敬畏等多种方式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在我看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可以从《中庸》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之路。

通过一步步努力,我们才能够领悟儒家的精髓,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读完《中庸》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阅读儒家经典,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庸》简述

《中庸》简述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这部作品精辟阐述了儒家哲学的重要观念——“中庸”,它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中庸”二字,“中”寓意中正、中和,“庸”则意指常行、平常,二者合起来就是指行为中正、心态平和。

其中,“中”强调不偏不倚,“庸”强调持之以恒。

这种平衡既需要考虑到个人的情感和理性,也需要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期待。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妥协”或“平庸”,而是强调在行为和决策中寻求适度和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过程,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同时,《中庸》也强调“诚”的重要性,认为“诚”是实现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中庸》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它成书于宋代,由孔子的后代孔伋加以整理并进一步发展。

在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适度、优化、不偏不倚,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做事不懂得中庸,会处处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调,会处处碰壁。

“低调”和“中庸”这两个词一直被很多人误解。

其实,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解读人生哲学,感悟做人智慧低调是一种处世态度,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此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中庸》开篇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

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华文化之菁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事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庸》中吸收智慧,指导自己的处事之道。

一、明辨是非1.1 辨清是非,不被外界干扰:《中庸》强调要辨清是非,不被外界干扰,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1.2 善于辨别真伪,不受欺骗: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辨别真伪,不受欺骗,保持清醒的头脑。

1.3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

二、坚守中道2.1 不偏不倚,避免极端行为:《中庸》提倡坚守中道,避免极端行为,保持平衡和稳定。

2.2 兼容并包,化解矛盾: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要兼容并包,寻求化解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各方利益。

2.3 保持平和心态,不被情绪摆布:在处事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情绪摆布,做出理性的决策。

三、谨慎言行3.1 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中庸》强调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3.2 言语谨慎,避免口误:在与他人交流时,要谨慎言辞,避免口误,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

3.3 行事谨慎,避免轻率行为:在处理事务时,要谨慎行事,避免轻率行为,保持稳重和谨慎。

四、持之以恒4.1 坚持不懈,不轻言抛却:《中庸》倡导坚持不懈,不轻言抛却,要有毅力和耐心,坚持到底。

4.2 不急不躁,稳步前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急躁,要稳步前行,塌实地努力。

4.3 勇于承担,不逃避责任:在面对难点和挑战时,要勇于承担,不逃避责任,勇敢地面对问题。

五、以德为先5.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强调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才干治国平天下,提倡德治之道。

5.2 以善待人,以诚相待: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待人,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3 以诚信为本,守信用为荣:在处理事务时,要以诚信为本,守信用为荣,树立良好的声誉。

结语:《中庸》所蕴含的处事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还可以提升我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中庸的做人感悟

中庸的做人感悟

中庸的做人感悟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做人之道。

中庸的意思是“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即在做人之道上,要保持平衡,不偏极端,不偏离正途,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的做人感悟,首先表现在平衡的态度上。

做人不能偏激,要找到适中的道路,既不能懈怠,也不能过度追求,需要把握好度。

孔子说:中庸之道,天下大同。

这就是说,在中庸的道路上,人们具备相同的道德标准,遵循着同样的价值观,从而可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其次,中庸的做人感悟体现在坚守的原则上。

人生的道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面对这种情况,人们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原则,才能不偏离正途。

坚守正义和道德标准,不为个人私利和好处而牺牲原则,是中庸做人的重要体现。

第三,中庸的做人感悟在平等待人上表现尤为突出。

中庸伦理注重平等,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交往。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待、平等沟通、平等交往的态度。

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让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互相尊重。

第四,在中庸的做人感悟中,追求协调性保持和谐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需要通过谦让、包容、合作等方式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和谐的关系。

只有协调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与人相处也更加得心应手。

第五,中庸的做人感悟中,还要注重积累。

努力做好个人的事情,积极探索人生的各个方面,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成长和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中庸的做人感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我们做人要保持平衡,坚守原则,待人平等,追求协调性和积累,走中庸之道,做正直、真诚、实在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治家、治国、平天下之宝书”。

它提出了一种处事智慧,即通过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事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庸》的处事智慧。

一、明辨是非,守正道1.1 坚守正义:《中庸》强调要明辨是非,坚守正义。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应当遵循正义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保持中立:《中庸》提倡保持中立的态度。

在处理纷争和争议时,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各方观点,并寻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和谐的结果。

1.3 正确判断人物:《中庸》告诉我们要正确判断人物的品德和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善于观察和分析,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确保我们与真正有益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二、适度处理,避免极端2.1 适度的行为:《中庸》强调适度的行为。

我们应当避免过度和不足,而是在各种情况下寻求适度。

只有适度的行为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2.2 和谐的关系:《中庸》提倡和谐的关系。

在家庭、工作和社交中,我们应当避免极端的行为和言辞,而是以和谐为目标,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2.3 平衡的心态:《中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平衡的心态。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衡的心态应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三、尊重他人,注重礼仪3.1 尊重他人:《中庸》强调要尊重他人。

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和谐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3.2 注重礼仪:《中庸》提倡注重礼仪。

我们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尊重传统礼仪,以文明的行为来塑造和维护社会的和谐。

3.3 善待他人:《中庸》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当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

四、持之以恒,修身养性4.1 持之以恒:《中庸》强调要持之以恒。

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和困难,我们都应当保持坚持和努力的态度,不轻易放弃,以达到目标。

4.2 修身养性:《中庸》提倡修身养性。

《中庸》的和谐共赢之道

《中庸》的和谐共赢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

“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

”,“世风日下,中庸横行。

”诸如此句不绝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把握两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不多不少正好恰好。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2.尚中——不偏不倚的平常心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平常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既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头,也不要欠缺,不要不及。

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

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就是“时中”。

“时中”要求人们要关注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变化有清醒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并据此设计自己的应对策略,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尤其是在处理事务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庸》的处事智慧,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一、明智的目标设定1.1 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中庸》强调了人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不要过于自负或自卑。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努力实现。

1.2 确定长远和短期目标根据《中庸》的思想,人们应该同时考虑长远和短期目标,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发展。

1.3 设定可衡量的目标《中庸》主张设定可衡量的目标,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计划,实现更好的结果。

二、灵活的处事态度2.1 接纳变化《中庸》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们应该接纳变化并灵活应对,不要固步自封。

2.2 调整心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的心境,不被情绪左右。

2.3 学会妥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妥协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中庸》的教导,应该学会妥协和包容,以求共赢。

三、坚持中庸之道3.1 避免极端《中庸》主张避免极端,不要走向偏激和极端化的方向,要保持中庸之道。

3.2 保持平衡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平衡,不要偏废一方,要考虑全面和综合的利益。

3.3 尊重他人意见《中庸》强调尊重他人意见,不要强行自己的观点,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看法。

四、善用智慧之言4.1 学习借鉴前人智慧《中庸》鼓励人们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4.2 理性思考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情绪和偏见左右,要冷静分析问题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4.3 善用智慧之言《中庸》认为智慧之言是宝贵的财富,人们应该善用智慧之言,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

五、追求内心平和5.1 修身养性《中庸》倡导修身养性,人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坚强。

5.2 保持清醒头脑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1906年,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是根据《中庸》的标题去阅读的,因为“中庸”翻译成英语是“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为什么可以冠以这样深刻的名字呢?原来,《中庸》堪称中国儒家思想的总纲。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本是《礼记》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哲学家朱熹选入了《四书》。

这篇文章通篇其实只谈了两个字“中庸”,但这两个字却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但是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但要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所以说,它是“对人生的普遍指导”。

车子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所有的车都是两个轮安在一个轴上,但是车子总是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

人都有两条腿,可是人走路的路线,既不在左腿,也不在右腿,而是在两腿之间。

中庸处世,也是如此: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

《中庸》开头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事物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固然需要大力支持,当它发展得过分的时候,也应该适时予以制止。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中午,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欢欣雀跃,原来政府发下了一个通知,说:狼是危害人类和羊群的动物,是穷凶极恶的敌人,所以鼓励牧民们打狼,由政府提供物资支援,打死多少只以上,可以获得英雄的称号,并且发给奖金和锦旗。

为什么牧民们很开心呢?原来,蒙古高原上有很多狼,新中国成立前,无人治理牧区,成群结队的狼经常攻击羊群,给牧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回政府组织大家向狼开战了,牧民们怎能不高兴。

于是牧民们纷纷出动,一场场消灭狼的战斗打响了,狼再凶猛,也敌不过猎枪、毒气、陷阱的围攻,不到几年,草原上的狼被打得一干二净,连幼崽都找不到了。

牧民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谁知,草场一片片荒芜,反倒不如从前了。

原来,狼只是饿极了才去攻击人类的羊群,平时它们是以野兔、野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的。

狼消失后,这些动物没了天敌,疯狂地繁殖起来,把一片片草场糟蹋得千疮百孔,羊群没了草料,也就长不起来了。

无奈之下,政府只好搞起了“引狼入室”行动,从外地引进了一批狼,散放在草原上。

过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草场转绿了,羊群转肥了,人们对狼的认识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狼虽然是羊的天敌,同时也是羊的“守护神”,草原狼既不能泛滥成灾,也不能被赶尽杀绝。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世界本身是一个非常精密和谐的组织,破坏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引起整体的失衡。

而且,自然界的平衡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动态的,就像两个人对掌,双方的手掌对在一起,互相用力,这时只要有一个人突然撤去力量,两个人同时都会摔倒。

所以,要维持这种平衡,不但要中道而行,而且要时时刻刻中道而行,才能让这个精密和谐的组织顺畅地运转,其间的所有事物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春风得意之时,难免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不自觉间就会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稍有才能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有才的炫耀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

其实,“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是人生的大道理。

得意时行事低调,失意时也不妄自菲薄,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把持住自己,也就不会大喜大悲,为外界所干扰。

所以,容易心高气傲的青少年们,不妨多读一读《中庸》,这其中不仅有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拿捏为人处世的力度。

中庸之道,简约而不简单。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中”字的写法:一个四方形的场地,中间插一根旗杆,“中”字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中庸”又是什么呢?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

《中庸》说:“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意思是说,君子说起大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够承担它,说起小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分析透彻。

对君子来说,中庸就是要胸怀天下,事无巨细,精神世界收放自如。

《中庸》还说: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从世间的浅显知识中来,如果深推到天地万物之间,就变得深奥精妙了。

这是古代贤人从万事万物的规律中摸索出来的,万事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可它们的道理却是极为简单、极为纯朴的。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的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都广为人知,深受读者喜爱。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他简直把钱钟书看做是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了。

可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在生活中却简单得像个孩子。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猫。

每天晚上,猫就溜出去和别人家的猫玩耍打架。

钱钟书很担心他家的猫吃亏,就专门准备了一根长竹竿,每当听到外面的猫吵闹起来,不管天气多冷,他都从被窝里爬出来,拿着竹竿帮自家的猫打架。

钱钟书很喜欢女儿,经常和女儿开玩笑。

女儿小时候睡午觉,钱钟书就用毛笔在她的肚子上画了一个大脸,结果被夫人训斥了一顿。

每天晚上女儿睡觉前,钱钟书就把各式各样的东西,如小镜子、小玩具、刷子,藏在女儿的被窝里,惹得女儿一阵阵尖叫,这时候,钱钟书就大笑起来,好像获得了什么胜利似的。

人们很难相信,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却热衷于小孩子的游戏。

在我们看来,大师与孩童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区别。

其实越是睿智的大师,思想往往越简单。

但是这种简单,是对事对物始终保持着的一颗淳朴的心。

淳朴是中国哲学中追求的大境界,道家经常讲“无为”,老子就说: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最美好的形象没有形状。

其实儒家学者的观点也与此类似。

孔子说,他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岁的时候不迷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到了七十岁,就“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一个人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有过辉煌,有过骄傲,有过各种各样的成功,到老来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做人办事已经秉承着自己的原则得心应手,不需要刻意地做什么,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符合道理。

但是现在,还有很多青少年要求自己在生活条件上好吃好穿,花钱大手大脚,这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享受,感受到的满足和快乐都经不起推敲,衣服很快就穿久了,菜肴也会吃厌,内心就难以平静。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约。

这时的简约已经不是一开始的那种简单,其中概括了所有复杂的内容,淘汰了没有意义的东西。

比如航海,人们开始的时候肯定到处试探,试探的过程充满了和风浪搏斗的壮美,但最后总是回归到一条正确的航线上,平平淡淡地行驶;又如植物,从发芽开始,到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美丽的花朵,可是最后总会结出一个简单的果实。

中庸之道教我们由约至博,又由博返约。

在广阔的空间中,华丽多姿也好,简单纯朴也罢,都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但是简洁的表达更加持久;在人一生的时间中,青年的奋发有为,中年的龙争虎斗,到老年的阅尽沧桑、清淡如水的心态,这些也都是在相应的时节中应该有的风景,但是简单的生活更加耐人寻味。

简洁的话语,平和的心态,对别人要求不多,对自己也不苛求,生活自然质朴,这种质朴,背后正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把握事物适中的度用中庸来处世,就是要把握好度。

做饭的时候,火候不到,饭就不熟,火太大了,饭又会焦。

长途旅行的时候,要背干粮和水,背少了,路上就会忍饥挨饿,可是背多了呢,又走不动路。

生病的时候,吃少了药,起不到治病的效果,吃多了,又容易中毒。

做事情也是这样,不能达不到标准,但也不能超过。

《论语》中也记录了类似的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就是颛孙师,字子张,商就是卜商,字子夏。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一点呢?”孔子说:“子张呢,做事经常过分,子夏呢,做事经常不到位。

”子贡问道:“那么就是说,子张更好一点了?”孔子说:“唉,过分和不到位同样不好。

”孔子是个明智的人,他深知过犹不及的危害。

鲁国有一项政策规定:如果有鲁国人在外国做奴隶,无论是谁,肯出钱把这个奴隶赎回自己的祖国,那么这笔钱由政府报销。

出钱的人只要有收据,就可以到鲁国政府领取费用。

这个政策很好,执行起来也很得力。

许多在外面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是因为这项政策得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返回家园的。

有一次,子贡出外,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

子贡是一个有钱人,他出于慷慨的心情,就把收据撕掉了,表示自己不贪图这笔钱,不去领政府的报销费用。

当时很多人都为子贡叫好。

可是子贡回来对孔子一说,孔子立即生气地指责他说:“子贡,你做错了。

”子贡很奇怪,自己不要这笔钱,怎么还错了呢?孔子说:“你是不需要这笔钱,可是你考虑过其他人的想法吗?你这样一做,人们就会想,哦,赎回奴隶,还不要政府的钱,这才是道德的榜样,这个高度谁能达到?你这种榜样,只能让想去赎奴隶的人望而却步,怕背上贪财的名声。

”果然,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觉得做不到子贡那样,所以出去赎奴隶的人越来越少了。

子贡知道了,非常后悔。

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一样,都要在一个平衡的轨道上运行,所以,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

保守退缩自然不行,太过激进了同样不好。

而且,有些时候,做事情需要充分的条件,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去做,最终会失败的。

有一个女生叫小君,为人非常热情,喜欢在宿舍楼里到处找人聊天,也喜欢帮助别人。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她。

可是小君喜欢热闹,有时候在别人的宿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个寝室的女生有的想学习,有的想休息,又不好赶她走,只好找机会暗示她。

小君却从不在意别人的态度,总是坐到宿舍熄灯才离开。

有一天,洋洋的男朋友要过来看她,约好请洋洋寝室的四个女生吃饭。

由于其余三个女生都没见过这个男生,大家都很兴奋,正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小君又跑来聊天,听说了这件事,立即热情地加入进来,洋洋也邀请了她。

小君很高兴,就到处宣扬说:洋洋的男朋友要过来,某月某日请人吃饭。

洋洋的朋友也很多,不到半天工夫,就纷纷来找洋洋,问她为什么不早说,男朋友好容易过来一趟,为什么不让大家看看帅哥呢。

洋洋只好一一答应,到时候吃饭的时候一起去。

结果当天吃饭的时候,去了十几个女生,洋洋的男朋友没做好准备,带的钱不够,非常尴尬,只好临时出去到银行取钱,才把账结了。

这件事弄得洋洋很不开心,但是她知道小君的本意是很热情的,所以也没说什么。

后来,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小君的同学渐渐都不喜欢她了,大家表面上对她很客气,实际上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也没有人和她谈心。

直到毕业,小君也没想明白:为什么我这样热情,愿意和我说话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如果小君知道做事情把握好度,不要太过热情,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也就不会让别人敬而远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