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李理哈刚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
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
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l ” 诉 部 门联 系 , 向院 坝 导 上级 人 民榆 察 院报 竹 , 并 定; I l J 进行 机 关在 人 群众 心 } j 巾形 象 的一 个 重要 窗 『 - 1 。这 项 一 l : 作 做 的 好 与坏立 接 灭 系剑 榆察 工作 的效 率 榆察 机 关 的形 象 。 此,
然会 有 剧烈 的 反应 。 此, _ 屿兜思 土义 与利 巾嗍 文化 的十 ¨ 遇,
就 必 然产 生一 个 与 巾 化 统 思想 荆1 互激 荡 的 过 程 。而 巾 母 文 化所 内在 具有 的排他 性 也 是 阻僻 码 兜 思土 义 与 传统 文化 融 合
的… 个 不利 素。 。 文 化 的排 他 土 要 是 [ J 然 的文 化隔 离 与 人 为 的文 化 离
可 随意 行 之 。 如 2 0 0 3年 6月 l 7只经 高 榆 院榆 察 委 员会 第十 这 样做 不仪 不利 丁 . . 矛盾 的解 决 , 而 可 能与 信 人 产生 更 人 的
届第 五 次会 议通 过 的 《 人【 榆 察 院控 告 、 I I I 诉 ’ l 卜 贞任 制 实施 矛盾 , 儿 破 坏 了榆 察机 关在 人 群 众心 t : t 巾 的形 象 。我 f 『 J 必须 办法 ( 试彳 『 ) 》 第五 条 、 第 七条 分 ) j J I 对 挖 、 I l J 诉 案什 分 工 原则 、 确 认 识答 复信 访人~ I : 作。 它 是榆 察 : I : 作 必 不可 少 的 ‘ 分。 办 划 限 作 了规 定 。另 外 还规 定 : 彳 丁 关责 任 揶 要 及 时与 控告 从 社会 效 果的 角度 来_ 石, 它 也是 体现 我 f 『 J 执法作风, 树 : 检察
的 接待 来 访人 的责 任 。对 丁接 待 信 人 …! 师, 我 也制 定 了 复 信访 人 【 : 作 采取 网避 的态度 , 对 信 访人避 而 不 见 , 以刘 来 但实践巾, 人 部 分来 者不 会 为承 办人 的 避 很 多法 法规 , 各 地 方政 府 也 地 制 地 制定 了适 合 小地 区特 者 知难 而 。 有 的 反而 产 生逆 反心 理 , 发展 为缠 缠 诉 。 此, 点 的年 1 I 火规定。 际 作 巾 , 我们 必 须严 格遵 守一 l 述规定, 不 而放 弃 来 访 ,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基础。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优秀的典范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且就两者如何进行有机结合做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08-02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前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后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
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至关重要。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的结合,造成我国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哲学、文化缺乏应有的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翻开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专著,见到的大量的是外国人怎么说,从中难寻中国传统哲学的踪影,甚至在形式上引用中国古语以作点缀也很少。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在道德观念方面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家庭、尊老爱幼、忠诚
守信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类解放、平等和社会公正等理念相契合,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的生长。
其次,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影响。
中国
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价值观念与马
克思主义关注社会集体的思想相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
然而,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
传统文化中的等级
观念、封建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等都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自由和革命精
神相冲突。
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
考和去留取舍的处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机联系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和为贵”、“仁爱”、“诚信”等等,这些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崇劳动和创造、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这些理念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相契合。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中,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因此,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相互作用,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深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借鉴中华文化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必要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坚持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推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改.ppt

中国的大同思想(1)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 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 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 礼运》),邻国 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卡尔-马克思
孔子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 14日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 前479年4月11日
两者的基本含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是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 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轮船招商局 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 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水上飞机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等同于
马克思主义加中国传统?
引言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 个重点和热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决 定,一方面也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决定。也可以 说是一个两者同化,融合,突破,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 而在此之前,必须要搞清楚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在联系,搞清楚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及渠道。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一、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等等。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二、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学习和社会进步。
况且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当中都得到了检验,因而它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由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形式在不断变更,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
具体到其传入我国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在中国早期、国内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是由于一种意识形态要想较好地融入一个国家和社会当中就需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本国社会的发展。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被许多国家和学者所传颂和发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做出新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与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结合与贯通,同时还需要不断发展以形成能够较好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重要思想。
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融入中国过程当中需要发展和结合的内容,同时也是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好机会。
况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关性,因而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断重新解释和丰富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变化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最初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不稳定的状态当中,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所取得的胜利吸引了中国有识之士的注意力,他们将这种思想引入到了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