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陇县乙型肝炎感染患者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龙陵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监测结果分析

龙陵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监测结果分析

龙陵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龙陵县辖区内从事食品及公共场所服务人群血清中HBSAg携带现况,为制定该群体中乙型肝炎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酶联免疫法。

结果 2010-2012年度共检测龙陵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6732人,HBSAg阳性总检出率为1.87%,低于有关文献报道7.86%[1]水平;男女性检出率分别为3.13%和1.49%,16-25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为2.53%。

结论龙陵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较低,男性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16-25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它年龄组。

【关键词】乙型肝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 HBSAg 监测【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369-0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龙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食品卫生法》及《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对龙陵县辖区内从事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一年一度的HBSAg监测,发现HBV携带并及时调离,对龙陵县乙型肝炎预防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了乙型肝炎食源性传播的危险性2010-2012年度检测的所有从业人员血清HBSAg监测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HBSAg酶联诊断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保存于4℃冰箱,在有效期内使用)。

1.2 检验技术依据《乙型病毒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附录A。

1.3 检验方法抽取静脉血3.0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法检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和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x2检验。

2、结果2.1 3年共监测6732人,检出HBSAg阳性126人,阳性率为1.87%。

其中男性阳性率3.13%、女性阳性率为1.49%;男性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女性从业人员(x2=17.69,P<0.01,见表1)。

2.2 16-25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2.53%,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年龄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别(x2=8.14,P<0.05,见表2)。

甘肃省1~59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甘肃省1~59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甘肃省1—59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李慧,高丽,张晓曙,刘建地,吴照(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730000)摘要:为了解甘肃省现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县区1—59岁人群共2200人进行调查。

以ELISA方法对血清标本统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结果显示,甘肃省1—59岁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为3.59%,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49.45%、16.33%;HBV总感染率为27.50%。

比1992年HBV总感染率下降了36.48%,HBsAg阳性率下降了45.94%;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仅为1.13%,比1992年(5.34%)下降78.84%。

甘肃省1-59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抗.HBs阳性率升高,尤其在I一4岁儿童变化更为明显;甘肃省乙肝感染逐步呈现由中高流行转向低流行区的趋势;乙肝疫苗免疫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感染中图分类号:R37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73(2010)01.0050.05Sem・epidemiologicalresearchofinfectivestatusofHepatitisBvirusamongpeople姆硼1一势yearsoldinGansuProvinceLIHui,GAOLi。

ZHANGXiao-shu。

eta1.(Gansu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on-Landtou.730000。

China)A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thepresentstatusofhepatitisBviresinfectioninGansuProvince-andanalyzedthechangeofserologicalindicators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toprovidebasisforhepatitisBpreventionandcontrolinfuture.Total2200personsagedl一59wereinvestigatedwithmulti—stageclustersamplingmethodfrom5counties。

2001~2003年甘肃省乙肝流行病学分析

2001~2003年甘肃省乙肝流行病学分析

2001~2003年甘肃省乙肝流行病学分析
高丽;李慧;李晓波;张晓曙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5(023)008
【摘要】了解甘肃省乙肝流行特征,为防制乙肝提供科学依据,对甘肃省2001~2003年乙肝发病等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3年,甘肃省乙肝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病均高于100/10万,目前乙肝发病居全省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发病人群集中在10~44岁,<5岁儿童乙肝发病构成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58:1.今后工作应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加强基层计划免疫人员培训,提高接种服务水平和质量,以进一步保证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加强登记管理,保证乙肝疫苗全程、及时接种.【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高丽;李慧;李晓波;张晓曙
【作者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
【相关文献】
1.济宁市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J], 黄文国;卜庆联;刘伟
2.2001~2003年甘肃省食物中毒情况分析报告 [J], 朱建宁;王学玲
3.2001~2003年澄海市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分析 [J], 林丽芳
4.西安地区2001~2003年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分析 [J], 唐小凤;赵芹
5.2001-2003年甘肃省靖远县包虫病防治项目结果分析 [J], 李连升;王志伟;高世英;魏久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人群2007~2008年乙型肝炎调查分析

社区人群2007~2008年乙型肝炎调查分析

社区人群2007~2008年乙型肝炎调查分析作者:张义达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04期(湖北省钟祥市旧口镇卫生院,湖北,钟祥,431928)【摘要】目的:了解我镇现阶段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乙肝表面抗体(HBsIgG antibody)接种状况及分布情况。

方法:对2008年0~60岁社区人群共898位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调查。

结果:HBsAg总阳性率和抗-HBsIgG总阳性率分别为5.36%、39.76%,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HBsAg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成人组(P0.05)。

结论:乙肝疫苗干预极大降低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同时提高了抗-HBsIgG阳性率。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疫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63-01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HLC)和原发性肝癌(HCC),的重要原因[1],乙型肝炎(乙肝)的治疗是当今医学上的一大难题,故预防控制尤为重要。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流行区。

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我国乙肝控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HBsAg携带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2]。

为了解我镇现阶段HBsAg携带率、抗-HBsIgG接种状况及分布情况,于2007~2008年对0~60岁社区人群共898位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调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社区人群指在社区、学校、幼儿园、单位等选定的非现患人群,以旧口镇2个社区,4所中学,4所小学,2所幼儿园,2个单位,4个村农民以及卫生院新生儿选定为调查点,随机抽查0~60岁健康人群共898人,男女比例为1∶1。

1.2方法用统一表格询问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疫苗接种状况,同时抽取静脉血3m1分离血清冷冻保存待检,新生儿采脐带血进行检测。

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HBsAg,抗-HBsIgG 2个项目。

甘肃省部分县农村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甘肃省部分县农村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甘肃省部分县农村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于德山;李红育;鲁健;田瑞光;蒋建祥;江永珍;许亚宁【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国家级扶贫县农村人群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中抗甲(HAV-IgG)、乙(HBsAg和HBsAb)、丙(HCV-IgG)和戊型肝炎病毒抗体(HEV-IgG).血清来自5个县一般人群不同年龄组,共采集血清2 429份.结果人群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抗-HAV、抗-HCV、抗-HEV 流行率分别为77.97%、0.74%和13.92%,HBsAg阳性率为5.15%,抗-HBs阳性率为42.94%,HBeAg、抗-HBe阳性率分别为1.31%和2.48%,抗-HBc阳性率为41.70%.HAV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10~14岁组68.99%的儿童已感染HAV.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1992年和2003年的7.74%和10.70%,1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为2.96%.结论低年龄人群及局部地区甲肝的感染率较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已经取得效果.HCV感染率低于其他地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居民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1(029)016【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农村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抗体【作者】于德山;李红育;鲁健;田瑞光;蒋建祥;江永珍;许亚宁【作者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10005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100052;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100052;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为了解甘肃省现阶段自然人群甲、乙、丙、戊型肝炎的感染状况,为病毒性肝炎防治提供血清学依据。

965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调查分析

965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调查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51 1840 引言目前,我国流行危害性重且广泛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则为乙型肝炎[1],在此疾病治疗上,目前暂无根治特效药物,从主动免疫方法上给予接种预防属于控制发生乙型肝炎最有效、经济、科学的方式[2]。

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所以,高危人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较大。

而给予此类高危人群按免疫程序足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为有效,且成本低,具有明显性的社会效益。

为此,本研究将965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列入研究内,其目的在于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调查状况。

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965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给予相应问卷调查,965名高危人群中包含267名一线医务人员,495名乙型肝炎患者家属,203名化验室、血库、血站等可接触到血液工作人员。

所选高危人员均符合此研究内所提出的各项流程和标准,包含男性489例,女性476例。

入选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岁,18岁以内人员暂未成年,思想不够成熟,填写调查问卷容易受周围影响,结果不够真实;(2)不存在意识障碍和精神疾病,在定向力、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均处于正常状况;(3)均自愿积极主动参加本次调查,1.2 方法965名研究对象均接受同一问卷调查,问卷均属于自行设计,其项目包含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以及有关乙型肝炎疫苗相关问题,免疫有关知识影响乙型肝炎疫苗复种原因、复种态度、是否明确接种疫苗有关信息、是否定期接受复查,按照程序强化免疫等等,所有问卷均需被调查者在15分钟内完成,相关工作人员现场将调查问卷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后得出的相关数据录入到SPSS13.0软件内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可用χ2来进行表示,组间数据用(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来表示,用(±s)来表示组间数据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482名学生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状况调查

10482名学生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状况调查

10482名学生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状况调查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约有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992年卫生部颁发了《全国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开始在全国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我市在2000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费计划免疫程序。

为了解我市幼儿园、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我院于2008年9月-2009年3月对本市部分幼儿园、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乙肝病毒2项血清指标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管辖的幼儿园共15所,学生3743人。

小学11所,学生5508名;初中1所,学生1231名,以这些学校学生为检测对象。

1.2检测方法每位学生抽取前臂静脉血3-5 mL,离心后取血清冷藏待检,采用ELISA 法检测HBV的2项血清指标(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公司出品),用赖氏法测ALT,正常值<40 U/L,操作步骤及阳性判断标准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2、结果检测不同年龄组HBsAg、抗-HBs阳性率。

表1显示,HBsAg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抗-HBs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不同性别HBsAg、抗-HBs阳性检出率见表2。

不同区域HBsAg、抗-HBs阳性检出率见表3。

3、讨论我国HBV感染率较高,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9.09%。

本次调查显示,我市城区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为0.97%,较吴疆报道2006年北京市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为0.22%高,比薛海滨报道的2005年山东中小学生HBsAg 阳性率为4.43%低。

表明1992年卫生部颁发《全国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开始在全国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我市在2000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费计划免疫后,我市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2-15岁年龄组学生感染率较高,可能与小学生年龄段在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而初中段学生当时尚未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有关;表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工N V e S T工g A T i O N调查研究C H工N A H E A L T H工ND U S T R Y DOI:10.16659/ki.l672-5654.2017.08.177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李小玉甘肃甘南州卓尼县疾控中心,甘肃甘南747600[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因素,并且研究具体的预防措施加以干预。

方法选择该县2012—201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曰针对所有患者的人口资料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展开统计学分析。

针对乙 肝患者患病情况以及疾病的流行特征加以分析,并且创建具体的乙型肝炎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干预。

结果从 2012—2016年,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2012年的2.5译(253/101 279)下降直2016年的1.17译(119/101 279)。

针对统计数据实施分析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在18~31岁之间的人群中多发,男性 患者例数约为女性患者例数的2.37倍。

针对不同职业居民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进行分析发现,每一种职 业患有乙肝疾病的概率表现较为稳定。

对于不同户籍居民在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概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2012年以及2013年两个时间段,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低于暂住人口极为明显。

在2014年 与2016年之间,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髙于暂住人口极为显著。

结论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 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有效方法制定具体的乙肝疾病防控方案,并且有效实施,最终成功降低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的概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因素;控制对策[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3(b)-0177-02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简称为乙肝,主要因为出现 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最终导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2009年陇县乙型肝炎感染患者调查分析
作者:韩宗岐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第07期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乙型肝炎感染者,探讨良好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我县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我县人员进行乙型肝炎的预防宣教,观察防治效果。

结果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7.8%。

预防效果良好,采取预防措施后我县人员乙型肝炎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措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乙肝; 危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9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

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1]。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2]。

目前对HBV危害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刻,我国已经全面开展乙肝的预防。

作为乡镇卫生院,我院在基层也积极开展了乙肝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县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上报乙型肝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586例。

男340例,女246例。

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34.7±2.5)岁;其中急性肝炎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7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80例,病原携带者406例;病程为1~28年;因乙型肝炎死亡5例。

1.2 治疗
1.2.1 急性肝炎的治疗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

如患者进食少或有呕吐,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 3g、肝泰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

热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茵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3]。

1.2.2 慢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无环鸟苷(阿普洛韦)、阿糖腺苷及单磷酸阿糖腺苷、聚肌胞等。

免疫调节药包括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

保护肝细胞药物包括益肝灵、强力宁、齐墩果酸片等[4]。

1.3 乙肝的预防措施
1.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基层地区平均文化水平偏低,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差。

乡镇卫生院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

例如制作宣传版面、印发宣传图册、深入社区讲解等,让群众了解乙肝的发生、发展、传播途径、饮食卫生等。

基层地区青少年是乙肝预防的重点对象。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活动的机会增多,乙肝感染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提倡洁身自爱。

基层地区的医院也是防控重点,应不定期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教育大家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5]。

家庭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教育家庭成员不公用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

1.3.2 接种乙肝疫苗使用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是非常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措施。

最佳接种时点是在暴露发生前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

据调查,基层地区母婴围产期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乡镇卫生单位应教育妇女在第1次产前检查时接受筛查,若为阴性则在妊娠后期再次检查。

教育妇女妊娠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安全的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出生后,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所有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人员以及高危人群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应详细宣传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人群,如患有肝炎或有一定过敏史者[6]。

1.3.3 已经感染乙肝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健康监护提醒该类人群要忌酒和适当休息,因为酒精不但直接损害肝脏使病情加重,而且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

基层地区人们用药常识缺乏,卫生人员需提醒患者切忌多用药和滥用药。

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肝炎患者一般不需要用药。

服用药物要坚持按照疗程,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不按时服药会影响疗效,也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容易引起抗病毒药物耐药现象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认识慢性肝炎治疗的长期性。

对于肝炎的歧视问题在基层也比较普遍,对这类患者应争取患者亲友的支持和配合,向其讲解乙肝相关知识,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示关心,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同时也要加强卫生宣教,以减少HBV在人群间的传播。

1.3.4 提高饮食质量尽可能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及适量的糖,肥胖者应食用低脂食物。

应不偏食、禁酒、忌烟,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少吃半成品食物及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或药物。

不能乱投医,不能轻信广告宣传的转阴药物或使用游医偏方、验方或祖传秘方,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

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基层预防乙肝的重要举措。

2 结果
2.1 患者恢复情况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77.8%。

见表1。

2.2 预防措施实施后卫生知晓率的情况
预防效果良好,采取预防措施后我县人员乙型肝炎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措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可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提高人们对乙型肝炎的卫生知识知晓率。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介导造成。

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急性肝炎是当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被特异性抗体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

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3]。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①经血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或血制品可以传播乙型肝炎;②医源性传播;③胎源性传播;④性接触传播。

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做到周到细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人群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12-13.
[2] 王增朝,车淑丽,周文霞. 社区人群乙肝感染流行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
学,2007,34(09):1610-1611.
[3] 蔡衍珊,周端华,刘于飞,等.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热带医
学,2005,5(02):333-335.
[4] 莫显昆,陈立章. 乙肝传播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2):76.
[5] 何小勤. 不要把乙肝病毒携带者拒之门外[J]. 肝博士,2008,6(05):18.
[6] 申旭波,周远忠,雷鹏远,等. 某市乙型肝炎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探索[J]. 现代预防医学,2009,6(06):3942-3944.
(收稿日期:2010-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