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柳叶刀杂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中文版)

2014柳叶刀杂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中文版)
2014柳叶刀杂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中文版)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2014-07-08 23:02来源:丁香园作者:rain_轩

字体大小: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HBV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为部分双链DNA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抗-HBc IgG)。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慢乙肝患者的T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早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的人群中大约40%男性和15%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目前已有2种干扰素α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2种干扰素和5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疫苗已于1981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然而部分

地区疫苗覆盖率不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全球HBV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2014年6月19日,The Lancet 在线发表了长篇综述,从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免疫致病机制、病毒学、自然史、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5年及既往经典的HBV相关研究,旨在以WHO重申要关注病毒性肝炎为契机,提高公众和医务

工作者对疾病的认知。

概述

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全球约有20亿人口感染,其中3.5亿为慢性携带者。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HBV感染位居首位,在导致死亡的病因中位列第10(78.6万/年)。基于这些数据,WHO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安全有效地预防性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HBV

感染,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在提高认识和关注等方面的共同努力,HBV带来的疾病负担将仍然很沉重。

流行病学

全球大约有30%的人口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2010年肝癌导致死亡的一半与HBV感染相关,而在1990至2010年间,全球与肝癌相关的死亡增加了62%,与肝硬化相关的死亡增加了29%。

HBV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者精液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模式。在疾病高

流行地区,绝大多数为母婴传播。而在低流行地区,性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多位性伴侣者、男同性恋及曾有过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

第三种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不安全注射、输血或者透析。虽然对血制品的筛选有效减少了输血相关的HBV感染,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传播途径仍然较常见。

其他可能的HBV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感染的医疗、手术或牙科器械传播造成的院内感染、注射针头刺伤、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者捐献器官等。

家庭生活、亲密接触或者是在拥挤条件下生活也是可能的危险因素。

急性HBV感染的预后与年龄相关:大于95%的新生儿,20-30%的1-5岁

儿童及小于5%的成年人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为新生儿接种HBV

疫苗使很多地区患病率明显下降(图1)。然而,疫苗的有效率地区差异很大:西太平洋及美国为90%,而南非为56%。

图1. 主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和世界各地慢乙肝患病率(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数据改编)

因此,世界各国HBV患病率也存在差异:45%的HBV感染者生活在疾病高发地区(患病率≥8%):包括中国、南亚、非洲大部分地区、太平洋岛大部分地区,中东部分地区及亚马逊盆地,这些地区主要是新生儿或儿童时期的感染。

得益于新生儿普遍接种疫苗,一些疾病高发国家,如中国,目前的总患病率为7%-8%,有望在今年迈入疾病中流行地区的行列。

大于43%的HBV感染者生活在疾病中流行区域(患病率2%-7%):包括中西南亚、东欧、南欧、俄罗斯、中美、南美区域。在这些地区,存在包括新生儿、儿童及成人间多种传播途径。

剩下12%感染人口生活在疾病低流行地区(患病率<2%):包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在这些地区,主要是青少年或成年人通过性或者不安全注射途径感染。

移民对高收入国家的患病率产生显著影响。2012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移民或难民的HBV感染患病率为7.2%,而他们中有免疫力的比例为39.7%。在美国,预计新诊断的慢性HBV感染中约95%为移民。

预防

主动免疫可以保护未暴露人群免受HBV感染。筛查供血者HBsAg以及全球范围内实施预防措施明显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在筛查过程中同时行HBV DNA检测可以进一步降低输血相关的疾病传播,但随之增加的费用限制了其应用。

指导患者预防传播,对高危人群实施筛查和疫苗接种,对新生儿实施普遍疫苗接种是预防HBV传播及降低其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措施。

安全、有效的针对HBV的疫苗已于1981年问世,大多数为仅表达HBsAg 的重组DNA疫苗。除了单价疫苗,目前还有同时针对HAV的联合疫苗,以及针对白喉、破伤风、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复合疫苗。直至2011年末,已有180个国家将HBV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新生儿急性感染HBV时,高达90%会慢性化,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至关重要。对HBV DNA定量高(>107拷贝/ml)的母亲,即便予以被动免疫刺激剂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仍存在一定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在第三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总结—HBV疫苗的适应证:

1、所有的新生儿*

2、所有在出生时未接种的儿童及青少年

3、高危成人

⑴男同性恋

⑵有多个性伴侣者

⑶静脉成瘾者

⑷血液透析患者

⑸社会收容结构人员

⑹健康工作者和公共安全工作者

⑺携带HBV病毒人员的配偶、性伴侣和家庭成员

*病毒携带母亲的新生儿同时需给与免疫球蛋白

上述列出了推荐接种HBV疫苗的人群。对于免疫健全的人,约有95%可获得对疫苗的应答,即抗-HBs效价>10 mIU/ml,预计获得保护的时间为15年以

上。随着时间的延长,抗-HBs效价逐渐下降。然而对于接种人群,少见或罕见有症状的急慢性感染,提示存在免疫记忆。

WHO在2009年发布由预防病毒性肝炎委员会签署的意见书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在计划免疫外需要加强注射。来自台湾的数据显示,有相当部分的人在疫苗接种后15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失去对HBsAg的免疫记忆。

HBV疫苗相当安全,与之相关的多发性硬化及孤独症并未得到完全证实,且目前的疫苗已不含硫柳汞。虽然是否需要加强注射存在争议,但考虑到疫苗的安全性很高,对高危人群实施加强接种应当是合理的。

引入HBV疫苗除了带来HBV感染的发病率降低外,肝癌的发生率也有下降。在台湾,儿童HBsAg携带率从1984年的10%下降至2009年的0.5%,而儿童及青少年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70%。

美国1990至2006年间急性HBV感染发生率下降了81%,总体HBsAg携带率也从0.38%下降至0.27%,但这种下降主要集中于儿童和青少年,而成人的携带率相对稳定,这可能与来自疾病流行国家慢性感染人口的移民有关。

47个欧洲国家已采取普遍接种HBV疫苗的项目,其报道的感染率相近。6个低发病率的欧洲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英国)采取有针对的接种策略,仅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对这些国家来说,来自移民群体的水平传播和性传播是其主要问题。

诊断

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和IgG,其中HBsAg是感染的标志(图2,表1)。

图2.在HBV急性感染自然史(A)和由急性发展为慢性感染自然史(B)中HBV

标志物的变化。(一部分患者可能在HBV DNA持续阳性的情况下发生HBeAg 向抗-HBe的血清学转换)。

表1. HBV感染时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在急性感染阶段出现HBsAg后的1-2周,伴随着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及临床症状的出现,抗HBc(同时有IgM和IgG)开始出现,其中IgG将持续整个慢性感染阶段。抗-HBc IgM可以在一些慢乙肝急性加重时观察到,但比急性感染时的抗体效价低。

出现抗-HBs代表着对HBV免疫力的建立。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仅有抗-HBs阳性,而从HBV既往感染恢复则还伴有抗-HBc IgG阳性。

一些HBsAg阴性的人群抗-HBc IgG阳性,但没有抗-HBs,这种血清学形式称为单独核心抗体阳性。单独核心抗体阳性的人群多曾经暴露于HBV,很多人肝脏可以检测到HBV DNA,其中一部分还可以检测到血清HBV DNA。这种

现象被称为HBV隐匿感染。HBsAg阴性、抗-HBc阳性人群可能会在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出现感染再活动,HBsAg再次呈阳性。

HBeAg、抗-HBe过去被认为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目前已基本被HBV DNA检测所取代。HBV DNA是对病毒载量的直接检测,能够体现病毒的复制能力。目前临床上多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HBV DNA检测,其检测下限为10-20IU/ml,线性范围可达109 IU/ml。在慢乙肝的病程中,血清HBV DNA载量可能低至检测不到,也可能高于109 IU/ml。

在过去几年,定量检测HBsAg的商业化试剂相继在欧洲及很多亚洲国家获批。HBsAg水平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转录活性具有相关性,尤其对于HBeAg阳性患者。监测HBsAg可以预测对干扰素的应答,以及HBeAg 阴性且转氨酶正常患者的疾病进展。

免疫致病机制

HBV是非细胞毒性病毒,无论是肝脏损伤还是病毒的控制都有免疫参与其中,感染的临床结局有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复杂的交互作用。

HBV诱导的固有免疫应答较弱。急性感染的缓解主要由适应性免疫介导。获得血清学痊愈的急性HBV感染者均有对HBV基因不同区域多个表位很强的T 细胞应答。相反,慢性HBV感染患者仅对少数表位有较弱的T细胞应答。

有研究报道发生自发HBeAg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其免疫功能有所恢复,提示抗病毒治疗序贯免疫治疗或许能够增加病毒清除的机会。

对HBV的免疫应答可能带来负面效应。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介导爆发性肝炎或伴随着转氨酶突然升高的慢乙肝急性加重。

部分患者随着转氨酶升高,HBV DNA水平下降并随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意味着对感染肝细胞实现成功免疫清除),而部分在转氨酶升高的同时仅有暂时HBV DNA的下降,则意味着免疫清除无效。转氨酶突然再次升高增加发生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风险。

除了细胞免疫介导的肝内反应,体液免疫应答的不平衡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也导致了一系列肝外表现,主要有血管球性肾炎及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在内的血管炎。

病毒学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一个部分双链DNA病毒,全长约3200个碱基对。HBV的转录模板为cccDNA,主要以微小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内,保持cccDNA池的稳定对病毒的持续感染非常重要。HBV的复制涉及将前基因组RNA逆转录为HBV DNA,而逆转录酶易错配且突变率高。HBV进入肝细胞的受体是钠-牛黄胆酸多肽。

HBV最常见的突变包括产生一个终止密码子的前C区域1896位点的单突变,以及减少了前C区RNA转录的BCP区1762/1764双突变。这些突变或终止或下调HBeAg的产生,但不影响病毒的复制能力,导致了HBeAg阴性的慢性HBV 感染。前C及BCP启动子突变可单独出现,也可一起出现。

这些HBeAg阴性突变的地理分布与它们相关的基因型有关。HBV病毒至少可以被分为A-J 10个基因型。A基因型在北美、北欧及非洲常见,B和C基因型主要分布在亚洲,而D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国家、中东及印度(图1)。HBV基因型可以影响疾病的预后及其对干扰素的应答。

自然史

急性HBV感染是否出现症状及其临床结局取决于感染时的年龄。婴幼儿感染时大多没有症状,而接近70%的成年人有亚临床或无黄疸型肝炎症状,30%表现为黄疸型肝炎。不足1%的成人急性HBV感染可能进展为爆发性肝炎,不进行肝移植的死亡率接近80%。

在HBV暴露后2-10周,血清即可检出HBsAg,而在4-6个月时才有临床症状的表现及转氨酶的升高。对于恢复的患者,抗-HBs往往在HBsAg血清学清除前后数周出现(图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被定义为慢乙肝感染。

图3.慢乙肝自然史示意图

在婴儿期及儿童早期获得的HBV感染主要表现有HBeAg阳性、病毒载量极高(>107 IU/ml)、转氨酶正常、肝组织学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轻微(图3、表3),同时HBsAg的水平也很高(>105 IU/ml)。

这一阶段可持续20-40年,疾病极少进展,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极低。此时病毒水平很高却没有相应肝脏疾病表现是免疫耐受的结果:可能是由于胎儿时期暴露于宫内HBeAg导致针对HBV的T细胞克隆清除。

表2 .慢乙肝感染的不同阶段

若免疫清除失败,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则发生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风险增加。C基因型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较其他基因型晚,或许可以解释C基因型感染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更高。

失去免疫耐受触发疾病进入第二阶段或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乙肝感染,图3,表2),表现为HBV DNA的下降和转氨酶的升高。HBsAg水平也有下降(103-104 IU/ml)。大约10-20%的患者将在1年内清除HBeAg并产生抗

-HBe,也就是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

成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被抑制及转氨酶水平正常标志着

疾病进入非活动期,此时HBV DNA水平趋向很低水平(通常<2000IU/ml)甚至检测不到,而HBsAg水平也逐渐下降至102-103 IU/ml。

相比于较晚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在30岁之前转换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更低,长期生存情况更好。

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率约为0.5%-1%/年。在非活动期HBsAg低于1000 IU/ml的患者更易发生自发性HBsAg的清除。相比于50岁之后清除HBsAg、

已经发生肝硬化或者有HCV共感染的患者,在50岁之前且未发展到肝硬化时清除HBsAg的患者预后最好。

大约20%-30%患者将经历HBV再活动,表现为在HBeAg血清学转换后HBV DNA再次升高和(或)ALT升高。这些患者处于HBeAg阴性慢乙肝阶段,大多数可检出前C区或(和)BCP区突变。HBeAg阴性肝炎活动患者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发生率增加,而维持在非活动期的患者预后更好。

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的人群中约40%的男性和15%的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在台湾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中,3342名未经治疗的非肝硬化HBsAg阳性人群,其肝硬化的发生率为838.1/10万(人年),肝细胞癌为306.3/10万(人年)。在发生肝硬化的人群中,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可高达8000例/10万(人年)。

相比于亚洲人,白种人慢乙肝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更低。一项总结了全球研究的综述估计HBsAg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为2%-3%,而无肝硬化的患者则小于1%。

大部分HBV相关肝细胞癌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但也有20%的例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panel 2),咖啡似乎是一个保护性因素。

总结—肝细胞癌相关的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

⑴年龄大于50岁

⑵男性

⑶肝硬化

⑷肝细胞癌家族史

⑸非洲或者亚洲人种

⑹肥胖

⑺糖尿病

2、病毒因素

⑴HBV高复制水平

⑵基因型(C>B)

⑶BCP区变异

3、环境因素

⑴HCV或HDV共同感染

⑵酒精

⑶黄曲霉素

亚洲的大规模纵向研究提示HBeAg及高病毒载量是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这些研究还提示C基因型(相比于B基因型)、BCP区突变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关性。

然而,这些研究仅纳入了30-65岁患者并排除了成年期感染HBV的患者,因此不能推断年轻亚洲患者的情况。HBeAg阴性且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尤其是对于HBsAg水平也低的患者。

治疗

1、概述

对于超过95%免疫健全的成年人,急性HBV感染是一个自限性的过程。因此以支持治疗为主,仅病程延长或急性重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慢乙肝的管理应包括对HBV复制状态的评估,筛查HIV、HCV、HDV合并感染及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主要通过临床评价、血常规、肝酶分析及肝组织学评价。

目前非侵入性方法(血液检查和肝纤维化检查)逐渐发展,可完全或越来越多的取代肝组织活检。尽管结果充满希望,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前仍需要进一步评估。

非侵入性检查在排除转氨酶正常患者显著肝纤维化时非常实用,因为从风险利益权衡,对这些患者而言,活检并不是最佳选择。换言之,肝活检对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者波动的患者非常重要,这决定着他们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应当为患者提供阻断传播的方法及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例如限制饮酒以减少肝脏损伤的风险。应当对患者进行疾病预后、治疗选择和长期监测重要性的教育。

应当对年龄大于40岁、有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家族史的患者行超声及甲胎蛋白的检查。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继续监测肝细胞癌的相关指标,因为即使获得病毒学应答,这些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依然存在。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标是HBV复制和肝脏炎症的持续抑制,进而阻止疾病向肝硬化、肝细胞癌进展。

对治疗的应答应该通过生化学(转氨酶正常化)、病毒学(将HBV DNA抑制在敏感PCR方法检测不到)、血清学(HBeAg或HBsAg清除并发生抗-HBeAg、抗-HBsAg血清学转换)和组织学(肝活检炎症减轻,纤维化无进一步恶化)来判断。

七种抗病毒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慢乙肝治疗:2种干扰素α(普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以及5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酯)。

2、干扰素

干扰素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调节作用,以皮下注射方式给药。干扰素的副作用很多,包括流感样症状、乏力、骨髓抑制、抑郁、加重或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禁用于肝衰竭患者,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需慎重。

无论是否与拉米夫定联用,对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1年疗程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可获得29%-32%的HBeAg血清学转换,在完成治疗后的24周内,3%-7%的患者可清除HBsAg。随访期间,80%的患者可维持HBeAg血清学转换,A基因型患者中58%可获得HBsAg清除,而其他基因型感染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有11%可清除HBsAg。

对于HBeAg阴性的患者,无论是否与拉米夫定联用,经1年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25%的患者可获得持续应答,即转氨酶水平正常,HBV DNA抑制在10 000 IU/ml以下,在完成治疗后的3年内,9%的患者可清除HBsAg。

联合拉米夫定并不能提高干扰素治疗的应答。

HBeAg阳性患者应答的预测因素包括治疗前高的转氨酶水平、低的HBV DNA水平以及A基因型感染。201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是干扰素治疗一个很强的预测因素,但不同基因型停药的原则有所不同。

对HBeAg阴性的患者,没有很好的治疗前可预测治疗应答的指标,但是在治疗的前12-24周HBsAg水平的下降是持续应答的预测因素。部分研究还报道干扰素λ3/IL28B基因多态性可预测应答,但非所有研究都有一致的结论。

3、核苷(酸)类似物

核苷(酸)类似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基因组RNA逆转录为HBV DNA,对cccDNA无直接作用,因此停药后容易出现病毒再次复制。

对于HBeAg阳性的患者,治疗1年21%-76%患者HBV DNA可低至检测不到,41%-77%的患者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2%-22%,而仅有0-3%患者可清除HBsAg。延长疗程至4-5年HBeAg血清学转换可提升至31%-48%,而HBsAg清除率增加并不明显(0-10%)。

对HBeAg阴性的患者,经过1年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51%-93%的患者HBV DNA可低至检测不到,62%-78%的患者转氨酶正常,而HBsAg的清除率小于1%。延长治疗至4-5年67%-99%的患者可维持病毒抑制,HBsAg的清除率仍然很低(0-5%)。

早期核苷(酸)类似物主要的缺陷在于耐药发生率高,然而新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耐药率已经很低(经过5年的治疗分别为1.2%和0)。

耐药主要是由于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表现为HBV DNA水平的升高,可导致转氨酶的迅速升高并发生肝衰竭。患者体内病毒一旦对一种药物耐药,其对具有交叉耐药位点的其他药物耐药的风险也增加。因此,初治药物的选择对预防多耐药非常关键。

核苷(酸)类似物口服给药,每日一次,肾功能不全时需要调整剂量。总体而言,这类药物非常安全,但替比夫定有引起肌病及神经病的报道,而阿德福韦酯及替诺福韦酯有肾毒性及肾小管损伤。这些不良反应并不常见,可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生率增加。

治疗前转氨酶水平高是HBeAg阳性患者应答的预测因素。对转氨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患者,其HBV DNA检测不到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低。而对HBeAg阴性的患者,包括HB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均不能预测其对治疗的应答。

除了减轻肝脏的炎症,长期抗病毒治疗还可以逆转肝纤维化。

在1项有治疗前后肝活检对照的5年替诺福韦酯治疗的研究中,348例患者中的176例(51%)Ishak纤维化评分下降1分以上(范围:0-6),96例基线诊断肝硬化的患者,71例(74%)治疗期末不足肝硬化诊断标准。

其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也有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报道。在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拉米夫定的研究提示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长期预后:651例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且HBV DNA水平高的患者经过32周,治疗组7.8%患者疾病进展,3.9%发生肝细胞癌,而对照组的比例分别为17.7%和7.4%。

其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也提示可以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然而,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患者,即使病毒复制被完全抑制或发生HBsAg血清学清除,其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始终存在。

4、治疗时机

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为了维持病毒复制,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在美国、欧洲、亚太肝病协会的指南中推荐对于威胁生命的肝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例如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慢乙肝急性加重。所有指南均推荐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启动治疗而不需要考虑转氨酶水平,但作为开始治疗的HBV DNA截断值存在差异。

对于无肝硬化的患者,所有的指南建议在HBV DNA载量高于20 000 IU/ml,转氨酶持续升高或有组织学证据证实中至重度炎症或纤维化时启动抗病毒治疗。指南推荐的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毒量为2000至20 000 IU/ml不等,转氨酶水平也存在1倍还是2倍正常上限的差异。

所有的指南建议做出治疗的决定需要考虑患者年龄(较低的年龄界限为40岁)、HBeAg状态、肝细胞癌的家族史、工作需要(如处于易暴露环境的健康工作者)、计划生育、和患者偏好。

一些研究认为转氨酶正常患者也可能有肝纤维化,尤其是对于转氨酶处于正常高值,且HBV DNA水平高(>10000 IU/ml),或者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指南推荐这些患者行肝活检,如果有中至重度肝脏炎症或纤维化,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HBV 再活动可导致肝脏炎症甚至肝衰竭,为了预防HBV再活动,指南同时推荐对HBsAg阳性患者即将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对于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的患者,如果计划接受强免疫抑制剂(抗-CD20)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时,也应当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以预防HBsAg再次出现。

对于高病毒载量母亲生育的子女即使进行被动、主动免疫预防,其感染的风险始终存在,因此指南推荐妊娠期给予低耐药率、安全性好的核苷(酸)类药物,如替诺福韦酯,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然而,对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 的界值尚无一致的标准。

选择一线治疗方案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耐药、花费以及患者意愿。干扰素治疗的主要优点在于疗程有限,HBeAg和HBsAg清除率高,尤其是对于A基因型的HBeAg阳性患者。然而,干扰素需要注射给药,且副作用多,而核苷(酸)类似物通过口服给药,耐受良好,但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服药。

指南推荐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或者替诺福韦酯作为一线治疗。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阴性的患者,所有指南均推荐聚乙二醇干扰素疗程为48-52周。对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指南建议HBeAg阳性的患者在HBeAg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6-12周后可以考虑停药。

根据美国肝病协会和欧洲肝病协会的指南,HBeAg阴性的患者在清除HBsAg后才可以停药。而从花费的角度考虑,亚太肝病协会建议HBeAg阴性患者在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2年后可以考虑停药。

然而,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符合这个标准停药的患者有45%出现了临床复发,另有13%在停药后1年内即出现病毒反弹。

对治疗前已有肝硬化的患者,所有的指南建议核苷(酸)类药物终生服用。不考虑疾病状态及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在停止治疗后均应当密切监测,一旦出现病毒反弹伴随转氨酶升高,可以立即再次启动治疗。

尽管在疫苗和治疗上均取得很大进步,由于部分国家疫苗的覆盖率仍偏低,以及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诊断,全球HBV疾病负担仍然沉重。教育公众和健康工作者提高意识,采取创新策略克服诊断、护理和治疗的障碍应答与开发新的治疗协同起来,才能实现持久控制HBV的目标。

WHO重申要关注病毒性肝炎,为受HBV影响更重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全球基金支持下抗艾滋、结核和疟疾项目的成功案例可以扩展借鉴。发展新的治

疗方法以提高HBsAg的清除率、获得病毒学治愈将极大的增加对治疗的接受程度。

乙型肝炎的传染及预防

乙型肝炎的传染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0-04-30T20:21:43.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阿米南·吾守 [导读]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后果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阿米南·吾守 (新疆新和县医院检验科新疆新和 8421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07-01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后果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乙型肝炎在人群中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就是乙型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无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就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而传染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的活妖程度和病人血清中的病毒含量。实验室通常我们从乙肝检测化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乙型肝炎传染性的强弱,一般来说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是判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检查时发现HbsAg阳性,需同时检查其他标志物方能准确病情。 HbeAg阳性者表示体内病毒处在复制活妖状态,病人血液传染性强,e抗原是乙肝的最主要传染性指标,阳性孕妇分娩时,婴儿感染机会为90%左右。由于与HBV复制密切相关,继续HBeAg(+)者已5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相反,当HbeAg激发产生e抗体(抗-HBe)此抗体对HBV感染有保护作用,那么,抗Hbe(+)则表示病毒复制下降,病人传染性弱。抗-HBc是乙型肝炎的标志性抗体,阳性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持续终身。 乙型肝炎患者或HBV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在急性期或潜伏期(70天)内,病人均具有传染性。HBV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母婴传播。所以,基层医院要开展孕产妇做乙型肝炎的检测工作,早发现,早诊断,早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 乙型肝炎虽然传染,但已可以预防的,目前,预防乙型肝炎传染的最好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按从注射第一天算起,1月,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使98℅以上人员产生抗-HBs抗体。对于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1月,6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其预防效果更佳。如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也按出生后上述程序接种疫苗。另外,HBsAg阳性患者的家庭成员也要按上述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疫苗3个月后检查乙型肝炎标志物的检测,要看,是否产生抗体,定期检查抗体浓度的高低。 平常工作当中我们都看到乙型肝炎的检测作为高考体检,上岗或各种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 只要我们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工作,做好手术器械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对献血员认真筛选,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那么,乙型肝炎就可以预防。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度,感控办在院领导及医院感染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卫生行业标准,不断地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夯实感染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目标任务,夯实科室感染质量管理小组,确立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质控员承担,履行岗位职责,完善了三级管理体系,将任务细化,落实到人。 二、加强院感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院感防控水平为提高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感控办采取集中培训及科室自学相合的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全年共进行集中培训4次,对科室培训效果进行了追踪,并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考核,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和感染知识。为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坚持每周进行1-2次专业知识学习,于今年3月份派出1人参加省级医院感染管理培训,8月份1人参加国家级培训。 三、加强院感控制质量管理,逐步持续改进工作 进一步加强院感环节质量控制,结合医院实际修订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继续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监督检查,并给予技术支持与指导;

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进行了感染监控、环节追踪、流程持续改进工作,使各个环节日趋规范化、流程化;对感染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按时完成院感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并对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追踪,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监管,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 1、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月以重点部门为主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全年共监测标本630份,及时反馈科室,并协助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整改后复检均合格。于5月份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等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共监测灯管46支,合格32支,合格率70%,对不合格灯管更换后,消毒效果均达标。循环风消毒机2台,每季度有物业办负责过滤网的清洗,二季度过滤网的清洗正在进行中。 2、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截止到目前,我院住院患者中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12株,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我们高度重视每一例多重耐药菌,督促科室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并及时落实追踪检查。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3、加强职业暴露监测:截止到目前,职业暴露共计上报1人,发生职业暴露后均按处置流程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在48小时内进行了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五、加强手卫生规范 手部清洁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手上携带的致病菌不仅潜在威胁着医务人员及家人的健康,而且通过各种操作极易传染给病人,手卫生规范是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最有效的措施,为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于5月5日第九个世界手卫生日在全院启动手卫生宣传月,悬挂活动条幅,完善部分洗手设施,配备了洗手液、干手纸、更换新洗手图

2014柳叶刀杂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中文版)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2014-07-08 23:02来源:丁香园作者:rain_轩 字体大小: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HBV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为部分双链DNA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抗-HBc IgG)。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慢乙肝患者的T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早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的人群中大约40%男性和15%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目前已有2种干扰素α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2种干扰素和5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疫苗已于1981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然而部分

婚龄期乙肝病毒感染的处置对策

婚龄期乙肝病毒感染的处置对策——女性篇 乙肝病毒感染与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是一种主要侵害肝脏细胞的病毒,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过感染,目前世界仍有近4亿的人口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居世界之首,约为1.2亿。人类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呈现不同的临床转归,病毒被完全清除者则痊愈;病毒未能清除者则成为慢性感染。当病毒引起肝脏损害时就引起乙型肝炎,临床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携带者。其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常见,无明显肝脏损伤,既往称为“健康携带者”。患者是否需要治疗需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主要取决于感染后病毒所处的状况。为方便介绍,下文中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现症的病毒携带者和肝炎、肝硬化患者。 婚龄期女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困惑及其解答 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因此,我国约有6千万女性患者,其中至少有1/3以上的感染者将涉及到婚育问题。尽管医学界对乙型肝炎的知识进行了各种普及宣传,但人们获得的认识仍然非常肤浅,尤其是处于婚龄期的女性患者面对各种良莠不分的指导和建议更是茫然无措、无所适从。最常见的困惑通常有以下几种,我们将从专业的角度对此给予简要的回答。 困惑一:能否恋爱?当然可以!这首先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病毒传播的担心。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传播,只要恋爱对象接种过乙肝疫苗,其体内就具备了保护性抗体,病毒就不能感染到对方。即使对方无防护能力而受到病毒感染,成人绝大多数也会自然康复,只有不足1 /10的人变成慢性感染者。 困惑二:能否结婚?当然可以!这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自身病情和病毒传播的担心。携带乙肝病毒并不影响结婚,但结婚时要注意肝功能是否正常,否则,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而影响健康。因此,急性乙肝患者最好等痊愈后结婚;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患者等治疗后肝功能稳定恢复正常再结婚。 困惑三:能否怀孕?要视患者病情而定!这主要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担心怀孕对自身病情和胎儿发育的影响。急性乙肝患者应等病情痊愈后怀孕。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很难做到等病毒控制后再怀孕,因此,现实的做法是:慢性携带者可正常怀孕;慢性乙肝患者在肝功能获得正常后怀孕;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想怀孕,需要专科医生作慎重评估,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不要考虑怀孕。乙肝病毒对胎儿影响较小,尚未见致畸、致死胎作用,也不引起先天性疾病。 困惑四:能否顺利分娩?当然可以!这主要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分娩安全的担心。其实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分娩是否顺利,完全取决于孕妇的产科情况,正常胎位者可以选择顺产,也可选择剖宫产;异常胎位者主要采取剖宫产。剖宫产较为利索,会使胎儿有较少的机会接触母血等传染性物质,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剖宫产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面优于顺产。 困惑五:能否产下不受病毒感染的下一代?绝大多数可以!这主要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母婴传播的担心。通常,乙肝病毒是不能直接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发生宫内传播的机会很小。母婴传

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是我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一年,而医院感染工作是此项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年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科室相互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根据管理年标准要求,重新调整了医院感染委员会组织机构,科室成立了感染监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监控小组,明确了职责,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和感染病例的上报工作,督促检查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制定了感染委员会和各部门管理小组职责,各种制度、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一整套医院感染管理的长效机制,已装订成册下发科室,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护理质量考核中,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要求科室制定整改措施,将整改措施作为下月重点检查内容,同时与科室的奖罚制度挂钩,促进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1、严格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

为手术室、产房配备了交换车,根据医院年青医护人员多,有些人无菌观念淡薄,加强了对消毒隔离制度的`检查落实,严格操作规程及六步洗手法,做到操作前后洗手或用消毒剂喷手,注重操作中是否符合无菌操作程序,从而加强了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规范化管理。 2、严格无菌物品的监测与管理,强调无菌物品有专柜定位放置,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及正确的贴签方法,使用时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不准有过期物品出现。取消了戊二醛浸泡,凡能高压灭菌的物品一律采用高压灭菌,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溶液开启后写明日期时间,使用后血压计、听诊器采用擦拭消毒,体温计、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的引流瓶、呼吸机管道,用后及时浸泡消毒后干燥保存,一切医疗器械用后先浸泡消毒清洗后再送供应室高压灭菌,保证了无菌物品的消毒质量,一次性物品绝对不能重复使用,止血带、扫床巾、擦桌布,做到一人一带一巾一布一消毒使用。 3、按照管理年要求,给胃镜室购置了清洗槽和储镜柜,为预防由内镜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了保障,口腔科布局不合理,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改建了房间布局,操作台之间设了隔段,增设洗手池和超声清洗机,理疗室完善了消毒隔离制度,建立了空气培养登记本,银针进行双灭菌,床与床只设立了屏风。人流室增加了房间,分设清洗室、手术室、病人休息室,建立医护人员通道、病人通道,严格执行门关,制定了刷手流程,配备专用洗手消毒液,做到一人一刷一用一灭菌,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开展了环境卫生学检测与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吴鹏尤红 编译自Brian J. McMah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HEPATOLOGY, S45-S55. Vol. 49, No. 5, Suppl., 2009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1)免疫耐受期,这一期HBV DNA高表达,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正常,肝脏损伤程度最小;(2)免疫活动期,HBV DNA高表达,ALT水平升高,肝脏炎症活跃;(3)非活动期,HBV DNA<2000IU/ml,ALT水平正常,肝组织活检炎症和纤维化轻微。感染者可以很快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个阶段但也可逆转。HBV感染最主要的不良后果是肝细胞癌(HCC)和肝纤维化。本文根据相关试验的证据强度对已发表的自然史研究进行评价和分级,通过最高证据等级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得出的HCC和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CC的家族史、HBV DNA水平超过2000IU/ml、年龄大于40岁、HBV基因型为C型和F型,以及核心区启动子变异。次最高证据等级的研究提示危险因素还包括暴露于黄曲霉素、大量饮酒和吸烟。目前还需要改进研究方法以发现向HCC或肝硬化发展的高危病人,并在适当的人群中进行更早期的抗病毒治疗的干预。未来的研究应包括对已经建立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随访,还应包括建立新的队列,即来自多中心而且根据不同HBV基因型/亚型和临床分期分层的队列,以判定HBV各期、HCC及肝硬化的发生率。同时,在这些队列中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评价活动期或非活动期、HCC和肝硬化病人中免疫学的和宿主遗传学因素。 引言 全世界有3.5至4亿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其两个主要不良后果是肝细胞癌(HCC)和肝硬化,均能导致肝病相关性死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很复杂,被感染者要经过几个阶段。患者可以从高病毒载量和无肝脏疾病状态到活动期肝病,接着到非活动期,几年后又可以回复到活动期。疾病发展到进展期纤维化既可以很快,也可能很慢或偶发。在非活动期,肝脏炎症、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也可以随时间而逆转,只有当疾病重新活动时才会复发。所以慢性乙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预测一个慢性感染者随时间进展会发生什么。因此理解慢性乙肝的自然史很重要,它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是否和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评论已发表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的文献,提炼出管理病人的最可用的证

HB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进展研究

HB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进展研究 学号:430560511089 姓名:桂冠班级:2011级研3班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容易形成慢性化.目前认为免疫耐受性是建立HBV持续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但在 HBV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HBV 感染慢性化的主要机制是宿主对 HBV 各种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即免疫耐受 HBV 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HB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慢性持续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性、进展性传染病,全球HBV感染者约3.5-4亿人,我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约有1.3亿感染HBV,约20%慢性HBV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然而,HBV感染后易转变为慢性持续感染状态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阅读,此文拟将就近年来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体内免疫耐受产生的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与免疫耐受 HBV作为一种非细胞毒性病毒,在感染机体后要持续生存下来,就必然不能被机体的保护机制所清除。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或称为负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的状态。人感染 HBV后,病毒持续 6 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 90%和25% 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其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 分为 3 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在青少年和成人感染 HBV后,仅 5% 10%发展成慢性感染,一般无免疫耐受期,早期即为免疫清除期,以后可为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 1.1宿主因素 免疫耐受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有关,成熟程度是决定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新生儿免疫耐受,因新生儿免疫系统暂未发育完全,感染HBV后难以将其清除。成人的免疫耐受,成人机体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HBV进入机体后,首先面对的是宿主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此系统在宿主防御机制中有着重要而基础的作用。固有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HBV的存在若抑制了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导致HBV由急性感染进展为慢性感染。 免疫耐受也可能与免疫细胞受到 HBV 感染有关。对HBV疫苗无应答的慢性HBV 感染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多数出生时在PBMC 中就可检测到 HBV 基因组,其中只有部分新生儿血清中检测到 HBV-DNA,对疫苗应答者中 PBMC中无一例检测到HBV-DNA。进一步研究发现,对 HBS无应答是特异性的,故研究者认为不应答的原因很可能是由HBV 感染PBMC 所致。 HBV 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的反应密切相关。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感染早期乙型肝炎患者体内 CTL 应答的强度和质量决定。感染的发展方向在慢性感染时,HBV 特异性CTL 应答的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降低。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 l(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 - 1) 是近年来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医院感染工作总结(个人总结)

随着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使保健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医院本年度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汇总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院长直接担任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指导院感办开展日常工作, (一)注重依法管理,按照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断学习法律、规范,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院领导强调依法行医,规范管理。由于院领导的重视和院感办主任认真负责的管理,我院职工的法律思想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思想不断强化。 (二)为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质量。院领导重视重点科室的建设,对门诊、住院部、护理室、治疗室、化验室、等重点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配置基础设施。 (三)把控制高危科室的医院感染作为工作重点。经常到临床第一线了解情况并检查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设法解决,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 二、充实保健院感染组织组织 根据卫生部规范要求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了专职的院感工作人员,保证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医院成立的院、部、科室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起到了有效的职能监控作用, 按照职责制订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每月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对质量检查结果组织讨论和考核,同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规范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同时 各科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小组每月向院感办报告住院病人的院内感染、消毒隔离监测情况,根据科室院内感染存在问题组织医务人员讨论。各级院内感染监控人员履行了院内感染管理的相应职能,从而使院 内感染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规范、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管理检查制度、院内 感染管理教育培训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等。 三、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思想

乙肝防治常识

乙肝防治常识 对艾滋病人人民谈虎变色,但人们对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性认识却不足,由此导致对乙肝的传染不够警惕。有人说“乙肝不会死人呀”。其实不然,每年中国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人数要高出死于艾滋病的成千上万。乙肝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全国死于原发性肝癌的超过十万,死于肝硬化的就远远不止十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但中国是乙肝高发区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带艾滋病的人数相对很少。而且乙肝病毒的感染力比艾滋病毒要强一百倍,使乙肝的预防更紧迫性。幸运的是,不像艾滋病,乙肝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得到预防。下面是关于乙肝的一些常识。 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引起肝在发炎的疾病,这种炎症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在中国,人口中近百分之六十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90%到95%的成年人能在感染后六个月内康复,从而不会再被感染。当然验血还能显示出他们曾感染乙肝病毒。大约5%至10%的成年人和25%至90%五岁以下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六个月后,体内还不活病毒,他们为慢性患者,通常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能将病毒传给他人。日前美国大约有一百多万慢性乙肝病人。而中国则有一亿二千多万,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乙肝有那些症状? 多数乙肝病毒的急性患者通常没任何症状,或只有一些轻微的像感冒一样的反应,无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或关节以及低热,大约25%至30%人会注意到小便发黑,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甚至轻微便血。少数会有严重的症状,有可能会在染病后短期内死于极度肝衰竭。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病毒通过接触病毒的体液传染的,如唾液、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月经)。因此,任何接触过带菌者血液或体液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危险。乙肝最通常的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其它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带病毒血液沾染过的锋利物体。如纹身、扎耳环洞、针灸和病人合用剃须刀或牙刷,被病人咬过的口香糖以及输入被染过病毒的血液。大约30%至40%的病人不知道如何被感染的。这个病毒能在体外干燥的表面至少七天,而且比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力强一百倍,艾滋病毒通常不通过唾液传染,但乙肝可以。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定期口腔保健,因此有牙病,包括牙龈发炎出血,增加了口腔(包括接吻)传染乙肝的机会。 高危人群包括: 毒品注射; 学生病人和血液透析病人; 接触输血者; 和病人生活一起的人; 携带病毒孕妇生下的孩子; 与病毒携带者有性接触的人; 犯人; 有许多性伴的人; 进入乙肝高发区的人; 从事需要接触血液工作的人(医生、护士);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中国是乙肝高发区,加上该病毒强劲的感染力,以及最近性观念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加都是极大地提高了感染乙肝的机会,你周围至少十分之一

HBV持续性感染机制

HBV持续性感染机制? 答: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是乙肝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关键因素 (1)机体因素: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2)病毒因素:主要是变异和抑制 1.HBV持续性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HBV进入人体后,首先激活固有免疫系统,启动细胞凋亡、分泌IFN-α/β等细胞因子途径,杀灭被感染细胞,抑制病毒生长与扩散,同时促进抗原递呈细胞( APC)、HBV特异性CD4+辅助细胞( Th) 、HBV特异性CD8+杀伤性T细胞和B细胞等增殖,建立适应性免疫。CD4+激活分化为Th1或Th2表型,前者主要调节细胞免疫应答,后者则介导体液免疫,在清除病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可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CTL)快速增殖及抗病毒分子干扰素γ(IFN—γ)、α和穿孔素的产生,从而以细胞裂解和非细胞裂解的方式清除感染HBV 的细胞。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胞细胞因子的数目和功能失调都可导致宿主对HBV的 清除能力下降,形成HBV持续性感染。 1.1固有免疫异常 INF-α/β受体(INFAR1) 启动子突变可导致激活物PRAR-1表达下降,使INF-α和INF-γ分泌减少,HBV的清除能力降低。检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发现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受体( NKR) 的表达水平较低,与之关的细胞溶解效应TNF和INF等因子也低。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 1.2抗原提呈细胞(APC) 数目减少、功能降低 未成熟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DC) 是产生内源性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IFN-γ) 的主要细胞,其可在细胞核内表达Toll样受体-7(TLR-7) 和TLR-9当病毒感染时,pDC通过TLR-7和TLR-9刺激产生大量的Ⅰ型IFN,后者不仅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更重要的还可激活NK细胞、B细胞、T细胞和髓系DC(mDC)细胞,诱导并增强抗病毒的免疫应答。P HBV感染可下调TLR-9介导的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表达和核异位,上调pDCs浆膜上负调控因子SOCS-1和IFN-а的抑制性受体BDCA-2的表达,阻断TLR9-MyD88-IRF-7-IFN-а信号途径,从而使IFN-а产生减少。 1.3CD4+、CD8+分化异常 由于CD8+的上升及CD4+T细胞生成的减少,使特异性抗体产生不足,不能有效清除游离的乙型肝炎病毒,而导致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影响CD8+T细胞活性。CD8+细胞主要为T抑制(Ts )/T 细胞毒性细胞(CTL ) ,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一定的比例,以维持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CD8+增加是由于抑制性T细胞的增加所致,Ts细胞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其增殖可加重免疫抑制,使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反应低下。 1.4Th1、Th2水平低下,而Treg水平增高 Th1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在IFN-γ的作用下通过MHC-Ⅱ类分子作用分化而来,主要产生IL-4、IFN-γ; Th2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在IL-4的作用下通过MHC-Ⅰ类分子作用分化而来,主要产生IL-4、IL-6、IL-10和IL-13; 同时IL-4可抑制Th1细胞功能,IFN-γ则抑制Th-1细胞功能; 而Treg可抑制免疫反应。有学者通过观察HBV转基因小鼠(Tg鼠) DC抗原呈递功能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状态,发现Tg 鼠DC表面MHC-Ⅱ类分子和CD80 表达低下,DC诱导脾淋巴细胞对HBsAg刺激的增生反应减弱,TC分泌的mIFN-γ、mIL-2、mIL-6及mIL-10均显著减少。说明TC针对HBV 的免疫活化状态欠佳,包括Th1和Th2功能都受到影响。也提示HBV相关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到抑制。另外,宿主体内细胞因子,如Th1细胞因子( IL-2、IFN-γ) 和Th2细胞因子(IL-4、IL-6如IL-10) 的多态现象亦会影响T辅助细胞的活化。有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CHB ) 患者外周血Treg 频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组,肝脏内Treg频率增加。CHB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与病毒载量呈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2-26T15:08:51.90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陈秀丽唐亚芳李昱晓杜婧 [导读]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肝病研究所人体感染HBV以后产生免疫耐受,是HBV感染后形成慢性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陈秀丽唐亚芳李昱晓杜婧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肝病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21基金资助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20174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可引起严重的慢性肝脏疾病.HBV 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易感宿主范围狭窄,仅限于人、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HBV 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很难在普通实验动物中建立疾病模型.本文就HBV 感染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作一综述.【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动物模型; 细胞模型【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603-01 0引言人体感染HBV以后产生免疫耐受,是HBV感染后形成慢性化的主要机制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外病毒感染和复制模型系统,HBV 感染肝脏的早期机制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乙型肝炎及其相关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已有的HBV 感染模型有两种,即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1-2],本文做一综述. 1动物模型目前,HBV感染动物模型分为6种,分别是灵长类动物模型、树鼩模型、土拨鼠(旱獭)嗜肝病毒模型、鸭嗜肝病毒模型、HBV 转基因小鼠模型、人-鼠嵌合模型等.但灵长类动物受到保护;鸭的药代动力学和免疫学遗传背景与人类有很大的不同;土拨鼠仅产于北美,运输困难且价格昂贵;从而这些动物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1.1黑猩猩感染HBV可以出现典型的急性乙型肝炎症状,其细胞免疫反应与人类相似,可用于急性乙肝免疫学研究[3].但是黑猩猩属于濒危动物,应用受到限制.猩猩易于感染HBV,但是不能表现疾病的所有症状,不利于作为动物模型使用.1.2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模型,Zhao和Liu等研究团队采用DHBV感染鸭原代肝细胞建立模型,应用2-DE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深入探讨了HBV和肝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BV 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1.3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hepatitisvirus,WHV)与人HBV DNA 序列同源性约为70%,而且基因组结构相似,因此,土拨鼠(旱獭)嗜肝病毒感染模型得到广泛应用,Roggendorf等采用WHV 动物模型,进行了乙型肝炎的DNA疫苗和新药的开发研究.东方旱獭(Marmotamonax)模型多应用于HBV感染相关的HCC的研究[4]. 1.4HBV 转基因小鼠(transgenicmice,Tg鼠)模型HBV全基因Tg鼠或超长序列Tg鼠具有HBVDNA复制及蛋白质合成的能力,能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HBsAg及HBeAg,血清中可检出HBVDNA,可用于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Jin和Fox等应用Tg鼠模型研究了NK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发现NK细胞可以引起肝脏星状细胞的活化,从而导致细胞外基质的增加,加重肝纤维化,另有报道应用Tg鼠模型研究了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疾病演变规[5]. 1.5近年来,人-鼠嵌合模型的研究成为热点,将人肝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作为研究HBV感染的良好体内模型[6].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型,第一种是三合体小鼠(trimeramouse)模型:正常小鼠给予SCID种小鼠骨髓细胞,进行辐射保护处理并经致死剂量辐射照射后,可以移植HBV 感染的人肝组织,用于研究HBV的复制和治疗,Eren和Dagan等采用这种小鼠模型研究开发抗HBV的新型药物;第二种是移植人肝细胞的免疫缺陷鼠模型;第三种是uPA转基因小鼠模型:uPA 即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Meuleman和Lutgehetmann等建立了uPA+/+-SCID 转基因小鼠模型.2细胞模型目前,用于体外研究HBV的细胞模型分为两类:分别是人原代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来源的细胞系.人原代肝细胞保留了分化肝细胞的重要细胞学特性,允许HBV的自然穿入和完整复制.然而在体外培养几天后,原代肝细胞开始出现肝细胞特殊形态的消失,并且失去了对HBV 的感染和复制能力.人原代肝细胞培养因为存在上述困难而限制了其应用,对HBV 的研究更多的依赖于转染了HBVDNA克隆的分化良好的肝癌细胞系.第一类包括人(或者树鼩)原代肝细胞和永生化人肝细胞(如HepRG)2种.第二类是通过将HBV 基因组转染到人肝细胞系中,建立相应的HBV 瞬时或稳定复制细胞模型,这种细胞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病毒突变表型耐药和新型抗HBV药物的研发.2.1HepG2细胞系,是由肝胚瘤细胞的活体组织建株,可分泌多种血浆蛋白和表达HBsAg和HBeAg.其中最常用的是HepG2.2.15细胞系,HepG2.2.15细胞稳定转染了完整的HBV基因组,表达HBVRNA、病毒蛋白并能产生病毒样颗粒.由HepG2.2.15细胞分泌的病毒颗粒已经被证实可以感染黑猩猩.由于HBV基因组是通过转染而非自然感染的方式进入到细胞中的,这些转染了HBVDNA的肝癌细胞系不能用于对HBV感染宿主细胞的早期感染过程的研究,包括病毒吸附,穿入和脱壳等过程.2.2Sun团队将HBV前基因组RNA 的cDNA 序列,构建到对四环素敏感的巨细胞病毒早期启动子下游,转染HepG2细胞,得到在诱导型四环素启动子控制下表达HBV的HepG2.117细胞系.2.3L02细胞株是由人胎肝细胞株经由SV40病毒大T抗原永生化改建而成,保留了原代肝细胞的绝大多数生物学特性,同时具有类似肿瘤细胞的永生性.国内报道将含有1.3倍HBV 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转染人类肝细胞L02细胞,这一细胞模型与HepG2.2.15细胞类似,具有复制和分泌HBV 能力.将HBV全基因C区变异株V60,L97和G87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外源基因能够持续复制和稳定表达,不受宿主细胞染色体的影响,并可随细胞的分裂稳定传给子代细胞,为体外研究HBV核心区变异建立了细胞模型.2.4Walters等建立了稳定整合含有变异位点HBV DNA 的rtM204I和rtL180M/M204V细胞系,有利于筛选新的抗HBV变异株的药物. 2.5HBV感染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模型主要包括人原代肝细胞(primaryhumanhepatocytes,PHH)和树鼩原代肝细胞(primarytupaiahepatocytes,PTH),是在原代正常肝细胞培养时加入含HBV颗粒的血清而建立.利用腺病毒介导HBV 基因转移,感染人原代肝细胞、树鼩肝细胞,主要用于研究HBV 附着、早期感染过程、HBV 外膜蛋白抗体的抗感染作用以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等.2.6HepaRG细胞HepaRG细胞是终末分化肝细胞,来源于人肝祖细胞系,保留了许多原代肝细胞的特征,包括关键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核受体的表达.HepaRG细胞对HBV易感,而且可以支持HBV 的完整生活周期的研究,Narayan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HepaRG细胞和HBV 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蛋白共有19个.适合于HBV 自然感染,并能有效进行病毒复制的细胞模型,为研究HBV感染宿主细胞的早期机制,以及完整的病毒复制过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研究工具.3展望本文综述了HBV 感染模型的新进展,迄今为止,尚缺乏与人类感染HBV相同肝脏病理改变的细胞模型,也缺乏对HBV易感的理想的小动物模型,目前构建的多株细胞内基因整合的HBV复制模型均是V 基因D型.在中国,HBV感染率很高,但至今未见报道B、C基因型的HBV细胞模型,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HBV的相关研究.参考文献[1] 冯广义,张养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3(3):329-333.[2] 冯昀熠,梁光义,张永萍等.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2):58-61.[3] 向维,张薛磊,丁馨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转染模型研究进展[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2):80-83.[4] 王选举,黄正明,宋建国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一20xx年即将就要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20xx这个数字将进入历史的长河,回顾过去的一年繁忙而紧张工作,欣慰而自豪。欣慰的是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与认可,自豪的是在院内感染与传染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现代医院的理念是从治疗疾病机制转变为预防疾病机制,而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及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一环。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首先是提高医院各级各类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责任心,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树立主动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保证医院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质量;同时确保各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全员、全方位的管理工作,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复杂性,传染病疫情复杂多变性,要求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学习院内感染及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新知识,掌握院内感染控制新方法,共同参与,朝着零感染的方向努力。 20xx年也是我院二甲准备年,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

感染科全体人员努力拼搏及全院医护人员鼎力支持,凭借着质量第一、病人第一、预防第一的理念,全面开展院内感染、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疫情管理等各项工作,狠抓落实、抓实效、注重细节、抓住关键环节,强化院内感染各项制度、措施,深入学习和贯彻传染病各种法律法规,做到了院内感染预防系统化、规范化、措施化,加大院内感染的指导、督导工作,结合我院的实际工作、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成立了以院长为核心的质控领导小组,健全院、科等三级网络体系。在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着重重压力,全科克服困难为二甲打开绿色通道。具体工作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全科人员在邓院长的领导下,掀起了“爱岗敬业、以院为家”的热潮,我科人员积极响应院里各项号召,遵规守制、献计献策,时时刻刻与医院保持一致,经常参加院里各种学习和培训,人人有笔记,通过学习、使全科人员的政治素质有了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工作责任心和事业感,提高了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 二、传染病管理 1、严格执行传染病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章可循。 2、定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传染病报告种类、报告时限、报告程序,使我院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对传染病患者实行有效的隔离措施,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兀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含量成正比关 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F 降到19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日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日性者性

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勺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 44.62 %的 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