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人体废物的排出 学案1(苏教版七年级下)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1.2《人体废物的排出》导学案

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学习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的其他排泄途径及其主要排泄物。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知识要点】1.尿液形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注意)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滤过出来(病变则出现血尿或蛋白尿),形成肾小囊内液,即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吸收回到血液(因此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原尿有150L,尿液只有1.5L),形成尿液。
2.尿量多少取决于人体每天摄入的水量和由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
肾能自动调节尿液的成分。
每天应该喝足量的水(1500mL)。
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排泄和排遗排泄方式:皮肤(汗液)、肺(二氧化碳)、肾(尿液)排遗方式:大肠和肛门,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以粪便形式排出。
4.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腐熟,沼气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
【预习检测】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的排泄产物的是()A.尿液B.粪便C.汗液D.呼出的二氧化碳2、下表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单位:g/mL)。
从图表中可知1是()0.03A.血浆B.原尿C.尿液D.血浆和尿液3、下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B.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C.若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D.若b为消化道壁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静脉血4、下表为某医院化验室对甲、乙、丙三人尿液成分分析的结果(单位:g/mL)。
请根据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回答:(1)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小球的____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_________作用有关。
(2)尿液化验指标都正常的是哪一位? __________。
(3)甲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__________部位出现了问题。
(4)根据化验数据,可以推测甲、乙、丙三人中__________可能患有糖尿病。
七年级生物下册11.2《人体废物的排出》教案(新版)苏教版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如评估自己的健康习惯、设定健康目标等,以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显微镜、肾脏模型、尿液样本等,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此外,还应准备一些标记牌或指示物,用于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人体废物的排出”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2)排泄途径:学生需要理解排泄途径包括呼吸系统、皮肤和泌尿系统,以及各自排泄的废物类型。
(3)废物排出的意义:强调废物排出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包括调节水分平衡、排出代谢产物、防御病原体等。
(4)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例如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6.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想法和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7. 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实际案例和实验等活动,学生将能够激发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七、板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1.2《人体废物的排出》教案(1)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教学重点1、排泄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称为排泄,本章中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了解正确的排泄的概念。
也为后面新陈代谢的学习,打好基础。
2、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排尿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也是本章的主题。
肾脏是尿形成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肾脏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
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
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
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订好基础。
2、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与成分。
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
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述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第2课时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排尿的意义。
教学策略在开始本章的学习之前,先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体内代谢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
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那些物质的交换?”“哪些物质要排出体外,为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排泄的概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1.2 人体废物的排出 学案

人体废物的排出
【学习目标】
1.知道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2.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尿液形成和废物的排出
知识点二: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中,有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和代谢废物尿素,以及多余的水、无机盐,还可能有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
2.
合作探究
1.资料分析: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数据。
结合课本中的讨论活动,分析这些数据。
主要成分血浆中(克
/100毫升) 肾小囊中(克/100毫
升)
尿液中(克/100毫
升)
水90 98 96 蛋白质8.00 0.03 0.00 葡萄糖0.10 0.10 0.00 无机盐0.72 0.72 1.10
1 / 2
尿素0.03 0.03 1.80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你能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吗?
(1)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具有滤过作用。
(2)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重吸收作用。
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部分水和无机盐。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尿素和无机盐的含量增加。
2.为什么要处理人粪尿?(课前收集当地的处理方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粪尿污染水体,传染疾病,恶化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主要是指人粪尿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容易扩散和传播。
(课上图文并茂地展示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2 / 2。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案1 (新版)苏教版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教学重点1、排泄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称为排泄,本章中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了解正确的排泄的概念。
也为后面新陈代谢的学习,打好基础。
2、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排尿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也是本章的主题。
肾脏是尿形成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肾脏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
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
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
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订好基础。
2、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与成分。
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
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述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第2课时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排尿的意义。
教学策略在开始本章的学习之前,先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体内代谢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
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那些物质的交换?”“哪些物质要排出体外,为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排泄的概念。
(完整版)016-11.2人体废物的排出导学案(苏教版)

课题:016-11.2人体废物的排出2 •描述人体的其他排泄途径及其主要排泄物。
3. 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重难点】重点: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难点:1•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2.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79-82,找出以下知识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 和 。
前者指的是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包括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等排出体外的过 程;后者指的是将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人体 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 和 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滤过到 ____________ 内,形成 _______________ ( 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 原尿流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等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 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 、 和 。
尿液在 中形成,其主要成分有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 ;二氧化碳通过 _______ 排出体外时,还带走少量的 ________ ;皮肤 中的 _____ 通过导管把汗液排到皮肤表面。
苏教版生物七下11.2《人体废物的排出》配套教案设计

学生讨论:人粪尿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四、总结:
尿液的形成
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人体排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的处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
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
肾水、无机盐、尿素
排泄皮肤水、无机盐、少量的尿素
肺水、二氧化碳
排遗大肠、肛门
(3)通过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有关课件,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举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健康人的尿液成分
血尿病人的肾的哪个结构出现问题?
蛋白尿的病人的肾哪个结构出现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对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肾单位的结构进行分组提问。
引导学生总结在肾单位中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结合之前的内容分析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
2、新课讲授:
一、结合教材分析表格
成分
血浆(g/l)
原尿(g/l)
尿液(g/l)
蛋白质
70.0
微量
11.2人体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5.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深入理解排泄系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排泄过程中废物的成分,培养合作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小组合作完成有关排泄的实例分析,培养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体健康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分享观点的良好品质。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人体废物排出的环境影响。
5.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便秘或者拉肚子的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废物的排出,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废物的排出。”
3.展示排泄系统的图像,让学生对排泄系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学生完成作业,提交调查结果,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3.在下一节课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图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排泄系统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1.2人体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复习目标:
1.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重点)
2.知道肾的结构和特点(重点)
3.知道尿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重点、难点)
4.人粪尿利用的价值(重点)
5.学会人粪尿无害的处理(难点)
1.人粪尿中含有的 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为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无机盐。
2. 、 和
3.和其他有
4. 、
等。
5.沼气池和高温堆肥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的
原因是 。
任务二:1.在生态系统中,哪些生物能利用和分解人粪尿中的有机物?
2.比较尿液和血浆、原尿三者的成分的变化。
3.识图题
(1)血液从[ ] 滤过到[ ] 成为 。
(2)当原尿流经[ ] 时,原尿中有用的物质如 、
和 被重新吸收回血液。
(3)B 液体与尿液相比,含 多。
[1]中的液体与尿液相比 1 2 3 5 D C
B
,含多。
(4)若[4]末端液体中含葡萄糖,则病变部位可能是[ ] 。
(5)[1] 和 [3 ] 内流的血依次为血、血。
(6)人体每天约形成150升原尿,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与图中[ ] 有关。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高温堆肥和利用沼气池对人粪尿处理的原理。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是()
A.原尿
B.尿
C.动脉血
D.静脉血
2.人体内的肾单位大约有()
A.10多万个
B.20多万个
C.100多万个
D.200多万个
3.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中流出的液体分别是()
A.血浆、原尿、尿
B.血液、原尿、尿
C.血浆、原尿、原尿
D.血液、原尿、尿
4.患尿毒症的人要定期去医院做透析,目的是为了排出()
A.二氧化碳
B.水
C.无机盐
D.尿素
5.下列能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蛋白质
C.尿素
D.无机盐
6.关于排尿的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排出废物
B.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C.调节血液和组织液的平衡
D.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机能
7.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
A.肾小球的滤过
B.肾小管的重吸收
C.膀胱贮存尿液
D.肾盂贮存尿液
8.高温堆肥的原料不包括下列哪项()
A.化学肥料
B.人粪尿
C.畜禽粪尿
D.农作物秸秆
9.下列哪项不是人粪尿优于化学肥料的特点()
A.来源广
B.养分全
C.肥效持久
D.成本高
10.沼气池能产生沼气,起作用的主要是沼气池中的()
A.细菌
B.真菌
C.动物
D.植物
二.分析说明题:
(1)原尿中除蛋白质外,其他物质都与血浆相同,为什么?
(2)终尿与原尿相比没有葡萄糖,其原因是什么?
(3)终尿中的氨明显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4)与原尿和血浆相比,100毫升终尿中尿素含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练习答案:一.1.C 2.C 3.D 4.D 5.C 6.C 7.D 8.A 9.D 10.A 二.(1)因为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2)当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被重吸收
(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进入肾小管管腔中
(4)肾小管吸收掉大部分水,使尿液中尿素等物质的浓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