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中考语文各地文言文试题分课汇编《核舟记》

合集下载

《核舟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同步练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核舟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同步练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核舟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20·辽宁大连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白《核舟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3)神情与苏、黄不属.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二、【2020·东平县佛山中学九年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专题23 核舟记(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原卷版)

专题23 核舟记(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原卷版)

第五单元 第二十三课 核舟记 (30分 30分钟) 一、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荀巨伯探 刘义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正确的停顿。(划两处)(4分)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 (1)语时了.不悲( ) (2)弦既.不调( ) (3)值.胡贼攻郡( ) (4)一.郡并获全(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4.荀巨伯和王子猷你更欣赏哪一个人,说说你的理由。(2分) 二、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 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④于干隧⑤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③罢:通“疲”,疲乏。④殁:死。⑤干隧:地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古之君民者.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B.忠信.以导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D.恣则.极物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4.选文通过魏武侯与李克的对话,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

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核舟记

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核舟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核舟记》◎名句积累(共1小题)【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1.启窗而观,。

(魏学洢《核舟记》)【答案】1.雕栏相望焉◎课内阅读(共1份)【2017年北京市】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9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⑵其两膝相比.者()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核舟简介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雕着花纹的栏杆。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答案】12.⑴高高的⑵靠近13.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14.要点:①长不盈寸②各具情态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对比阅读(共2份)【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二、古诗文阅读(24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对比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佛塔。

③趺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袒胸赤足。

⑤奁:盒子。

⑥狻貌: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麻布短衣。

(1)解释。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③以.山桃核为之________________ ④或.衣文织绮绣________________(2)翻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来源】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①相类似②同“屈”弯曲③用④有的(2)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

(3)从大小、容量、人物形态情态等方面作答均可(两方面即可)【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识记“属(类)、或(有的)”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注意“诎”是通假字,通“曲”,弯曲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三《核舟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三《核舟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三、《核舟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大苏”泛赤壁水波不兴尝贻余核舟一“大苏”指(1)________(人名)(2)兴:________________(3)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中考阅读选择题一、文学常识《核舟记》作者是,代人。

本文选自清代编写的《》。

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今义:曾经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箬篷..覆之句中意为:(2)名词作动词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居右者椎髻..仰面4.其他重点实词(1)能以径寸之木径:(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因:(3)各具情态具:(4)尝贻余核舟一贻:(5)盖大苏泛赤壁云泛:(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7)高可二黍许许:(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兴:(9)佛印绝类弥勒绝:类:(10)矫首昂视矫:(11)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12)诎右臂支船诎:(1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5.一词多义(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可①高可.二黍许②珠可.历历数也(3)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②其人视端.容寂三、文言虚词1.以①能以.径寸之木②以.至鸟兽、木石2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其(①其.两膝相比者②其.人视端容寂4.而①启窗而.观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四、句子翻译1.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2.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译文:五、问题探究1.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3.“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中考阅读选择题核舟记魏学洢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核舟记》(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1课 《核舟记》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 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 (______) (2)诎.右臂支船(______)(3)篷桅橹舵咸具..(______) (4)略.无欹侧 (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核舟记》一文的主旨句。

4.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1)极像(2)同“屈”,弯曲(3)都具备,都具有(4)皆、全2.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专题23 核舟记(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解析版)

专题23 核舟记(测)-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上册)(解析版)

(30分 30分钟) 一、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荀巨伯探 刘义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正确的停顿。(划两处)(4分)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 (1)语时了.不悲( ) (2)弦既.不调( ) (3)值.胡贼攻郡( ) (4)一.郡并获全(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4.荀巨伯和王子猷你更欣赏哪一个人,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案】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一处1分) 2.完全,已经,恰巧、正逢,全、整个。(4分) 3.(1)王子猷对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的时候完全不悲伤。”(都,此,了关键字错,扣0.5分)(2)我远道而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让我)败坏信义而求活命,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 4.要点,选择王子猷就扣住手足情深来回答,选择荀巨伯,扣住朋友之间的义气,君子之交,按要点给分。(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都,此,了”“败义”“岂”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学生首先要搞清楚的,这需要对文言文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探讨主题。这两篇文章的主题不难挖掘出来,对比异同就有了支撑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 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④于干隧⑤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③罢:通“疲”,疲乏。④殁:死。⑤干隧:地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古之君民者.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B.忠信.以导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D.恣则.极物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4.选文通过魏武侯与李克的对话,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1.(2分)D 2.(2分)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3.(2分)吴国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4.(2分)仁爱治国,造福百姓。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的“者”分别解释为:语气词;表判断句式。B项的“信”分别解释为:诚信;通“伸”伸张。C项的“之”分别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的 “则”分别解释为:就。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分课汇编 核舟记 【江苏省常州市】(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共14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清风徐.来 ⑵舟长曾不盈寸.... ⑶卖画以赡父.. ⑷毕集毫端.. ⑸临富贵而失其本心....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⑵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译文: 9.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答案】7.(4分)⑴缓缓地 ⑵竟然不满一寸 ⑶赡养父亲 ⑷笔下,笔底,笔端 ⑸丢失他的天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徐”与“曾不盈寸”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书本上有现成的解释,这是考查识记能力。⑶“赡父”是一个动宾短语,采用现代汉语组词法分别组词。⑷“毫端”重点是解释“毫”,联系上下文,从而确定“毫”的意思是“笔”。⑸“失其本心”,这样短语的曾经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明确“失其本心”是“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句中,联系上下文翻译得通顺。

8.(5分)⑴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⑵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⑴“尝贻”是“曾经赠送”的意思,“盖”表示推测,“泛”是“泛舟”“游览”的意思。关键词翻译准确后,然后调整语序,使之通顺。⑵“非其人”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测。从而确定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买”的意思。

9.(3分)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艺高潮”,而恽寿平独特的地方要抓住细节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坦然面对生死”;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崇尚气节,淡泊名利”;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开创性”。

10.(2分)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选项的错误,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的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型。

【参考译文】恽寿平,别号南田,是明朝末年常州武进人。他年少的时候就很机敏聪慧,八岁时候写了一首吟咏莲的诗,惊动了他的老师和长辈们。(他)跟随他的叔父恽向学习诗文和绘画,技艺一天天长进。他的父亲恽日初是国子监的监生,曾经向皇帝上书《守御十策》,来谋求救国的道路。明朝末年,国家丧乱,十岁多的他跟随着父亲和兄长参加了抗清的活动。他经常结交当世奇人侠士,经常奔走到很远的地方,出生入死,行踪捉摸不定,其他的人大都神情沮丧,可是南田的神态气质却和平常一样。他的两个哥哥相继死去,明朝灭亡后,他和父亲一起回到了故乡。

天下渐渐地安定了下来,他发誓不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用卖画的方式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深得素冷淡雅,幽静美丽的风致,两岸松树柳树成荫,河中的鱼儿戏水,风停了,大片的烟雾消散尽净,所寄托的感情非常深远。他非常注重写生,经常灌溉南田里的花,尽力去描绘临摹。自然界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创造的“没骨法”花卉,空灵精妙,栩栩如生,在纸上好像能够飞起来一样,他笔法简练而画得意蕴丰富,被人誉为“神品”。他绘画的名声惊动了天下,创立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却不失去他的操守,虽然只是靠卖画度日,但如果不是谈得来的人他不会把画给他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他会整月整月地点缀着色;若遇见一些想用金钱来买画的势利小人,他会把百两银子当做草芥一样,不卖给他们一花一叶。康熙年间,他还想着恢复明朝的大业,和复社里坚守的名士们用诗词互相答赠,有《瓯香馆集》流传后世。

【湖北省荆州市】二、古诗文阅读(2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核舟记(节选)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记核桃念珠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萌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期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质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虞初新志》)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寤寐:睡觉的时候。 C.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D.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先帝称之.曰能 8.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9.下面对《核舟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段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B.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C.文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核舟记》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10.下面对《记核桃念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段先总说念珠数量、材质和形状,再分别从人物、器具、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说明。

B.文段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整个念珠有一百零八枚珠子,每枚刻有三到六尊不等的罗汉,总数达五百之多。

D.初看念珠,作者并不特别喜欢,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11.(3分)用“/”给《记核桃念珠》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息 心 谛 观 所 刻 罗 汉 仅 如 一 栗 梵 相 奇 古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3.(8分)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 ① ,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风送我到涧边流连: ② ,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到农家谛听蛙鼓声声: ③ ,青草池塘处处蛙;我在深夜轻敲离人窗棂:君问归期未有期,

④ ;我会潜入诗人的梦: ⑤ ,铁马冰河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