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17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达州市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达州市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寒暄/喧闹胡诌/达州谀辞/坐收鱼利称职/称体裁衣B.脊梁/贫瘠追溯/洗漱废墟/长吁短叹剽悍/虚无缥缈C.提纲/题款渎职/案牍污秽/龙吟凤哕静谧/秘而不宣D.炼达/操练麦穗/深邃窥伺/伺机而动弄堂/弄巧成拙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登上凤凰山,爬上凤凰楼,只见达州市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小巷的人群和车辆川流不息,安全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B.达州市广大政协委员自“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开展以来,迅速响应,如行云流水般积极参与,下基层结穷亲、察民情、献良策,多渠道、多形式助力我市脱贫攻坚。
C.近年,校园暴力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
D.《中国诗词大会》因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注,要不要让学生每天背一首诗,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委书记包惠在意识形态工作会上强调,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抓实抓好这项工作。
B.《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提出的大型文化类情感节目,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C.只有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
D.微电影《半山云里的路》生动地展示了我市优秀基层党员的先进事迹,是我市提高党员教育工作实效的大胆探索和首次尝试。
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作家,他们还有最平常的烟火、最世俗的生活。
②难得这些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③童年颠沛流离,爱情反复无常,人事是非混乱,国家战火连天,他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④他们的一生,才是最值得反复诵读的巨著。
2017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题中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答案:A25.15郡24郡6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増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答案:C26.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藉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藉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畋,故C项正确。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1卷附答案解析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2.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
3
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 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
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 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 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1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新唐书·高祖本纪》
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新唐书·太宗本纪》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 2 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
2017历史真题(新课标ⅰ)(含答案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四川省达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解答

四川省达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竹子与中国文化竹子和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南方婴儿出世后就躺在用竹子做成的摇篮里,新郎迎亲时新娘坐的是竹花轿,老人过世了抬棺材用的是竹子扎成的丧轿。
竹子在中国的使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商代,竹子就被做成竹简用来写字,之后广泛流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汉代,人们开始利用竹子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把它用作理想的建筑材料。
如今,竹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成为中国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竹文化中,更重要的应该是竹子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孔子把“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君子”,“君子”与竹子的特征有相似之处。
因为竹子的自然特征是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所以用竹子来代表炎黄子孙谦虚的品格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无数诗人和画家为竹子的形象和魅力所倾倒,他们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竹诗和竹画,使得中国竹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从唐代开始,描写竹子的诗画数不胜数。
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白居易的诗《小阁闲坐》中的“阁前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著名诗句,以凝炼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42题讲解(13张)-(共13张)

(2)论中外文学的差异性。
(3)白银(茶叶、制度改革等)在中西社会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注:微观角度的论题往往陷入史实不足,论证不力的困境,鼓 励同学们尽量选用材料和课本中的明确了的观点、史实和材料。
三、常见问题
(一)审题不清、论题不当
A.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概念: 如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张居正改革等 B.过分文学化的表述,缺乏历史味。 如中国越来越内向,西方越来越外向;中国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而错过了外面的世界
(三)在训练上不可套路化: 在平时练习时,在总结套路的同时要注重灵活变通,特别加强逻辑 关系、因果联系的训练。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42题讲解
Hale Waihona Puke 一、试题分析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
外国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14~15世本纪题为国废进除典行丞型官相方制的贸度易 。以。表格为切入口,提取信哥佛息伦罗布伦说到萨达明2美00型洲余大家的陆纺开。织工放场雇性佣试3万题, 其目的在于郑和考七察下西学洋,生是在世界阅航读海史材和中料国的古代基对础外 上发余现名工历人史。 问题、论证历史 问题、独立交张往居提史正出上进的行观壮赋举役点。合的一、能统力一征;银的也“是一条对鞭唯法”物史哥观白尼、提时出“空太意阳中识心说、”史。 料实 证等历史学改革科。核李时心珍《素本养草纲的目综》刊合刻。考察。本题要意求大利考传生教士在利阅玛窦读到中试国题,传表播格 中16世所纪 列历史玉汤米显事、祖件番出薯生的、,马 代基铃 表础薯 作等《上高牡,产丹物亭提传》入表炼中现出国男。女一主个人公论题了莎并西士方就比自亚自然出科生己学,所知代识表拟。作论《哈题姆展雷特开》。 论述,完成冲破一礼篇教束历缚,史追小求爱论情文自由的。写作。因此,我们的答题要从论题、
【免费】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
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来&源:【答案】C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
这表明此地区()A.水陆交通发达B.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C.商品经济繁荣D.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2.《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
可见()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C.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D.《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3.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4.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
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5.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A.①B.②C.③D.④6.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7.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
”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A.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D.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8.近代前期,茶叶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
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A.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B.机械制茶提高茶产能带动其出口C.《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D.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9.1916年7月北京政府通知各省区,前査禁的《民国日报》、《爱国报》、《救亡报》《共和新报》《民意报》等应予解禁,此举反映了()A.北京政府在寻求进步B.北京政府对报业发展积极支持C.当时各省区团结统一D.爱国救亡民主共和是时代呼声10.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
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11.抗战后期,蒋介石对美国援华政策本质的怀疑日益加深,为此,他于1942年10月阐述对外方针:“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承担责任,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美国对此举大为赞誉。
材料暗示()A.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B.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C.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D.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12.1977﹣1979年间,中共领导人以及各类代表团的出访活动呈现迅速增长势头,该出访潮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主要是()A.服务于资金技术引进的需要B.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开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二、综合题:共5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統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
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到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
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
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
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
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
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
(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材料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与各报记者谈话中说:“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故目前吾国惟一急要之问题,乃为如何挽救此已就崩溃之国民经济,而使人民获得相当之生活?为如何解决货弃于地而民困之矛盾可耻的现象,而谋国民经济之发展?”“……须有一个运动继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之建设运动’.此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事业为宗旨,而已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并归纳其内容。
(2)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积极作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挥师北伐,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打败豫鄂湘的吴佩孚,再消灭苏浙皖赣闽的孙传芳,最后讨伐东北的张作霖。
北伐军讨伐吴佩孚时,吴并不重视,他的主力却忙于在北方讨伐冯玉祥。
而孙传芳有自己的打算,他与张作霖互相戒备,又怕吴佩孚吞并他,于是在北伐初期,采取旁观的态度。
张作霖受地理位置远、冯玉祥部威胁影响未能给吴孙助战,反而因迟迟未能与孙传芳达成和平协定。
在客观上还牵制了吴孙的力量,北伐军打败吴佩孚后,实力大增,西南各省的军阀大多投奔革命,进一步稳定了后方。
江西战场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孙传芳夺取两湖、两广的企图,巩固了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而且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这对于北伐奉军,具有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北伐军能够消灭吴孙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意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材料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兴名臣”,是近代中国极具争议性的传奇人物,他在修身、劝学、治军、处世、齐家等方面见解独到,立德、立功、立言。
1824﹣1838年,经童子试、会试到殿试,成功走完自己的科举之路后,官拜吏部右侍郎,开始了其真正的从政生涯。
1852﹣1864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奉行“乱世须用重典”的政策,人称“曾剃头”。
1861年,曾国藩攻克安庆,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所,生产近代化的武器,他还在江南制造局成立译书局,翻译西方著作,内容几乎涵盖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艺,和历史、公法等方面。
他奏请清廷选派三十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开启近代中国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的先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评曾国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要指出曾国藩可能受到非议的思想、行为。
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共12题1.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
这表明此地区()A.水陆交通发达B.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C.商品经济繁荣D.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从“战国时期”“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商业进行思考.【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河南一带买到各地的商品,说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侧重强调交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中原有统一市场,战国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并不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当时各地的土特产品在中原能够买到,并不是说明其种类增多,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商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用,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2.《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
可见()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C.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D.《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考点】史料的重要作用.【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史料的应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解答】根据材料中描述可知《逸礼•王度记》中的记载和考古遗存发掘可以起到相互证明的作用,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不能因为材料中的记载符合历史事实就推断其他内容都真实可信,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3.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