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_药效动力学在中医方剂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究开发 中的应 用。
【 关键词】 药动学; 药效学; 结合模 型; 中药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R 2 8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4 ) 0 1 . 0 0 8 2 — 0 3
D oI : 1 0 . 1 1 6 7 5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4 . 0 1 . 2 7
8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 u a n g x i Me d i c a f J o u r n a l , J a n . 2 0 1 4, V o 1 . 3 6, No . 1
药动学 一 药效学 结合模 型在 中药研究中 的应 用▲
齐 娜 冯海萍 徐
勤 陆 洁
( 桂林 医学院药剂药动教研室, 桂林市 5 4 1 0 0 4 , E — ma i l : q i n a l 0 1 2 @1 6 3 . c o n) r
1 . 2 P K — P D结合模型的类型 P K . P D结合模型通过 测定血药浓度 、 时间、 效应数据 , 推导出产生效应部位 的药物浓度 , 并且定量准确地反映其与效应 的关系。 按照 P K与 P D 的 关 联 方 式 可 将 其 分 成 4种 类 型 j : ( 1 ) 直接连接和 间接连接模 型 : 描述 药物浓 度与效应之间的关联。在直接连接模型中, 由于给药 后血药浓度与效应部位 的药物浓度瞬间达到平衡 , 即 在此种类型中药物能将血药浓度和其产 生的效应直 接连接起来 , 建立 P K — P D结合模 型的直接连接模型。 而间接模型是指血药浓度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没 有直接相关性 , 即在试验中体现为血药浓度与其效应 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I t o 等 采用 P K . P D模 型研 究溴新斯的明的抗胆碱酯酶作用, 结果显示溴新斯 的 明的药动学符合单室模型 , 在给药后 0 . 5 h血药浓度 达到峰浓度 , 而抗胆碱酯酶活性在 2— 4 h达到最大 效应 , 表明溴新斯 的明的最大效应滞后于血药达峰浓 度, 故可 以得出此实验 的 P K - P D模 型属 于间接连接 模型。( 2 ) 直接效应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 : 一般是根 据药物 的效应与其效应部位 的浓度是否有直接相关 性来判断。对于 间接效应模 型的药物通 常是通过改 变体内的某一些 内源性 物质而发 生药效。( 3 ) 软连 接和硬连接模型 : 数据信息联系方式描述浓度与药效 之问的关系。在软连接模型中, 借助于效应室使药动 学与药效学数据直接吻合 , 均与连接模型的特征具有 相关性 ; 硬连接是利用体外药效数据和药动学数据相 拟合 , 而药效学数据并不用于模型的计算 , 这种连接 主要用于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 J 。( 4 ) 时间非依赖 性和时间依赖性模型 : 主要是根据药效学参数是否伴 随着时间的变化 而改变来划分。如效应部位药物浓 度相同时 , 在不同时间其药效是不同的, 即符合 时间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医行业,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药效活性和安全性,对于中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其中,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分布过程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人体内被代谢转化或分解的过程;排泄过程是指药物从人体内被排出的过程。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1. 经典实验方法:(1)体外实验:通过体外实验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外的溶解度、稳定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

(2)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可以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药效活性,通过动物实验可以研究中药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3)体外-体内关联实验:体外-体内关联实验可以通过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

比如使用体外实验来模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再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果。

2. 现代技术方法:(1)药物浓度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等现代技术,可以测定中药在体内的浓度,进而推算出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况。

(2)药物代谢酶研究:通过研究中药与体内代谢酶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类。

(3)体内成像技术:可以通过使用草药提取物或药物标记剂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中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可以了解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况,进而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

2. 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

3. 提高中药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处方和药物组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PD研究
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源自新药临床试验中的PK/PD研究
VS
提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数据,以及给药方案和剂量选择依据。
PD数据
提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包括临床试验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以支持新药的上市申请。
PK数据
新药上市申请中的PK/PD数据
药物吸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确定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药物分布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预测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和作用。
药物代谢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和速率,评估药物的消除和半衰期。
新药临床前PK/PD研究
PK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生物信息学
开发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和检测方法,实现药物在体内实时动态监测,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实时监测技术
利用体外实验模型模拟体内环境,提高PK/PD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相结合
PK/PD研究技术的发展
个体差异大,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需要更精确的预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02
CHAPTER
药效动力学(PD)概述
药效动力学(PD)是研究药物如何产生预期效果的科学,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定义
通过药效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产生作用,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目标
定义与目标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通过与体内的靶点(如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产生药理效应。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到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对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而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通过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确定中药的适宜剂量和给药方式,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消除情况,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定中药的用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

体外实验方法包括体外酶反应、细胞培养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等,可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酶系统和药物转运体的作用。

体内实验方法则是通过动物试验或人体试验,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吸收和代谢情况,可以判断中药是否符合药物的质量要求。

其次,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配伍和药物疗效评价。

对于复方中药来说,了解各个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合理配伍,提高疗效。

最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药物个体化治疗。

通过研究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虽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多组分复杂性和药物代谢途径的多样性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变得复杂。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法尚不完善,限制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中药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量关系的有效工具 ,在优选临床用药剂量 、 提高疗效和减少 毒副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FDA 提出 ,开发治疗 性药物的 Ⅰ 期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PK/ PD 结合模型 , 以便正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5,修回日期 : 2008 - 09 - 20 基金项目 : 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No 06 2 07ZQ16) 作者简介 : 束 云 ( 1980 - ) , 女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基 础 , Tel: 010 2 62874069, E 2 mail: echo 2cloud@163. com 李连达 ( 1934 - )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 方向 : 中 西 医 结 合 基 础 , 通 讯 作 者 , Tel ( Fax ) : 010 2
m a tol, 2007, 36 ( 6) : 428 - 33.
α regulatory T cel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reversal by anti2TNF
therapy[ J ]. J Exp M ed , 2004, 200: 277 - 85. [ 26 ] J iao Z, W ang W , J ia R, et al . Accumulation of FoxP3 2exp ressing CD4 CD25
丙二醛 (MDA )生成等药理作用的关系 , 却未观察到明显的 全程相关性 。以上结果说明 ,虽然以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 力学结合全方的药效动力学来探讨多成分药物 (中药及复 方 )的 PK / PD 特性是可行的 ,但是 , 只有在谨慎选择了合理 的测试成分及效应指标的前提下 , 拟合模型才有可能成功 。 该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药材及其复方 问题复杂 ,技术难度大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 ,以便更好地为中药研究服务 。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第一章绪论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推进中药现代化、提高中药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章基本概念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概念源于西药药代动力学,它是指研究中药在体内药代过程的学科。

与西药药代动力学相似,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药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制剂,其药代动力学过程与西药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中药含有大量的复杂成分,其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更加复杂,因此,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难度也相对较大。

第三章研究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标记法、生物样本分析技术和药理学方法。

其中,药物标记法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基础方法,它能够准确测定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药物标记法主要包括同位素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放射性标记法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法等。

生物样本分析技术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主要包括生物样本的采集、前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目前,常用的生物样本分析技术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毛细管电泳(CE)和质谱分析等。

药理学方法是通过研究中药对于治疗对象的药效作用,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AUC、半衰期、清除率等)来预测其药效和安全性的方法。

药理学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第四章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中药现代化、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其应用领域包括:(一)新药研发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能够为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中药药物制剂在中药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与了解则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进行探讨,以加深对中药行业的了解。

一、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通过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物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 药物吸收过程中药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对于口服中药来说,它们的主要吸收部位是胃和小肠,通过口服给药可以使药物迅速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 药物分布过程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传递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通常会在体内形成多种代谢产物,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发挥作用。

3. 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过程对于中药药物制剂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药中常含有大量的有效成分,通过代谢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效能。

4. 药物排泄过程药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尿液、粪便或呼吸道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制剂的排泄过程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持久时间和清除速率,为剂量设计和用药指导提供参考。

二、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学研究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疗效的科学。

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物的副作用等方面。

1. 药物治疗效果中药药物制剂的治疗效果是中药行业关注的重点。

通过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可以验证中药药物制剂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改进。

2. 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药理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靶点结合,发挥治疗效果的生物学过程。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和分子机制。

3. 药物的副作用中药药物制剂的安全性是中药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及概述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的一个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药效和毒性均受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关系和规律。

PK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PK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关系、药物-药物交互和药物毒性。

二、药物动力学的各个阶段2.1 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外界经由内脏或皮肤吸收到体内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受生理状态、给药途径、药物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受胃肠道的pH值、肠胃运动及肠黏膜的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则受注射部位的血流情况的影响。

2.2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吸收后离开给药部位,经血液或淋巴进入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到靶细胞的过程。

药物分布包括血液灌注的组织器官、药物在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和离子化程度等。

2.3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而发生化学转化,形成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等器官中,代谢过程受药物本身的性质、酶的种类与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2.4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被代谢后产生的药物或代谢产物在体内经过肾脏、肠道、汗腺、呼吸等系统的排泄过程。

药物的排泄通常是通过肾脏排泄为主,此外肝脏、肺、汗腺和肠道也可以参与一定的药物排泄。

三、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3.1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对药物代谢和药效关系的描述,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半衰期、清除率、药物分布容积等。

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药效等方面的潜力,对药物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3.2药物剂量优化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为药物剂量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多学科研究 】
药物动力学 / 药效动力学在中医方剂相关 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 卢贺起 , 卢 2 炜 , 王 3 忠 , 张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 2.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北京 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
纵观药物 动 力 学 ( PK ) 、 药 效 动 力 学 ( PD ) 在 国 内外发展和演变的 历 程, 以及近年来在中医方剂相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 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实 际, 分析 、 探讨了 和对中医方剂研究中具体特性的思考, PK 及 PK / PD 结合 模 型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在中医方剂 研究的热点及今后可 相关领域研究中应 用 的 现 状 、 能的探索方向 。 1 国内外 PK 、 PK / PD 研究现状 药物 动 力 学 ( Pharmacokinetics ,PK ) 是 定 量 地 应用 研究药物体内过程 动 态 规 律 的 药 学 分 支 学 科, 动力学原理研究 药 物 在 体 内 吸 收 、 分 布、 生 物 转 化、 排泄等过程的速度 规 律, 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 这些过 程 的 性 质 。 药 物 动 力 学 的 起 源 可 追 溯 到 1937 年, 生理学家 Torsten Teorell ( 道 顿·德 瑞 尔 ) 发 “ 表了 物质进入机体的分 布 动 力 学 ” 的 论 文, 首次提 出药 物 在 体 内 的 动 力 学 过 程 。 到 20 世 纪 70 年 代 [1] 药物动力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 初, 药效动力学 ( Pharmacodynamics ,PD ) 是 药 理 学 是定量地研究体内药物 传统研究的一个重 要 部 分, 的量或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 过去 PD ) 的 研 究 往 往 是 分 别 进 行 或 各 自 这两部分( PK 、 发展 。 但随着人们对于药物在体内过程认识的不断 深入, 以及 计 算 机 和 分 析 测 试 等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作者简介: 卢贺起 ( 1959-) , 男, 副 研 究 员, 理 学 学 士, 从事中 药药理与中医基础研究 。
PK 与 PD 的联合研究成 为 可 能, 特别是在多因素分 析模型在 PK 研 究 中 成 功 应 用 以 后, 以美国加州大 学 Sheiner 教 授 研 究 团 队 于 1981 年 左 右 研 制 的 NONMEM 分析软件为标志[2] , 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动 力学在当代医药学研究 中 的 发 展 。 在 早 期 的 PK 隔 发展到目前具有较坚实的理 室模型研究的基础 上, 论支撑, 具有较强运 算 解 析 能 力 的 群 体 药 物 动 力 学 ( PopPK ) 和 PK / PD 结合模式[3] 。 1. 1 群体药物动力学 (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opPK ) 研究 群体药物动 力 学 是 PK 研 究 领 域 中 发 展 、 变化 1994 年国内才出现首篇 PopPK 方 很快的一个分支, [4] 面的 研 究 性 论 文 。 目 前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管 理 局 ( FDA ) 已将 PopPK 相 关 研 究 资 料 列 为 新 药 申 请 必 须汇报的研究报告之一 。 PopPK 的特点在于可以分 析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与机体之间较深层次的各种相 互关系, 具有传统药物动力学所不具备的一些特质: ( 1 ) 对于 富 集 数 据 组 与 稀 疏 数 据 组 均 可 进 行 分 析; ( 2 ) 临 床 前 的 PopPK 数 据 可 帮 助 外 推 临 床 人 体 试 验; ( 3 ) 影 响 药 物 体 内 过 程 相 关 因 素 的 发 现 可 为 未 来药物的 研 制 与 应 用 提 供 指 南; ( 4 ) PopPK 模 型 的 建立可为临 床 仿 真 研 究 和 各 期 PK-PD 观 察 提 供 基 [3] 础等 。 所以, 不仅在 药 物 的 基 础 研 究 中 得 到 了 普 遍重视, 在临床药物 治 疗 与 新 药 研 制 各 阶 段 的 评 价 等方面也得到了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结果 。 PopPK 在西药临床与 经过近 20 年的研究发展,
100191 ;
摘要: 纵观药物动力学 、 药效动力学在国内外发展和演变的 历 程, 以及近年来在中医方剂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实际, 通过大 量的文献资料和对中医方剂研究中具体特性的思考 、 分析, 探 讨 了 PK 及 PK / PD 结 合 模 型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在当前中医方剂相关领 域研究中应用的现状 、 研究的热点及今后可能的探索方向或突破点 。 关键词: 药物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PK / PD 结合模型; 中医方剂 3250 ( 2012 ) 09104004 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Applications of Pharmacokinetic / pharmacodynamic in prescriptions related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U He-qi1 , LU Wei2 , WANG Zhong 3 , ZHANG Ling 1 , WEI Ya-chuan 1 ( 1 . Institute of Basic Theroy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 2 .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 3 . Institute of Clinical Basic ,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 Abstract : It takes a wide view to develop for pharmacokinetics ( PK ) and pharmacodynamics ( PD ) in exterior and interior country and to explore development in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by PK / PD. It is analysised of data from the devil of a literatures and is thought for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To analyze and approach the principle for PK and PK / PD in the correlate with researchs for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The articles is illustrated the status of application ,the latest study hot spots and the exploratory direction. Key words : pharmacokinetics ; pharmacodynamics ; PK / PD ;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年 9 月第 18 卷第 9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40 September 2012 Vol. 18. No. 9
2012 年 9 月第 18 卷第 9 期 September 2012 Vol. 18. No. 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41 基础研究中已形成 了 较 为 完 善 的 研 究 模 式, 取得了 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 。 如麻醉镇痛药物的联 PopPK 通过 响 应 曲 面 的 模 型 化 方 法 找 到 了 合应用, 具有较好药效又具有较小剂量配伍的药物合用剂量 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提高了用药安全性; 氨 范围, 茶碱治疗哮喘的 PopPK 研 究, 降低了各类哮喘病人 减少了药物耐受性的发生; 在器官移 的哮喘发生率, 抗白血病 药 物 甲 氨 蝶 呤 等 方 面 也 开 展 了 植抑制剂 、 [5 ~ 8] 。 成功的 PopPK 研究 1. 2 基于机制的 PK / PD 研究 PK / PD 是将 药 物 在 机 体 内 的 量 或 浓 度 的 变 化 与药效强弱进行定量性关连的学科分支 。 药物作用 于机体后存 在 着 多 种 形 式 的 药 效 模 式: ( 1 ) 直 接 效 应模式, 这时药物浓度与药 效 直 接 相 关; ( 2 ) 药 效 滞 这时药物的 药 效 强 度 对 于 浓 度 的 变 化 具 有 后模式, 一定的时间延后, 滞后产生的原因可以因为药物向 也可因为药物通过影响 作用部位的转移需 要 时 间, 体内的一些 信 号 通 路 的 方 式 间 接 产 生 药 效; ( 3 ) 复 这时药物浓度与部分药效指标直 合效应表现模式, 接相关, 而另一些药 效 指 标 则 有 滞 后 或 与 药 物 浓 度 无明显量效对应 关 系 。 在 目 前 开 展 的 研 究 中, 第三 种复合效应涵盖了 多 种 药 物, 特别是中医方剂在临 床治疗时的实际情况, 具有直接的临床研究意义 。 1. 3 响应曲面模型的研究 响应曲面研究是近 10 年来随着计算机分析 、 统 计学方法的高速发展和融合, 针对复杂 PK / PD 关系 解释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 时的一个系列的研 究, 用, 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机体对药物作用后自 身调节作用等多种相互作用后表现药效关系的一种 PK / PD 研 究 方 法, 主 要 依 靠 非 线 性 分 析, 建立一种 、 三维的形象表达模 式, 来 说 明 诠 释 某 一 时 段、 某一 它的突出作 多因素作用下所表 现 出 的 一 个 共 交 集, 用是可比较接近真实地揭示某些复杂特别是多因素 [9] 相互影响下药效表现的规律 。 1. 4 模型化和 仿 真 在 基 于 模 型 新 药 研 发 中 的 应用 模型化是针对 所 得 到 的 数 据, 在一定科学假设 的基础上建立模型 的 过 程, 而仿真则是模型化的逆 过程, 即在建立的模型中改变给药条件或对象, 模拟 出可能的结果 。 这方面的探讨包括新药基础研发和 临床验证两个方面, 针对的问题是常规新药研发中 逐年升高的成本与风险 。 通常一个新药的成功上市 需要 10 年 以 上 的 时 间 和 10 亿 以 上 的 美 元, 这一过 竞争十分剧烈 。 近年来, 人们提 程的成功率却很低, 出了 基 于 模 型 的 药 物 研 发 的 理 念, 利 用 PopPK 和 PK / PD 的模型化与仿真 手 段, 使得药物的研发由以 往依靠经验的摸索到由模型伴随或指导下的理性设 计与预测, 可以明显地降低研究的时间 、 人力和资金 成本, 规避或降低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对于 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 在临床前新药 研 发 阶 段, 主要针对候选化合物 的有效性 、 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 / 药物动力学行为进 行筛选与评价, 成 功 的 范 例 已 有 很 多。 值 得 指 出 的 PK / PD 理念与方法的 应 用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研 究 的 是, 降低了研究成本, 减少了研究的盲目性和潜在 效率, [10] 。 风险, 显示出较大的应用价值 2 PK 和 PK / PD 技术或原理在中医方剂相关 领域的研究及探索 2. 1 中医方剂临床的 PK 和 PK / PD 研究 在国内开展中医相关方 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PK 和 PK / PD 研 究 应 该 起 步 于 上 世 纪 的 80 年 代 中 期, 而 [11 , 12] 。 专门介绍 相 关 研 究 的 专 著 则 在 90 年 代 以 后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 国内近 10 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 医临床方剂的 PK 和 PK / PD 研究仅有 10 余篇, 比较 文爱东等人对羟基 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有: ( 1 ) 乔逸 、 红花黄色素 A 在 健 康 人 体 中 药 效 学 与 药 动 学 的 研 HSYA 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 抗 凝 血 的 作 用, 究表明, 其体内代谢过程符 合 二 室 模 型, 高、 中、 低单剂量组 体 内 平 均 驻 留 时 间 相 近, 的 消 除 半 衰 期 较 快, AUC 0-15 、 AUC 0-∞ 和 Cmax 均 与 剂 量 呈 线 性 关 系[13] ; ( 2 ) 高蕊 、 王书臣等人 根 据 丹 参 酚 酸 B 在 体 内 半 衰 12h 内 药 物 基 本 从 体 内 消 除 的 基 础 PK 期小 于 2h , 研究结果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 20 ) 试验组 例 丹 参 多 酚 酸 盐 200mg , 静 脉 滴 注, 每 对照组( 21 例) 丹参多酚酸盐 200mg , 每天 1 日 2 次, 次, 比较 2 种 给 药 方 法 对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 心 血 瘀 阻 证) 的疗效差别 。 结 果: 试 验 组 对 心 绞 痛 、 心电图疗 效及速效 扩 冠 药 物 停 减 情 况 均 有 优 于 对 照 组 的 趋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 结论: 药 物 动 力 学 势, 的研究结果对指导中医方剂临床试验的设计和临床 [14] ; ( 3 ) 赵智强等人 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指导的作用 分别对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降压作 用及头痛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药效动力学进行了研 究 。 作者分别选择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与心率为观察指标, 发现对收缩压的最低口服起效 效应 维 持 时 间 为 4. 82h 等; 在 选 剂量为 0. 21g / kg. , 肝阳上亢证头痛患 者 以 镇 痛 与 提 高 痛 阈 为 指 标, 在 一定剂量 范 围 内 镇 痛 效 应 的 最 低 口 服 起 效 剂 量 为 0. 098g / kg , 效应维 持 时 间 3. 69h 等, 均得到具有临 [15 , 16] ; ( 4 ) 朱 伟、 陈可冀等 床指导意义 的 研 究 结 果 人对服用中药大黄水煎液后, 体内大黄酸在寒 、 热证 人体内的药动学 过 程 进 行 了 比 较 研 究 。 结 果 显 示, 大黄酸在寒证和热证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过程无统 仅表现出寒证志愿者服用大黄水 计学显著性差异, [17] 。 煎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远远超过热证 2. 2 中医 方 剂 基 础 及 机 理 研 究 中 相 关 的 PK 和 PK / PD 研究 基 相对于中医方 剂 临 床 的 PK 和 PK / PD 研 究, 础研究中的相关研究就比较丰富 、 深入, 在所检索文 献中大概是临床的 几 十 倍, 表明该类研究的受关注 。 程度是很高的 这些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2. 2. 1 中 医 方 剂 组 成 中 单 一 成 分 的 PK 和 PK / PD 研究 本 部 分 研 究 的 目 的 在 于 阐 明 药 物 成 分的体内 定 量 的 行 为 过 程, 占 研 究 文 献 的 50% 以 上 。 ( 1 ) 熊颖等人研究了银杏酮酯自微乳化给药系 统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 。 以杏灵颗粒剂为对 照, 桑色素为内标, 槲皮素 、 山奈素 、 异鼠李素为对照 品, 计算总黄酮醇苷含量, 进行大鼠灌胃给药体内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