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合集下载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其中第一课《古诗三首》安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和《长相思》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帐营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教授该首古诗时可以采用古诗组读的方式,通过对比学过的《山居秋暝》,感受相同主题、相同写作手法传达的不同意境及诗人的不同心境。

《枫桥夜泊》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人睡。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人客船。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课文配备的插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树的枝叶静静飘落。

营造了和诗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由于已经学过《山居秋暝》,学生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了一定的了解,故在学习《枫桥夜泊》时可采用扶放结合、对比朗读的方式感受同样是写景诗,表达的情感却大不同。

现在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缺少关注,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月落”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渐渐沉落的现象。

“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对愁眠”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课程背景•适用年级:五年级•课题:古诗鉴赏•教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背诵并朗读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通过引言导入《枫桥夜泊》的主题。

2.背景介绍: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3.课文鉴赏: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朗读: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进行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1.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诗歌赏析: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交流思维。

3.言之有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三课时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

2.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深入探讨古诗中的寓意。

3.课堂小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之美,感受诗意生活。

参考资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原文此为参考教案,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度调整。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朗读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背诵指导: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结合画面来进行背诵。

默写指导:默写《枫桥夜泊》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注意熟练掌握所要背诵的诗句并注意正确书写。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

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枫桥夜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枫桥夜泊》。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想象感悟法: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宁静的音乐,展示枫桥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夜景象的古诗,作者张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这首诗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创作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相关资料,以及古诗文朗诵等辅助教学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激发他们对《枫桥夜泊》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绘画或手工艺品,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人教(部编版)(共15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人教(部编版)(共15张PPT)
句意: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 态的?
前两句写了落月、啼鸟、满 天霜、江枫、渔火等景物。
静态:落月、满天霜、江枫 动态:啼鸟、渔火
苏州的别称。
姑苏城外寒山寺,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句意:姑苏城外那寂寞: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语文统编版 五年级上
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 继
创作背景
枫桥
枫桥是江苏苏州西郊的 一座古桥,位于姑苏区,跨 上塘河。枫桥以唐代诗人张 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而闻 名天下,现与寒山寺、铁铃 关和枫桥古镇共同组成枫桥 景区。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结构梳理
所见:月落、霜满天、
枫桥 夜泊
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钟声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 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住这位怀着旅 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表达 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书 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竹笋虽然柔嫩,但 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向前走,不知 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用习惯和智慧创造 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 于勤奋。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人必须要在 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 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 想的港湾,而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习惯决定成绩,细节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 保证。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生命力顽强的种子, 从不对瘠土唱诅咒的歌。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 个力量无边的人。耕耘者的汗水是哺育种子成长的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枫桥夜泊》的意义和内涵,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觉悟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和写作手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意蕴,领悟其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枫桥夜泊》诗歌原文,诗歌赏析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学生准备:提前学习诗歌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朗诵+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诵《枫桥夜泊》,注重声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解释诗歌的背景、寓意,并就关键词、句式进行讲解。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从意境、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深入剖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联想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的世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展开联想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撰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自己名落金榜,于是张继满腹忧愁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落榜的张继与《枫桥夜泊》
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 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独自来到苏 州,本想借苏州美景排解心中烦闷,却不 禁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反而 新增了许多忧愁,此时国家正值“安史之 乱”,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兵荒马乱,又
张继,湖北襄州人。张 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 全唐诗收录一卷, 《枫桥夜泊》一首, 已使其名留千古,而 「寒山寺」也拜其所赐, 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 地。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乌 啼/霜 满 天, 江 枫/渔 火/对 愁 眠。 姑 苏/城 外/寒 山 寺, 夜 半/钟 声/到 客 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天 ,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作业:
课下搜集张继的其他诗作,继 续品读他的诗情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