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声现象1

第2课第一章声现象总编号:NO.1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命题人:王培春审核人:焦致新赫明升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速与什么有关。
2、用观察与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3、培养学生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声音是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点。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通过该条信息说明了什么?3、声在空气中怎样传呢?(观察课本图1.1----6)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
声也以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
4、声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
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5、一切体、体、体都能传声,分析“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格中可大体上得出一个规律:在固体中的声速在液体中的声速在气体中的声速(填大于或小于)。
(二)素质提升,分层训练:1、我们知道声是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桌子的振动。
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2、声音遇到障碍物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三)试一试归纳总结,你一定会成功三、课堂检测:1、声音是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2、声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
声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规律。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生器把鱼吸引到网里,表明: 。
你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表明: 。
“隔墙有耳”这一成语表明: 。
4、太空中的两个宇航员离得很近,为什么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5、雷雨天小明看到闪电6秒后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小明多远?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振动发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一、预习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是由物体的生的.2. 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的传播需要_ 真空传声.3. 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___________ 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温时声音在_________ 中传播速度最大,在 _______ 中传播速度最小。
(填固体、液体、气体)二、自学释疑:(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问题启发(1) 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 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 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 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思考、感悟: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 生的.3. 举一反三: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_________ 出的.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_________ 发出的.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________ 生的.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弓I起发音膜的 ________ 而产生的.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________ 产生的.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________ 出声音.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三•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探究实验:1.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实验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_________ (medium).—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 能传声.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________ 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3.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 nd wave .[想想议议]4. 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结论:液体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方式3.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4.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进修a.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b.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c.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传播更快更遥,因为这些介质的分子更密集,能够更好地传递震动。
而在空气中,声波传播距离较短,容易被阻挡或衰减。
d.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声音在平时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语音识别等。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声音技术。
3.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c. 举例说明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传播的原因。
五、延伸阅读1. 《声音的奥秘》2. 《声音科学》六、导学反馈1. 学生通过作业展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学生根据延伸阅读内容,拓展对声音科学的知识。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自学学案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生自学学案作者:于海龙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自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我们用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2.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发生体的振动,来记录和保存声音:磁带、激光唱片和存储卡等。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但传声效果最好的是固体;传声效果最差的是气体。
3.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三:声速1.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 1.0倍水1500 4.4倍木材(松树)3300 9.7倍铁、玻璃5000 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声音传出,再传回来在0.1s以上,人耳朵就能区分原声何回声;在0.1s 以内,人耳朵不能区分原声何回声,但回声能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例如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感觉我们自己说话的声音很响亮,但在旷野中,我们又感觉我们说话声很小。
在空气中的回声距离是17米,只有障碍物在17米以外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1.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2.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
课前导学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相关推荐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自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关键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一.课前预习1.看课本P12图1.1-1,思考: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2.用教室里自己身边的物体发出各种声音,并观察,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二.学习新知识●声音的产生1.小实验(1)橡皮筋实验:和同桌共同完成。
一人拉紧橡皮筋,一人波动。
a能听到声音吗?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b当橡皮筋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2)刻度尺实验:自己完成将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另三分之一用手压在桌面上,另一手拨动尺子伸出端。
a能听到声音吗?尺子处于什么状态?b当尺子不再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3)敲击桌子实验:将碎纸屑放在桌子上然后敲击桌面a看到什么现象?能听到声音了吗?b停止后看到什么现象?还能听到声音吗?c.纸屑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2.通过小实验和对问题的思考,你觉得:声音使物体发出的,停止,物体就停止。
●声音的传播思考: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我们能听到彼此说话, 钓鱼时岸边太乱会吓跑鱼 , 古代将一大瓮埋在地下可以听到远处的敌方兵力的多少,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为什么只能用无线电交谈?猜想声音的传播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完成: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
、、都是介质,都可以传声。
不能传声,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认真阅读观察P15小资料,完成:一般情况下传播声音的速度快,其次是,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V= m/s,声速的大小与传播声音的有关。
三.收获平台这节我们通过方法,学到了物体发声,并且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等介质,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m/s当堂达标题考查知识点一必做题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架在306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5、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选作题:1.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v=340 m/s)2.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产生的。
2、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了在振动,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跳动说明了
在振动,笛子是由发出声音的,人说话时在振动,波动橡皮
筋时,橡皮筋在发出声音。
3、、、都可以发声。
注:物体发声时一定在,停止后不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传播。
2、介质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和物质。
三、声速
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即:v固v液v气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
3、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1)、(2)
4、回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中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就会被回来。
(1)人耳可以区分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是。
s声=
(2)回声原理:s =1
2
练习题
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
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
听到()
A.一声B.两声C.三声D.四声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
4.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4.00秒,当时气温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A.14.29秒B.14.00秒C.13.71秒D.无法确定
5.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 声音被手挡住了B . 声音被手吸收了
C.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6.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有一艘停在水面上的汽艇发出汽笛声,在6s后听到经高山反射回来的回声,试计算高山
和汽艇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9.海面的船上站着一个人,在海面下150m处发出一次响声后,此人在海面上很快听到两
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0.4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 m/s,求海底的深度。
10.科学家们根据蝙蝠超声导航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450m/s,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