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
2.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声音的物理特性。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教学器材:音叉、铁锤、水槽、气球、透明塑料管、录音机等。
2.教学环境:安静、光线充足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一:用音叉和铁锤演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操作步骤:(1)将音叉用铁锤轻轻敲击,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2)将音叉放在水槽中,观察水花四溅的现象。
2.实验二:用气球和塑料管演示声音的产生。
操作步骤:(1)将气球充满气,用塑料管轻轻敲击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情况。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气球,感受声音的变化。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实验三:用录音机播放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
操作步骤:(1)打开录音机,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
(2)让学生尝试用手指堵住耳朵,感受声音的传播变化。
2.实验四:用透明塑料管传递声音。
操作步骤:(1)将透明塑料管一端放在嘴边,另一端放在耳朵旁边,轻轻吹气,感受声音的传播。
(2)让学生尝试改变塑料管的弯曲程度,感受声音的传播变化。
1.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决定声音的大小,响度越大,声音越大。
3.声音的音色:声音的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五)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关于声音的问题想要了解的呢?(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示意图。
2.收集有关声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掌握了声音的物理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1.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拨动琴弦、敲击鼓面等。
1.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1.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和特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
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2.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客观认识,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对科学的尊重与信任。
4.科学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等。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通讯、音乐、警报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电话通话时,声音是通过电信号转化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声音应用的创新想法。这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我发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解释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概念,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还需要我进一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强化他们的认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掌握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1.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小组讨论:探究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2.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小组讨论:探究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
第三章:声音的接收与处理3.1 教学目标:了解人耳对声音的接收原理。
掌握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
3.2 教学内容:人耳的听觉原理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3.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接收情况。
小组讨论:探究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解释声音的接收与处理原理。
第四章:声音的特性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4.2 教学内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4.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情况。
小组讨论: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4.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识别和解释声音的特性。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掌握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5.2 教学内容: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应用技术5.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案例分析:分析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教师:刘颖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叉,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明标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图片中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备注】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音叉实验【备注】教师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技能。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反馈练习(一)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27“想想做做”,让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28第3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备注】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28中的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到远处”的基本内容,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学生活动】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讨论、作答。
【备注】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反馈练习(二)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学生活动】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教师活动】演示:真空铃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备注】让学生接识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振动的音叉激起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30科学世界。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声音的传播。
”
【学生活动】观看媒体展示,自学教材,初步体会“声音是一种波。
”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29中的想想做做: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液体传声实验,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从实验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中的“几种物质的声速”,布置阅读思考题。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备注】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三)、信息反馈与知识小结
1.课堂小测试。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习题精选”
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3.请学生小结。
【备注】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学生活动】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四)、知识巩固
作业布置:课本p31 3,4,5
六、板收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⑶.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