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三从四德
中国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压迫
• 1,门第观念,讲究“门当户对”, 限制了婚姻自由
• 2,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限制婚姻自由
• 3,“三从四德”少从父 大从夫 老从子 限 制女性地位 “四德”也是以男人为中心, 以及贞操, 从一而终等
•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思想 ,孝仪,这应该是好的,但“家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 远行” 及香火观念不好
• 粉墨登场: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今多 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贬 义,极少数时可表中性) 但也可以指单 纯的登台表演(中性)。
• 油头粉面:①形容 女人打扮得妖艳俏丽。 ②形容男子打扮得花哨而轻浮。
社会压迫之缠足:三寸金莲
影响
身体和心理:缠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 正常发育,还让人们形成了畸形的审美心理。
艺术和体育:缠足减少了女性从事舞蹈和体育 运动的积极性。比如朝鲜和日本从中国引进 的舞蹈艺术一直持续发展,而与此相反,在 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缠足的发展而越 发停滞不前。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与皇上离婚的女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与皇上离婚的女人导语: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女人的定论是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四德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古时候的女人的一生就是这么的悲哀,从出生到死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女人的定论是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四德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古时候的女人的一生就是这么的悲哀,从出生到死亡从来都由不得自己做主,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
且,在那个时候只有男人休弃女人,没有听说过女人抛弃男人,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而且,这个被抛弃的主儿还是个皇帝。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敢与皇帝离婚的女人是谁吧。
史上唯一一个敢与皇上离婚的女人:额尔德特·文绣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鄂尔德特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
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
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1922年,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
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
1924年被逐出宫之际,袖藏利剪,自尽殉清,未果。
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与溥仪感情疏离、龃龉不断。
1931年8月,伺机脱出天津,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刀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10月,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
1932年,任教于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学,后因不堪忍受骚扰辞职,过隐居生活。
“七七事变”后,坚辞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大节不亏。
抗战胜利后,生活艰辛,以糊纸盒、上街叫卖为生;后于华北日报社做校对工作。
1947年夏,与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结婚。
一年后,因时局动荡,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古人为什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人为什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导语:古人为什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连圣人孔老夫子也说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于是给女人规定了“三从四德”,而且还加上一条:“古人为什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连圣人孔老夫子也说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于是给女人规定了“三从四德”,而且还加上一条:“女子无才便是德”。
为什么“才”对于女子那么大的害处,以至于无才便是德呢?这也有它的一个发生、发展过程。
最初,对于女子的才并没有看成是同德对抗的坏事。
母系社会不在话下。
汉代就有不少堪称“才女”的妇人。
《汉书》、《后汉书》都有记载,可见那时并不认为女子有才就导致“缺德”。
感到才对女子产生不良作用的,恐怕是从理学昌盛的宋朝开始。
司马光说过:“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殊非所宜也”。
这是一个信息。
当然,司马光是有保留地作这个规定的。
他同时还主张女子应当读书,大概到了明代,要求女子无才的“才”,就扩大得相当广阔了。
明代有一本《温氏家训》,是温璜的母亲陆氏的训言纪录。
她提出:“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这就有点有才即缺德的味道。
女人不宜识字,尤不宜作诗。
特别是作诗,从司马光开始就反对。
尽管如此,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就出在宋代。
对于她在文坛的名声,做丈夫的赵明诚不大服气,废寝忘餐地苦战了三天三夜,写出一批词来,加进李清照的,送给友人看。
友人说,全卷中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绝佳——正好又是李清照的作品。
查一查历史,从汉代的《胡笳十八拍》到大观园的海棠诗社,写诗的女人和女人写的诗都不老少。
可见禁者自禁,生活常识分享。
女人的本分:助夫成德,相夫教子

女人的本分:助夫成德,相夫教子才之于女子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文化为什么不标榜“才女”?为什么说有威严、少修饰的女子天命大,能管理家中的府库家业?中国人为什么不讲女权?中国女子的德行是什么?《易经》言: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男女。
男人法乾道而行要有真刚;女人法坤道而行要有真柔,一个女人最大的德行就是培养出丈夫和子女的德行,尤其是子女的德行更为重要,因为在一个家庭里面,孩子如果培养不出来,那么这个家庭将就此衰落,“我爹是李刚”、“李天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宁静寂默、不多言是女人的美德,然而,才之于女子的意义是什么?若论妇人,先须静默;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洪涛老师曾经参加过某些机构组织的“旗袍汇”,几次体验下来就再也不想去了。
女人要的是懿德,要有作为一个女子、一个母亲自爱、尊贵的内在气质,穿上旗袍明明不美,还洋洋得意地展示着俗态。
试问那些把老公打理出轨,把儿女打理得整天在外狼窜的女人们,穿上旗袍、高跟鞋,走个秀就变成淑女了吗?淑女是有教养、懂礼数、温柔文静、善良贤惠的女子。
淑女一旦变成母亲和祖母的时候,她所显现出来的气质就叫做“懿德”。
水流清澈、纯净为淑,此处假借为俶字,有贤德、美善的意思。
男人法乾道而行要有真刚,得往火上行;女人法坤道而行要有真柔,得往水上行。
乾主动,坤主静,所以说:“若论妇人,先须静默。
”宁静寂默、不多言是女人的美德。
这是根据女子性如水的特点而来的。
《易经》言: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男女。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女人性如水,性子要像水一般温柔。
水弯弯曲曲流去,流几千里就会终归大海,做女人就要把所有人都托起来,像水漂浮东西一样。
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随方就圆,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
女人要性如水,在家时是淑女,出嫁后是贤妻良母,能兴夫旺子。
明坤德守妇道的女人,天命大的能母仪天下,做天下女人的榜样;天命小的能随富就贫,随遇而安,总不变它的本性,女人能如此,才是得到了“坤德”。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
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列女传的主要内容

列女传的主要内容《列女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记载女性作为榜样的文集,在古代传说和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共收集了125位女性的故事,这些女性大多以其品德、操行、态度和行为为特色,被后人称为“列女”。
这些列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女性优美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鼓舞了后人勇敢拼搏,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列女传》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伟大的情操、理性的品格和智慧的判断力。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从四德”和“苦尽甘来”的传说。
三从四德是“三从”:即在家从父、嫁从夫、丧从子;“四德”:即妇德、容德、言德、功德。
这是女性日常的伦理规范,训女为妻,是孔子提出的传统。
苦尽甘来这个故事是讲述子姓女子刘婵的一生。
她十一岁的时候就被迫嫁给了富商薛仁贵,不幸的是婚后不久薛仁贵就遭到了冤枉,一家被迫北逃。
刘婵在流浪中遭到各种苦难,但她没有放弃自己,从心里振奋起来,她积极学习诗文,锤炼自己的才华。
最终,她同薛仁贵一起回到长安,赢得了皇帝赏识,成为了富家女。
刘婵的奋斗和成功,让人惊叹和感动。
此外,还有许多列女的故事,如贾母教授贤德,王昭君的美貌引起匈奴汗的爱慕,她成功地利用了自己的女性特点,到了匈奴汗国后,成为文明的拓荒者,刘琨永记“报国”之志,智多星林黛玉,话说西游的白晶晶等。
除此之外,《列女传》还涉及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比如大家熟知的潘金莲和西施。
潘金莲在这里被认为是一个反面榜样,她是一个骄傲、虚荣、自私和毒辣的女人,以自己的美色和权贵来自欺骗世人,最终通过界头岗的惨案得到应有的惩罚。
而西施则被奉为正面榜样,她的美貌和深情,成为国之瑰宝,使得吴越合二为一,为世人所传颂。
综合来看,《列女传》记录了许多优秀女性的事迹,她们的故事常常鼓舞着读者的斗志和奋斗精神。
它呈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及其在家庭和国家中的地位,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列女传》的创作时代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妇女地位和文化形态。
中国妇女何时起真正开始受性别歧视

现在的教科书把古代妇女描绘成受蹂躏、受压迫的对象,让人感觉古代女子都是寸步难行,战战競競的。
其实我们今天对古代妇女的印像是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印象。
在南唐以前,即北宋以前吧,中国妇女是不裹足不缠脚的,女性地位是相当高的,而且人们对女性也没有旧中国以前那么鄙视。
例如在汉朝公主都有自己的府弟,公主也是一府之主,公主家里可以蓄养大批奴仆,即公主可以像王子那样独成一户,出门的奴仆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哪个公主府的,丝毫不逊于某个王府,许多公主府里的奴才也可以飞扬跋扈。
例如东汉时洛阳令董宣就杀了光武帝刘秀姐姐湖阳公主府的一恶奴并不肯向公主叩头认错而获“强项令”的美名。
同样就是这位湖阳公主看上了司空宋弘,刘秀欲把她许给宋弘,宋就说出了流传千古、掷地有声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言,把这场婚事当场拒绝了。
到了唐朝妇女地位也很高,公主仍有自己府弟。
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就很有权势。
著名诗人王维当年进京赶考就是走太平公主的门路,向太平公主呈送了两首诗《山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菲。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和,,,,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太平公主对这两首诗十分欣赏并向主考官打呼,王维在当年的科举考试得中头名状元。
唐朝时妇女地位相当高,思想也很开放,大唐在当时世界地位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武则天以女流之身当上大唐皇帝在开放的大唐并不奇怪,试想如果没有宋明以后对女性的禁锢,中国说不定早就有许多的“女总统”了。
北宋以后,女性再怎么专制也不能取代男子独享的皇权地位。
慈禧太后总揽大清政权40多年,可就是登不上皇帝的宝座,这位女强人一辈子在走:辛辛苦苦把儿子、侄子拉扯成人当上皇帝,又辛辛苦苦把他们架空赶下台的道路。
我认为她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清朝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决定她走不到黄袍加身那个地步。
束缚妇女先从束缚脚开始的。
唐朝末年,北宋以前有一个国四分五裂的短命王朝叫五代十国,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讲述的就是这个朝代发生的故事。
女子三礼四行经

女子三礼四行经女子三礼四行经——现代三从四德说温信子撰序古代儒家推崇“三从四德”,其“三从”之礼,多有悖理之处,不符合现代男女平等生存之法则,故早已弃之不用。
如今一谈女教或女学,因“三从四德”生畏而嫌弃者,不在少数。
然“四德”之要求,少有悖理之行,仍可借鉴为用。
近些年来,香港出现“新三从四德”说。
其“新三从”,乃从世界、从爱、从己是也。
其“新四德”,乃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是也。
在下致力于中华女子国学发掘、整理、研究、承传之工程,越来越感到全面评价“三从四德”之必要。
思虑再三,试以“三礼四行”,代之以“三从四德”,亦可谓“新三从四德”。
何谓也?从者,有“参与”之义。
“新三从”,宜将其“参与”之义,发扬光大为好。
“新三从”,可谓积极参与父母、丈夫、子女正当意愿践行之道也,以助为功,又可称之为“三助”,实乃“三礼”是也。
为子女之礼、为妻之礼、为母之礼,是谓“为人三礼”,岂可偏废乎?至于“四德”,实际上是“四行”,其道可古为今用。
故作“三礼四行经”,谨供女同胞们参考。
三礼章第一《仪礼》记周代之礼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专用者,乃独自行事之谓也。
“三从”者,儒家古之礼法也,至于现代,已不合时宜。
然敬孝父母、敬重丈夫、慈爱子女之礼,无论何时均为基本礼义,可谓“三礼”是也。
“三从”,可变化为“三礼”。
“三礼”者,无有盲目顺从之义,却有支持正当意愿之责。
一礼,为敬亲。
亲者,父母是也。
敬亲之道,以敬孝为本,以积极支持其正当意愿而行其感恩之义。
敬亲,乃为人之基也、首也。
敬亲,孝以敬为始。
无其敬,难以至孝。
父母说,要恭听。
言之正,顺其意。
言之错,善纠正。
其纠之道,切忌批评、训斥,以婉转警醒为宜。
父母为恶,莫去顺从。
不听劝告,也不助其恶。
二礼,为敬夫。
夫者,丈夫是也。
敬夫之道,以敬重为本,以积极支持其正当意愿而行其助夫之义。
敬夫,乃为妻之基也、首也。
敬夫,尊敬、敬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