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感

合集下载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4篇)《大国重器》观后感 1过去的三十年,我国依托三峡机组、大秦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按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

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在全球,机器制造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机器制造的竞争每时每刻都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

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

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紧追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

展示和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将使人们在感受机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国装备非凡历程的同时,更加提振信心,并矢志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打造装备强国而不懈努力。

激励当代装备人传承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再创辉煌。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

”《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

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恢宏的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新时代一线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

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新时代人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

在一线市场、国珍健康生活馆里、团队培训演讲台上,《大国重器》让新时代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

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

在上级集团、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新时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新时代如同浴火凤凰般涅重生,创造了国有资产增值1400多倍的奇迹。

在专营店里我们所有新时代人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

《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让我感觉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是一名新时代人。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新时代人的内心。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docx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docx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 字五篇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于一个国家,砝的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

——大国重器。

以下是小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国重器》后感500 字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 V58 目品在云港装船的,作拍的者,我的眼眶不禁湿了 ; “ 个位,放几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相比,直就是不能看的品” 当听到徐工集王民董事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展,不禁有些心酸 ;当听到王民董事“中国工程机械企已在激烈的争境中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峰上,我必要有位置” ,作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到成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越走越、越走越。

中国工程机械企在“走出去” 、“走去”后努力“走上去” ,以国己任,以技新,就了敢与国抗衡的国之砝、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期,徐工国化就不断来好消息: 2012年 7 月,徐工集划布局全球市在欧洲立了研中心 ; 今年 10 月 11 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德市正式启用 ; 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中,一个全球同的徐工新体系正在逐形成⋯⋯“徐工是一个有着 70 年光荣史淀和深厚底内涵的企,中国工程机械的原主要在徐工。

徐工也是靠着不断革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的好事徐工,我要成最秀的世界企,有差距,个差距,要通自主新来填” 。

正如王民董事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制造模全球第一的位置。

在2012 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

面全球性的市1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

今年徐工已完成 13.2 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大国重器500字观后感(精彩5篇)

大国重器500字观后感(精彩5篇)

大国重器500字观后感(精彩5篇)大国重器观后感篇一《大国重器》一片充分的展现了中国工业体系30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坚历程。

体现了一大批工业人为强国之梦而奋斗的信仰,其中有普通的工人、技术工程师、企业家等等。

《大国重器》的第五集的一开始,在汽车之城底特律,刚刚来到福特安装现场的张志刚,召开的一次工作例会说:“胸前贴着的是济二,但是事实上你们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这是济南第二机床厂人的信仰,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在维护着中国企业人的尊严,他们用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生价值观组成了自己的信仰,团队的荣誉。

并使得他们的信仰赢得了福特汽车公司全球冲压设备主管鲍尔的高度评价:“这个团队向我证明,他们能安全的作业,并遵守规定,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企业的信仰,是一个团队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一个团队的荣誉,更有了并且坚定的一个团队的目标。

有这样一篇寓言故事:虾子、天鹅、螃蟹拉一辆货车,虾子一个劲的往有水的地方蹦达,天鹅一个劲的往天上飞,螃蟹横着使劲,结果可想而知,货车是不会动的。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集体需要一致的目标。

团队意识,很多时候不是问题怎样,而是团队怎么样看待、解决这个问题。

团队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最强的,他们是通过相互无间的合作达到了完美。

他们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

相互合作能一起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相互竞争能决定每个成员最佳的岗位;相互包容能促进每个成员关系的密切;相互信任能使每个成员专致自己的工作;相互理解能让每个成员知道团队的重要性;相互关怀能让每个成员溶入团队。

这就是一个团队的信仰!“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有完美的团队。

”是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完美的团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自己的荣誉,有自己的信仰。

只有被信仰才有价值,而且是首先建立在团队自己的信仰、员工信仰然后逐步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才是有价值的信仰。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二昨天晚上就看见这几个字幕,心想看看,这天回来,在家里坐了一会儿,跟家人谈起我要自费出书的事情,他们都同意了。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

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

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

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

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

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

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从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大的潜力。

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

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的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口国,但现在我们所用生产的这套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一大出口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

这些发展与我国各行业的创新是离不开的,我国有着自我研发系统,有些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4篇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一)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走到现代工业社会,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机器、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当我们回首历史,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代表性的重器或技术成果,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近日,我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

它们不仅有着强大的功能和性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

在这些重器背后,蕴含着数不尽的汗水和努力。

每一部机械的诞生,都是一个集结了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工人的团队努力的结晶。

看到这些大国重器,我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不得不说,这些重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在过去,我们曾经长时间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企业并肩竞争。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

另外,这部纪录片也给我带来了深入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品质。

我不禁想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和精神。

在《大国重器》中,我看到了我国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那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大国重器》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教育片。

它教给我们,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国重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创新,我们就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国重器》观后感(通用5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通用5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通用5篇)《大国重器》观后感(通用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重器》观后感1“大国重器”,一“大”一“重”,无不体现出国家对于实现所谓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

诚然,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和实力象征。

在一些国际关系专家的眼中,只有那些拥有了强劲的高精尖重工行业的发展和突破的国家,才可被定义为“大国”。

而“重器”之“重”,一方面是产品的庞大之重,另一方面也是现代产业工人的智慧象征。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大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立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辛亥革命。

如果眼光再延伸一点,甚至能让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维新。

大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生们满怀救国大义的一腔热血,还有我自己曾经待过的湖北自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厂遗址。

当下的社会并不如清末的水深火热,我们的学习和革新大可不必被冠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深重。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并不是在面对所谓的“西方列强”,现在的社会形态也不是封建社会。

我们还是在“师夷长技”,但并不“以制夷”,这不符合当前的国际社会大背景。

洋务运动后来失败了。

归根结底是西方的“器物”和中国的“制度”(或者叫“意识形态”)之间大相径庭的矛盾导致的。

那个年代,就连社会的精英阶层都没有开化和觉醒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因为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而且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还处在封建纲常下的领导人),就更不消说普通民众对于改革和西学东渐的期望。

我猜想,洋务运动的失败可能会让这些精英们意识到光学“器物”的局限,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预备立宪和戊戌变法这两个更像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

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

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

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
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