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要求规范
针灸科规章制度

针灸科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针灸科研究和临床实践,提高针灸技术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从事针灸科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针灸科研究应遵循科学原则,尊重实验对象和患者,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第四条针灸科临床实践必须具备专业资格,遵循医学伦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第五条医务人员从事针灸科实践应持有效证件,接受过相关培训,具备必要的技术能力。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做好患者的病史记录和术前检查准备工作。
第七条针灸操作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使用符合标准的针具和消毒液。
第八条针灸操作时,应准确掌握穴位位置,避免
伤及重要组织和器官。
第九条对于特殊病情和高风险患者,医务人员必
须慎重考虑,避免发生意外。
第十条针灸操作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反应,调整治疗计划。
第十一条针灸科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严禁对
患者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针灸科实践中,应积极参加
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自身水平。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发现针灸科相关问题时,应
及时上报,协助解决。
第十四条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严格
按照医疗法规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本规章制度由专业机构负责监督执行,
定期评估和更新。
第十六条本规章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20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2023年针灸科规章制度

2023年针灸科规章制度____年针灸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针灸科的临床操作和管理,提高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权益,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针灸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针灸医师、针灸师等。
第三条针灸治疗应遵守医学伦理原则,坚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知情权,并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第四条针灸治疗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二章临床操作第五条针灸治疗应当遵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消毒规程,确保临床操作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第六条针灸治疗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病理特点,明确治疗目的和方案。
第七条在实施针灸治疗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舌诊、脉诊等,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针灸治疗应当使用符合规定的针具和设备,并确保其洁净和安全。
第九条针灸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准确选择穴位,掌握正确的插刺技巧,避免误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条针灸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和疗程,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次数进行治疗。
第十一条针灸治疗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在病历中。
第十二条针灸治疗结束后,应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
第三章管理和质控第十三条针灸科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
第十四条针灸科应建立科研和学术交流的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第十五条针灸科应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评估和事故处理机制,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第十六条针灸科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第十七条针灸科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建立健全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体系,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针灸科规章制度范文(二篇)

针灸科规章制度范文一、总则1. 为规范针灸科的诊疗活动,提高诊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2. 针灸科是一门特殊的医学专业,其诊疗活动应遵循医学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利益。
3.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针灸科。
二、临床操作规范1. 针灸治疗应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证件应置于明显位置方便查看。
2. 进行针灸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问诊,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身体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 针灸治疗时,应采用无菌针具,确保患者的皮肤不受伤害。
4. 针灸治疗应准确地刺入相应的穴位,注意深浅和角度的掌握,避免造成不良反应。
5. 治疗中应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针灸治疗结束后,应妥善处理针具,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下次使用时的无菌性。
三、安全防护措施1. 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状况良好,不得患有传染性疾病。
2. 在实施针灸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带好洁净的工作服,佩戴好手套和口罩。
3. 定期对针灸科的工作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环境的整洁和无菌性。
4. 存放和使用针灸器械的地方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保证器械的质量和功能完好。
5.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针具,应及时丢弃,并且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
四、医学伦理要求1. 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学伦理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保护患者的利益和安全等。
2. 在开展针灸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诊疗服务。
3.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不得擅自做出决策。
4.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信息进行保密,不得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
五、违规处理1. 如果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中存在违规行为或违反相关规定,将根据事实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包括扣发工资、警告、记过或辞退等。
2. 对于患者的投诉和意见,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认真对待,及时回复和解决,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
针灸科工作制度

针灸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
二、保护患者隐私,做到一人一诊,医患交流应和蔼,病情诊断应明确。
三、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穴一消毒,一穴一针。
四、治疗前应充分和患者做好沟通,治疗中应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做好相应处置。
针刺结束后应核对针数,检查针具是否完整。
五、应保持治疗区环境整洁,温度适宜,彩光、通风良好。
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六、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做好回访工作。
七、定时维护和检查治疗设备。
做好治疗区域的消毒工作。
八、进修、规培人员应在针灸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针灸科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针灸手段来治疗病症。
下面将介绍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
一、头痛针刺穴位: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巅顶穴、昆仑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按揉、捻转、拔罐、针刺等。
二、颈椎病针刺穴位: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四白穴、肩外俞穴、孔最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拨叩、按揉、捻转等。
三、肩周炎针刺穴位:肩井穴、肩中俞穴、中渚穴、昆仑穴、睛明穴、翳风穴、天宗穴、曲池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点刺、按揉、揉捻等。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穴位:筋缩穴、阳关穴、中脘穴、委中穴、委阳穴、髂疏穴、承山穴、委中穴、白马穴、腰阳关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五、膝关节炎针刺穴位:伏兔穴、阳陵泉穴、委阳穴、阴陵泉穴、忌兔穴、阳陵泉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六、失眠针刺穴位:百会穴、神庭穴、心窗穴、三阴交穴、内关穴、太渊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七、月经不调针刺穴位:关元穴、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川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八、冠心病针刺穴位:曲池穴、内关穴、神门穴、内关穴、阴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九、高血压针刺穴位:翳风穴、关元穴、内关穴、昆仑穴、神门穴、四白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按揉、推拿等。
十、面瘫针刺穴位:阳白穴、迎香穴、颊车穴、太阳穴、印堂穴、四神聪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按揉、推拿等。
以上是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采用不同的穴位和疗法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针灸科的治疗方法相对安全、有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体质和病情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灸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同时,针灸治疗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疗效。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针灸科工作,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针灸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工作。
科室负责人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保障患者利益,维护医疗秩序。
第三条针灸科应制定科室管理手册,明确科室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卫生消毒等规范操作程序。
第四条针灸科应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五条针灸科应保持医疗设备的完好,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安全可靠。
第六条针灸科应建立患者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患者资料归档、保密及备份工作。
第七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第八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用药。
第九条医护人员应做好职业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和治疗过程,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
第十条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得因个人利益损害患者利益,不得索取患者财物。
第二章针灸治疗操作规范第十一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仔细查阅患者病历,了解病情及病史,明确治疗目的和方法。
第十二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消毒规范,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针具。
第十四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准确选择穴位和插针深度,避免损伤神经血管和脏器。
第十五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六条医护人员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应准确把握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患者不适或伤害。
第十七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嘱咐患者注意事项,并定期复诊复查。
第十八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保持专注、严谨,不得擅离职守或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
3疗程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颈型取穴: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
方法: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
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根汤。
气滞血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
b、神经根型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
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天宗、风池。
方法: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
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3、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 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椎动脉型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或电针30分钟。
每日一次。
取穴:双风池、百会、太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
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
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针挑。
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b、脊髓型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
配穴:双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方法: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c、交感型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
配穴:双神门、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
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
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冲等以疏肝开郁。
5、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诊断中医部分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西医部分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
排除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
5、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