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精选20篇)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精选20篇)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精选20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篇1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篇2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篇3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篇4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篇5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

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

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9篇要想成大事,必须全力以赴,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与迎接挑战,这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们的坚韧和毅力,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激励着我们去复制和延续他们的精神。

作者今天整理了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精选。

欢迎和作者一起阅读。

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篇1】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

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

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

他听说着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

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

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

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篇2】郑板桥的诗、书、画闻名于世,号称“三绝”,人们争相购买。

扬州有个富豪特别喜欢郑板桥的书画,但因他为人刁诈,郑板桥非常讨厌他,不给他作画写字。

这个富豪为了抬高身价,显示自己的威风,出重金购买郑板桥书画,但始终没有搞到手。

有一天,郑板桥出郊外漫步,见路旁新设一座酒店,店内有一位老者自称“怪叟”,他见郑板桥到来,十分殷勤,马上给端上狗肉来款待。

郑板桥平日最爱吃狗肉,一见大喜,便饱餐一顿。

付钱时,店家分文不收,郑板桥过意不去,便当场作了几幅书画赠给店家。

事过之后,郑板桥才知道上了当。

原来这位“怪臾”,是那富豪派人装扮的`,自己的画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富豪之手。

后来郑板桥常提及此事,说他因爱吃狗肉而上了当,用以警戒世人。

古代名人刻苦努力事迹【篇3】我读了牛顿这个故事,知道了牛顿是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他对小事是那么的粗心。

古代正能量的故事

古代正能量的故事

古代正能量的故事导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以后努力,没有谁注定会成功,都是经过自己的辛苦付出努力得来的,现实总会逼着你去努力赚钱,只要你自己不放弃自己,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下面是橙子为您精选的古代正能量的故事。

古代正能量的故事1.欧阳修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正能量的故事2.乘长风破万里浪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

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

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

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

”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古代正能量的故事3.不为五斗米折腰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

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

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古人立志求学故事

古人立志求学故事

以下是几个古人立志求学的故事,字数超过400字:
-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

-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夏天的时候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在求学之路上的坚定信念和刻苦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5篇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5篇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5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屈原1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

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

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

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

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

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

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

”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古人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古人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导语】读书是享受的过程,读书是充实⾃我的过程,读书既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是专职研究。

在古代,能够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这样的传奇故事。

古⼈尚且能够做到克服重重困难勤奋读书,对于⾐⾷⽆忧三餐温饱的现代⼈来说,更应该多看、多读、多积累,在⼈⽣的道路上越⾛越宽⼴。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

⼀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只⼝袋,抓了许多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分明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孔⼦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为⼀根⽵简上写字,多则⼏⼗个字,少则*个字。

⼀部书要⽤许多⽵简,通过牢固的绳⼦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绳编连的叫“绳编”,⽤熟⽜⽪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简通过熟⽜⽪绳编连起来的。

孔⼦“晚年喜易”,花了很⼤的精⼒,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

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

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

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再要百年美貂裘。

”“…陈皮‟也有。

”“还要夫妇偕白
头。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

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

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

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

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

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

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李白和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
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
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正式提讯。

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
一概不杀大臣。

明代张路绘《苏轼回翰林院图》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

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

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

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

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