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一、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杨之水《“更想工人下水难”——‘中国金银器’导言》:总分结构1、第一段: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2、第二段:指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3、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介绍了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的金银器史的不同。

4、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金银器的品质特性,凸显其设计的重要。

5、第五段:指出工艺美学史展示的内容并介绍“史”的概念,然后运用引用论证介绍《中国金银器》一书中呈现的两类语言。

6、第六段:指出金银器工艺发展演进的影响因素,点明中国金银器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二、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总分结构1、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的中心话题。

2、第二投:对比《水浒传》《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阐述“三体交融”的流动视角。

3、第三至四段:以《水浒传》中杨、索比武和大名府陷落的相关内容为例,阐述“圆形轨迹”的流动视角。

4、第五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为例,阐述复眼映视式视角的流动方式及多重功能。

三、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导读》:总分总结构1、第一段:由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的特点谈及他组织这本书所用的“主题分述法”。

2、第二段:阐述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的原因和采用“主题分述法”的具体对策。

3、第三段:介绍《中国目录学史》的首尾两篇。

4、第四段:介绍《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部分。

5、第五段:引用姚名达的自述指出《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确有创意。

四、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总分总结构1、第1段:提出“数字人文”的概念,并指出“远读”数字与“细读”的作用差别。

高中语文 文学常识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超详细 语文高考必看

高中语文 文学常识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超详细 语文高考必看
左传、国语、战国策
《上林赋》 《子虚赋》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曹操、曹丕、曹植 田园诗《归园田居》
散文《桃花源记》 王、杨、卢、骆
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 韦应物、刘长卿
《老人与海》 《致恰达耶夫》
《死魂灵》
《战争与和平》《复活》 《浮士德》
《高老头》
《人间喜剧》
《欧也妮K葛朗台》
《巴黎圣母院》
苏轼《念奴娇K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K京口北固亭怀古》
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声声慢》
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曹雪芹《红楼梦》 吴承恩《西游记》 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
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高考语文 文学常识 思维导图
考点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清晰梳理 快速记忆
超实用 一看就明白 极易记忆
9/23
诗、词、歌、赋
文章体 文学体
论说文
说、论、序等
应用文
祭文、书信
杂记文 笔记、山水、景物、人事记等
史传文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等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应用文
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Hale Waihona Puke 屈原《离骚》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墨子
《悲惨世界》
《威尼斯商人》
《红与黑》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奥赛罗》
四大悲剧
《麦克白》 《一千零一夜》
歌德 巴尔扎克
雨果 司汤达 莎士比亚
《李尔王》 《荷马史诗》
清代四大 谴责小说
四大名著 元曲四大家 汤显祖

高中语文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

高中语文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

高中语文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目录成语中的多音字,是通假和古今异读或一字多义、古今异读造成的异读字识记有些字难以从字形和声旁找到读音的依据,会觉得这些字很陌生但又似曾相识,误读的可能性很大。

这需要平常多积累难读字识记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形状相似,差别细微但意义不同,这类相近字误读的情况很常见。

有些相近字误读的情况很常见。

有些相近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但很多时候因形旁所属类不同会出现读音不一样的情况相近字辨音考查题型考查对字音的识记,多源于课本客观选择题检测对字音的拼读能力_________________ 音形互写多用于具体语境下的字音、字形、字义的综合辨析语言实践能力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b,p,m,f与O亲,-般不与e相拼;汉语拼音规则口决i,u后面有元音,i, u改写成丫,W刃|拼音的大写、连写与分写i,u后面无元音,i前加Y, u加W;)\ ~j,q,x是三兄弟,和。

相拼把点去丿语音的重音、停顿和语速易错字归类难读字强记死记硬背,不辨字义知识归纳学习误区注重积累总结升华勤查字典动口用心学法总结比较辨析强记难字强记成语中的通假字、古今异读字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缺陷汉语拼音方案考查要点多音字,指那些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的字。

多音字有多音多义和同音多义两种情况。

多音多义字是高考字音考查的热点。

多音多义字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①因词性不同而多音产生的多音②因语体不同而产生的多音③因沿字识i己袭古音而产生的多音④因简化合并而产生的多、音⑤因意义不同而产生的多音。

多音同义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但读音不同。

包括如下几种情况:①某个字单用时和这个字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读音不一样;②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一样;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读音不一样知识梳理形声字辨音因体辨音熟记成语学法指导因性辨音矫正方言因形辨音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她的声旁读音并不同,如“砧板”中的“砧"字读"ZhS”而不读“Zhan” O像这样的形声字常是命题的重点,要特别关注\ ______ ______ r _________________ /7形声字占汉字80%以上,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做形旁(也叫义符);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

高考语文思维导图现代文阅读 (传记)

高考语文思维导图现代文阅读 (传记)

亮出观点——引据论述联系现实——总结陈词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

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传记多从表现传主精神品质来谈)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

小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归纳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认准答题原则: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材料中本无此意,命题者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在表述对象上,命题者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在事物的范围上,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客观与夸大——言过其实:事物的客观性,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原因与结果——因果照应: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肯定与否定——混淆是非:在事物的性质上,命题者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将肯定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否定事物情况的判断。

前期与后期——不分先后:阅读材料中“前期”和“后期”互化,设置错误选项。

主要与次要——不分主次:命题者故意将阅读材料中主要矛盾或原因与次要矛盾或原因倒置十大雷区君需记排除障碍比胜利已然与未然——亦真亦幻:在事物的时间上,已经产生和即将出现的情况互换。

或然与必然——守株待兔:在事物的趋势上,“或然”的趋势和“必然”的趋势互化,设置错肢。

备注:认真读文理解文意总分为9分的社科文,解题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一般人阅读一般文字的速度是每分钟300到500字,科学类阅读速度可能要减半,每分钟150到250字的样子。

有效地读一遍也需要约五分钟的时间。

坚持“六字方针”读(原文、题干题肢)找(文中对应题肢的信息)比(选肢和信息)。

实用类文本阅读文体知识特点: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 角度。
骤 第三步、分杂列,规范答。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小 说 形 象 思 维 导 图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
直接描写 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

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答 内容方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小 说 环 境 思 维 导 图
环 答 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境 题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小说环境描写往往有诸多修饰性描述,要特别注意抓住修饰性强的形容词(有时是动词)去归纳环境特点。有的可直接选用
特 步 修饰词语,有的则要提炼后概括。
点骤

情 节
解 题 方
明考型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概 略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 步 清层次结构 骤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品质

2.深化主题

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描写 3.推动情节发展

4.逭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造 手 法

5.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题 第一步:确定角度,明考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步 第二步:寻找对应,析效果。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对使用及效果作具体分析。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在情理之中。
情 节
作 用
结尾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
修辞手法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一般开头:①开们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小 开头 2.设疑开头: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种 中间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正面描写)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
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Hale Waihona Puke 发展人 物 形分 类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1.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2.借助物象衬托 3.借助环境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 象
1.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排 技 巧
5.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 说 情 节 维 思 导 图
情 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即根据题干提示明确要从哪些具体手法,角度着手分析。 节 题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阐释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运用的效果。 手 步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第二步的分析已经显示了答案的由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其关键点,即可得出规范答案。 法骤
环 境 描 写 手 法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表达技巧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角 度
结构方面:结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方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构面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 悬念、伏笔、铺垫)
答 题 步 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 分析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

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复习


小小



说说



形语



象言



思思



维维



导导



图图

目 录
小 说 情 节 思 维 导 图
小说基本结构模式: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结 局
线索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1.顺序: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
法 叙述方式 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4.补叙: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若无补叙,
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
环 境 描 写 的 作 用
分 类
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1.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情 2.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节 3.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安 4.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1.从情节角度概括: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因此,抓住情节,就可以把握
概 括
抓主干概括主要特征
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描写角度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
与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尤其是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分 物形象答题步骤 析 人主 物要
理枝叶补充完善形象
3.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价入手,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4.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也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