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禅教和禅宗各派分流与混合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中国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派,其思想体系强调觉悟,注重禅修和直接体证,因此非常受到人们的追捧。
禅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国禅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禅宗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主要包括禅宗佛教、禅宗艺术、禅宗诗歌等领域。
禅宗佛教的核心是“观心”,即通过禅修达到对自己和宇宙的真实认知。
禅修是通过禅坐、默想、禅打等方式进行的。
禅宗艺术指的是以禅修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禅画、禅剧、禅曲等。
禅宗诗歌则是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禅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如苏轼的“庐山谣”、杨万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等。
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贡献。
禅宗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生命、人类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禅学主张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悟道的本能和潜力,只要经过适当的修行,就能够觉醒,了悟佛性,超越生死,达到无上的境界。
禅学思想的核心是“一念清净”。
禅宗认为,人们应当通过禅修将自己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智慧的目盼”,使自己的“心”得到调和,达到真正的安定和平静。
禅宗认为,“无心”即“无念”,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禅宗所追求的不止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更是一种对世界、自我、他人的感知。
三、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思想的本质与禅宗的分流

Philosophy History of Chinese Zen School
麻天祥
第三讲 禅宗思想的本质与禅宗的分流
禅的超二元对立的思维
(见性的方法和道路)
破执,不落两边,36对说法
(天地、日月、明暗、阴阳、
色空、动静、凡圣、是非、虚实、
慧
能
进退、生灭、体用、性相、烦恼
菩提等)。
离相、离念、离言。说似一物即不
中。
离相是必由之路,见性是终极关怀。
老
子
菩提三偈
❖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杨度: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尘埃 即无物,无物即尘埃。
空——缘生——离相——否社会各阶层渗透。
南岳怀让
原本律宗僧人,以曹溪正传自居。 (少门户之见)
马祖道一。磨砖(瓦)成镜。触类 是道,任心为修。坐卧相非禅,平 常心是道。
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 百丈怀海,制度化的建设。集众作
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青原行思
石头希迁。效魏伯阳以儒说道而作以道解禅 之书《草庵歌》、《参同契》。
禅宗末流
不明棒喝原委,啜其唾涕,而成东施效颦。 如一指禅。
复习题
1、什么是禅、禅宗、禅宗思想? 2、菩提达摩是怎样被奉成为禅宗初祖的? 3、何谓“不真空”? 4、道生、僧肇对禅宗思想的贡献。 5、试比较菩提三偈。 6、禅宗思想的本质是什么? 7、何谓一花五叶?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 人无爱亦无嗔。
禅宗正解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禅学介绍分享

1
禅宗、禅学
禅宗、禅学
禅宗
禅宗最早源于印度的楞伽师,是汉 传佛教的宗派之一,早期的楞伽师 主要在中国北方活动,以修头陀行 为主,重视实践与禅定,不过并没 有形成很大的影响
北周武帝灭佛,楞伽师南下,将楞 伽宗南传,通过与中观般若学和道 家思想融合,并受到南方重视义理 的佛教风气影响, 最终形成了本土 化的禅宗
美国天主教修道士托马 斯·莫顿曾经说过:「唐 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 了庄子思想的人。」这 个论断有理可依
可以说,中国禅最根本 的悟力同老庄思想是相 通的,禅宗强调内心的 自证,与庄子的「坐忘 」「心斋」「朝彻」等 观念有着十分微妙的联 系
禅宗、禅学
禅宗在中晚唐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汉 传佛教宗派多来自印 度, 其中天台宗、 华严宗与禅宗是在中 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 本土佛教宗派
禅宗、禅学
禅学
禅学先于禅宗而出现 ,禅宗里有禅学,但 禅学却并非单指禅宗 之学
禅学,从字面上可以 理解为关于禅的学说
禅宗、禅学
《五灯会元》载 :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 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 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禅茶文化
1饮茶赋诗:
茶助诗兴,诗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饮文人可论学,议事,佛门则叙道参禅,唐时以茶为题留下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
禅茶文化
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华之目”,“昔在九 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山 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 洒芳津,采眼润肌骨”(仙人掌茶诗)唐刘 禹锡“山外一见”使九华“尤物”兼备雄奇。 更有赏茶之诗为千古绝唱“生抽芳茸鹰嘴 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将更有湘江月 ,照山霏霏满碗花。”,“山僧后檐茶数丛 ,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全摘鹰嘴。斯须炒米满室香,便 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 满碗花徘徊。”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禅起源于印度,并不是佛教专有,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学习外道禅,证道成佛之时,就是对禅的开悟。
禅宗传入中国,是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520年前后,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祖达摩一、禅宗名称的由来禅宗主张以“禅定”方式修习佛法,因此称为“禅宗”。
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通过“禅定”来实现。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禅定”就属于其中的“定学”。
最初,“禅定”特指僧人“坐禅”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入定状态,所谓“万缘俱息,杂念不生”,即使僧人也很难做到。
随着禅宗的普及和大众化,对“禅定”有了更广义的解释。
在修习过程中,能够专注一境,心神不散,持之以恒,有所领悟,也就是“禅定”,这是普通信众能做到的,这样更利于禅宗的普及。
二、中国禅宗的传承初祖达摩。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修习大乘佛法。
南朝宋末年自海路到广州,后入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圆寂,终年150岁。
北魏时期,达摩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相传他的著述有《达摩论》、《二入四行论》、《无心论》、《正心论》、《悟性论》、《安心法门》、《修心要论》等。
中国禅宗称达摩为“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第二十八祖,东土(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颇具神通,留下“达摩面壁”、“一苇渡江”的传说。
二祖慧可禅师断臂故事二祖慧可禅师(公元487—593年)。
俗姓姬,名光,虎牢(现在的河南荥阳)人,年少为儒生,精通易经,后在洛阳龙门香山出家,钻研三藏佛典,始终未能了悟生死。
40岁那年,忽然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这样枯坐修行没有结果,真正的大道在南方。
慧可知道这是神人的点化,于是南行去嵩山少林寺,拜见达摩祖师。
达摩本来无意收徒,一心面壁,对慧可不予理睬。
慧可心意坚韧,把拒绝当做对自己的考验,始终不离左右,时值寒冬,下起大雪,慧可在达摩洞外,一动不动站了一夜,积雪没过了膝盖,终于打动达摩。
唐朝禅宗兴起佛教与道教的融合

唐朝禅宗兴起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众多的成就,而且在文化与思想领域也是繁荣兴盛的。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特别是禅宗在这个时期的兴盛,不仅对佛教和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禅宗的兴起及其思想内涵唐朝时期,禅宗的兴起与佛教的推广密不可分。
禅宗源于印度的禅那思想,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尤其在唐代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当时佛教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宗派。
禅宗强调“悟心见性”,通过坐禅冥想、打坐等修行方式,使人超越表象的境界,直接体验到心性的本质,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禅宗的思想主张与佛教及道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尤其注重个体心灵的觉醒,将信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强调个体的修行与追求。
二、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在唐朝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道教这一本土宗教有了一定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发展。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而道教也在接纳佛教的同时,吸收了佛教的一些修行方式,使得两者在思想与实践上产生交融。
这种佛教与道教的融合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神话传说中,佛教的一些佛菩萨与道教的诸神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神明体系,受到民间信仰的膜拜。
其次,在修行方法上,禅宗的兴起使得佛教的修行方式更加注重个体内心的体验,与道教强调内丹修炼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共通之处。
再者,在对人生与生死的看待上,佛教的轮回观念与道教的长生不老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对人生与生死的综合考量。
三、禅宗对佛教与道教的影响禅宗在唐朝的兴起对佛教与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的兴盛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使得佛教成为鼎盛时期的国教。
其次,禅宗的思想对道教的内丹修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与兴盛。
禅宗强调内心的觉醒与心性的悟性,与道教注重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相契合,使得两者的修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的理念。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高兴从华严思想的传播看,首先就会想到五祖说1。
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和宗密为代表的华严宗传承系统为大家耳熟能详。
这五位华严宗的重量级高僧都活跃在隋唐时代,华严思想的盛世自然也在这个时代。
从地域看,他们虽然出生地有所不同2,但作为华严宗的领袖,主要的活动场所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五台山地区和终南山地区。
日本学者小岛岱山根据这样的华严传播特点,提出了华严宗两大文化圈的说法。
他认为,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
从前者中还可分出峨眉山系和普陀山系的华严思想。
两种华严思想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五台山系是民众的,依赖于民众对《华严经》的信仰而非宗派意识。
终南山系是学理的华严思想,有比较明确的宗派意识3。
而冯焕珍在对华严宗形成之前六世纪华严学进行考查后,认为在华严宗形成之前存在有四大华严讲习中心:洛邺(今洛阳到安阳河南北部一带)、京兆(今华县到宝鸡一带)、建康(今南京一带)、并代(今太原到并县一带)4。
如果把上述两种看法联系起来,六世纪存在的四大华严讲习中心,到隋唐时其中的两个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形成了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两种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华严思想。
唐武宗会昌灭佛后,佛教发展受到了重大打击,大量寺庙被拆除,僧人被迫还俗,经典散失,华严宗、天台宗等宗派的发展走向衰微。
直到宋代,华严才有了中兴态势,史称“二水四家”的几位华严僧人的出现,为华严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二水四家”六人的活动地域多在吴越之地,在江南形成了新的华严思想中心。
根据王颂的研究,当时江南形成了华严宗传播的三大区域:一是苏州地区,重要的寺庙有平江府报恩寺法华院、雍熙寺、平江府成天能仁寺宝幢教院等。
二是嘉兴上海地区,重要的寺庙有密印寺宝阁院(嘉兴乌镇)、真如院、松江府华亭普照寺善住教院(上海松江区)。
三是杭州地区,玉岑山慧因寺、大中祥符寺5。
本文主要以江南华严思想传播中心之一的杭州为主,考察华严思想在该地区的流布状况。
什么是禅宗

什么是禅宗“一花五叶”?“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
“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
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
它以慧能南禅为主脉,首创于中唐,盛行于晚唐和五代。
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所体现的佛学思想,在我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禅宗,因禅而得名。
禅是梵语音译,全称为“禅那”,意思是思维、静虑。
禅宗重视修行禅定。
它还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又称为“佛心宗”。
关于禅的起源,史载渊于释迦牟尼拈花示众的传说。
当年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迦叶。
”并授以衣钵。
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
传至二十八代达摩时,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微,传人难觅。
于是,达摩托衣钵,航海东来,一苇渡江,栖止嵩山少林寺,是为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面壁九年,静待法缘,终于有一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
初时达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后为神光立雪断臂、舍身求法之志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闻言,有所省悟,于是“奉达摩为师,毕命承旨。
从学六年,精究一乘”。
其后,达摩便将如来衣法及《楞伽经》四卷传与慧可,即为东土禅宗二祖。
传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后依次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五传而至弘忍。
弘忍门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主“渐悟”,行于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于南方,盛于中唐以后。
慧能门下又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禅教和禅宗各派分流与混合
1、什么时候禅教和禅宗各派开始分流?
北方为禅宗(应为唐朝长安,在北方)、南方为禅教
北方禅宗分为两派,以依附朝廷行官禅
(一)一派是以神秀弟子普寂为代表、号称“北宗”的神秀派系的官禅。
(二)神会在公元734年于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公开与神秀再传弟子崇远辩论,并取得了胜利,争回慧能正统的“六祖”地位。
从此,神会打着“六祖”慧能正统继承人的名义,创立了与神秀禅宗派系不同的、将慧能禅教禅宗化的派系、以北方菏泽寺为中心、自称“南宗”的“菏泽宗”。
此为另一派。
此派的代表人物即为神会,被封为“七祖”后,广收门徒,以官禅行世,大多于禅法并无建树,传人历经智如、唯忠、道圆后,“十一祖”宗密是一重要传人。
他深谙“七祖”神会的精神,力倡“禅教会通”「即弥合禅教与禅宗及佛教其他宗派的关系」「刘老师书中写:宗密是唯一具有会通禅与教,调和各宗派矛盾意愿与能力的人」,宗密想做的事是,将禅之各宗通于菏泽系一家,将教(佛教)的各派归于华严宗,再将禅与教通于释迦摩尼,从此以经论传禅。
南方禅教主要指怀让、道一、怀海、希运、义玄的南岳禅系与行思、希迁、文晏、法眼的青原禅系。
他们都在慧能死后在南方(江西、湖南)的深山中不畏艰难,组建禅团,继续农禅并作的生活。
慧能将他存在的以儒家道统为理论基础的集权官僚制社会关系、他本人与和他类似人群的生存状况联系起来,悟到了人是认识的主体性,也是存在主体性,并从存在的主体来界定认识的主体,从而确定了人的主体性。
由存在的主体性,形成认识的主体性,存在与认识统一于主体,确认了主体性,人就摆脱了动物的自在状态,成为自为的能动的存在者和认识者,就具备了智慧。
这也就是佛。
慧能强调“心即佛”,我佛观强调的就是人的主体性,慧能否定了佛是外在的,佛就在人自己心中。
——道一强调“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是我佛观更加透彻——怀海强调“自己是佛,自己是禅道解者”,在理念上强调“自由”,以自由来理解禅和佛,并将道一“民禅”路线发扬光大,在实践农禅并
作的同时海制定了“百丈清规”的禅门规式(术),——希运提出“即心是佛,无心是道”,这是慧能我佛观的充实。
「在希运这里,即心即佛,并没有佛经佛论上所说的导引、普渡众生的外在佛,禅只是让人识得自性佛,不是向外求佛法」——唐武宗灭佛
2.唐武宗灭佛后,开始禅教和禅宗各派的混合
接着禅教的主干发展来说,希运后坚持慧能我佛观并给以重要发展的是义玄,他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主题地位,强调“无佛可求、无道可依、无法可得”,并强调“破除执著之心”,由此提出“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以及“或棒或喝”禅技,形成了从法到术到技一系列的禅思想和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