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诗的禅疗及其心理保健意义

合集下载

心入禅境的诗意

心入禅境的诗意

心入禅境的诗意禅境,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当我们的心灵进入禅境,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感觉。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感受到宇宙的奥秘,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找到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心入禅境的诗意。

一、自然的诗意禅境中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就是自然的诗意。

当我们的心灵进入禅境,我们会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我们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万物的生命力和美丽。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到自然的和谐和平衡。

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与自然的共鸣,找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

二、人生的诗意禅境中最深刻的诗意,是人生的诗意。

当我们的心灵进入禅境,我们会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安宁,找到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

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神秘,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艺术的诗意禅境中最艺术的诗意,是艺术的诗意。

当我们的心灵进入禅境,我们会感受到艺术的美丽和神秘。

我们会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艺术的韵律和节奏。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和谐和平衡,感受到艺术的美丽和神秘。

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艺术的韵律和节奏。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与艺术的共鸣,找到自己与艺术的和谐。

总之,心入禅境的诗意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自然的诗意,可以是人生的诗意,也可以是艺术的诗意。

无论是哪种诗意,都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找到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进禅境,感受心入禅境的诗意。

人生的禅诗

人生的禅诗

人生的禅诗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灵一〔唐代〕禅客无心忆薜萝,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解析:无心与自然:“禅客无心忆薜萝”,这里“无心”是指没有执着的心境,薜萝是一种藤蔓植物,常用来比喻隐逸的生活。

“无心忆薜萝”意味着禅者不怀念过去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顺其自然:“自然行径向山多”表明禅者顺其自然地走向山林,没有刻意为之,而是随着内心的方向而行。

超脱世事:“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这一句表达了禅者对于世俗之事的超脱,他如同浮云一般,不会停留于世间的事物之上。

偈一神秀〔唐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解析:身心清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比喻身体如同能生长智慧的菩提树,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子,强调身心的清净状态是修行的基础。

不断净化:“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不断地去除心中的杂念和污染。

颂平常心是道无门慧开禅师〔宋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解析;顺应自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以及对四季更替的接受,象征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平常心:“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意味着如果心中没有琐碎的事情烦恼,那么任何时刻都是美好的。

这教导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放下不必要的担忧和牵挂,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

以上诗句都强调了“无心”、“自然”、“清净”、“平常心”的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保持简单、纯净的心态,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牵绊,学会随遇而安,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

临终偈娄和尚〔宋代〕有生有死寻常事,无去无来谁不然。

我今去也何时节,风在松梢月在天。

解析:生死的常态:“有生有死寻常事”表明生死是人生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需过分悲伤或欢喜。

无常的真理:“无去无来谁不然”强调了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禅修净化身心的原理和方法

禅修净化身心的原理和方法

禅修净化身心的原理和方法禅修是一种借助专注和观察的修行方法,旨在净化身心、超越苦难与纷扰,获得内在平静与智慧。

禅修净化身心的原理和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专注、观察和觉知。

一、专注(Concentration):禅修强调通过专注来净化身心。

专注即是指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消除杂念和思维的干扰,使意识完全投入其中。

禅修常常依靠呼吸为对象,通过专注于呼吸的自然过程,以求达到心流状态。

专注的方法有:1. 呼吸观察法:选定呼吸为观察点,专注于呼吸的起伏、流动和感受,如鼻息的进出、腹部的起伏等。

2. 单念法:选择一个词语或短语,如“观”、“平静”等,不断重复,用来替代杂念。

3. 念珠法:使用念珠,每次经过一颗珠子,专注地念诵一个特定的词语或咒语,以帮助保持专注。

二、观察(Insight):禅修通过观察内心思绪、感受、身体感觉以及外界现象,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心机制和运行规律,以便于净化身心。

观察的过程中不进行评论、判断和评价,只是客观地观察,接受一切现象。

观察的方法有:1. 无所执着的观察: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和感受,了解它们的起伏和变化,不执着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状态。

2. 身体扫描法:闭目坐在静止的位置,用心观察身体的不同部位,接受身体的感觉和感受变化。

3. 五蕴观:观察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变化,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三、觉知(Mindfulness):禅修通过觉知来拓展意识,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敏锐度。

觉知是全然、无分析和无判断的,仅仅是客观地意识到当前的所知所感。

觉知的方法有:1. 觉知呼吸:觉知呼吸的每个过程,包括吸气、呼气和呼吸之间的间隙。

2. 觉知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全身心地感受脚步的触地、身体与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感受。

3. 觉知日常生活:将觉知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吃饭、洗澡,还是洗衣、刷牙,都全神贯注地意识到所做之事。

禅修的核心在于意识的提升和观察的深入,通过专注和觉知,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身心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

禅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禅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禅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人因为容易陷入执著,所以经常生活在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之中。

相对的,我们却生活在不断变动的现实,生活是不确定的、变动的。

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社会里,如果执著于过去的情绪、态度和观念,就会发生适应上的困难。

人注定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能地面对人生。

禅的功用就在训练自己的心。

它让人从贪婪、敌意、野心、享乐和放纵中解脱;使自己的智慧自然地运作,去过清醒、有效能的生活。

同时,在禅的修持中,也能看出生命的丰富意义和希望。

现代人生活在严重的情感污染之中,心中的蓝图是扭曲的,因为大家把生活当手段,把工作和占有当目的。

结果,生活变得乏味,情绪开始低落,身心健康受到摧残。

最普遍的心理症状是紧张、焦虑、忧郁和充满敌意。

禅是现代人寻求精神悦乐、充实生活和发挥潜能的处方。

透过禅的训练,可提升心的效能,既可生活得好,工作得以顺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我年少学禅,及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很能了解现代人心灵生活的困扰,也相信禅是开启现代人过悦乐生活的钥匙。

这几年来,抑郁症已成为新的流行病,家庭功能低落,离婚率提高,虚拟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增加。

我们的社会性格似乎也有了问题。

虽然我们的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仍然向前推进,但心灵的生活却变得紊乱、不安和茫然。

我认为禅应是现代人最好的方剂。

禅的训练课程中有几个重点,是现代人不可不学的素养。

它们是:学习不放纵自己的情欲:你想当生活的主人,就得使它臣服于你,为你服务,而不是你成为它的奴隶。

调伏自己的心,让它不再执著于敌意、不安、成见、偏见和情欲之中。

这能使心力变得清醒、有效能。

面对真实,看清生活、工作和生命的真相,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

解开执著或情感污染的系缚,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从中找到真正皈依处,看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禅的训练,使人更清醒,领受到更多生活的安定、自在和悦乐。

论王维诗歌的禅

论王维诗歌的禅

鉴赏论王维诗歌的禅解文政 临沂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他的田园诗深受佛教禅理的影响,在观景抒怀时带有浓重的禅理,禅理与诗情融通,显示出独特清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

王维诗的禅理的无穷流露源于一生潜心学佛和个人际遇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维诗歌无时不刻不在向人们流露出空灵宁静的禅意,表现出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净虚境界的追求,达到忘我的境界。

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便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所展现出来的禅意和意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一、王维醉心禅宗的原因(一)禅宗的发展壮大和礼佛之风的风行禅宗始源于北魏时期,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之乱后开始普遍风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佛教各宗派接踵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在那个时期,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

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

”因为统治者重视禅宗,下层百姓也逐渐开始追捧,社会上礼佛之风悄然兴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都深受禅宗的影响,身处这样大环境中的王维也备受熏陶。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6]。

禅宗主张“净心”,“顿悟”,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士大夫尚存的自由要求相合拍,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处在对封建秩序即依附又疏异的矛盾之中,接受了禅宗这种从不自由中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中寻求。

在这样的时代渐染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自然地融入禅法,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空灵之美,令后人回味无穷。

(二)仕途坎坷,理想受挫王维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他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笃志悟道的推动力。

王维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作大多反映边塞生活,颂扬游侠精神,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思想气概。

天宝十四载安史乱起,至德元年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

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

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

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篇一:禅言与诗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第五讲中,我们将探讨禅言与诗语在感悟心得中的应用。

禅言是一种古老的佛教语言,以其简洁、深刻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冥想和实践中理解生命的真谛。

禅言常常使用比喻、隐喻和寓言等修辞手法,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禅宗大师达摩的一句话:“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内心的不安和寻求宁静的真谛。

诗语则是文学中的经典形式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诗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英国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一首诗:“当生命之舞开始时,有何人能阻止他,当生命之舞结束时,有何人能跟随他”,深刻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

在感悟心得中,禅言和诗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禅言和诗语也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禅言和诗语在感悟心得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启迪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篇二: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

而禅言和诗语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启示。

以下是我对禅言和诗语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禅言告诉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

总会有出路的,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禅言还说,“日用常道,平常心是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常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好地享受生活。

禅言还教导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执着和追求某些东西。

参禅可以消除哪些身心疾病

参禅可以消除哪些身心疾病

参禅可以消除哪些身心疾病
参禅可以消除哪些身心疾病
根据现代医学和科学理论证明,参禅可以消除大量的身心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非器质性心动过速、雷诺氏病等等医学认为现代医疗手段治疗效果比较低的疾病。

从禅宗来看,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心理的疾病是由于放不下而产生的压力所致。

我国禅宗祖师一直善于运用禅修来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经过实践证明禅修可以有效改变现代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静默疗养"等各种与禅有关的养生法门的就是基于这种原理,"医禅"养生文化中"内壮自强"的保健方式,非常符合未来养生向"潜能激活"的高端发展趋势,符合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主动保健潮流。

参禅可以消除身心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参禅可以使修行者"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其实参禅的真实目的是消业障,业障一消,则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没有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心态稳定,生活轻松,身心疾病自然会获得舒展。

论王维诗歌的灵韵禅心

论王维诗歌的灵韵禅心

文化长廊CulturalCorridor1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论王维诗歌的灵韵禅心文/陶承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王维可谓是熟悉之极,从他的《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中都能够体会到优美的田园风光。

诗句清新,意境美,宛如呈现在面前的山水画,难怪《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意;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终南别业》一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整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却为我们展示了四幅富有悠适闲静气息的生活画卷。

一是“晚家偏隅图”。

中年以后的王维厌入尘俗,吃斋念佛,过上了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诗人陶醉于位于终南山别墅的秀丽寂静的山水田园风光,有文为证“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二是“独行自乐图”。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三是“穷水观云图”。

颈联为后代诗家赞叹不已,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人随意而行,闲情逸致可见一斑,竟来到穷尽之处坐而观云,水之曼妙,云之飘荡,动静舒卷构成了疏朗的画面,心情悠闲映衬到了极点。

四是“林偶知音图”。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读完全诗,诗人的形象仿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能随时随处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俨然是一位悟禅高人。

首联中“中岁好道”崇尚佛法,晚年落住终南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2005年第4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4,2005 第24卷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GeneralNo.96

(总96期)(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124

收稿日期:2004-12-15

作者简介:李迎春(1969—),女,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论禅诗的禅疗及其心理保健意义李迎春(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14)

摘要:禅诗是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兴盛起来的,它携带着禅的信息,具有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禅诗宣扬的四个方面的禅理中:自性即佛、空观世界、无念为宗、随缘任运。仔细体悟禅诗中蕴涵的禅理,可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不合理信念,化解不良心态,疗愈心理痼疾。关键词:禅诗;禅疗;心理保健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920(2005)04-0126-03

禅宗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化的佛教,而且还因为它为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整套非常有效的疗心方式。这种以修禅来化解心理问题的方式简单易行、风格高尚、超越物我,在今日发达国家备受瞩目,被称为禅疗。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禅宗理论就对当代心理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就是在禅宗理论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最近二十年里,禅疗理论更是影响深远,在禅疗理论影响下西方掀起的静默疗养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且有迅速推广之势。禅宗在中国出现以后,随着影响的扩大,大量的诗人以禅入诗,也有大量的僧人以诗传禅,于是禅诗大为兴盛。这些诗歌因为携带着禅的信息,因而对读者会产生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禅疗和心理保健效果主要是通过禅诗所蕴涵的禅理以改变人的不合理信念、调整认知结构、把人引向泰然状态、建立积极的自我意向而实现的。这些禅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自性即佛试看皎然的《戏呈吴冯》: 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还如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向东笑。[1](P2001)此诗旨在阐述自性即佛、见性成佛之理,说明世人多数不解此中三昧,只一味虔诚地拜佛念经、东觅西寻,以为佛在身外,不异盲人望长安,长安在西却向东笑,还以为这便是真理。岂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2](P102)因此,摆脱心理迷雾,治疗心理疾病,关键靠自己开悟。佛陀渐进寂灭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3](P1)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博士谈到这件事时说:“这正是上座部佛经复述佛陀的临别训词时所说的———没有恩典,没有外力的救赎。如果有所谓救赎的话,那救赎也只有来自自己本身。”[3](P2)他的意味是,寒冷的时候,我们心中就有一团柴火,相信自己,点燃这堆柴火,就会自己温暖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就会如禅师所言“贪看天上月,反失掌上珠”。[4](P1)轻易地放弃自我,现代空心人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心理治疗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帮助患者“识自本心,见自本性”,[2](P72)实际上就是自我发现,这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怎样做到识心见性呢?见性后的境界是什么呢?皎然《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诗写道:

至道无机但杳冥,孤灯寒竹自青荧。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来闻诵经。[1](P1998)

首句“至道无机但杳冥”,“机”指契机,是说解脱之道茫然无觅,只有契机的引领,才能抵达悟的境界。因为佛性虽然人人本有(禅的真理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由于自身的心眼关闭着,滋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2](P112)去除妄念不仅需要艰苦的修炼,力求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2](P153)

同时还需要悟性,所谓顿悟成佛。显然,悟才是禅宗全部的意义,悟其实是真我的觉醒。禅宗认为达到悟的境界,需要艰苦的历练。所谓历练就是经历一件事,悟出一个道理。所以由历练而能生悟,是因为在历练中会产生悟的契机。一个人有了足够的人生体验以后,才可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所以每个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的人,都应该把自己融入火热的生活,加强历练。《碧岩录》记载:有一位僧人多年集中心智参研《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句子,不得了悟。一次外出行脚,不小心给石头绊倒,脚趾甲坏了,疼得直跳。忽然,他豁然大悟了。“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原来不是没

・621・©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有,而是虚无———把事情看虚![5](P102-103)第二句“孤灯寒竹自青荧”承上写悟后的境界。当悟后,便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日常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流溢出无限的妙谛。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5](P103)因此,孤灯寒竹无不闪烁着佛光禅影了。末二句“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来闻诵经”,是说那些未参透禅之至理的人,只知耽于诵读佛家经典,枉受辛苦。暗示人们成佛只能靠自我的觉醒,“自性自度”,[2](P82)靠知识的说明,别人的示范,终是隔靴搔痒。所以禅宗不但反对烦琐的经典教义,而且反对礼佛、坐禅,甚至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禅诗宣扬禅宗的自性即佛主张,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讲,具有精神解放的意义。这是一种反权威的思想,相信佛性就在自己心中,只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不假外求。这种观念对于去除心理压抑、保持心灵自由,过一种富于诗意的生活,在美感之中化解软弱、空虚、自卑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二、空观世界试看王梵志诗《我身若是我》: 我身若是我,死活应自由。死既不由我,自外更何求?死生人本分,古来有去留。如能晓此者,知复更何忧。[6](P210-211)这是一首破除我执与法执,以断定客观世界的绝对虚妄性,即万法皆空的诗歌。“我身若是我,死活应自由。”是从诸法无我的反面来发问:我身若是属于我之所有,那么在是死是活的问题上,应该由我自己做主。然而客观事实却是,我并不能主宰自己的死活。自古至今有谁能在死生问题上自己做主,只活而不死呢?由此可见,众生之身包括诸法在内是无我的。既然自身并不由自我主宰,那么自我之外的钱财、权势等,还有何价值去孜孜以求呢?佛教以为世上的万法皆有生、住、异、灭,即皆有其产生、存在、变异、消灭的完整过程。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恒常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诸法无常。而事物的生灭并不是自生自灭,而是皆由因缘聚散所致。诸缘和合而法成,诸缘离散而法灭。正因为诸法包括众生在内,皆随缘生而生,随缘灭而灭,所以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无我亦无常。明白了诸法缘起、无我无常的道理,佛教教义的核心命题———万法皆空,也就容易明白了,因而就再也不会被各种境域困扰了。这首禅诗所表达的思想对于治疗现代心理疾病中的强迫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强迫症之所以强迫自己无休止地重复某一种自己不期望的行为或想引起自己不安的心事,根源在于过分执著于有,对于这种患者,需要帮他破我执和法执。再看王梵志《世人重金玉》诗: 世人重金玉,余希衣内珍。细细辞名利,渐渐远尘嚣。贪痴日日灭,智境朝朝新。语你世上汉,阿堵是良田。[5](P41)此诗讲的是空观名利的感受。看重金钱富贵、惟利是图是世俗之人的见识,而诗人却是一个觉悟者,他深深懂得万法皆空,惟有佛性即“衣内珍”才是最为真实、最可宝贵的东西。大乘佛教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一般世俗之人因为被贪、嗔、痴三毒迷住了心窍,因而不去修习培养清淳自性,而在人性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实际上,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拒绝名利的侵扰,就会杜绝尘劳污染,日日扫荡三毒,光明智慧之境就会一天天地发展起来,这就是佛性的培养过程。“语你世上汉,阿堵是良田。”佛教认为行善崇法,可获福果,故称行善崇法的行为叫“良福田”,这句告诫世人,善良行为、善良心地才是真正值得护持的人生宝藏。三、无念为宗试看皎然《禅诗》:

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徒称谁氏子,独立天地元。实际且何有,物先安可存。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1](P2011)

此诗讲无念是破除执心、去愚求真、觉悟本源的法门。诗中说:“万法出无门”,无门,指佛心。据《宗镜录》五十七:

“楞伽经云:一切诸度门,佛心为第一。又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5](P106-107)而佛心,只是平常心而已,因为在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徒称谁氏子,独立天地元”,是借用佛经典故,《五灯会元》卷一载,释迦牟尼才生下,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自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5](P107)这并不是佛祖的狂妄,而是对世间万物具有的同一的佛性的肯定,佛性只有一个,而这个佛性就在众生心中,

因此,只要静观自性就可以看到佛性了。可惜,芸芸众生不悟此理,“纷纷使智昏”,人们的本来面目被各种妄念蒙蔽,看不透“实际且何有”,丧失了辨别现象、判断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因此,诗人说:“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不动念,使本心清净,才能见到作为万法之源的清明自性,进而从物境与物欲的困扰中得到真正解脱,做一个无牵无累的快乐的人。据《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慧能和尚传》记载:

“印宗……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见其幡动。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一个云风动,一个云幡动,各自相争,就讲主证明,讲主断不得,却请行者(慧能)断。行者云:‘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讲主云:‘是什么物动?’行者云:‘仁者自心动。’从此,印宗避席座位……”[5](P69)可见,风动、幡动,皆是因为心动。而心动是因为有念,如果涤除了杂念尘虑,自然能够不受外物侵扰。这就是三伏天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再看白云守端的《蝇子透窗偈》: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5](P194)

这首诗以蝇子透窗写通过无念排除智障的道理。“为爱寻光纸上钻”,这里的寻光,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不能透处几多般”是寻不到真理的苦闷。为什么寻不到真理?是被窗纸透亮的假象所骗,也是被逻辑思考和常识局限了。“忽然撞着来时路”则是冲出了常识的局限,达到了瞬间的顿悟。试想蝇子如果仍然沿着逻辑思考的方向努力,它可能还在焦头烂额呢!“始觉平生被眼瞒”暗示人们,人会经常被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反映局限,感觉器官被本来无常的外物蒙蔽后,产生种种妄念,而种种妄念又进一步遮蔽着清明自性。所以解脱的办法就是无念,无念才可以超越物我,排除干扰,以清明之心应物,从而豁然开朗,进入自由・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