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
中国佛教文化传承中的禅宗思想

中国佛教文化传承中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虽然佛教的早期历史是受到儒家及道家阻挡的,但是后来它还是在中国大受欢迎,并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禅宗思想,又称为禅宗兴起于唐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对中国佛教文化起到了重大影响。
禅宗兴起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是一个源自佛教的宗派。
禅宗的创始人是达摩祖师,他曾到中国传道。
达摩祖师的弟子们以修行禅定产生的奇妙经验为基础,将禅宗这种禅悟的思想传承下来,禅宗思想因而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基础。
禅宗不同于其他宗派,因为它着重于禅修,这与其他宗派强调经文、汲取知识的方法大相径庭。
禅宗思想的主旨是达到心静、思虑清明、知觉敏锐、不受执著的状况,这是禅修巨大的成就。
宗教家云:“奔出形体,不落四境,承当十方,无有遗漏。
”这是禅宗思想的核心。
禅宗思想的传承形成了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通常被视为是佛教的精髓,是由禅修、禅思、禅艺、禅美组成的文化。
禅修意味着修行禅定,禅思意味着出离心和观念的澄清,禅艺意味着通过禅宗修行显现的运动和创造性作品,禅美意味着禅宗修行中形成的审美。
禅宗文化的传承是通过祖师传承、僧戒传承、文化传承和广大信徒的造福传承来实现的。
禅宗文化的传承反映了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禅宗文化的传承带有许多的实践价值。
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个人经验、个人努力、个人发现的结果,因此,它非常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追求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人群。
佛教关注的是人性,关注的是心灵的健康和本质的快乐,禅修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的。
当代的人们经常反思,请问洇附哪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呢?中国禅宗思想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心灵的自由,让我们抹去我们的烦恼,并享受人生真正的幸福。
这是禅宗思想传承的重要现代意义。
总的来说,禅宗思想对中国佛教文化传承起了重要的带头作用。
它强调禅修、出离心和观念的澄清,让我们更好地获得心灵的自由。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在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哲学思想,它与人生救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禅宗思想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而人生救赎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修行,使人从痛苦和困境中解脱出来,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禅宗思想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登上更高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救赎。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
这篇赋以描绘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和“无欲无求”的理念。
苏轼以此来表达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内心解脱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实现人生的救赎。
禅宗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并不局限于诗歌和赋,还可以在小说和戏剧中找到。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李逵的英雄人物。
李逵本是一个凶恶的土匪,但在与梁山好汉结伴之后,他开始接触到禅宗思想,并逐渐转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他通过禅宗的启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和罪恶,并努力修行以寻求内心的救赎。
通过这一角色的塑造,施耐庵试图告诉读者,无论一个人曾经犯下多少错误,只要他有悔改的勇气和决心,就有可能找到人生的出路和救赎。
戏剧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的主题。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窦娥因冤屈而死后,灵魂得以超度的情节。
在剧中,窦娥通过禅宗的修行,最终得到了真相的启示和内心的解脱。
通过窦娥的遭遇和她的修行历程,关汉卿试图告诉观众,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和修行,才能找到真正的救赎和解脱。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禅宗思想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而人生救赎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修行,使人从痛苦和困境中解脱出来,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

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禅宗,是一种追求内心觉悟的佛教流派。
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即心是佛”。
那么,什么是“即心是佛”呢?简单来说,它强调了心与佛性的一致性,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本质都是悟性、觉性之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并解释其对个人修行和生活之意义。
禅宗的基本概念禅宗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强调对心的直接体验和觉察,通过坐禅、打坐等修行方式,达到超越念头、培养觉悟的目的。
而禅宗的核心思想即是“即心是佛”。
“即心是佛”是一种颠覆传统理解的思想,它与以往佛教的诸多观念有所不同。
传统上,人们常常将佛视作一尊具体的形象,或是将佛性视为某种超越性质的存在。
然而,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认为,每个人内心自有一种无边、智慧和平等的本性,即佛性。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念、禅修等方式,直接觉知自己内心的本质,从而体验到这种佛性。
即心是佛的实践与意义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并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概念,更是一种实践方式。
禅修是禅宗的核心修行,通过静坐、观察呼吸等方式,使内心安静下来,舍弃杂念,直面自己的内在本质。
通过这种直接体验,人们可以超越思考与判断,直接觉知到自己内心的智慧和平等本性。
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对个人修行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教会人们拥抱自己内心的智慧和平等本性,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使人们更加从容自信、具有智慧判断的能力。
即心是佛的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在物质的追求,真正拥有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还能促进人们对他人的宽容与理解,培养出无私、慈悲的心态。
即心是佛的当下意义禅宗的即心是佛思想在当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人们常常忙于工作与生活的琐碎事务中,容易迷失自己、忽视内心的需求。
即心是佛的观念提醒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内心的存在,关注真正重要的事物,减少外在物质的追求,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即心是佛的思想也能帮助我们关注他人,提升内心的宽容与慈悲,创造一个和谐、共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和演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方式和影响,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觉悟和空性。
在佛教传统中,觉悟指的是超越个体的认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皆为空性。
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内心静默的实践,以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
禅宗认为,凡事皆空,离开了表象和言语的烦扰,人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存在。
这种觉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实践方式以禅修为中心。
禅修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通过呼吸、观察和专注,使内心达到平静和清明的状态。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修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通过禅修来寻求艺术的灵感和个人的境界提升。
禅宗文学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境而广受欢迎。
禅修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强调当下的存在和心流体验,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意义。
禅修的实践让人们学会静心思考,并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禅宗思想还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中庸之道”。
这种关注生态和社会的价值观,至今仍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禅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禅画、禅诗和禅园。
禅画注重表现自然和内心的美,通过简洁和凝练的笔墨,传达出禅修的境界和主题。
禅诗则以简练的词句表达无尽的境界和感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禅园以自然、简约和平和的布局,营造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修行的环境。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它最早源于印度的禅那(Dhyana)宗,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又称为禅宗佛教。
禅宗思想是走向内心的寻找,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升华。
禅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对于文人墨客的启示禅宗的思想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宗师,如法眼、慧能、六祖慧能等。
这些禅宗宗师鼓励人们寻找真理和自我认知,让人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在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从作品中表现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注重内心感受以及眼前自然的诗意。
二、对于美学的启示禅宗宗师注重个体内心的实践和思考,而其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
禅宗思想认为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需要被语言包装,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受自然,这对于审美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美”、“自然美”等观点就与禅宗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
真正的美感来源于内心的静谧和沉淀,这是禅宗的“禅境”理念和美学上的“心灵的美感”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治理规范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现世”,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禅宗宗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彻底摆脱纷扰,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知。
我们面对的一切困境,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根源。
禅宗思想倡导的“平等心”和“后天学习”,超越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反对权力和私欲,强调“人、心、和、理”的统一。
禅宗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改变社会。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禅宗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对于治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超越个人的意义。
禅宗通过日常训练和锻炼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平静、内心的力量和清晰,这种体验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变得更加淡泊、从容、理性和克制。
西游记禅宗思想

西游记禅宗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举世闻名的神话小说。
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还融入了诸多的宗教思想。
其中,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占据重要地位,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游记中禅宗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一、禅宗的理念禅宗,又称为宗元佛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禅字源于梵文的dhyāna,意为“禅定”或“冥想”。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直接觉悟,超越文字和思维的限制,通过打破传统的宗教仪式和教条,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宗注重内观,即通过静坐冥想来观照自己内心的本性,从而认识自己并获得解脱。
二、西游记中的禅宗元素1. 和尚的修行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展现了禅宗僧人的修行之路。
他具备无上的智慧和慈悲心,坚守佛法,不畏艰险,一心向善,致力于西天取经,普渡众生。
唐僧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化了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徒弟,让他们逐渐开悟、修行,并最终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心魔的战胜西游记中的心魔战胜描写,与禅宗思想中对心魔的理解密切相关。
禅宗认为,众生心中存在着无尽的欲望、执著和迷惑,这被称为“心魔”。
唐僧一行四人在取经路上,不断面对各种妖魔鬼怪的诱惑和阻挠,同时也要应对内心的困惑和挣扎。
唐僧在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信念,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魔,最终取得了真正的悟道。
3. 知足常乐禅宗强调心灵的宁静和对于现状的满足。
“知足”即满足,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再追求更多的物质和地位。
“常乐”则是因为心境的宁静和平和而引发的快乐。
在西游记中,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修行过程中,渐渐摆脱了对于名利和欲望的执着,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三、西游记禅宗思想的意义1. 唤醒人们的内在觉悟西游记通过唐僧的取经之旅,向人们传递了悟道的信息。
故事中的修行者们通过面对各种苦难和困境,逐渐觉悟到人生的本质和真谛。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和提醒,激励着每个人寻求内在的觉悟和解脱。
2. 弘扬禅宗的价值观西游记中的禅宗思想回归内心,通过直接觉悟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
禅 禅 宗 公禅诗 参六析关佛 案诗与 禅祖 于教 坛 禅八 公 经 宗宗 案 传
承 的 两 点 分
禅 禅禅是 的的什 发解 么 展释 ?
目 录
禅 是 什 么 ?
“禅”的解释
我不知道
就是那个
禅是梵语“禅那”(dyhna)的简称,汉译是思惟修, 又名“静虑”,所以禅是跟静和虑有关的;另外,在 汉文中,“禅”一词经常与“定”合用,称为“禅定” 从方法角度来讲,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是信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历 史 班 李 航 1
感 谢 观 看
2012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宗
t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 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 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 寺施法坛经》,由弟子 法海集录,记载惠能一 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 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 富,文字通俗,是研究 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 据。
禅 宗 经 典 《 六 祖 坛 经 ——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诗
好头若冬月春师宋 时,无有,有 无 节便闲雪夏百 门 。是事。有花 慧 人挂 凉秋 开 间心 风有 禅
< >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公案
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 后来被禅宗引用,指佛教禅宗祖师、 大德在接引参禅学徒时所作的禅宗式 的问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 动作。此类接引禅徒的过程,往往可 资后人作为判定迷悟之准绳,犹如古 代官府之文书成例,故亦谓之为公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惠能之后的禅宗
六祖以下,嗣法弟子67人,广演顿教, 逐渐形成了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 眼五宗,临济宗又分为杨歧、黄龙两派, 合称“五家七宗”,正印验了达摩祖师的 预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临 济、曹洞、云门禅法又漂洋过海传至日本、 朝鲜,继而传入欧美。
禅 是 什 么 ?
南华寺惠能真身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宗
佛教八宗
三论宗(法性宗) 瑜伽宗(法相宗) 天台宗 贤首宗(华严宗) 禅宗 净土宗 律宗 密宗(真言宗)
禅
沩仰宗 临济宗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
宗
黄龙 杨歧
临济宗星云法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关于禅宗传承的两点总结
禅 宗
第一,从佛教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 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来看,禅宗 比较完美地补充了中华文明在 宗教上的缺失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公案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有天,一位师父问慧海:‚和尚 修道,还要用功吗?‛ 慧海:‚用功。‛ 师父又问:‚如何用功呢?‛ 慧海:‚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 觉。‛ 师父不解,便问道:‚天下所有 的人都是一样的,是不是也都与您一 样在用功修道?‛ 慧海答:‚不同。‛ 师父问:‚为何不同?‛ 慧海答:‚有人吃饭时,不肯吃饭, 很多要求;睡觉时,不肯睡觉,胡思 乱想。‛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公案
吃茶去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 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 去。
禅 诗 与 公 案
菩提达摩托钵慧可,禅宗发源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学传承
达摩—慧可—僧燦—道信—弘忍
禅 是 什 么 ?
菩提达摩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神秀
惠能Biblioteka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拂尘看净 渐修派 渐颓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成佛 顿悟派 兴盛
禅 是 什 么 ?
禅
t
1、须有明师传授 2、打坐 3、日作
参 禅
宗
参禅境界(四禅八定): 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 未来禅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诗 与 公 案
禅 诗 禅诗体现了禅宗的终极关怀—— 明心见性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诗
空一及心行赵宋 费事至头脚州 张 草,归未,八 无 鞋始来悄只十 尽 钱知无然为独 。 。 < >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诗
已嗅归领春终尼唐 十,来头,日 无 分春偶云芒寻 尽 。在把。鞋春 藏 枝梅 踏不 比 头花 破见 丘
< >
禅 诗 与 公 案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 诗
西来现向两一宋 飞意前暖般树 苏 一,一北,春 东 片一段枝南风 坡 东片西寒枝有 。 。 < >
禅 是 什 么 ?
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
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的方法, 是其思维修炼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功德、般若智 慧和解脱的方法。
上 下 一 一 页 页
“禅”的发展
拈花示众
摩诃迦叶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 无相,微妙法门
禅 是 什 么 ?
祖师西来